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怎么吃能夠去濕呢?
女性養(yǎng)生去濕。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社會的發(fā)展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養(yǎng)生這個話題,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您是否正在關注中醫(yī)養(yǎng)生呢?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芡實怎么吃能夠去濕呢?”,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芡實是一種很常見的中藥,這種中藥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廣東等地區(qū),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比如有的人經(jīng)常會拉肚子,拉肚子會導致身體變得消瘦,還會引起其他并發(fā)癥,這時候就可以食用芡實這種中藥來治療,值得一提的是,芡實有很好除濕作用,那么該怎么吃才能達到很好的除濕效果。
第一、芡實怎么吃去濕最好?
芡實薏米山藥粥是一份非常好吃的粥喔。充分發(fā)揮芡實的功效開胃,止咳,降低血糖的功能,在夏天們喜歡喝粥,特別是家有老人,可以多熬制一些芡實薏米山藥粥來喝,即解決了溫飽還起到保健作用了。制作方法:將薏米和芡實用粉碎;山藥胡蘿卜切成丁放入水中;薏米芡實粉提前用水泡;青豆焯水一下備用水開后下入泡發(fā)好的薏米芡實粉糊,開鍋后放入胡蘿卜小火煮5分鐘左右;放入青豆在煮3-5分鐘即可。
桂花芡實小圓子它不但能健脾益胃,還能補充營養(yǎng)素,幫助消化的作用喔。平時消化不良的人群可以多煮來吃。制作方法:.南瓜和紫薯分別去皮,將它們蒸熟壓成泥;南瓜、紫薯泥分別加糯米粉攪拌均勻;搓成小圓球;將米加清水煮開放入南瓜和紫薯小圓子;等小圓子浮起來放入適量糖即可喔。
第二、芡實的食療價值
芡實的性能與蓮子相似。主要有補脾胃和澀精、止帶、止瀉的作用。收澀性較蓮子強??蓡斡弥笾嗷蜓心?、煎湯服。常與蓮子同用,“仙方取此合蓮實餌之,甚益人?!?梁代陶弘景)古方水陸丹用本品研末,熬金櫻子取汁和丸服,治腎氣不固,遺精尿頻和帶下,頗為醫(yī)家所喜用。
補中益氣。為滋養(yǎng)強壯性食物,和蓮子有些相似,但芡實的收斂固精作用比蓮子強,適用于慢性泄瀉和小便頻數(shù),夢遺滑精,婦女帶多腰酸等。
遺精滑精。虛弱小兒遺尿,老年人小便頻數(shù)。芡實15克,金櫻子12克,菟絲子、車前子各9克,水煎服。小便頻數(shù)及遺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實、蓮子各二兩,共研為末。加蒸棗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慢性泄瀉。芡實、蓮肉、淮山藥、白扁豆等分,磨研成細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點心吃。
第三、芡實的食用禁忌
《本草綱目》記載“芡實能治遺精、帶下”。如用芡實60克、北芡巧15克,共煮爛吃,有補腎作用,治遺精、白帶和多尿等。常吃芡實還可治老年人的尿頻之癥。經(jīng)服芡實調整脾胃之后,再吃較多的補品或難以消化的補藥,人就能適應,對身體就無礙。再加上它有著很好的內斂、健脾的藥用,在秋季進補時,來一碗香香甜甜的芡實粥再好不過了。不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為宜。
芡實雖營養(yǎng)成分豐富,但也不是所有人群均適宜時用芡實。芡實性澀,有較強的收澀作用,能使便秘患者排便更加困難,尿赤患者小便淋漓不盡,婦女產(chǎn)后惡露排出不暢,故而便秘、尿赤患者及婦女產(chǎn)后皆不宜食用。此外,芡實雖有營養(yǎng),但嬰幼兒不宜食用,可能會導致小兒性早熟。在食用芡實時,尚需注意按照正確的方法食用。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充養(yǎng)身體的作用。
芡實的禁忌是必須掌握的,而芡實的好處也是要明確的,食用時就要避開不好的因素,從而能正確的食用。但是患者要注意芡實帶有澀味,入食物時要少量的添加,不然會影響食物本身的口感與味道,當然芡實本身的危害與刺激并不大,食用后的副作用也較少。建議使用前先問清楚醫(yī)生的要求,按照醫(yī)囑進行食用。
yS630.Com相關推薦
在我們的生活中去濕的中藥有很多種,比如車前子、白術以及五加皮等中藥材,所以女性朋友們去除濕氣的方法是可以選擇中藥材的服用的,但是我們不建議服用去濕藥材,因為是藥三分毒,我們服用中藥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去濕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運動來實現(xiàn),所以你們堅持運動去濕。
