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檔野菜土人參栽培技術
【www.cndadi.net - 野菜養(yǎng)生季節(jié)】
土人參別名玉參、高厘草,喜生于村旁、山坡等地,是一種多年生觀賞兼藥用的直立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可達40厘米,莖少分枝,葉互生,卵形肉質(zhì),長7??10厘米,寬3??4厘米,基部楔形,肉質(zhì)根,形似人參,所以稱之為土人參。
土人參有潤肺、益氣、健脾功效,對疾多久咳、勞傷等有一定療效。土人參又是餐桌上一道營養(yǎng)豐富、味道極鮮的野菜。它適應性廣,耐粗放栽培,很適粗農(nóng)家種植。
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整地
種植土人參與種植蔬菜一樣,首先應整地起畦,畦寬1米為宜,長度依地形而定。土人參種子細小,因而育苗床應把土塊盡量打碎整平,以利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
2、栽培時間
結合當?shù)貧夂蛱攸c,溫度在15℃以上至秋季均可種植。
3、播種育苗
土人參在播種前先將種子放在太陽下曬3??4小時,然后用40℃左右的溫水浸3??4小時,撈起與極細的泥土或細沙拌均勻,直接撒播在育苗床上,然后在種子上蓋一層0.5??1厘米厚的沙土即可。
4、移植
當土人參長出5??6片葉子時,即可移植到已整好并施足基肥的土畔上定植,株行距10厘米X15厘米,定植后注意保濕。
5、田間管理
幼苗定植成活后即施一次腐熟的5%人糞尿,保持土壤濕潤,以后每隔7??10天追施肥水一次。當植株長至12??18厘米時,即可在離地2??3片葉處整株采下供食用。
采摘過后的植株施足肥水,土人參又會不斷分生嫩薹被,可不斷采收,直至秋季,隨后宿根越冬。
第二年春天溫度在15℃以上時又開始萌發(fā),此時即可移植栽培。
擴展閱讀
石斛為蘭科植物金釵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或同屬多種植物,別名扁金釵、吊蘭花,以莖入藥。性寒,味甘,具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等功效。用于治療陰傷津少、口干煩渴、食少干嘔等癥。生產(chǎn)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江西、四川也有分布。
(一)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具白色氣生根。莖直立,叢生,黃綠色,稍扁,具槽,有節(jié)。單葉互生,無柄,革質(zhì),狹長橢圓形,葉鞘抱莖??偁罨ㄐ蝾H生,具小花2-3朵,花白色,先端略具淡紫色;蒴果橢圓形,具棱4-6條;種子多數(shù),細小?;ㄆ?~6月,果期78月。
(二)生長習性
石斛喜在溫暖、潮濕、半陰半陽的環(huán)境中生長,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于80%、 1月平均氣溫高于8℃的亞熱帶深山老林中生長為佳,對土肥要求不甚嚴格,野生多在疏松且厚的樹皮或樹干上生長,有的也生長于石縫中。
每年春末夏初,二年生莖上部節(jié)上抽出花序,開花后從莖基長出新芽發(fā)育成莖,秋冬季節(jié)進人休眠期。
(三)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根據(jù)其生長習性,石斛栽培地宜選半陰半陽的環(huán)境,空氣濕度在80%以上,冬季氣溫在0℃以上地區(qū)。人工可控環(huán)境也可,樹種應以黃桷樹、梨樹、樟樹等且應樹皮厚有縱溝、含水多、枝葉茂、樹干粗大的活樹,石塊地也應在陰涼、濕潤地區(qū),石塊上應有苔蘚生長及表面有少量腐殖質(zhì)。
2.繁殖方法 主要采用分株繁殖法。
石斛種植一般在春季進行,因春季濕度大、降雨量漸大,種植易成活。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石斛,剪去3年以上的老莖作藥用,二年生新莖作繁殖用。繁殖時減去過長老根,留2-3厘米,將種蔸分開,每克含2-3個莖,然后栽植,可采取貼石栽植和貼樹栽植法。
(1)貼石栽植 在選好的石塊上,按30厘米的株距鑿出凹穴,用牛糞拌稀泥除一薄層于種蔸處塞人石穴或石槽,力求穩(wěn)固不使脫落即可,可塞小石塊固定。
(2)貼樹栽植 在選好的樹上,按30-40厘米在樹上砍去一部分樹皮將種蔸涂一薄層牛糞與泥漿混合物,然后塞入破皮處或樹縱裂溝處貼緊樹皮,再覆一層稻草,用竹蔑捆好。
3.田間管理
