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庭-下肢外側
鍛煉下肢的養(yǎng)生運動。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隨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面對中醫(yī)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庭-下肢外側”,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醫(y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方六集》:兩歧骨后三分;《針灸集成》:腳丫紋盡處。「足陽陰胃經(jīng)穴」
內庭www.cndadi.net
位置:足背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凹陷處。
《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醫(y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針方六集》:兩歧骨后三分;《針灸集成》:腳丫紋盡處。
功效:清胃熱,化積滯。
主治:古代記述:齒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熱上沖,喉痹,腹脹滿,腸疝痛,泄瀉,赤白痢,便秘,足背腫痛,發(fā)熱,煩躁,嘈雜,食不化,脛痛不可屈伸,瘧,不嗜食,惡食,小便出血,小腹{16}滿,石蠱,寒瘧面腫,腸鳴,癮疹,耳鳴。
近人報道:牙痛,三叉神經(jīng)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方例:脛痛不可屈伸:內庭、環(huán)跳。
厥逆:內庭、章門。
小腹{16}脹:內庭、臨泣。
睛痛:內庭、上星。
牙痛、扁桃體炎:內庭、合谷。
刺灸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其它:滎穴。
ys630.COm精選閱讀
「足陽陰胃經(jīng)穴」
伏兔
位置: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處。 當股直肌肌腹中。
《針灸甲乙經(jīng)》:在膝上六寸起肉間;《醫(yī)學入門》: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功效:祛寒濕,利腰膝。
主治:古代記述: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腳氣,寒疝,狂邪鬼語,風勞氣逆,少氣。
近人報道:下肢癱瘓,膝關節(jié)炎,蕁麻疹,股外側皮神經(jīng)炎。
方例:下肢癱瘓:腎俞,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沖。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足少陽膽經(jīng)穴」
居髎
位置:髖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突出部連線的中點處。
《針灸甲乙經(jīng)》: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jiān)骨上陷者中。《循經(jīng)考穴編》:合居環(huán)跳上二寸五分;《醫(yī)宗金鑒》:維道下行三寸,即維道后下方三寸?!夺樉募伞罚涸诰S道下二寸后開五分,環(huán)跳前,橫直環(huán)跳,相去三寸微高些。
功效:利腰髖,祛風濕。
主治:古代記述:腰痛引少腹,腿風,癱瘓,痿弱,腿腳諸疾,下利。
近人報道: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jīng)痛,髖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脊髓灰質炎后遺癥,胃痛,下腹痛,膀胱炎,睪丸炎,子宮內膜炎。
方例:腿風濕痛:居髎、環(huán)跳、委中。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其它:交會穴:陽蹺、足少陽之會。
「足少陽膽經(jīng)穴」
環(huán)跳
位置:臀部,股骨大轉子后上方凹陷處。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折點?;蛴邝暮笊霞?,坐骨結節(jié)與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所圍成之三角形區(qū)的中央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jīng)》: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渡駪?jīng)》:即硯子骨下宛宛中也,硯(研)子骨指股骨。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主治:古代記述: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急痛,腰胯痛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酸痛,脛痛不可屈伸,足麻痹,風疹。
近人報道: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jīng)痛,臀部軟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方例:髀樞中痛不可舉:環(huán)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huán)跳、內庭。
足麻痹:環(huán)跳、陰陵泉、陽輔、太溪、至陰。
腿膝酸疼痛:環(huán)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酸痛:環(huán)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昆侖、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jīng)痛:環(huán)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刺灸法:直刺1.5~2.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其它:交會穴:《素問氣府論》王冰注: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
「足陽陰胃經(jīng)穴」
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
《靈樞本輸》:膝下三寸,{39}骨外?!夺樉馁Y生經(jīng)》: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蓋在膝髕下{38},俠大筋中也。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堆?jīng)考穴編》:須于 {31}骨外容側指許。
功效: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
主治:古代記述:脘痛脹滿,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嘔吐,善噫,腸鳴,腹痛,便秘或腹瀉,霍亂,心悸,胸脅支滿,少腹腫痛,遺溺,小便不利,五勞贏瘦,七傷虛乏,發(fā)熱,虛煩身熱,癲癇,頭重額痛,口歪,咽痹,乳癰,目疾,目{11}{11}不能遠視,四肢腫滿,膝{31}酸痛,腳氣,腳腫,腰痛不可以顧,癱瘓。
近人報道: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運動功能失常,胃輕癱,幽門痙攣,腸梗阻,菌痢,急、慢性腸炎,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統(tǒng)病癥。虛弱,休克,貧血,高血壓,肝炎,黃疸,哮喘,癲癇,神經(jīng)衰弱,高脂血癥,白細胞減少癥,痛風以及過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
方例:腳痛、膝腫:三里、懸鐘、二陵(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太沖。
慢性腸炎:足三里、天樞、上巨虛、關元、行間、外陵。
預防子癇發(fā)作或減輕癥狀:足三里、內關、大陵、陽陵泉、太陽、肩外俞。
胰腺炎:足三里、下巨虛、陽陵泉、內關。
高血壓:足三里、曲池、內關、三陰交。
暈厥:足三里、百會、人中、合谷、太沖。
余熱不盡:足三里、曲池、合谷。
嘔吐:足三里、內關、公孫、中脘。
呃逆:足三里、中脘、內關、膈俞、天突。
胃脘痛:足三里、中脘、內關。
妊娠惡阻:足三里、內關、上脘。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其它:合(土)穴。
導讀:內庭穴怎么找?按摩內庭穴可以祛胃火,那么內庭穴怎么找?內庭穴的準確位置圖,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內庭穴怎么找
在足背,當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內庭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名解析
內,指深處;庭,指居處;因為此處穴位對喜靜臥、惡聞聲等病癥具有療效,患了這樣的病癥之后,就好似要深居在內室之中,閉門獨處,不聞人聲,所以名叫內庭。
取穴方法
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里內庭穴位于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一般不易發(fā)現(xiàn),所以稱內庭。
快速取穴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約半橫指)的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跖骨間隙。皮膚由腓淺神經(jīng)的足背內側皮神經(jīng)的外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第2、3趾腱之間,深進入骨間肌。以上諸肌的神經(jīng)支配為腓深神經(jīng)。
功用
清胃瀉火,理氣止痛。
主治
1、五官科系統(tǒng)疾病: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
2、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腸炎。
3、其它:三叉神經(jīng)痛。
操作方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刺激內庭穴可以抑制食欲、瀉胃火、去除口臭。
穴位養(yǎng)生
一般來說,口臭、胃酸、便秘多是胃火惹的禍。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共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最好拿一個小圓鈍頭的東西來按摩,這樣刺激得比較到位一些。
醫(yī)書記載
1、《靈樞本輸》:次指外間也。
2、《醫(yī)學入門》: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3、《針方六集》:兩歧骨后三分。
4、《針灸集成》:腳丫紋盡處。
現(xiàn)代報道
1、小兒吐乳
取雙側內庭穴,徐徐捻轉進針0.2-0.5寸,得氣后加速左右捻轉,不留針,每日1次。
2、腹股溝急慢性疼痛
用30號1寸毫針,直刺,得氣后用捻轉瀉法,針刺左側,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針刺右側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頻頻捻針,當疼痛緩解時留針20-30分鐘。
以上就是內庭穴的一些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經(jīng)絡穴位,請繼續(xù)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