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參的藥用價值_土人參的副作用
冬季養(yǎng)生人參食譜。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shù),淡泊寧靜比藥好。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土人參的藥用價值_土人參的副作用》,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土人參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土人參(學(xué)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zhì)。別名水人參(《天寶本草》),參草、土高麗參、假人參(《中國藥植志》),土洋參(《貴州民間方藥集》),土參、紫人參(《福建民間草藥》),瓦坑頭(《廣西中藥志》),福參(《閩南民間草藥》),土紅參(《閩東本草》),飛來參(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瓦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多為栽培。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晒┯^賞。根入藥,滋補強壯。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藥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肉質(zhì)根,是一種藥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人參菜(土人參)嫩莖葉品質(zhì)脆嫩、爽滑可口,可炒食或做湯。肉質(zhì)根可涼拌,宜與肉類燉湯,藥膳兩用。 營養(yǎng)保健作用:具清熱解毒功效,對氣虛乏力,脾虛泄瀉,肺燥咳嗽,神經(jīng)衰弱等有一定療效。
2、用法用量
2.1、藥用部位: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
2.2、功能主治:健脾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用于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成品土人參,切片作為參茶沖劑,可增強人體健康,止咳防病。
2.3、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土人參的副作用
一般沒有特殊副作用。
土人參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2、治多尿癥:土高麗參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3、治盜汗、自汗:土高麗參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4、治勞倦乏力:土人參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干一只。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5、治脾虛泄瀉:土人參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相關(guān)閱讀
土人參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為馬齒莧科土人參屬植物錐花土人參,一般使用它的根葉作為藥材。土人參最好是在冬季挖起,然后進行曬干備用。土人參的別名有很多:土高麗參、假人參、土洋參、土參、紫人參等等,這些都是土人參的別名。那么,土人參的藥用價值有哪些?
性狀:主根圓柱形,直徑1~3cm,長短不等,有的微彎曲,分枝如人參狀,并有少數(shù)須根殘留。肉質(zhì)堅實。表面棕褐色,去皮者莫棕色,斷面乳白色。
化學(xué)成分:含蕓苔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
功能主治:健脾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用于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補中益氣,潤肺生津。用于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泄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性味歸經(jīng):性平,味甘。脾;肺;腎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
營養(yǎng)成分
土人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鈣、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質(zhì)1.56克、脂肪0.18克、總酸0.06克、粗纖維0.66克、干物質(zhì)6.2克、還原糖0.44克、維生素C11.6克、氨基酸總量1.33克、鐵28.4毫克、鈣57.17毫克,鋅3.19毫克。
功效
土人參可作藥膳兩用,可輔助治療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泄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等癥,具有通乳汁、消腫痛、補中益氣、潤肺生津等功效。
藥理作用
健脾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 治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
《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
《南寧市藥物志》: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后虛弱。
《四川中藥志》: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后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jīng)不調(diào),癤腫。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jié)核咳嗽,潮熱盜汗。
常用配方
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治多尿癥:土高麗參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治盜汗、自汗:土高麗參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治勞倦乏力:土人參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干一只。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治脾虛泄瀉:土人參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鑒別