(1)澆水 石斛栽植后期空氣濕度過小要經(jīng)常澆水保濕,可用噴霧器以噴霧的形式澆水。
(2)追肥 石斛生長地貧瘠應注意追肥,第一次在清明前后,以氮肥混合豬牛糞及河泥為主。第二次在立冬前后用花生鼓、菜籽餅、過磷酸鈣等加入河泥調(diào)勻糊在根部,此外尚可根外追肥。
(3)調(diào)整郁閉度 石斛生長地的都閉度在60%左右,因此要經(jīng)常對附生樹進行整枝修剪,以免過于蔭蔽或郁閉度不夠。
(4)整枝 每年春天前發(fā)新整時,結合采收老莖將叢內(nèi)的枯莖剪除,并除去病莖、弱莖以及病者根,栽種6-8年后視叢蔸生長情況翻蔸重新分枝繁殖。
4.病蟲害防治
(l)石斛黑斑病 為害葉片使葉片枯萎,3-5月發(fā)生。防治方法:可用50%的多菌靈l000倍液噴霧l-2次。
(2)石斛炭疽病 為害葉片及莖枝,受害葉片出現(xiàn)褐色或黑色病斑, l-5月均有發(fā)生。防治方法:用50%多菌靈l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2-3次。
(3)石斛菲盾蚧 寄生于植株葉片邊緣或背面,吸食汁液,5月下旬為孵化盛期。防治方法:可用40%樂果乳劑 1000倍液噴霧殺滅或集中有盾殼老枝集中燒毀。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每年春末萌芽前采收,采收時剪下三年生以上的莖枝,留下嫩莖讓其繼續(xù)生長。
2.加工 因品種和商品藥材不同,有木同加工方法,以下介紹兩種方法:
(l)將采回的莖株洗盡泥沙,去掉葉片及須根,分出單莖株,放入85℃熱水燙l- 2分鐘,撈起,攤在竹席或水泥場上暴曬,曬至5成干時,用手搓去鞘膜質(zhì),再攤曬,并注意常翻動,至足干即可。
(1)靈芝培養(yǎng)基的制備與菌種的分離
①母種培養(yǎng)基配方及制備
母種培養(yǎng)基 多采用馬鈴薯一瓊脂(pDA)培養(yǎng)基,其配方:馬鈴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1.5克,維生素B11~2片,水l000毫升。
制備方法 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培養(yǎng)基制成后,調(diào)節(jié)pH值4~6,分裝試管,高壓滅菌30分鐘,稍冷卻后擺成斜面培養(yǎng)基。
②靈芝純菌種的分離 常用有組織分離法和孢子分離法兩種。
組織分離法 在無菌的條件下,選取新鮮、成熟的靈芝,于菌蓋或菌柄內(nèi)部切取一小塊黃豆大小的組織塊,接種在斜面培養(yǎng)基上。置溫度24~26℃下培養(yǎng)7~10天;當白色菌絲布滿斜面時,即得母種,然后再擴大培養(yǎng)成原種和栽培種。
孢子分離法 在無菌的條件下,取新鮮成熟的靈芝菌,于馬鈴薯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一段時間,溫度控制在24~26℃左右,培養(yǎng)基表面上便形成與子實體(小靈芝)相似物,在貼近管壁處形成菌管,自菌管管口中散發(fā)出孢子粉,便是純孢子粉,將此孢子粉接種到培養(yǎng)基上獲得一層薄薄的菌苔狀的營養(yǎng)菌絲,即得靈芝純菌種。
(2)人工栽培方法 目前多采用瓶栽和段木培養(yǎng)兩種方法。
①靈芝瓶栽法
培養(yǎng)料配方 棉子殼80%,麩皮16%,蔗糖1%,生石膏3%。加水適量,混拌均勻,使培養(yǎng)料含水量在60%~70%左右,以手握之不出水為度,調(diào)節(jié)pH值5~6。
裝瓶滅菌 料拌均勻后,先悶l小時,然后裝入廣口瓶中,裝料要上緊下松,裝量距瓶口3~5厘米即可。裝好后用尖圓木棒打一通氣孔,擦凈瓶體,用塑料薄膜加牛皮紙扎緊瓶口,然后進行滅菌(高壓滅菌,壓力1.1千克/每平方厘米,時間1.5小時;常壓滅菌100℃,保持8~10小時,再悶12小時)。
接種 在無菌室內(nèi)進行。用75%的酒精消毒接種工具,然后用右手拿接種耙在酒精燈火焰上滅菌,左手拿菌種瓶,并打開菌種瓶口,在火焰旁用接種耙取出一塊小棗大小的菌種,迅速放人栽培料瓶中,經(jīng)火焰燒口,用牛皮紙包扎好,置于培養(yǎng)室內(nèi)培養(yǎng)。
培養(yǎng)與管理 在溫度20~26℃,空氣相對濕度在60%以下,約培養(yǎng)20~30天,菌絲即可長滿全瓶;再繼續(xù)培養(yǎng),培養(yǎng)料上就會長出l厘米大小的白色疙瘩或突起物,即為子實體原基??芝蕾。當芝蕾長到接近瓶塞時,拔掉瓶口棉塞,讓其向瓶外生長,這時,控制室溫在26~28℃,空氣相對濕度在90%~95%,保持空氣新鮮,給以散射光等條件,突起物芝蕾向上伸長成菌柄,菌柄上再長出菌蓋,孢子可從菌蓋中散發(fā)出來。從接種到長出菌蓋,約需2個月時間。生長期要注意管理,每天要通過定時開窗的辦法換氣,如在氣溫偏高時,上、下午都要開窗。
