預防中暑的妙招
養(yǎng)生妙招。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怎樣才能實現(xiàn)科學的中醫(yī)養(yǎng)生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預防中暑的妙招》,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預防中暑的妙招
1、及時散熱:當過于炎熱的時候應該用冷水沖淋頭部及頸部,讓水分蒸發(fā)幫助散熱。
2、留意體重變化:中暑有可能導致身體在連續(xù)幾天內(nèi)逐漸虛脫,所以如果出現(xiàn)體重在數(shù)天內(nèi)直線下降的情況,應加以留意。
3、穿淺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為透氣。
4、外出戴帽子:夏天外出要戴帽子減緩頭頸吸熱的速度,特別是禿頭或發(fā)量不多的人。
5、外出不要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輻射熱,通風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6、保證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不宜在炎熱的中午強烈日光下過多活動。
7、喝水:喝的時候要慢慢喝,不要渴了就猛喝;要喝溫開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要喝燒開過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鮮溫開水,不要喝“陳”水;還可以多喝加淡鹽的溫開水。
8、喝一些稀釋的電解質(zhì)飲料:要遠離酒精、咖啡因和香煙。
9、多吃各種瓜類:冬瓜利尿消炎、清熱解毒;絲瓜解暑祛風、化痰涼血;苦瓜祛暑清心;黃瓜中的纖維素可以排出腸道中腐敗的食物,降低膽固醇;南瓜補中益氣,消炎止痛。
10、多吃涼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蘆筍等等。
11、多吃各種瓜類:冬瓜利尿消炎、清熱解毒;絲瓜解暑祛風、化痰涼血;苦瓜祛暑清心;黃瓜中的纖維素可以排出腸道中腐敗的食物,降低膽固醇;南瓜補中益氣,消炎止痛。
12、多吃涼性蔬菜:像番茄、茄子、生菜、蘆筍等等。
13、慢慢地適應氣溫的轉變:從事戶外活動的時候要放慢速度,不要逞能。
炎熱夏季寶寶極易中暑
1、立即將寶寶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或有冷氣的房間休息。
2、讓寶寶仰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如寶寶的衣服已被汗水濕透,應及時給寶寶更換干衣服,同時打開電扇或開空調(diào),以便盡快散熱,但風不要直接朝寶寶身上吹。
3、在寶寶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后少量多次飲淡鹽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每次飲水量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也可以給寶寶喝一些鮮果汁;還可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藥物。
4、不要讓寶寶吃油膩食物。過多食用會增加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而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營養(yǎng)物質(zhì)也不能被充分吸收。
中暑的用藥原則
1、物理降溫、氯丙秦和其他輔助藥為主。
2、有心力衰竭病例應快速洋地黃化。
3、腦水腫病例除降溫外,靜滴20%甘露醇、速尿和糖皮質(zhì)激素。
4、腎臟損害病例應用速尿無效者,應及早進行腹透或血液透析。
5、選用預防及控制感染的抗生素,并發(fā)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時給予相應診治。
炎熱的夏季寶寶極易中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溫防暑是非常關鍵的。
中暑的病因
高溫可以引起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在烈日下曝盼或高溫環(huán)境下重體力勞動一定時間后,出現(xiàn)大汗、口渴、乏力、頭暈、胸悶等癥狀時為中暑先兆,經(jīng)陰涼處短暫休息,補充水和鹽后,在短時間內(nèi)癥狀即可消失。在氣溫驟升及溫度亦高時,中暑極易發(fā)生,尤以產(chǎn)婦、老年人、體弱或慢性病患者多見。除有中暑先兆的表現(xiàn)外,尚有發(fā)熱(體溫在38.5℃以上)、皮膚灼熱、惡心、嘔吐、血壓開始下降、脈轉細速等表現(xiàn),而在數(shù)小時內(nèi)能恢復者為輕癥中署。除上述癥狀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一日內(nèi)不能恢復者為重癥中暑。
ys630.COm精選閱讀
突然中暑怎么辦 輕度中暑有妙招
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若長時間在烈日下或高溫中居處勞作,暑邪便會乘機侵入而發(fā)病。病人通常會出現(xiàn)高熱、口渴、大汗或無汗、面色紅赤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暑為陽熱之邪,容易耗傷人體氣陰。一旦中暑,應當立即采取急救降溫措施,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中暑降溫方法。
1、擦藥療法
用風油精把手涂濕或取食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后心等八處,擦出許多紅點,患者即覺輕松而愈,適用于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2、物理降溫
一般只要腦門、胸口、手臂內(nèi)側、腿腳內(nèi)側用井水浸過毛巾冷敷即可,若要使患者高溫迅速降低可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散熱。在物理降溫過程中,必須隨時觀察和記錄肛溫,待肛溫降至38.5℃時,應即停止降溫,將患者轉移到室溫在25℃以下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密切觀察。如體溫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涼水擦,或淋浴或在頭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并用電扇吹風加速散熱,防止體溫回升。老年體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發(fā)生肌肉抖動反而增加產(chǎn)熱和加重心臟負擔??蓱闷渌锢斫禍胤椒?,多準備井水浸冷毛巾,亦可用酒精擦拭體表,促進散熱。