性狀鑒別:根圓錐形或長紡錘形,分枝或不分枝。長7-15cm,直徑0.7-1.7cm。頂端具木質(zhì)莖殘基;表面灰黑色,有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項根痕。除去栓皮并經(jīng)煮后表面為灰黃色半透明狀,有點狀須根痕及縱皺紋,隱約可見內(nèi)部縱走的線管束、質(zhì)堅硬,難折斷。折斷面,末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質(zhì)狀,中央常有大空腔。氣微,味淡、微有粘滑感。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殘留或已去除。皮層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韌皮部較窄,薄壁細胞含有少量草酸鈣簇晶。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占根的大部分,導(dǎo)管常1-2列,呈放射狀排列,近形成層處可達3-4列,中心部位多散在,直徑約45μm;木薄壁細胞含大量草酸鈣簇晶,射線寬8-24列組細胞。
粉末特征:淡黃棕色。
①草酸鈣簇晶頗多。單個簇晶直徑15-53μm,晶瓣不甚整齊,有時形如眾多砂晶或不規(guī)則方晶的堆積狀。
②淀粉粒較多.單粒,類球形或近橢圓形,層紋不甚明顯。
③壁增厚的薄壁細胞為韌皮部或基外側(cè)的細胞,呈不規(guī)則長萬形或闊披針形.壁呈念珠狀增厚,非木化,可見圓形壁孔。
④木薄壁纖維較少,披針形或長形,兩端較尖,或一端較尖,另一端鈍圓;壁增厚,微木化,壁孔稀疏。
⑤導(dǎo)管網(wǎng)紋或近網(wǎng)紋狀的梯紋;壁木化。
⑥木體細胞表面觀近六角形,切面觀切向延長,壁增厚。
⑦草酸鈣方晶少見。⑧棕色團塊可見,形狀、大小不一。
藥膳
土人參嫩莖葉品質(zhì)脆嫩、爽滑可口,可炒食或做湯。肉質(zhì)根可涼拌,宜與肉類燉湯,藥膳兩用。1.蠔油姜絲土人參:土人參250克,在沸水中煮沸3分鐘,過冷水,起油鍋加入姜絲、土人參炒半分鐘,再加入蠔油,調(diào)味即可。2.姜絲蒜茸土人參:土人參嫩莖、嫩葉,在沸水中焯片刻,過冷水,起油鍋加入蒜茸、姜絲,再加入土人參炒,調(diào)味即可。3.土人參排骨湯:排骨煮熟后,加入土人參,調(diào)味即可。4.涼拌土人參根:肉質(zhì)根去表質(zhì),撕成絲狀,依個人口味,加入少許醋、白砂糖、芝麻、鹽及辣椒絲等拌勻,調(diào)味即可。5.土人參根燉排骨:肉質(zhì)根、排骨,加入枸杞適量,加水燉熟,調(diào)味即可。
以上就是有關(guān)土人參藥用價值的介紹,可見土人參主要對于體虛自汗、肺燥咳嗽、乳汁稀少這些癥狀有著很好的作用。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有這樣的癥狀可以選用土人參進行調(diào)理,不過在選擇土人參的時候,一定要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dǎo)下進行。
土人參的簡介
土人參(學(xué)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zhì)。多為栽培。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晒┯^賞。根入藥,滋補強壯。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藥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肉質(zhì)根,是一種藥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原產(chǎn)于熱帶美洲,分布于西非、南美熱帶和東南亞等地。分布中國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河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土人參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土人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鈣、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質(zhì)1.56克、脂肪0.18克、總酸0.06克、粗纖維0.66克、干物質(zhì)6.2克、還原糖0.44克、維生素C11.6克、氨基酸總量1.33克、鐵28.4毫克、鈣57.17毫克,鋅3.19毫克。
2、功效作用
健脾潤肺,止咳,調(diào)經(jīng)。治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內(nèi)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
3、臨床應(yīng)用
3.1、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撬、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
3.2、治多尿癥:土高麗參二至三兩,金櫻根二兩。共煎服,日二、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3.3、治盜汗、自汗:土高麗參二兩,豬肚一個。燉服。(《閩東本草》)。
3.4、治勞倦乏力:土人參五錢至一兩,或加墨魚干一只。酒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3.5、治脾虛泄瀉:土人參五錢至一兩,大棗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土人參的市場信息
1、土人參的價格
土人參的價格約6.54元 /500克。
2、土人參的選購方法
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根。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高30-100厘米。主根粗壯,圓錐形,有少數(shù)分枝,皮黑褐色,斷面乳白色。莖直立,肉質(zhì),基部近木質(zhì),多少分枝,圓柱形,有時具槽。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稍肉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急尖,有時微凹,具短尖頭,基部狹楔形,全緣。
3、土人參的保存方法
可擱置在陰涼通風(fēng)處,置干燥處。
很多人對中藥土人參[圖]的功效與作用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別名】櫨蘭、飛來參、瓦參、桃參、申時花