②靈芝段木培養(yǎng)法
段木的選擇 應選用櫟、栗、柞、桃、柳、楊、刺槐等闊葉樹作段木。直徑5~15厘米均可選用。鋸成l米長的段木,不要削皮,碼堆干燥。
接種 選擇培養(yǎng)20天左右子實體原基剛形成的新鮮菌種。這種菌種生命力強,接入段木后發(fā)育快,且不怕雜菌污染。接種工具可用直徑1~1.2厘米的打孔器或電鉆頭。打入段約l厘米深,行株距20厘米20厘米,呈品字形排列。打孔后立即接種。接種前先將菌種取出,截成l平方厘米的水塊,輕輕塞入孔穴中,稍壓緊后蓋上樹皮。30天后,菌絲便浸入段木,并可見孔穴四周形成棕色菌圈,說明接種成功。立即將段木埋入pH值5~6的酸性土壤中,若天氣干旱,可淋水濕潤土壤。遇雨季或雨天,要注意排水。此外,還要在栽培場周圍撒一圈拌有滅蟻靈的毒土,誘殺白蟻,防止危害段木。第二年清明節(jié)后,當氣溫升至25℃左右,可取出數(shù)根段木檢查:揭開樹皮蓋,見孔穴周圍已長成茶褐色,或已長出芝蕾;段木兩端有白色菌絲或淺褐色菌膜,并可嗅到靈芝菌絲的特殊氣味,顯示菌絲已成熟。立即將段木挖出,截成長17~22厘米的小段木,然后,將其斜埋入酸性含砂礫的土壤中,上端露出地面約3厘米,且覆蓋雜草遮蔭,隔數(shù)日灑一次水,保持土壤濕潤,經(jīng)7~l0天開始長出芝蕾。在生長芝蕾期,栽培場要保持90%的相對濕度,約2個月左右芝蕾長成靈芝成品,即可采收。
西紅花又名藏紅花、番紅花、撒馥蘭、泊夫蘭等,屬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紅花原產(chǎn)于西班牙、荷蘭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漢代時傳入我國,于1965年開始引種試驗,現(xiàn)已在上海、浙江、河南、北京、新疆等二十二個省市引種成功。西紅花是名貴婦科良藥,還大量用于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工業(yè),是美容化妝品和香料制品的寶貴原料,球莖可作為高檔花卉出售,西班牙人譽之為紅色金子。
過去因不懂科學管理,很多藥農(nóng)種的西紅花球莖越長越小,花越開越少,畝產(chǎn)量越來越低,因而放棄種植。而河南農(nóng)大十幾年的種植實驗證明,西紅花只要科學管理,施足基肥,選種8g以上的球莖(注:8g以下的球莖不開花),采取抹芽技術,適當使用植物激素等技術,同時增加球莖的種植量,就能保證西紅花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西紅花的植物特征 西紅花雖然開花,但不結種子,要靠球莖繁殖。球莖扁圓形,外有幾層淡棕色膜質(zhì)鱗片包圍,內(nèi)為乳白色。球莖上有7~9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上有1~4個腋芽。植株叢生。葉基生,長線形,葉緣稍反卷;花頂生,花被6片,藍紫色;雄蕊3枚,黃色;雌蕊1枚,花柱3深裂,伸出花被外部,下垂,柱頭先端略大呈喇叭形,深紅色,有特異芳香。花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西紅花的生長特點 西紅花屬亞熱帶植物,喜溫和、涼爽,怕炎熱,較耐寒。土壤以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為好,忌積水。西紅花適溫為2~19℃,在我國北方-18℃溫度下采取防寒措施即可安全越冬,南方高溫25℃情況下適當遮蔭,就能延長西紅花的生長時間,利于西紅花的球莖增重。西方國家多采用露地開花,球莖繁殖;我國多采用室內(nèi)開花,大田繁殖。西紅花的生長習性及技術與種蒜相仿。 西紅花的整地技術 根據(jù)西紅花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宜選擇冬季較溫暖,光照充足,疏松肥沃的地塊。西紅花喜輪作,忌連作。前茬以豆類、玉米、水稻等為佳,也可在果園內(nèi)間作。北方冬季氣溫低,追肥不方便,施足基肥很重要。結合翻耕畝施100kg石灰或1.5kg五氯硝基苯消毒,以氮肥30kg、腐熟餅肥200kg作基肥。整細耙平按南北向挖溝畦,畦寬1.3m,高30cm,畦面呈龜背形,畦間距30~40cm。 西紅花球莖的處理 西紅花球莖上有主芽和側芽,主芽開花,側芽不開花,每個芽都可形成一個小球莖,母球莖可長6~15個小球莖,若不抹芽,則小球莖越來越多,8g以下球莖不開花,花的產(chǎn)量越來越低。為了保證來年高產(chǎn),必須徹底剝除側芽,一般球莖20g以下的留1個主芽。有實驗表明,西紅花經(jīng)多次抹芽可增產(chǎn)27%左右。 