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穴在哪兒,按摩關門穴的作用與好處
春季養(yǎng)生穴。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好注重養(yǎng)生,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系。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做的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關門穴在哪兒,按摩關門穴的作用與好處》,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關門穴的位置
位于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關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關門有調理腸胃,利水消腫的作用。
關門有調脾胃、通腸腑的作用。
關門穴承前穴之意,為胃氣出入之處,交通開闔,有關出納,有調理胃氣之功,主治不思飲食。
胃腸近旁各穴,多稱門、稱關,因其功用為交通開闔,有關出納也?!秲冉洝罚骸拔笣M則腸虛,腸滿則胃虛?!贝瘫狙梢哉{胃,故以治痞滿諸癥。
關門穴的主治病癥
關門穴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食欲不振、水腫。
關門主治脾胃、腸腑等疾患:如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繞臍急痛、身腫、泄痢、遺溺、便秘、痰飲等。
現代多用關門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
關門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納呆,身腫等。ys630.COm
關門穴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遺尿。
消化系統(tǒng)疾?。何秆祝腐d攣,腸炎,腹水,便秘。
其它:遺尿,水腫。
ys630.COm精選閱讀
承山穴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疲勞的穴位,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壓力,身心感到多么的疲憊。只 要輕輕按壓承山穴,就能夠緩解疲勞、消除壓力。同時,經常按摩承山穴還能祛除體內濕氣。
【取穴方法】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主治】
1、小腿肚抽筋(腓腸肌痙攣)、腳部勞累、膝蓋勞累、腰背痛、腰腿痛。
2、便秘、脫肛、痔瘡等。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為治療小腿痙攣,腿部轉筋的常用效穴。
【穴位配伍】
雙承山配雙肩井,治療由疲勞引起的腰酸腿疼!
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中府(zhōng fǔ)穴,屬手太陰肺經之脈,位于胸部,橫平第1肋間隙,鎖骨下窩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寸,在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1肋間內、外?。簧贤鈧扔幸竸印㈧o脈,胸肩峰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胸前神經分支及第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主治咳嗽、氣喘、胸滿痛等肺部病證;肩背痛。
【腧穴釋義】
①中府。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
②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輸送之意。府,臟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源于胸腹內部。
③肺募。肺經經脈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募集并傳輸肺經。
【取穴位置】
1、兩手叉腰立正,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是云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一肋間隙)處即是本穴。
2、男性乳頭外側旁開兩橫指,往上直推三條肋骨處即是本穴(平第一肋間隙)。
3、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
【穴位解剖】
穴區(qū)神經、血管:淺層有頭靜脈經過和鎖骨上神經中間支、第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布;深層有胸前神經內側支和外側支、胸肩峰動脈和胸外側動脈分布。
【功能主治】
功能:肅降肺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
主治: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呼吸系統(tǒng)疾?。褐夤苎?,肺炎,哮喘,肺結核,支氣管擴張。
肺結核、肺與支氣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現壓痛,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穴位配伍】
配意舍治胸滿噎 (《百癥賦》);
配陽交治喉痹;
配定喘、內關治哮喘;
配少沖治心痛、胸痛 (《針灸資生經》);
配間使、合谷治面腫、腹腫 (《千金要方》);
配肺俞,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復溜,有生津潤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熱咳嗽;
配意舍,有降氣寬胸的作用,主治胸滿。
中極穴調理女性月經不暢、痛經……
作用
我們人體上的中極穴也取此意,認為它是人體上下左右的中心,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是身體的腹地,就好像房屋的內室一樣,輕易不得入內。
中極穴對于調理內在不通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如女性月經不暢、痛經等,都可以找它。中極穴不僅能夠治療周邊相關的疾病,對于子嗣的健康也有很大的關聯。
位置
從曲骨往上1寸。拱形最高點,正中線位置,大拇指橫放在骨緣的位置,另一側與正中線的交點就是中極。
運用
按摩的時候,用拇指頂在中極穴處,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摩50次。女性往往體質寒涼,也可以將手掌心搓熱之后,用掌心在此處按揉,可以起到保溫刺激的效果。
【取穴位置】
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位置】
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動、靜脈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經及臀上神經。
【功能主治】
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穴位配伍】