【來源】為馬齒莧科土人參屬植物 錐花土人參 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T. patens (L.)Willd.;T. crassifolium auct. non Willd],以 根 和 葉 入藥。秋、冬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葉則隨時可采,或秋季采集,曬干或蒸后曬干備用。
【原形態(tài)】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60厘米。根粗壯,有時多分枝,旁生纖細的側(cè)根,全體肉質(zhì),表面棕褐色,內(nèi)部乳白色。莖直立,下部分枝,基部稍木質(zhì)化。單葉互生,葉片肉質(zhì),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7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尖或鈍圓,基部漸次狹窄而成短柄,全緣,兩面綠色而光滑。夏季開淡紫紅色小花,集成頂生或測生疏散的圓錐花序,多呈二歧分枝。萼片2,卵形;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5~20個;雌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柱頭3深裂。朔果近圓球形,熟時灰褐色。種子細小,多數(shù),黑色,有突起。
【生境分布】常為栽培,亦有野生于山坡巖石縫中。我國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均有之。
【栽培】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溫暖潮濕環(huán)境和腐殖質(zhì)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地區(qū)生長較好。種子繁殖,春季條播,行距1尺,覆土1~2分,保持土壤濕潤,半個月左右出苗,苗出齊后可間苗1~2次,株距保持3~4寸。6、7月各鋤草一次。幼苗期、開花期各應(yīng)追施人糞尿一次。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潤肺生津。用于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泄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滇南本草》
對于土人參[圖]的藥用價值本文就介紹到這里,其實土人參[圖]藥用的時候有很多不同的作用,都對人體有著不小的好處。大家可以試一試。
人參的藥用價值
人參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jīng)。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fù),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1、人參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s~3錢,大劑0.3~1兩;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2、人參的功效與作用
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fù),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2.1、《本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2.2、《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2.3、《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2.4、《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
2.5、《珍珠囊》:養(yǎng)血,補胃氣,瀉心火。
2.6、《醫(yī)學(xué)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吨髦蚊匾?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2.7、《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2.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2.9、《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人參的副作用
人參固然有良好的藥理作用,但也不宜長期大量使用。這一點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徐洄溪在《百種錄論人參》中指出:“人參長于補虛,而短于攻疾,醫(yī)家不論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體弱,或富貴之人,皆用參……不知病未去而用參,則非獨元氣不充,而病根遂固,諸藥罔治,終無愈期,應(yīng)當曲審病情用藥”。這里告訴人們,人參主要是用來補虛的,如果外邪未去而急于用人參來補,則因人參不是用來祛邪攻疾的,常易導(dǎo)致邪氣閉塞,即所謂“閉門留寇”。這就不但不能起到大補元氣的作用,反而使原有的疾病很難治愈,所以應(yīng)該分析清楚病情之后再用藥。中醫(yī)認為,凡肺氣壅滯、胸悶憋氣、表邪未解,及一切實證、熱證,都要忌用人參。不然的話,將會事與愿違,反而弄了毛病來。
人參常被應(yīng)用于氣虛者(如有心慌、氣短、自汗、舌質(zhì)色淡,舌體胖,有齒痕,脈結(jié)代等癥狀者)。對兼有血虛的慢性失血、貧血等氣血兩虛者,須配用熟地、當歸等補血藥同服;對伴有怕冷、長期浮腫、大便溏薄、夜間多尿的陽虛者,須同服附子、肉桂等溫藥。對陰虛火盛者(如有肝咳無痰、心煩舌燥、午后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shù)等癥狀者),就不宜用人參。如使用,則可能出現(xiàn)便秘、鼻衄等現(xiàn)象。人參能益氣健脾,提高消化功能,但如長期過量使用,則可使人的食欲減退、壅滯作飽。如有作飽現(xiàn)象,即應(yīng)停用人參。服用鮮蘿卜汁(或萊菔子3-6克煎服)可減輕此癥狀。
由于長期大量使用人參,國外出現(xiàn)了“人參濫用綜合癥”據(jù)美國醫(yī)學(xué)會雜志報導(dǎo),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神經(jīng)精神病研究所,有人對133名連續(xù)服用各種各樣商品人參制劑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對象進行觀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有過度使用人參的效應(yīng),引起興奮、失眠、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有些人還出現(xiàn)皮疹、水腫和清晨腹瀉。該研究所把服人參后出現(xiàn)的高血壓伴有神經(jīng)興奮、皮疹、清晨腹瀉等癥狀,定為“人參濫用綜合征”。(這些人的平均劑量為每日3-15克)。