球莖栽種前,經(jīng)過藥劑處理,可防止病蟲危害。西紅花主要病害是腐爛病,蟲害是羅賓根螨。處理球莖的藥劑用殺菌劑和殺螨劑配成藥液浸種,一般用25%多菌靈500倍液與三氯殺螨醇或樂果3000倍液,兩種藥液混合,浸種20分鐘,立即下種。 西紅花的播種 露地栽培西紅花宜在9月份。早栽種,早出苗,先發(fā)根,后發(fā)芽,植株生長健壯;遲則先發(fā)芽,后扎根,植株生長亦差。室內(nèi)開花的球莖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室內(nèi)把80%的花采摘后,立即移栽于大田;另20%的花在田間采摘,栽前把球莖按大小分開,大的稀些,小的密些。一般株行距2020cm,開溝深10cm左右,球莖芽頭向上,按球莖的2~2.5倍高度即3~6cm覆土。球莖深栽也是培育大球莖的方法之一。栽后澆透定根水,保持土壤濕潤,約一個月左右出苗。 西紅花的室內(nèi)管理技術 西紅花球莖在不供給水、土、肥的情況下,靠自身儲存的養(yǎng)分就能正常開花,并且采花方便、省工、省力,不受外界氣候條件的影響,無病蟲害,產(chǎn)量可比露地增加30%左右,且除側芽方便。鑒于以上優(yōu)點,我國多采用室內(nèi)開花,大田增殖球莖的方法進行栽培。 西紅花的架子長1m左右,寬60cm,層與層間距30~40cm,高約5層,以操作方便為佳。用木板、竹匾擔上,1m2可擺放球莖10kg左右,一般一間房可擺放一畝球莖。 8~10月把西紅花球莖按大小分開,8g以下不開花的可直接種到大田里,大的球莖芽向上擺放在制好的架子上,球莖少的可直接擺放在屋地上。室內(nèi)保持濕度80%以上,濕度不夠時可往地上澆水。嚴禁往球莖上灑水,以免提前生根。西紅花在室內(nèi)的生長期為60天。 西紅花的植物激素應用 用植物激素刺激西紅花,有顯著的增產(chǎn)效果。在球莖休眠期用赤霉毒100ppm浸種24小時,在出苗后用50ppm赤霉毒噴霧2次,可使球莖個數(shù)增加6%,增重10~30%,花增產(chǎn)27~50%。 用赤霉素100ppm浸球莖配合變溫處理(30℃一個月,然后降至18℃),結果每個球莖開花比對照增加5~20%,還能提早16天。提早下種,有利于球莖的生長。 西紅花的田間管理 西紅花自11月中旬至來年5月上旬在大田生長,時間約半年,在此期間要做好如下工作: 1.要科學供應肥水。栽后20天左右,每畝用人畜糞50擔兌水澆施,干旱情況下兌水多些,來年2月中旬西紅花返青,每畝施入人畜糞60~80擔兌水施。自3月份起西紅花生長進入旺盛階段,每隔10天噴0.2%的磷酸二氫鉀1次,連噴2~3次。 2.要合理調(diào)控水分。西紅花田塊在下種后如遇土壤濕度不夠要澆足水分。北方地區(qū)少雨干旱,入冬前要灌水防凍,來年4月再灌水,滿足生長需要。 3.要注意防凍保苗。西紅花雖屬耐寒作物,但遇到-10℃~20℃的嚴寒天氣要采取防凍措施,在畦上覆蓋一層干草,蓋上塑料薄膜,搭防風障。 4.要及時除草松土。 5.要及時摘除側芽。種球栽種時已剔除多余側芽,進入田間生長后如發(fā)現(xiàn)多有側芽長出,用小刀插入土中,連葉一塊剔除。 6.抓好病蟲害防治。西紅花整個生長期基本上處于低溫期,病蟲害少,一般需在回春時預防一下。若遇上腐爛病,用5%退菌特800倍液澆注;若有蚜蟲,用10%樂果乳劑2000倍噴殺。同時要做好防鼠咬食球莖和田間防兔子吃西紅花葉子。 西紅花的收獲和加工 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西紅花地上部分枝葉逐漸變黃,便可用鐵耙從畦的一端小心起挖。挖出后,除去枝葉殘根,在田間晾曬兩天,再收貯室內(nèi)。收貯時要按照健病、完損、大小標準進行分株,分門別類貯存。貯藏室要少光、陰涼、通風,地面最好是泥土地,室內(nèi)要保持干燥。一般球莖可增重3~5倍,1次引種100kg球莖種植1畝西紅花,畝收球莖600~1000kg。 西紅花室內(nèi)和大田的花期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以每天9~11點開花最盛,花朵色澤鮮艷。室內(nèi)不受天氣影響,可全天采花;室外花朵在開的第1天8~11時采摘,采晚了柱頭易沾上雄蕊花粉影響質(zhì)量。采后剝開花瓣,取出雌蕊花柱和柱頭,以三根連著為佳。攤于白紙上置通風處陰干,量大可用烤箱烘干,避光密閉貯藏待售。一般80朵花可加工1g干花,1畝可收干花1~2kg。土人參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土人參(學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zhì)。