配環(huán)跳、委中治腿風濕痛。配腰夾脊穴L1~2、L3~5、環(huán)跳、跳躍、風市、陽陵泉、條口、懸鐘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痹。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大都穴歸屬足太陰脾經,有緩解治療腹脹、嘔吐、便秘等作用,大都穴的位置:足大趾本節(jié)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大都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1、所屬經絡
足太陰脾經
2、穴位圖
3、位置
大都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jié)(第1跖趾關節(jié))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4、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臥位。在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jié)(第1跖趾關節(jié))前下方掌背交界線處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5、功效
散發(fā)脾熱。
6、主調病癥
胃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秘,熱病無汗,手足逆冷等?!?/p>
陰谷穴位于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正確的中醫(yī)針灸按摩該穴位能夠治療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等疾病。
【腧穴釋義】
(1)陰谷。陰,陰性水濕也。谷,肉之大會也,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并形成大范圍的水濕云氣常本穴物質為筑賓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后聚集為水濕云氣,水濕云氣性寒冷,故名。
(2)腎經合。合,匯合也。本穴為腎經的水濕之氣匯合之處,故為腎經合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性寒冷,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征,故其屬水。
【取穴位置】
取該穴道時候患者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陰谷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內側,膝蓋關節(jié)內側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功能主治】
功能:益腎調經,理氣止痛。
主治:此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可以利尿通膀胱,可以治療不育,男子的陽痿早泄,陰囊濕疹;女士的陰道瘙癢,指壓該穴,對于治療多汗癥非常有效。能夠治療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腫痛,癲狂,膝股內側痛,泌尿感染,陰道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精神分裂癥。
【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極穴治癃閉;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門穴治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配腎俞、關元,有補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陽痿,小便難。
配曲池、血海、曲骨,有祛風除濕,理下焦的作用,主治陰痛,陰癢。
中瀆穴隸屬足少陽膽經,準確位置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在橫紋上5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位置
取站立位或仰臥位,在大腿外側,先取風市,再向下量約2橫指處,按壓有酸脹感)。取穴時先直立垂手,中指尖處為風市穴,風市穴下2寸即是。
按摩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節(jié)向下按壓,并作圈狀按摩。也可由他人代為按摩,以增強療效。
作用功效
中瀆穴緩解膽囊炎如果肝臟排出毒素,就不能及時地通過膽經排出,所以膽囊切除的人,要更多地敲打中瀆穴,防止膽經再次堵塞。膽囊有問題的人,觸摸中瀆穴的位置就會比較疼,這時你要堅持每天敲打中瀆穴。這種房法確實可以緩解膽囊炎、膽結石、膽絞痛等膽部疾病的癥狀。
交信穴屬于足少陰腎經;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治月經不調、崩漏、泄瀉、大便難。
取穴位置
功效與作用
交信穴具有益腎調經,調理二便的功效。
交信穴有通腸腑、理下焦的作用。
交信系陰蹺脈之郄穴,有調補肝腎之功。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陰挺,泄瀉,便秘,睪丸腫痛,或痛有定期,及季節(jié)有關之癥,均可取此。
主治病癥
1、婦產科系統(tǒng)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
2、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尿潴留,淋病,睪丸炎;
3、消化系統(tǒng)疾?。罕忝?,痢疾;
4、其它:腸炎,脊髓炎,下肢內側痛。
交信穴的配伍
交信穴配百會、關元,有升陽益氣固脫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崩漏。
交信穴配水道、地機,有健脾胃,理胞宮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交信配關元、子宮、腎俞、照海,治陰挺。
交信配中脘、腎俞、天樞、足三里治腎虛泄瀉。
交信配大敦、陰陵泉、照海,治疝氣。
水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jié)內側凹陷處;跟骨上方;有脛后動、靜脈分布;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小便不利。
【取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直下方1寸,當跟骨結節(jié)之內側前上部凹陷處取穴。
【腧穴釋義】
泉,水源也。穴在太溪下1寸,足內踝下,為足少陰之郄,為腎之氣所深聚處。足少陰脈由太溪經大鐘而折下,穴似深處之水源。又穴主治:“月水不來而多閉”,針此可使月水復行,故名水泉。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益腎,通經活絡。
主治:婦科、前陰及本經脈所過處的疾患,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陰挺、妬乳、小便淋瀝、疝氣偏墜、腹中痛、目昏花等。
【穴位配伍】
配氣海、三陰交,有調經血,理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
配承山、昆侖,有舒筋活絡壯骨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穴位解剖】
跟骨上方;有脛后動、靜脈分布;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
如果你為人父母,孩子的近視讓你苦惱很久了,不妨給孩子多多艾灸這個行間穴,既簡單,又有效。不過,要堅持才能有效果哦!