3、刮痧療法
側過身子,用犀牛角或水晶、翡翠多次刮背部?;蜥槾檀笞?、耳根后、舌尖、舌下出血以泄熱。還有一點必須要申明,夏天熱感冒,不可用辛溫藥過于發(fā)汗,一旦過汗傷陰,容易轉成熱射病,內(nèi)臟隨之受損。當然每天早餐時吃幾片姜,或者早餐約一小時后喝一杯姜茶,也有一定的通氣生津防中暑的作用。若已中暑,已傷陰,則不適合用喝姜茶來治療,因為姜屬于辛溫發(fā)散之物。
4、刺血療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澤、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以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對輕癥中暑,刺血后擠出數(shù)滴血,片刻諸癥即可消失。重癥中暑者每天可擠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給予清涼飲料,針后約10分鐘患者神志即可轉清,繼而熱 退汗出,諸癥消失。
對于輕度中暑患者,一定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否則發(fā)展成重度中暑,患者就會出現(xiàn)抽搐、痙攣等癥狀,容易威脅生命安全。
突然中暑怎么辦
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的癥狀比較輕,通常會出現(xiàn)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等癥狀,而重度中暑就比較嚴重了,患者通常會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肌肉痙攣,冷汗淋漓,脈搏細弱,甚至出現(xiàn)暈厥、手足抽搐等現(xiàn)象。而對于先兆中暑或者輕度中暑的患者,我們可以施以按摩手法作為一種應急措施進行急救,但是對于重度中暑患者,則應立即送往醫(yī)院救治,以免危及生命。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有效的按摩急救手法。
首先,患者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diào)勻,全身放松,靜坐1~2分鐘。
1、按揉勞宮穴
勞宮穴:位于掌心橫紋中,當?shù)谌乒堑臉飩?,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將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勞宮穴上,其余四指緊附手背,適當用力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鎮(zhèn)靜安神,疏通心絡。
2、掐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鼻下溝的上中1/3交界處。將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鐘。
功效:開竅醒神,疏風清熱。
中暑的病人通常伴有高熱、口渴、大汗或無汗、面色紅赤等癥狀,屬于暑入陽明證。暑入陽明,暑病證型之一?!秱刚啤肪硭模瑓抢ぐ仓^:“凡大熱大渴,干嘔唇燥,舌苔黃厚,六脈洪數(shù),此暑邪入于陽明也。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大熱、大渴、大汗者,白虎湯?!?/p>
白虎湯
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兩(18g) 炙甘草二兩(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口舌干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夏季熱等屬于熱在氣分者。
另外,可以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加減配伍。如果出現(xiàn)中暑,身熱,汗出,足冷,脈微而渴。患者可以白虎湯配伍人參進行治療。
白虎湯配伍人參方藥組成
知母(六兩),石膏(碎,綿裹,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熱病津氣兩傷證,癥見高熱煩渴、氣短肢軟、脈大無力、汗出、背微惡寒。
患者根據(jù)病情還可酌情加入銀花、連翹、石斛、西瓜翠衣、六一散等。中暑并不可怕,只要患者得到及時治療,恢復是很快的。
3、揉掐風池穴
風池穴:位于頸項后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處。
將雙手拇指指尖放在同側風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揉掐0.5~1分鐘。
功效:疏風清熱,開竅鎮(zhèn)痛。
4、掐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雙手十指尖端正中,距指甲約0.1寸處。
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別掐另一手的五個指頭的指尖,每個指尖10~20秒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開竅醒腦,清心泄熱。
5、合按內(nèi)、外關穴
內(nèi)關穴:位于手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6、外關穴
位于手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尺橈兩骨之間。與內(nèi)關穴相對。將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和內(nèi)關穴上,兩指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安神鎮(zhèn)靜,和胃理氣。
7、按揉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將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無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鐘。