別名水人參(《天寶本草》),參草、土高麗參、假人參(《中國藥植志》),土洋參(《貴州民間方藥集》),土參、紫人參(《福建民間草藥》),瓦坑頭(《廣西中藥志》),福參(《閩南民間草藥》),土紅參(《閩東本草》),飛來參(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瓦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多為栽培。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晒┯^賞。根入藥,滋補強壯。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藥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肉質(zhì)根,是一種藥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人參菜(土人參)嫩莖葉品質(zhì)脆嫩、爽滑可口,可炒食或做湯。肉質(zhì)根可涼拌,宜與肉類燉湯,藥膳兩用。 營養(yǎng)保健作用:具清熱解毒功效,對氣虛乏力,脾虛泄瀉,肺燥咳嗽,神經(jīng)衰弱等有一定療效。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
2.2、功能主治:健脾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用于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成品土人參,切片作為參茶沖劑,可增強人體健康,止咳防病。
2.3、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土人參的副作用
一般沒有特殊副作用。
土人參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1、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2、治多尿癥:土高麗參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3、治盜汗、自汗:土高麗參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4、治勞倦乏力:土人參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干一只。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5、治脾虛泄瀉:土人參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土人參的簡介
土人參(學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zhì)。多為栽培。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晒┯^賞。根入藥,滋補強壯。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藥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肉質(zhì)根,是一種藥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原產(chǎn)于熱帶美洲,分布于西非、南美熱帶和東南亞等地。分布中國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土人參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土人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鈣、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質(zhì)1.56克、脂肪0.18克、總酸0.06克、粗纖維0.66克、干物質(zhì)6.2克、還原糖0.44克、維生素C11.6克、氨基酸總量1.33克、鐵28.4毫克、鈣57.17毫克,鋅3.19毫克。
2、功效作用
健脾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治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3、臨床應用
