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中藥煎糊不要喝
女性養(yǎng)生糊。
運動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藥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運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您對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切忌中藥煎糊不要喝”,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湖北省中醫(yī)院藥事部馮漢鴿主任藥師答:中草藥熬糊了,特別是碳化后,其藥性會發(fā)生變化,有的還會產(chǎn)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如果繼續(xù)服用,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比如,荊芥有解表、散風、透疹等作用,煎得太久其有效成分就會揮發(fā)掉,如果煎糊了變成荊芥炭,就失去了解表作用,而產(chǎn)生了止血效能。又如,蒲黃常用于活血,而熬糊后的蒲黃炭卻能夠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一般來說,淀粉含量多的草藥以及富含蛋白質和黏液的種子類中草藥在煎煮時要特別注意,因為它們相對更容易熬糊一些,如:生地、熟地、山藥、玄參、車前子等。
中藥熬糊除了藥物本身的原因外,還有下面幾個關鍵原因:
首先是放水量。熬中藥時水太多,會延長煎煮時間,使不宜久熬的藥物失效,況且藥汁太多,患者也不可能都喝下;太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特別容易熬糊。中草藥煎煮前最好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鐘,以浸過藥面13厘米為宜,大劑量或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其次是煎煮時間和火力的大小。一般湯藥以大火煮沸后再文火熬半小時左右即可。但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一般藥煮開后1520分鐘即可。滋補藥則煎煮時間要稍長一點,一般大火煮沸后,文火慢煎4060分鐘,期間應間隔攪拌23次,防止煮糊。
yS630.Com相關推薦
本文導讀:中藥煎煮,中藥煎煮要注意哪些呢?中藥煎糊了怎么辦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煎中藥時,往往因為加水過少、火力過猛或忘了煎煮時間,使藥汁煎干,甚至藥物煎糊。于是有人二煎時多加些水,以為可以把頭煎的藥量熬出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中醫(yī)專家揭示,對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藥物,重新加水適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
而有些藥物煎糊以后,產(chǎn)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糊以后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chǎn)生了止血效能;還有如蒲黃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黃炭則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煎藥應當注意水量、火候、時間,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藥,千萬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買一服。如果繼續(xù)服用失去藥效的藥物,不僅不能治病,而且還會耽誤病情;至于服用了藥性改變的藥物,藥不對癥,則會加重病情,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所以,中藥煎糊正確處理才有利于藥物服用,中藥煎糊了還敢喝嗎?該怎么辦你現(xiàn)在知道了吧!
大家都知道,如果大家選擇中醫(yī)進行治療的話,其實大家是需要喝中藥的,雖然現(xiàn)在很少有人自己煎制中藥了,但是還是有個別的人會選擇自己煎中藥。但是自己熬制中藥,很容易出現(xiàn)中藥煎糊了的情況。那么,有人就問到了,中藥煎糊了還能喝嗎?其實專家是不建議的。
其實煎中藥的講究有很多,如果水和煎中藥的時間不正確就會容易造成中藥煎糊了。很多比較年輕的人對于煎中藥會很頭疼,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只要找對竅門就能輕松應對。下面我們來看中藥煎制小技巧,希望對你有用。
中藥煎糊了還能喝嗎
煎中藥時,往往因為加水過少、火力過猛或忘了煎煮時間,使藥汁煎干,甚至藥物煎糊。于是有人二煎時多加些水,以為可以把頭煎的藥量熬出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對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藥物,重新加水適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