功效:清泄暑熱,通絡鎮(zhèn)痛。
以上是為大家介紹幾個有效緩解中暑癥狀的穴位,建議各位朋友牢記,如果身邊有人突發(fā)中暑,也可以派上用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突然中暑怎么辦 輕度中暑有妙招
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若長時間在烈日下或高溫中居處勞作,暑邪便會乘機侵入而發(fā)病。病人通常會出現(xiàn)高熱、口渴、大汗或無汗、面色紅赤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暑為陽熱之邪,容易耗傷人體氣陰。一旦中暑,應當立即采取急救降溫措施,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中暑降溫方法。
1、擦藥療法
用風油精把手涂濕或取食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后心等八處,擦出許多紅點,患者即覺輕松而愈,適用于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2、物理降溫
一般只要腦門、胸口、手臂內(nèi)側、腿腳內(nèi)側用井水浸過毛巾冷敷即可,若要使患者高溫迅速降低可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散熱。在物理降溫過程中,必須隨時觀察和記錄肛溫,待肛溫降至38.5℃時,應即停止降溫,將患者轉移到室溫在25℃以下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密切觀察。如體溫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涼水擦,或淋浴或在頭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并用電扇吹風加速散熱,防止體溫回升。老年體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發(fā)生肌肉抖動反而增加產(chǎn)熱和加重心臟負擔??蓱闷渌锢斫禍胤椒ǎ鄿蕚渚涿?,亦可用酒精擦拭體表,促進散熱。
3、刮痧療法
側過身子,用犀牛角或水晶、翡翠多次刮背部?;蜥槾檀笞?、耳根后、舌尖、舌下出血以泄熱。還有一點必須要申明,夏天熱感冒,不可用辛溫藥過于發(fā)汗,一旦過汗傷陰,容易轉成熱射病,內(nèi)臟隨之受損。當然每天早餐時吃幾片姜,或者早餐約一小時后喝一杯姜茶,也有一定的通氣生津防中暑的作用。若已中暑,已傷陰,則不適合用喝姜茶來治療,因為姜屬于辛溫發(fā)散之物。
4、刺血療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澤、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以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對輕癥中暑,刺血后擠出數(shù)滴血,片刻諸癥即可消失。重癥中暑者每天可擠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給予清涼飲料,針后約10分鐘患者神志即可轉清,繼而熱 退汗出,諸癥消失。
對于輕度中暑患者,一定要及時采取降溫措施,否則發(fā)展成重度中暑,患者就會出現(xiàn)抽搐、痙攣等癥狀,容易威脅生命安全。
突然中暑怎么辦
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的癥狀比較輕,通常會出現(xiàn)大汗、口渴、無力、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等癥狀,而重度中暑就比較嚴重了,患者通常會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肌肉痙攣,冷汗淋漓,脈搏細弱,甚至出現(xiàn)暈厥、手足抽搐等現(xiàn)象。而對于先兆中暑或者輕度中暑的患者,我們可以施以按摩手法作為一種應急措施進行急救,但是對于重度中暑患者,則應立即送往醫(yī)院救治,以免危及生命。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有效的按摩急救手法。
首先,患者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diào)勻,全身放松,靜坐1~2分鐘。
1、按揉勞宮穴
勞宮穴:位于掌心橫紋中,當?shù)谌乒堑臉飩龋肝杖瓡r,中指指尖所點處。將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勞宮穴上,其余四指緊附手背,適當用力揉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鎮(zhèn)靜安神,疏通心絡。
2、掐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鼻下溝的上中1/3交界處。將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鐘。
功效:開竅醒神,疏風清熱。
3、揉掐風池穴
風池穴:位于頸項后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處。
將雙手拇指指尖放在同側風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揉掐0.5~1分鐘。
功效:疏風清熱,開竅鎮(zhèn)痛。
4、掐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雙手十指尖端正中,距指甲約0.1寸處。
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別掐另一手的五個指頭的指尖,每個指尖10~20秒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開竅醒腦,清心泄熱。
5、合按內(nèi)、外關穴
內(nèi)關穴:位于手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6、外關穴
位于手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尺橈兩骨之間。與內(nèi)關穴相對。將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和內(nèi)關穴上,兩指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鐘。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安神鎮(zhèn)靜,和胃理氣。