穴位位置
位于足背部,在第一、二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
找穴方法
把腳掌抬起來看看,很快就能找到行間穴。它在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連接處的凹陷處,稍微靠近大腳趾一側。相對于周圍皮膚的顏色,這里比較白皙,可以認真觀察下,利于正確取穴。
行間穴的效用
1、調理假性近視法
中醫(yī)認為,我們的眼睛與經絡有直接的聯系,而且還和臟腑相溝通,經絡阻塞或者是臟腑失調都能影響到我們的眼睛。調理假性近視,要重點加強對足部肝、眼、淋巴等反射區(qū)的刺激,而胸淋巴反射區(qū)剛好與肝經上的行間穴相吻合。
2、調理眩暈法
眩暈是機體空間定向和平衡失調所產生的一種運動性幻覺。臨床上可分為前庭系統(tǒng)性眩暈(真性眩暈)和非前庭系統(tǒng)性眩暈(頭昏)。眩暈有輕重之分:輕者閉目片刻或安靜休息,則癥狀緩解或消失;重者旋轉不定,如履舟車,不能站立,常伴惡心,頻發(fā)嘔吐,甚至突然昏倒。行間穴對肝陽上亢的眩暈有很好的療效,表現為頭暈脹痛,煩躁易怒,怒則暈痛加重,面赤耳鳴,少寐多夢,口干口苦,舌紅苔黃。突發(fā)眩暈時,除艾灸外可以用拇指肚掐按行間穴。平常多艾灸此穴,有預防發(fā)作的作用。
3、清瀉肝火法
肝氣旺盛人就顯得精神煥發(fā),可是如果肝氣太過高漲或是肝氣郁結,就會損傷肝臟,引發(fā)疾病。我們只有把肝臟這個解毒工廠照顧好,人才不會那么容易得病。行間穴是我們肝經上的重要穴位,能有效清瀉肝火。
【位置】
位于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功效】
1、緩解治療痔瘡、脫肛、泄瀉、痢疾、便秘、便血、腸炎、腹瀉、脫肛等;
2、緩解治療腰疼、脊強反折、腰脊、尾骶部疼痛等;
3、緩解治療癲狂、癃淋、陰部濕癢等;
4、按摩長強穴,可以增進直腸的收縮,使大便通暢,還能夠治療便秘,而且能迅速止腹瀉;
5、長時間堅持按壓長強穴,具有通任督、調腸腑的功效,對腸炎、腹瀉,痔瘡、便血、脫肛等疾病,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6、長時間按壓長強穴,還對陰囊濕疹、引產、陽痿、精神分裂、癲癇、腰神經痛等病患,具有不錯的調理與改善作用。
【按摩手法】
俯臥,雙腳稍稍分開,用手指揉、按壓長強穴,每次揉4分鐘,雙手交替按摩。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