而有些藥物煎糊以后,產(chǎn)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糊以后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chǎn)生了止血效能;還有如蒲黃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黃炭則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3個簡單易行的煎中藥技巧
1、藥罐一定要洗凈
煎煮中藥時,藥汁因水分蒸發(fā)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藥垢。如果藥罐中煎煮的藥物經(jīng)常變更,而不及時將積存的藥垢擦去,投放新的藥物煎煮時,藥垢就會溶解,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如果曾經(jīng)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藥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
此外,如果每次煎煮中藥后不及時擦洗干凈,藥罐底部的藥垢越積越厚,在重新煎藥時容易煎焦,喪失藥效。
2、是否加蓋隨藥應變
一般來說,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蓋著煎。特別是含有揮發(fā)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等,且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某些貴重藥品,如人參、鹿茸、枸杞之類,以使有效成分充分釋出。
有些中草藥重量輕、體積大,如金錢草、夏枯草、白通草、絲瓜絡、包谷須等,則不宜加蓋煎煮,否則往往溢出罐外??砷_蓋煎煮,并要隨時攪拌。
3、要“煎透”、“榨干”
“煎透”,就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釋出,這是煎藥的基本要求。質地堅韌、一時難以釋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只有通過另煎、先煎、久煎等,才能使藥汁濃厚,充分發(fā)揮藥效。質地疏松及性味輕薄芳香的藥物,不需煎煮太長的時間;但質輕體大的草藥,則應經(jīng)常攪拌,才便于將藥煎透。
煎中藥糊了的解析
1、中藥糊了的原因
煎中藥時,往往因為加水過少、火力過猛或忘了煎煮時間,使藥汁煎干,甚至藥物煎糊。于是有人二煎時多加些水,以為可以把頭煎的藥量熬出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對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藥物,重新加水適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
2、中藥糊了的情況
有些藥物煎糊以后,產(chǎn)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糊以后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chǎn)生了止血效能;還有如蒲黃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黃炭則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中藥煮糊 ,由于高溫導致藥物性質發(fā)生變化,發(fā)生碳化后,會產(chǎn)生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也就是說中藥原本的作用發(fā)生改變,故糊了的中藥不能服用。最好還是別喝。焦了藥性就沒有了。 而且包含致癌物質.中藥煮糊的話,就和炒菜炒燒了一樣,會造成有毒物質的生成,另一方面,中藥講究的是配伍和計量,如果有藥物糊在里面了,就會相應的減少藥物的計量。
3、煎中藥的禁忌
一般來說,醫(yī)院代煎藥使用的也是自來水,沒有出現(xiàn)什么問題。有人推薦用礦泉水煎中藥比自來水好,這是真的嗎?
值得一提的是,不能用金屬離子含量較高的礦泉水,因個別金屬離子可以和藥物中含有的生物堿、苷類、鞣酸,發(fā)生化學反應。
6步煎中藥的方法
備水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等。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用蒸餾水是最好了。
選鍋
瓦罐沙鍋最好。最佳煎煮器是傳統(tǒng)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銹鋼亦可,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金屬器皿與藥物發(fā)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
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煎煮
在藥材浸泡完成后,就可以開始煎煮了。
煎藥時間: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
過濾
湯藥煎煮好后,應立即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chǎn)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特殊處理
先煎: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中藥糊了的影響