7、按揉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將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無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鐘。
功效:清泄暑熱,通絡鎮(zhèn)痛。
以上是為大家介紹幾個有效緩解中暑癥狀的穴位,建議各位朋友牢記,如果身邊有人突發(fā)中暑,也可以派上用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暑的病人通常伴有高熱、口渴、大汗或無汗、面色紅赤等癥狀,屬于暑入陽明證。暑入陽明,暑病證型之一。《傷寒指掌》卷四,吳坤安謂:“凡大熱大渴,干嘔唇燥,舌苔黃厚,六脈洪數(shù),此暑邪入于陽明也。黃連香薷飲及益元散;大熱、大渴、大汗者,白虎湯?!?/p>
白虎湯
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兩(18g) 炙甘草二兩(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口舌干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夏季熱等屬于熱在氣分者。
另外,可以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加減配伍。如果出現(xiàn)中暑,身熱,汗出,足冷,脈微而渴?;颊呖梢园谆湮槿藚⑦M行治療。
白虎湯配伍人參方藥組成
知母(六兩),石膏(碎,綿裹,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熱病津氣兩傷證,癥見高熱煩渴、氣短肢軟、脈大無力、汗出、背微惡寒。
患者根據(jù)病情還可酌情加入銀花、連翹、石斛、西瓜翠衣、六一散等。中暑并不可怕,只要患者得到及時治療,恢復是很快的。
預防中暑喝什么
西瓜翠衣飲:西瓜鮮外皮(稱西瓜翠衣)200克,洗凈切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待涼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適量,代茶飲。本品具有清暑熱、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湯:烏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將烏梅浸泡半小時,煎煮15分鐘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鐘后過濾取汁,加入白糖適量和食鹽少許,待冷后代茶飲。本品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綠豆湯:綠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夠去除綠豆的苦澀味),水3000毫升。將綠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壓鍋中煮沸20分鐘,待涼后飲用。本品有消暑熱、止煩渴的作用。(用綠豆100克,大米200克,煮為綠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金銀花(又名雙花)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菊花茶:白菊花1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適量,代茶飲,有清熱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別適合于高血壓患者在夏季飲用。
薄荷涼茶:鮮薄荷葉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加白糖適量,待涼后飲用,有清涼止渴、祛風利咽的作用,適用于夏季外感風熱較輕者。
荷葉涼茶:鮮荷葉2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少許,涼后飲用,有消暑止渴、降脂減肥的作用,適合于肥胖者夏季飲用。
炎熱夏季寶寶極易中暑
1、立即將寶寶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樹蔭下或有冷氣的房間休息。
2、讓寶寶仰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如寶寶的衣服已被汗水濕透,應及時給寶寶更換干衣服,同時打開電扇或開空調(diào),以便盡快散熱,但風不要直接朝寶寶身上吹。
3、在寶寶意識清醒前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意識清醒后少量多次飲淡鹽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每次飲水量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也可以給寶寶喝一些鮮果汁;還可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藥物。
4、不要讓寶寶吃油膩食物。過多食用會增加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而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營養(yǎng)物質(zhì)也不能被充分吸收。
中暑的治療原則
1、立即移至陰涼處或空調(diào)室中,并給予物理降溫。
2、重量癥者迅速降溫,頭部戴冰帽、頸兩側、腋下腹股溝大動脈附近放冰袋,靜脈注射復方氯丙秦。
3、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
4、防治合并癥控制感染。
中暑的用藥原則
1、物理降溫、氯丙秦和其他輔助藥為主。
2、有心力衰竭病例應快速洋地黃化。
3、腦水腫病例除降溫外,靜滴20%甘露醇、速尿和糖皮質(zhì)激素。
4、腎臟損害病例應用速尿無效者,應及早進行腹透或血液透析。
5、選用預防及控制感染的抗生素,并發(fā)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時給予相應診治。
中暑的應急措施
炎熱的夏季寶寶極易中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溫防暑是非常關鍵的。