3.1、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3.2、治多尿癥:土高麗參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3.3、治盜汗、自汗:土高麗參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3.4、治勞倦乏力:土人參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干一只。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3.5、治脾虛泄瀉:土人參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土人參的市場信息
1、土人參的價格
土人參的價格約6.54元 /500克。
2、土人參的選購方法
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高30-100厘米。主根粗壯,圓錐形,有少數(shù)分枝,皮黑褐色,斷面乳白色。莖直立,肉質(zhì),基部近木質(zhì),多少分枝,圓柱形,有時具槽。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稍肉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急尖,有時微凹,具短尖頭,基部狹楔形,全緣。
3、土人參的保存方法
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很多人對中藥土人參[圖]的功效與作用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別名】櫨蘭、飛來參、瓦參、桃參、申時花
【來源】為馬齒莧科土人參屬植物 錐花土人參 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T. patens (L.)Willd.;T. crassifolium auct. non Willd],以 根 和 葉 入藥。秋、冬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葉則隨時可采,或秋季采集,曬干或蒸后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60厘米。根粗壯,有時多分枝,旁生纖細的側根,全體肉質(zhì),表面棕褐色,內(nèi)部乳白色。莖直立,下部分枝,基部稍木質(zhì)化。單葉互生,葉片肉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7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尖或鈍圓,基部漸次狹窄而成短柄,全緣,兩面綠色而光滑。夏季開淡紫紅色小花,集成頂生或測生疏散的圓錐花序,多呈二歧分枝。萼片2,卵形;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5~20個;雌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柱頭3深裂。朔果近圓球形,熟時灰褐色。種子細小,多數(shù),黑色,有突起。
【生境分布】常為栽培,亦有野生于山坡巖石縫中。我國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均有之。
【栽培】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溫暖潮濕環(huán)境和腐殖質(zhì)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地區(qū)生長較好。種子繁殖,春季條播,行距1尺,覆土1~2分,保持土壤濕潤,半個月左右出苗,苗出齊后可間苗1~2次,株距保持3~4寸。6、7月各鋤草一次。幼苗期、開花期各應追施人糞尿一次。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潤肺生津。用于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泄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滇南本草》
對于土人參[圖]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土人參[圖]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