中藥適當煎煮是好的,但是煮過度藥效不能達到,加上雜質比較中藥一旦煎糊,有效成分會遭到破壞,其性質就會發(fā)生改變,甚至效果相反.例如,活血化瘀藥物煎糊后,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因此,中藥煎糊后應該丟棄。 中藥在煎熬時糊了,它會與你熬藥的鍋中的某些成分發(fā)生反應,所以就會出現(xiàn)中毒的物質,所以容易產(chǎn)生中毒反應.這也是我們醫(yī)生建議用砂鍋熬藥不要用鐵鍋,鋁鍋等熬藥的原因。多,會有很多殘留物質在藥里。
如果我們在熬制中藥的時候忘記熬制時間就會出現(xiàn)熬糊的情況,對于熬糊的中藥是不能夠喝的,主要是因為熬糊的中藥已經(jīng)失去了藥性,而且會存在有毒物質,所以我們飲用熬糊的中藥可能會造成病情加重,不希望患者飲用。
本文導讀:在煎煮中藥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的話,很容易被煎糊了,那么中藥被煎糊了怎么辦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中醫(yī)專家揭示,對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藥物,重新加水適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
有些藥物煎糊以后,產(chǎn)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糊以后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chǎn)生了止血效能;還有如蒲黃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黃炭則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煎藥應當注意水量、火候、時間,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藥,千萬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買一服。如果繼續(xù)服用失去藥效的藥物,不僅不能治病,而且還會耽誤病情;至于服用了藥性改變的藥物,藥不對癥,則會加重病情,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綜上所述,中藥煎糊了就不能在用了,所以大家以后在煎藥的時候要避免把藥煎糊;一旦煎糊了就不要在使用。
中藥藥材的來源有很多,植物,動物,動物的殼,化石等。中藥一般是采集的植物,但是直接采的植物是不能用的,大多數(shù)要經(jīng)過炮制。炮制的方法有很多種,煮,炒,蜜制等。炮制之后的中藥才是我們日常在藥店買的。中藥配置好以后,煮的方法也有講究,一些藥物是先煮的,一些藥物是包煎的,一些藥物是后下的。
很多人喝中藥,習慣根據(jù)醫(yī)生的處方抓取藥材后回家煎煮,但由于藥材的煎煮方法、時間等不同,藥效也不同。在長春市某藥房,記者看到了正在拿方子抓藥的李女士,她表示,她每次都是抓藥后自己煎藥,覺得自己家煎藥會更精心一些,而且煎藥方法并不難。記者從藥房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像李女士這樣自己熬藥的人不在少數(shù),雖然藥房也提供煎藥服務,但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大都愿意拿回家自己煎。
藥材不需要清洗
針對藥材是否需要清洗的問題,不少人都叫不準。“當然要清洗,否則多臟啊,就像蔬菜加工一樣,先洗一下。”“不用洗吧,要不藥效都洗沒了。”針對這兩種聲音,記者采訪了生修堂中醫(yī)院藥房柴國利主任,她表示,藥材是不需要清洗的,因為中藥飲片,都是在藥廠經(jīng)過加工的,所以無需再清洗,特別是有些藥材是粉末狀,清洗會損失藥材,還有些藥材是經(jīng)過酒、鹽、醋等輔料炮制的,如酒黃精,就是用酒制作過的,如醋制元胡就是用醋制作過的,所以一旦清洗后,藥物的有效成分會丟失。
“有的時候,抓的藥不咋干凈,抓藥的時候都能看到灰,而藥煎出來后杯底都是渣滓,這可怎么辦?”針對這一問題,柴主任建議,如果藥不夠干凈,可以在煎煮后,將藥液靜置一段時間,將雜質沉淀后,倒出上面的藥液,從而濾除雜質。
煎藥前一定得泡
煎藥前,人們都說要泡一段時間,對于這種說法,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經(jīng)開醫(yī)院陳永志醫(yī)生給出了肯定的答復,煎煮前一定要將藥物充分浸泡,雖然一般情況下,花、草、葉浸泡的時間短,莖、種子、甲殼類藥材浸泡的時間長,但是平時,抓回去的一般都是一服一服的群藥,也沒有非要挑出根莖類或是動物類的必要,所以在浸泡時,可以取一個中間值,要用涼水泡40分鐘,提倡群藥一起浸泡,因為浸泡過程中也是理化反應的過程。但陳醫(yī)生也提醒,夏季藥物不宜浸泡時間過長,否則可能有腐爛。
藥煎兩次就可以
對于煎藥的次數(shù),柴主任表示,以前都是煎3次,但是后來科學證明,第三次煎煮后的藥,有效成分基本沒有了,所以現(xiàn)在一般煎兩次就可以了。而針對很多人喜歡多放些水,或煎藥中間加水,柴主任表示,這些都不對,不要中間數(shù)次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一般情況下,放水量以手按住藥材后,水高過藥材2~5厘米為宜,如果藥材中草類藥比較多,水就可以多加些,如果種子類等不吸水藥物多,就可以少加。而第二次煎煮,加水高過藥材1~3厘米即可。煮藥時,第一次水沸騰后小火煮30分鐘,第二次沸騰后小火煮20分鐘,然后將兩次的藥混在一起,分成等份。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yī)院老年病科主任孫莉指出,一個方子里,有些藥材需要后放,如木香,煮的時間長,藥效就發(fā)揮了,所以要在第一次煎藥的20分鐘后再下藥。但是有些藥,如龍骨牡蠣,就需要先煎10分鐘,西洋參要提前煎煮兩小時,然后再與其他藥同煎。還有一些藥在煎煮的過程中需要用紗布包起來,所以在抓藥時先要了解藥物中是否有特殊的煎法,而在家中煎藥時,要選擇砂鍋、不銹鋼鍋煎藥,且注意鍋中不能有油,禁用鋁鍋和鐵鍋,而一旦有部分藥煎干,所有的藥都要倒掉。