中醫(yī)認為,濕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內因則是脾胃不健,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飲食不當,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癥。濕癥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xiàn)、寒濕、暑濕、風濕等癥狀。
去濕藥,主要分為祛風濕藥、芳香化濕和利水滲濕。祛風濕藥主要有: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寄生、木瓜、五加皮、白花蛇、徐長卿等。芳香化濕:蒼術、厚樸、藿香、砂仁、豆蔻、佩蘭。利水滲濕:茯苓、金錢草、茵陳、澤瀉、薏苡仁、車前子、滑石、木通、豬苓、通草、萆薢、石韋等。
1.祛風濕藥: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jīng)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2.芳香化濕藥: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jīng),效力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
3.利水滲濕藥:本類藥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涼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腸經(jīng),有利水滲濕、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效用。
這篇文章詳細的告訴我們去濕的中藥主要有哪些,相信你們看完之后應該都知道去濕的中藥材主要有威靈仙、蒼術以及豬苓等藥材,不要你們想要清熱去濕主要是采用白花蛇或者車前子,不過關鍵還是你們在平時多加鍛煉身體。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
1、補中益氣
為滋養(yǎng)強壯性食物,和蓮子有些相似,但芡實的收斂固精作用比蓮子強,適用于慢性泄瀉和小便頻數(shù),夢遺滑精,婦女帶多腰酸等。
2、遺精滑精
虛弱小兒遺尿,老年人小便頻數(shù)] 芡實15克,金櫻子12克,菟絲子、車前子各9克,水煎服。小便頻數(shù)及遺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實、蓮子各二兩,共研為末。加蒸棗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3、慢性泄瀉(包括慢性腸結核,五更泄瀉等)
芡實、蓮肉、淮山藥、白扁豆等分,磨研成細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點心吃。
4、芡實性味甘澀平,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泄的功效
5、芡實在中國自古作為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
6、白濁
用芡實粉、白茯苓粉?;S蠟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鹽湯送下。此方甸分清丸。
芡實的食用方法
芡實是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又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營養(yǎng)豐富,不僅可供食用,還有一定的藥用功效,可制成食療保健品。據(jù)中醫(yī)介紹,芡實的功效為益腎澀精、補脾止瀉、安神,主治糖尿病、脾虛水腫等癥。
芡實以果仁入藥,中藥處方中的芡實,均指生芡實。為原藥除凈雜質碾去外殼,生用入藥者。炒芡實為生芡實用麩炒至微黃入藥者。健睥止瀉功效增強。清代醫(yī)家陳士擇說得最好:芡實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聰明,久食延齡益壽,視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實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濕痰,即生腎中之真水。所以說芡實是健脾補腎的絕佳首選,若能與山藥同舟共濟,那補益的效果就更佳了。
秋季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制作芡實粥:將炒芡實50克倒入鍋內,加水煮開片刻,再加淘洗干凈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
也可制作芡實糊:將炒熟的芡實1000克研磨成粉,臨服時,取50~100克粉末沖開水調服。隨自己喜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民間常用炒芡實60克,瘦牛肉100克,加調料煮爛食用,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用芡實6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入適量紅糖合成大補湯,具有易消化、營養(yǎng)高、能調補脾胃、益氣養(yǎng)血等功用,對體虛者、脾胃虛弱的產(chǎn)婦、貧血者、氣短者具有良好的療效。若用芡實與瘦肉同燉,對解除神經(jīng)痛、頭痛、關節(jié)痛、腰腿痛等虛弱癥狀有很大的好處。