1、有強烈過敏體質(zhì)的人,若服參后出現(xiàn)皮疹,則不可服用。有化膿性發(fā)炎時更不可服用。
2、高血壓病人屬肝陽上亢者,服后易引起腦血管意外,但虛寒的高血壓病者可用人參,不過用量宜少,當收縮壓〉180mmHg時,無論哪一型病者均不宜服用人參。
3、很多人都知道吃人參時不宜喝茶、吃蘿卜,因為這兩種食物都有行氣的作用,而人參大補元氣,進補后又把它的作用排除,等于白吃。
4、感冒發(fā)熱時一般不宜服用人參。因發(fā)燒時心悸劇烈,服用人參會提高血循環(huán),使心悸更甚而使病情加重。
5、因突然氣壅而得的喘證,或因燥熱引起的咽喉干燥,一時沖動引發(fā)的吐血、鼻衄等病都忌用人參。
6、濕熱壅滯導(dǎo)致的浮腫,服參后浮腫更甚。這是因為人參有抗利尿作用。另外,腎功能不全伴尿少者亦慎用。
7、失眠、煩燥屬實證者不宜服用人參,否則睡眠更差。
8、凡氣盛、身熱、脈滑實有力,大小便不通而實熱者均不宜服用人參。
人參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人參的醫(yī)學(xué)記載
1.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p>
1.2、《名醫(yī)別錄》:“微溫,無毒,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p>
1.3、《中藏經(jīng)》:“人參與側(cè)柏葉,荊芥穗燒為末和飛羅面,治氣血妄行,心肺脈破,口鼻血出如涌泉者?!?/p>
1.4、《藥性本草》:“人參主五勞七傷虛損痰多,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紜?!?/p>
1.5、《海藥本草》:“人參能止煩渴。”
1.6、《日華子本草:“人參消食開胃,調(diào)中治氣,殺金石藥毒?!?/p>
1.7、《珍珠囊:“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能止渴生津液?!?/p>
1.8、《本草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頭痛眩暈反胃,吐食痃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漓,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1.9、《景岳全書》:“陰虛而火不盛者,自當用參為君,陰虛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參為佐,若陰虛而火大盛者,則誠有暫忌人參,而惟用純甘壯水之劑,庶可收功一證,不可不知也。予非不善用人參者亦非畏用而不知人參之能補陰者,蓋天下之理有對待,謂之日陰虛必當忌參固不可,謂之曰陰虛必當用參亦不可,要亦得其中和,用其當而已矣。”
1.10、《本草經(jīng)疏》:“人參得土中清陽之氣,稟春升少陽之令而生,故味甘微寒而無毒,氣味均齊,不厚不薄,升多于降。神農(nóng)微寒,別錄微溫,二義相蒙,世鮮解者,蓋微寒者,春之寒也,微溫者,亦春之溫也,神農(nóng)直指所稟,故曰微寒別錄兼言功用,故又日微溫,即云微矣,寒不甚寒,則近于溫,溫不甚溫,則近于寒,故知寒溫雖別,言微則一也,其主治也,則補五臟,蓋臟雖有五,以言乎生氣之流通而一也,益真氣,則五臟皆補矣?!?/p>
2、人參的附方
2.1、治營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白術(shù)、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2.2、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zhuǎn),空心頓服。(《圣濟總錄》溫胃煮散)
2.3、治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nèi),遇咳時,溫呷三、五口。(《食療本草》)
2.4、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上八味為末,凈磁合子內(nèi)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wèi)生寶鑒》人參蛤蚧散)
2.5、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2.6、治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者:豬腰子一只,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半兩,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半兩。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干,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選方》)
2.7、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fā)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2.8、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仁齋直指方》玉壺丸)
2.9、治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孑清調(diào)服一錢,日三、四服。(《綱目》)
2.10、止血后此藥補之:大人參(去蘆)二兩,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
人參葉的藥用價值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zhì),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復(fù)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shù)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復(fù)葉,2年復(fù)葉,最多可達6片復(fù)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shù),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cè)平截?;ㄆ?-6月,果期6-9月。
人參葉的功效與作用:角暑清熱;性津止渴。主暑熱口渴;熱病傷津;胃陰不足;消渴;肺燥干咳;虛火牙痛。用于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頭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煎湯,3-10g。
人參葉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服,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人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人參葉的醫(yī)學(xué)記載
