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風俗習慣
飲食養(yǎng)生習慣。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養(yǎng)生關系著每一個的生活質(zhì)量。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nèi)绾握_認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除夕的風俗習慣》,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導讀:除夕的風俗習慣有哪些?除夕是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第二天就是春節(jié)了。除夕有很多特色習俗,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但可能現(xiàn)在的90后、00后不太了解。下面一起來認識下除夕的風俗習慣吧。
除夕的風俗習慣:
1、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2、貼福字
春節(jié)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jié)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福字究竟該怎么貼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3、祭祖
據(jù)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shù)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nóng)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4、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fā)菜、蠔豉等,因為發(fā)菜蠔豉與發(fā)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tǒng)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5、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
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6、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nèi)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
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jié)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tǒng)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nèi)無地,就置于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7、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tǒng)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nèi)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8、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jié)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xiàn)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9、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10、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擴展閱讀
立秋風俗習慣
1、立秋風俗習慣: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jù)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nóng)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2、立秋風俗習慣: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3、立秋風俗習慣: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立秋風俗習慣: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jié)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5、立秋風俗習慣: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6、立秋風俗習慣: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jù)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為什么要貼秋膘
1、貼秋膘是什么意思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2、立秋貼秋膘的來歷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而如今,年輕女性往往擔心被貼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立秋進補吃什么
1、應季水果,最為滋潤
中醫(yī)養(yǎng)生專家認為:四大水果(蘋果、葡萄、柑桔和香蕉)幾乎都具備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的功效。對經(jīng)歷了酷熱夏季夏季后缺少維生素的人體來說,體內(nèi)已經(jīng)聚集了大量毒素,而且內(nèi)熱重、不易排出,這些水果都會起到很好的補充維生素、排毒養(yǎng)顏的效果。
2、干果不干,進補佳選
像大棗、黑芝麻、白芝麻,很多干果都是秋季進補佳品,別看它們貌不驚人,其營養(yǎng)成分卻毫不遜色?!皾饪s的都是精華”這句話還真不只是一句喜劇小品的臺詞,它幾乎是秋季進補行動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3、立秋進補,眾所“粥”知
如今,不只是中老年人,年輕的時尚人士也很愛喝粥。喜歡喝粥,其實是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與節(jié)奏。喜歡喝粥時的那一份寧靜、一份溫情。粥不僅能溫暖人心,更是秋季進補、去燥的佳品,中醫(yī)學認為,燥為秋之主氣。各類干果、谷物煮的粥,不僅營養(yǎng)豐富,也非常易消化吸收,實在是易得的進補佳品。
下元節(jié)的風俗習慣
1、下元節(jié)的風俗習慣之飲食風俗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在下元節(jié)吃葷菜的不成文的禮俗,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下元節(jié)迎寒”、“早吃糍粑晚吃魚”的活動;意思就是,在下元節(jié)的時候又剛剛過了收獲時節(jié),為了感謝神的保佑一群人聚在一起舉行慶?;顒?。早上吃做好的糍粑,晚上吃豬肉,羊肉和魚肉。由于這個時候氣溫已經(jīng)變得很低了所以還要注意保暖。
2、下元節(jié)的風俗習慣之祈求賜福
下元節(jié)是三官中水官的生日,所以大家應該在電視里看到過放水燈的場景,這個就是為了祈求三官賜福,保佑我們明年再大豐收。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舉行慶祝的儀式來過下元節(jié)。下元節(jié)這一天的儀式非常的隆重,人們在這一天里都會放松心情,也代表著忙碌了一年,在這天來放松心情休息休息。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的地方已經(jīng)不過這個節(jié)日了。還有的地方用跳舞的形式拜祭灶王爺?shù)牧曀住kS著一些古老節(jié)日的慢慢復興下元節(jié)以后會慢慢的被更多的人熟知。
3、下元節(jié)的風俗習慣之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jié)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肴,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產(chǎn)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于肉體的存在。
4、下元節(jié)的風俗習慣之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guī)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借以求福免災。
下元節(jié)的養(yǎng)生方法
生活起居在進入到冬天就需要順應氣節(jié),需要早睡晚起,勞逸結(jié)合。千萬不要過度勞作,以免給身體帶來傷害性。同時要注意白天也需要開窗,保持室內(nèi)通風。很多人都害怕寒冷就把窗戶緊閉,這樣不僅是空氣不流通,而且還會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患上疾病,特別是對于呼吸道疾病患者更是容易發(fā)作。
飲食方面由于天氣變的更加寒冷,在平時當中若是經(jīng)常吃一些高熱量食物,雖然是能夠提供一些熱量,但是也是容易導致上火,這也是人們常常說的內(nèi)火。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出現(xiàn)口腔潰瘍出現(xiàn)。因此,建議多適當食用一些高蛋白質(zhì)食物,比如魚肉、豆制品等。同時也需要多喝水以及一些蔬菜和水果,同時盡快少吃辛辣食物,切記也不可暴飲暴食,以免傷腸胃。