很多時候飯局一結束,人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嘴巴里面一嘴的蒜味很難聞,尤其是在人多的時候甚至不想說話,那么有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在吃蒜之后又消除它的味道呢?下面就為大家來推薦這些方法,在你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嘗試下面所介紹的方法幫助去除酸味。
牛奶:吃大蒜后的口氣難聞,喝一杯牛奶,大蒜臭味即可消除。牛奶中的蛋白質會與大蒜發(fā)生反應,就可以有效去除蒜味了。喝牛奶時,注意要小口慢咽,讓牛奶在口腔中多停留一會兒,而且最好喝溫牛奶,這樣效果會更好。
檸檬:性酸,味微苦,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稍谝槐兴?,加入一些薄荷,同時加上一些新鮮檸檬汁飲用,可去口臭。
柚子:性酸,味寒,可治納少、口淡,去胃中惡氣,解酒毒,消除飲酒后口中異味,有消食健脾、芳香除臭的功效。取新鮮柚子去皮食肉,細細嚼服。
金橘:性辛,味甘,具有理氣解郁、化痰醒酒的功效。對口臭伴胸悶食滯很有效,可取新鮮金橘5—6枚,洗凈嚼服。本方具有芳香通竅、順氣健脾的功效。
丁香:又名“雞舌香”,在古代,它曾為治療口臭立下過汗馬功勞……丁香--讓你口氣清新怡人
去除蒜味,可以利用上面的這些方法,我們就可以知道食用一些食物,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這種方法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可以完成,又不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其他不利的影響和威脅,所以當然這種方法是比較有效可取的。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內環(huán)境和內分泌系統(tǒng)都是應該維持一定的穩(wěn)定狀態(tài)的。但是有些人但身體可能沒有辦法正常向體外排出濕氣,所以就會導致濕氣在體內積攢,久而久之,濕氣累積就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濕氣重的人很容易出現(xiàn)濕疹。想要去除體內的濕氣,可以通過針灸的方法來治療。下面來看看想要去濕應該艾灸哪里?
取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為養(yǎng)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針灸一貼
取命門穴:位于人體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針灸一貼
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5寸處,相當于五指寬度。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針灸一貼,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取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針灸一貼
取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20~30分鐘或艾針灸一貼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取解溪穴:腳背、踝關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20~30分鐘或艾針灸一貼。
注意事項
酒后不宜灸,飯飽后不易馬上灸,應待一小時后再灸
中醫(yī)所說的濕不僅僅是濕氣,遇風為風濕,遇熱為濕熱,遇寒為濕寒等。
濕寒之氣進入人體體內也是由表及里的一個過程,從表皮到肌肉到經(jīng)絡至骨骼最后侵入臟腑,濕氣不同于水,濕氣是黏濁粘滯的,排出體外是需要時間的,這也是為什么會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艾灸療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
艾葉可以溫經(jīng)止血和祛寒止痛,利用艾條來灸火能幫助我們治療百病,起到溫通經(jīng)絡,散寒祛濕等療效。經(jīng)絡祛濕可以選取以下五大穴位。
足三里穴:
在外膝下和脛骨外側,每次可以艾灸15分鐘,堅持下去就能達到祛濕功效。
豐隆穴:
能健脾祛濕,該穴位位于小腿外側,肌肉鼓起的地方,每日可以艾灸十五分鐘左右,祛濕效果較佳。
解溪穴:
在我們的腳背和踝關節(jié)活動位置。該穴位是祛痰祛濕的一個重要穴位,能有效解決下肢的水腫,每日可以用艾條針灸15分鐘,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有效祛濕了.
