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老年人的6種常見心理問題
老年人的養(yǎng)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量。正確有效的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以下是養(yǎng)路上網(wǎng)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現(xiàn)代老年人的6種常見心理問題”,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在現(xiàn)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問題。
對當今各種生活方式病,預防勝過治療,促進老上人心理健康,就成為預防各種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然而,老年人對自身心理健康關注意識并不強,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期常見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黃昏心理
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xiàn)為發(fā)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無價值感
對退休后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恐懼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礙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規(guī)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fā)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疑病癥、恐懼癥、強迫癥、癔癥等。總的看來,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fā)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齡里。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fā)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癥,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tài)等。
www.cndadi.net相關閱讀
老人面對衰老,以及伴隨著衰老而來的權利和能力的喪失,你能否心靜如水?如果你不能看破紅塵,審時度勢,而是固守著原有的種種觀念,那么你 定會產生諸多不健康的心理。而這些不健康心理會毫不客氣地加速你的衰老。
心理專家提醒老年朋友,為了活得輕松快樂,就必須避免以下6種不良心理:
1.幻想心理
受身體逐漸衰老的影響,有些老年人盼望長壽的愿望會越發(fā)強烈。于是,他們會常常用幻想來欺騙自己,以獲得一時的心理寬慰,如愛聽他人關于自己健康的恭維話等。
2.抑郁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較脆弱,面對衰老的客觀事實既懼怕又無奈,這種心態(tài)如果不及時調整,極易導致抑郁。這種抑郁比較頑固,很容易使人喪失生活的興趣,令人感到疲憊。因而這種人很容易情緒激動,動不動就發(fā)火,常常自卑自責、自怨自嘆,嚴重者可有自殺的傾向和行為。
3.怕孤獨心理
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異常,其主要表現(xiàn)是自我評價過低、生存意識消極、經常對他人不滿及抱怨。長此以往,有此情況的老人就會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強化自我內心的封閉,逐漸地疏遠社會,最終會形成孤獨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并將默默地承受孤獨帶來的痛苦。這類老人既希望別人關心照顧,又害怕由于過分期望而出現(xiàn)過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絕與他人交往,因而會變得行為孤獨、性情孤僻,與周圍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4.偏激心理
這種情緒可表現(xiàn)為兩個相反的趨向。一種趨向是因衰老以點帶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無用之人,經常自責、自卑、自憐和自貶。另一種趨向是因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別人,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關心和照顧,卻不考慮他人及社會的實際條件和能力。當這種希望得不到滿足時,又加劇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棄。
5.多疑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體有病而多疑,常表現(xiàn)為無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輕傷小恙也自以為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間或談病色變,問病又止,求醫(yī)換藥不斷。這種疑病可令其對衰退的機能極度敏感,對一般人感覺不到的體內變化或體驗不到的痛苦也都會有所感覺,如對心臟的跳動、胃腸的蠕動等方面的變化也能感覺到。這些過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6.怕死心理
他們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懼死亡。懼怕談論死亡,不敢探視病人,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動物也備受刺激,不敢正視。
老年人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有前文提到的類似癥狀就應及時調整心態(tài),做到正確地對待人生,科學地看待生命,樹立積極的生存意識。如果想繼續(xù)服務于社會,老年人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果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舒服,可讓親屬或朋友陪同你去醫(yī)院就診,或找專業(yè)人士咨詢,不要過分地關注自己生理上的細微變化,更不能片面地強調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要相信科學。獨樂不如與眾同樂,如能加入到多數(shù)人的活動中去,加強人際交往,縮短與他人的距離,避免自我孤立,就可以克服或遠離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否則,這些不良酌情緒會使你的身體每況愈下,后患無窮。
步入離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老年人的生活節(jié)奏由原來的緊張、有序轉為清閑、松散,社交圈驟然縮小,人際關系發(fā)生變化……如果老年人對這些變化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常會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比如失落感、孤獨感、懷舊心理、衰老感等。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防治對策。
4種情緒困擾老年人
退休后,老人容易出現(xiàn)4種不良情緒。心理上首先會出現(xiàn)較重的失落感,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其次是孤獨感。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后,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若子女遠走高飛或另立門戶,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順,不關心,不注重與老人交往,也會使老人感到孤獨。此外,若老伴病逝,時間一長則容易產生“與世隔絕”、“孤立無援”的心境,會出現(xiàn)悲觀失望,甚至產生抑郁、絕望的情緒。
第三,有些老人還會出現(xiàn)“懷舊心理”,喜歡留戀過去。他們往往沉湎于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郁情緒。
最后,老年人還容易產生衰老感。一方面來自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主要是生理機能的衰退,另一方面來自思維能力和智力的變化,還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如退休、與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觀上不接受“自己已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tài),也不愿周圍的人處處將自己奉為老人。
心理問題有跡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問題得不到疏泄,就會導致焦慮和抑郁癥。其實,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是有跡可循的,一些小細節(jié)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老人心理疾病的苗頭。
首先是情緒改變。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fā)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老人會變得郁郁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于衷。
其次是記憶力減退,出現(xiàn)疑病癥狀。老年人面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對衰老與健康狀況的自然下降認識不夠,老是擔心自己年老多病,顧慮中風癱瘓無人侍候等,以致經常胡思亂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嘆自己已“風燭殘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緊張、恐懼,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體稍有不適,便會更加焦慮、恐懼。
最后,還可能出現(xiàn)精神病性癥狀,變得多疑敏感,常擔心錢財被偷等。
環(huán)境是重要誘因
居住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都有可能成為導致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
首先是空巢現(xiàn)象。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日漸增多,當孩子由于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離家后,獨守“空巢”的老人會因此產生心理失調癥狀。
其次是家庭矛盾。與空巢現(xiàn)象相對的是,很多老人與子女同住在一起,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觀念存在巨大差異,婆婆與媳婦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對于多子女家庭來說,父母財產分配是否公平也會引起子女間的矛盾,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能對老人的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最后是經濟拮據(jù)。老人退休后,經濟收入較之前銳減,部分老人過著十分拮據(jù)的生活,這會讓老人感到自卑、無用,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里。
勤學好問,防治心理疾病