一般可樂都含有咖啡因、二氧化碳和磷酸等。因為大量服用或飲用含有咖啡因的藥物或飲料,能夠幫助運動員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從而提高運動成績。所以,就在今年,世界反興奮劑組織透露,任何含有咖啡因的藥物或飲料,都將被禁止飲用,其中就包括可樂。
不過,可樂中的咖啡因含量較低。對于普通人,只要不是大量飲用,其神經(jīng)興奮或抑制作用都不特別明顯。
但是,可樂除了含有咖啡因外,還含有二氧化碳和磷酸,正是這兩種成分決定了可樂不能被推薦為運動時的飲料。
足量的二氧化碳在飲料中能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還能通過蒸發(fā)帶走體內熱量,起到降溫的作用,所以在飲用時你會覺得怎一個爽字了得。但可樂中的二氧化碳讓我們在享受涼爽和刺激口感的同時,也會給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帶來一些刺激。特別是在運動前飲用,有可能引起胃腸脹氣,從而引發(fā)運動過程中腹痛等問題。
經(jīng)過一定量的運動之后,大家都會或多或少地感覺身體疲勞和酸痛,那是因為我們在運動中機體產(chǎn)生了酸性物質,而酸性物質堆積會導致身體疲勞。此時,你若再給身體補充含有磷酸的可樂,就會增加身體的疲勞程度,使體內的酸堿度得不到中和,疲勞也不容易恢復。
專家的建議是:運動前后至少半小時內,不要喝可樂。由于運動中人體有大量電解質流失,所以在運動后喝含有電解質的堿性飲料才是正確選擇。
精彩推薦:全球10大長壽食物排行榜10種食物毒過砒霜
牛奶8大錯誤的喝法 揭秘 夏季不能多吃的6大水果
美容抗衰老的14種水果 不可不知吃雞蛋10大誤區(qū)
本文導讀:中醫(yī)開好中藥后,一般都需要煎煮才能服用,煎中藥就成了一件很頭疼的事情了,怎么煎中藥呢?
西醫(yī)開的西藥,一般直接用溫水吞服就好了,但是中醫(yī)開的中藥,大部分都需要煎煮后才能服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煎中藥,關于水量和火候都不動的把握,下面就讓中醫(yī)教大家如何煎中藥。
怎么煎中藥
煎煮湯藥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制劑形式,煎藥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
用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
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在容器內浸藥令勻,用水量應以淹沒藥物或稍高為度。
至于火候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通常發(fā)散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都應避免久煎,應當用 武火 迅速煮沸數(shù)分鐘后改用 文火 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氣揮散,藥性損失。
而補益滋膩藥物則大多可以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力完全。其他如貝殼、甲殼、化石及多數(shù)礦物藥入湯更宜久煮。
在一個處方中如果各個藥物的性質和質地有顯著差別,就應當分別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藥等則須待礦物、貝殼及某些根類藥物先煮沸約10分鐘后再放入。
有些粉末狀藥物及細小的植物種子,可用紗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飲服。
方劑中的液態(tài)藥物(竹瀝、姜汁等)亦不入煎,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得。
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三七、川貝母)通常多制成散劑與煎得的其他藥物藥液同服。
膠質藥物如鹿角膠、龜板膠等則當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藥汁服用。
服藥方法
湯劑都宜于溫服;發(fā)散風寒藥最好是熱服;嘔吐或藥物中毒,宜小量頻服;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冷服或涼藥熱服的。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以外,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jù)病情和藥性而定
1、一般說來,滋補藥宜在飯前服;
2、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
3、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
一劑中藥,一天通常服三次。病緩可服二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時左右眼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利千頓挫病勢。在應用發(fā)汗、瀉下等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病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