關元穴:
該穴位位于臍下3寸,長期堅持艾灸關元穴,有利于調理氣血和補腎固精,每日施治10-15分鐘左右,有助于祛濕。
中脘穴:
在我們的腹部正中、臍上4寸的地方,通過艾灸能夠減輕胃部不適,還有助于祛濕。
除了艾灸可以祛濕以外,中醫(yī)常常使用食療法進行祛濕,安全可靠并無毒副作用。
中醫(yī)說:濕氣首責之于脾,卻不局限于脾。
冬菊火麻茶(麻仁,梔子,人參,冬瓜,砂仁,線葉金雀花,顯脈旋覆花,金銀花,茯苓,紫蘇,佛手,葛根,桔梗等20味中藥)就是一款祛濕效果極好的茶飲。
此方配料眾多,對內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fā)的嗓子發(fā)癢,口干,口苦,頭暈頭痛,滿臉起痘,大便糖稀,皮膚濕疹等等表癥,而且常常幾天就能見效。
廣東人對湯水最有研究,懂得用不同湯料配搭、烹調不同的湯水,僅僅是春日去濕湯就有許多品種。例如: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后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清熱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鵪鶉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橫月利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后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草龜去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
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1、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
2、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后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癥。
去濕食材
花旗參: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療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藥。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并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
木棉花:具除濕毒及清熱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減濕妙招
以下6點能減少濕氣
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即使衣服難干也不要勉強穿不干的衣服。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
健脾去濕湯
1、健脾去濕湯:白鯽魚煲湯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后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濕,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中醫(y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健脾去濕湯: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
做法:生魚一條、宰凈,冬瓜(連皮)500克,赤小豆60克,蔥頭5個,煲湯,不放鹽。
功效:此湯補脾、利水、消腫,其作用為補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傷正氣?;啬咸?濕氣盛,濕易困脾,影響運化,很多人容易出現(xiàn)身體困重,乏力倦懶,飲食減少,腹脹便溏等癥狀。特別是對于腫瘤病人,回南天容易病情加重。因為腫瘤病人本來就脾虛,痰瘀內結,回南天濕盛困脾,會加重痰濕內生,阻遏陽氣,從而使病情加重,腫瘤進展。
3、健脾去濕湯:淮山扁豆煲雞腳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苡仁15克,鮮雞腳200克(約10只),生姜絲少許。
做法:先將雞腳去衣清洗,切掉腳趾甲。將淮山、扁豆、芡實、薏苡仁、雞腳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內,加水2500ml(約10碗水),武火煲滾后文火煮2小時。煮好后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湯中雞腳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氣、舒筋強骨的作用,而且雞腳含較多的膠原蛋白,食用能令皮膚光滑而有彈性;淮山具有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的功效;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芡實功效健脾除濕,固腎益精;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癥見體倦乏力、便溏者食用。
祛濕健脾粥
1、半夏山藥粥
做法:法夏15克,鮮山藥200克,陳皮5克,粳米200克。將法夏用溫水淘洗數(shù)次,以除去礬味,再將山藥洗凈去皮切成丁。把法夏、陳皮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煎取300克清湯,去渣后放入淘洗干凈的粳米、山藥,加適量清水,熬煮成粥。
功效:有健脾和胃祛濕的功效。
2、木棉扁豆苡仁粥