《本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
《珍珠囊》:養(yǎng)血,補胃氣,瀉心火。
《醫(yī)學(xué)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吨髦蚊匾?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寒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fēng),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人參須的藥用價值
人參須是中藥名。出《本草逢原》,別名參須。
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細根。甘、苦、平。益氣生津。治胃虛嘔逆,口棵,咳嗽失血。煎服:3~9克。本品含人參皂苷。藥理作用與人參近似。
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紅直須、白直須、紅彎須、白彎須等品種。
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為較粗的細支根。一般長10厘米以上,棕紅色。體表有縱皺及須根脫落痕,少數(shù)有栓皮剝落現(xiàn)象,斷面棕紅色,平坦,類圓形,邊緣彎曲成波狀。質(zhì)堅脆。氣香,味苦。
【功能主治】益氣,生津,止渴。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虛嘔逆。
1、《本經(jīng)逢原》:治胃虛嘔逆,咳嗽失血等證。
2、《本草從新》:生津補氣。
3、《本草正義》:生津止渴,潛陽降火。
【其他藥物價值】
給用二甲基奶油黃(4-dimethy-laminoazobenzene,DAB)誘發(fā)肝癌的大鼠灌服人參須糖漿(含生藥0.5g),可提高其酸性α-乙酸萘酯酶(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使肝癌發(fā)生率降低,腫塊減小,分化程度增高,癌灶范圍有纖維組織增生和淋巴細胞浸潤。提示人參須糖漿能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對化學(xué)致癌劑誘發(fā)肝癌有預(yù)防或控制作用。
人參須的副作用
禁忌:服用人參,應(yīng)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增加分量,日子久了自然見功效,切忌一開始便大量服用。一般普通生曬參園參每日3克為佳,西洋參每日也不要超過5克。
人參須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1、論參須藥性偏于下行降泄張石頑:“參須,治胃虛嘔逆,咳嗽失血等證,亦能獲效,以其性專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證,每致增劇,以其味苦降泄也。”(《本經(jīng)逢原》)。
2、論參須功效與人參、參條的區(qū)別。
3、吳儀洛:“參須,生津補血。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須,不過得參之余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本草從新》)。
4、張山雷:“參須論其質(zhì)地本與人參無所同異,但遼產(chǎn)、高麗產(chǎn),一清一溫,亦當分別主治,方不貽誤。其為參之余體,力量薄弱,初不待言,其較巨者,形如北沙參,如懷牛膝,尤有功用可言。若其末尾,則如絲如發(fā),幾于氣味俱無,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微有養(yǎng)液之用耳。若陰虛火升,肝膽之陽上熾,用此潛陽降火,尤為相宜。”(《本草正義》)
人參子的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補氣強身;延緩衰老。主體虛乏力;頭昏失眼;胸悶氣短。
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人參子能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改善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于平衡;能提高腦力與體力勞動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抗疲勞的作用。
促進大腦對能量物質(zhì)的利用,可以提高學(xué)習(xí)記憶能力人參中增強學(xué)習(xí)和記憶能力的有效成分為人參皂苷,其中人參皂苷Rb1和Rg1,對學(xué)習(xí)和記憶功能均有良好影響。人參根皂苷對正常大鼠學(xué)習(xí)、記憶過程有促進作用,而人參莖葉皂苷對電休克所致的大鼠記憶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兩者均使正常大鼠不同腦區(qū)的單胺類遞質(zhì)含量明顯增多。這些研究工作,對合理應(yīng)用人參植物資源有一定參考價值。
改善心臟功能,人參子能增加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增加心輸出量與冠脈血流量,可抗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對心臟功能、心血管、血流都有一定的影響。人參有明顯的耐缺氧作用,其制劑可有效地對抗竇性心率失常。人參皂苷可加快脂質(zhì)代謝,并具有明顯降低高膽固醇的作用。小劑量人參可使麻醉動物血壓輕度上升,大劑量則使血壓下降。不同的人參制劑對離體蟾蜍心臟及在體兔、貓、犬心臟皆有增強其功能的作用,并可改善其心室纖顫時的心肌無力。
降血糖作用,人參子中含有人參皂苷和人參多糖。尤其是人參皂苷Rb2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此外人參多糖(或糖肽類)是人參中另一類降血糖成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或提取其中皂甙制成片劑。
人參子的副作用
實證、熱證忌服。服人參子當天或24小時內(nèi)忌蘿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人參子的醫(yī)學(xué)記載及附方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人參子,如腰子式,生青熟紅,如小黃豆大。凡痘不能起發(fā)分標行漿者,藥內(nèi)加參子)后日無癢塌之患。
人參子、桔梗、五味子、赤茯苓、炒白術(shù)各一兩,枳殼(麩炒)、炙甘草各半兩(一方有半夏一兩)。為粗末,每服四錢,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治時行咳嗽,寒熱上壅,咳嗽痰涎。若嗽多,加桑白皮一兩;痰多加半夏曲一兩;寒壅者,加杏仁(不去皮尖)、紫蘇各半兩。《世醫(yī)得效方》卷五方之人參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