身體無病并且心靈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學習心理保健知識,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是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要想獲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變角色,重新適應社會和家庭環(huán)境。退休、離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yè)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據(jù)對北京市離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對比調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后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并且有足夠的退休金和醫(yī)療保障,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為穩(wěn)定;但離退休干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干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yè),退休或離休以后,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社會聯(lián)系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不適應。所以,高學歷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問題,培養(yǎng)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適宜老年人興趣愛好的活動有很多,如練習書法、釣魚、養(yǎng)花、打太極拳等。退休后也要堅持參加社會活動,重新建立人際關系,互相幫助。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理解與幫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樂觀情緒、好奇心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孤獨、苦悶、壓抑的折磨。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除了與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隨著年齡增大,適應外界的能力也會逐漸減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會發(fā)生一些微妙的變化,遇上環(huán)境變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關系的緊張或淡漠,親情的減少或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現(xiàn)孤獨感、恐懼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緒,誘發(fā)心理疾病,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絕望的念頭。所以要“正視現(xiàn)實,接受挑戰(zhàn);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對老年期的自然心理變化和環(huán)境變化,采取正視和接受的態(tài)度,因為現(xiàn)實已經存在,也不能隨我們的意愿而改變,即使我們情緒不好,壞事依舊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時間也不會因為我們不希望變老而倒退。因此,要學會積極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會因為無法依賴子女而傷心難過,可以試著接受和面對這種事實,轉而依賴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賴的人。并且堅信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決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學習,科學用腦。“樹老怕空,人老怕松?!崩夏耆瞬饺氲诙松?,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要“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wǎng)等。
第四,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就診,尋求醫(yī)學幫助。如果老人出現(xiàn)嚴重的情緒、記憶或精神癥狀,則可能已經罹患嚴重的精神障礙,應該及早到??漆t(yī)院就診,尋求專業(yè)醫(yī)生幫助。
1.黃昏心理
因為喪偶、子女離家工作、自身年老體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樂趣,對未來喪失信心,甚至對生活前景感到悲觀等,對任何人和事都懷有一種消極,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經濟收入減少,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視,而產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現(xiàn)為發(fā)牢騷、埋怨,指責子女或過去的同事和下屬,或是自暴自棄。
3.無價值感
對退休后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的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
4.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對外界社會反感,有偏見,從而封閉自己,很少與人效,同時,也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變得懼怕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礙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規(guī)律的生活,又很少參加群體活動,或是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不和,生活沒有愉悅感,就可能誘發(fā)各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疑病癥、懼怕癥、強迫癥、癔癥等??偟目磥?,老年期的精神障礙發(fā)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齡里。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來,老年性精神病發(fā)病率也有增加趨勢,常見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癥,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腦衰退和心理變態(tài)等。
淡泊
淡泊是心理養(yǎng)生的免疫劑。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tài),是人生的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tài),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也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更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tài)使人始終處于平和的狀態(tài)。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不戰(zhàn)而退。
善良
善良是心理養(yǎng)生的營養(yǎng)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扶貧幫困;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于對人敞開心扉,心中輕松。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tài)。
寬容
寬容是心理養(yǎng)生的調節(jié)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處于緊張狀態(tài),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學會寬容就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于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jié)閥。
樂觀
樂觀是心理養(yǎng)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fā)人的活力和潛能,幫你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陷入悲傷、煩惱、痛苦之中,讓人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是中青年時曾經在工作中做出過一些成績,甚至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因而離退休之后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和自豪,他們喜愛同年輕人談自己輝煌的過去,更希望年輕人尊重自己。此外,這部分老年人往往壯心不已,積極進取,希望有機會發(fā)揮余熱。
二、安樂型。有些老人離退休之后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認為既然從崗位上退下來了就應該安于清閑的生活,知足常樂,平時可以在家養(yǎng)個寵物或者鍛煉身體,或者是認為自己年輕時把時間用在了工作上,沒有時間顧及家庭,這時有時間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務和老伴、子女更多時間地相處等。
總之,這一類老年人最讓照顧他們的年輕人省心,家里人也應該用心營造氛圍,讓老人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時身體好,加上有某個方面比較過硬的技術,因而可能會出現(xiàn)不服老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自己身體還好,就要多做出些貢獻,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輕人干得更好。
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對某種看法不服氣產生的,如同事在某個方面曾經超過自己,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來了還要用事實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等。
四、求助型。這部分老年人或是因為經濟條件差,或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是因為配偶離去,倍感孤單,因而特別需求幫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對自己的照顧,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緒不好,常常會產生失望的感覺。照料好這樣的老人不僅僅是兒女們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愛心,讓老人感到溫暖。
五、衰弱型。身體的衰老必定會影響生活,這類老年人常常感到沒有生活樂趣,感到苦悶,甚至是憂慮煩惱,日久可能會對生活失去興趣,產生恐懼心理。家人應該多給老人關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快活起來。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wǎng)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現(xiàn)代老年人的6種常見心理問題》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nianrendeyangsheng/">老年人的養(yǎng)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