1、應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huán)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平臥休息。
2、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有條件可用30%酒精擦身降溫,還可在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
3、喝一些淡鹽水或清涼飲料,清醒者也可服些綠豆湯,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4、如果出現(xiàn)血壓降低、虛脫時應立即平臥,并及時送醫(yī)院治療。
夏日高溫,人體排汗系統(tǒng)旺盛,民眾從事爬山、慢跑及球類等活動時,要注意補充水份,以免體力失去平衡。
中醫(yī)專家提供幾招中醫(yī)食療及穴道按摩
讓民眾不僅做外在防曬,更可透過內(nèi)服調(diào)養(yǎng)身體,避免在炎炎夏日中暑傷身。
專家表示,民眾在艷陽下從事戶外活動,最好避免在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烈日當空,而出門前最好涂抹防曬油,攜帶遮陽傘及帽子,這些措施不只是預防皮膚曬黑,也能預防曬傷、中暑、脫水發(fā)生。
中醫(yī)認為暑熱傷陰傷氣,利瓦伊哲醫(yī)師說,一般治療中暑可用「清暑益氣湯」加減方使用。
若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出汗,可準備沙參五錢、麥冬五錢、甘草二錢、五味子二錢、黃耆五錢煎煮服用,服后令人氣力涌出,喝起來入口酸但馬上轉為甘,不需加糖就有甘味。
另外本草綱目記載,冬瓜有生津止渴、消暑的功效,味甘性涼,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清胃降火等功效,很適合在夏季「清涼補」。
對愛美的瘦身族而言,是夏日減肥的良品,有些人的皮膚在夏天容易長小粉刺,每天喝一碗冬瓜粥,可預防夏日皮膚做怪。
而市面上的冬瓜茶多半太甜,可以購買新鮮冬瓜洗凈去籽后,連皮切塊加水燉煮至軟爛,可直接飲用,也可用果汁機打成泥后過濾,再加上少許的糖,就是原汁原味又不會發(fā)胖的冬瓜茶。
除以中藥調(diào)理或涼飲止渴外,穴位按摩也可治療中暑、安定心神,民眾可取后頸部大筋兩旁凹陷,與耳垂平行處的風池穴,以食、中指一起按摩,及找下嘴唇正下方的凹窩承漿穴按壓之。
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圓形小骨前方凹陷處神門穴,以達到放松頸肩部肌肉、緩解頭暈頭痛及頸項疼痛、生津止渴、鎮(zhèn)靜安眠、緩解緊張的作用。
本文導讀:中暑是夏季常見的一個癥狀,那么中暑的癥狀有哪些呢?夏季要如何預防中暑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中暑常見的癥狀:
在高溫環(huán)境下中,中暑者出現(xiàn)頭暈、眼花、耳鳴、惡心、胸悶、心悸、無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此時體溫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過37.5。C。
中暑的原因:
在高溫(一般指室溫超過35℃)環(huán)境中或炎夏烈日曝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且無足夠的防暑降溫的措施,常易發(fā)生中暑。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但由于濕度較高和通風不良,亦可發(fā)生中暑。老年、體弱、疲勞、肥胖、飲酒、饑餓、失水、失鹽、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fā)熱、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心血管病、廣泛皮膚損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癥和應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膽堿能神經(jīng)藥物而影響汗腺分泌等常為中暑的發(fā)病因素。
那么夏季要如何預防中暑呢?預防中暑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預防中暑的妙招。
預防中暑的方法:
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yǎng)之需。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溫環(huán)境中工作的人,應適當補充含有鉀、鎂等元素的飲料。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為口渴已表示身體已經(jīng)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據(jù)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tǒng)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床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diào)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diào)病和熱傷風。
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龍虎人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外出時的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jié)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活動。
最后小編提醒:夏日最好不要在10點至16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因為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fā)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所以大家外出的時間盡量避開這個時間段,實在是要出門的,在出門前也要做好防曬,防中暑的工作。防曬霜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