做法:木棉花(干品)10克,扁豆10克,苡仁10克,粳米60克。上述用料洗凈,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有清熱健脾祛濕的功效。適合急性胃腸炎、腹瀉、腹痛、口臭的人群或者尿道炎、婦女帶下量多等人群食用。
3、紅棗扁豆薏米粥
做法:紅棗10個、扁豆30克、薏米仁20克。紅棗洗凈,去核;扁豆、薏米仁浸泡,洗凈。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2個小時,再調入適量紅糖調味即可。
功效:扁豆健脾養(yǎng)胃,化濕消暑;薏米仁清熱祛濕。對于消化不良、氣血不暢、濕氣重等癥狀都有很好改善作用,男女老少皆適宜。
祛濕健脾小方法
1、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濕氣包裹你的身體,淋雨后要及時換上干衣服。
2、少飲酒
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3、對付體濕,可以選擇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莧菜、扁豆、冬瓜、薏仁、綠豆、西瓜翠衣等。莧菜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濕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
薏仁是一種營養(yǎng)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濕、增強腎功能。
4、保持屋內空氣流通
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地板濕了,立即拖干,免得濕氣滯留。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5、少食甜膩食物
在濕氣如此重的環(huán)境中別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
芡實是常用的中藥,在中醫(yī)領域中,芡實具有補腎固精、補脾除濕功能。并且芡實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如鈣、磷、蛋白質等,這些元素對于人體有很大的好處。不過芡實在食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它的食用方法。
一: 營養(yǎng)功效
1: 芡實性味甘平,無毒,補中益氣,為滋養(yǎng)強壯性食物,和蓮子有些相似,但芡實的收斂鎮(zhèn)靜作用比蓮子強,適用干慢性泄瀉和小便頻數(shù)、夢遺滑精、虛弱、遺尿、老年人尿頻、婦女帶多腰酸等。芡實種子鮮食可治咽炎。
2: 營養(yǎng)結構據(jù)科學測定,每100克芡實含:鈣:37(毫克)、核黃素:0.09(毫克)、磷:56(毫克)、尼克酸:0.4(毫克)、鉀:60(毫克)、灰分:0.4(克)、鈉:2804(毫克)、水分:11.4(克)、鎂:16(毫克)、熱量:351(千卡)、鐵:0.5(毫克)、能量:1469(千焦)、鋅:1.24、蛋白質:8.3(克)、硒:6.03(微克)、脂肪:0.3(克)、銅:0.63(毫克)、碳水化合物:79.6(克)、錳:1.51(毫克)、膳食纖維:0.9(克)、硫胺素:0.3(微克)
二: 食用方法
1: 芡實宜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一次不要吃太多。芡實宜與蓮子肉、山藥、白扁豆之類食物一同食用。
2: 山藥薏米芡實粥【原料】山藥、薏苡仁、芡實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適量,白糖少許?!局谱鳌可剿幥屑殻徸尤バ?,紅棗去核。淘洗干凈后與小米共煮成粥,粥煮熟后加白糖調勻即成。最后大功告成,可以空腹食用,每日2次。一個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祛濕、滋養(yǎng)強壯粥就熬好了。
3: 注意:1.小奶鍋內加水適量,放火上,大火加熱;2.水再次燒開后改用最小的火(以保持你的粥微微沸騰為前提)來煮,不要蓋鍋蓋,否則容易溢出來。3.薏苡仁和芡實要先泡水里浸一晚才行,要不很難煮。先煮芡實和薏苡仁,然后再加入米來煮粥,最后再加入新鮮山藥,加些瘦肉和豬肝的話粥會更好喝。
4: 宜忌芡實適宜婦女脾虛白帶頻多,腎虧腰奮酸痛者食用;適宜老年人尿頻者食用;適宜體虛遺尿之兒童食用;適宜豎虛夢遺滑精、早泄、脾虛便澹、慢性腹瀉者食用。芡實性澀滯氣,一次忌食過多,否則難以消化。平素大便干結或腹脹者忌。
三: 中藥在治療上并不是單的使用,多數(shù)情況下治療一種疾病需要配合多種藥材,這樣治療疾病的效果才會明顯,此時要注意藥量的控制,要按照醫(yī)囑按照時服用,還要注意服藥期間的身體情況,有異常時可前往醫(yī)院檢查診斷。
芡實其實是一種中藥,對于想要補腎的朋友來講,正確的使用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能夠有效的避免一些副作用影響,淮山芡實燉魚肚或者食用芡實金櫻粥,都有很好的補腎固精作用。
一、淮山芡實燉魚肚
材料:淮山藥50克、芡實30克、魚肚1個。
做法:將淮山藥,芡實洗凈,浸半小時;魚肚用開水浸泡20分鐘,洗凈切幾件;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文火隔開水燉1-2小時,調味即可。隨量飲用。
功效:補腎澀精,健脾益氣。適用于腎病日久,腎虛不固者,癥見遺精,遺尿,頭暈耳鳴,腰酸疲乏,或老人視物不清,夜尿頻多,手足不溫。
二、芡實金櫻粥
材料:生芡實50克、金櫻子20克、粳米100克。
做法:芡實洗凈、浸泡1小時,放入金櫻子、粳米,加水慢火熬粥食用即可。
功效:補腎固澀。老人腎氣虛弱,夜尿多者可常服。
三、益智仁芡實大棗飲
材料:芡實15克,益智仁10克,大棗5枚。
做法:上述用料洗凈,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20分鐘即成。
功效:具有益氣健脾、固腎的功效,適用于成人夜尿頻多或小兒尿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