鍛煉身體冬天雖然是寒冷,但是運動更是不可少。運動不僅僅是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而且還能提供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在冬天的早晨空氣質(zhì)量相對比較差,其中還會有多種有害物質(zhì),所以盡量要避免在早晨進行鍛煉身體,從而造成適得其反。
下元節(jié)是什么節(jié)
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jié)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
上元節(jié)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中元節(jié)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jié)”,而下元節(jié)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jīng)消失。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nèi)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jié)與上元節(jié)和中元節(jié)一起,構(gòu)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jié)日的范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雨水節(jié)氣由來以及風俗習慣
1、雨水節(jié)氣由來是什么
雨水是24節(jié)氣中的第2個節(jié)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jīng)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jié)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jié)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xiàn)象的節(jié)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币馑际钦f,雨水節(jié)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jié)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2、雨水節(jié)氣有著回娘屋的習俗
雨水節(jié)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jié),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jù)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xiàn)仍在農(nóng)村流行。
3、雨水節(jié)氣有著撞拜寄的習俗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jié)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jié)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jīng)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jīng)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
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白舶菁摹钡哪康?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的成長。
雨水時節(jié)吃什么好
1、大蒜:春季多吃蔥蒜不但有利于生發(fā)的需要,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更多外部的侵害。春季多感冒和病毒,大蒜卻含有抗菌成分——蒜氨酸和蒜酶這兩種有效物質(zhì)。蒜氨酸和蒜酶存在新鮮大蒜的細胞里,一旦把大蒜碾碎,它們就會互相接觸,從而形成一種沒有顏色的油滑液體———大蒜素。大蒜素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可以幫助人體免疫外部的“菌群”侵害。
2、小米:古人認為:“小米湯賽參湯”,可見小米的營養(yǎng)價值之高,對于老弱病人和產(chǎn)婦來說,小米可以說是最理想不過的滋補佳品。同等重量的小米中含鐵量比大米高一倍,維生素B1比大米高1.5—3.5倍、維B2高1倍,而纖維素更比大米高出2~7倍。
3、紅棗:中醫(y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里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
雨水節(jié)氣養(yǎng)生的注意事項
1、雨水節(jié)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jù)氣溫培養(yǎng)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yǎng)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p>
2、雨水仍然是早春節(jié)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nèi)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xiàn)發(fā)熱、上火等癥狀??勺鲂┥⒉?、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3、雨水節(jié)氣,飲食調(diào)節(jié)是根據(jù)春季氣候轉(zhuǎn)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xiàn)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啥嗍炒髼?、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jié),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4、精神上,還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yǎng)元氣。
導讀:苗年雖然是苗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不過,苗族也過春節(jié),那么,苗族的春節(jié)風俗習慣有哪些?苗族是怎么過春節(jié)的?來了解一下。
苗族過年的習俗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shù)地區(qū)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shù)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jié),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過年是最大的節(jié)日,要準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nèi)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二、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于百獅會了,周鄰四鄉(xiāng)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shù)十匹獅子云集傳統(tǒng)的村寨或集鎮(zhèn),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nèi)容,土里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lián),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繡球把群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亞果為救鄉(xiāng)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繡球,把吉祥的獅群重新引回苗山,蕩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xiāng)就有了百獅會。
三、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于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xiāng)很普遍。
四、年夜飯
除夕這天一早,各戶要將屋內(nèi)和房前屋后打掃干凈。大約下午兩三點鐘,全家人就開始忙碌著準備年飯,家庭主婦淘米煮飯,男人殺雞煮肉。
年飯做好以后,首先要在正屋神臺上點一盞燈,然后分別在神臺、房柱、灶、門、豬圈、雞圈等處插香燒紙,由主人或請本家族的人在擺好飯菜的桌肉和酒等先祭獻祖先,同時燃放鞭炮。祭獻完祖上,用少量飯、肉和請來的親戚朋友才正式用餐。有的村子,過除夕有互請的習慣,你來我往,很是熱鬧。吃完年飯,戶主要分別給石磨、果樹、雞、狗等都喂上一點好飯菜,表示讓它們也像人一樣過年。天快黑時,老人要拿雞蛋為每一位家庭成員叫魂另外,戶主還要找一根粗大的柴頭,放到火堆里燒,以便守除夕之夜。所燒柴頭越大越好,預示第二年可以養(yǎng)出大肥豬。
當晚,戶主要適時換插燒盡的香,神臺上點著的燈不應熄滅,表示讓祖先通宵達旦過除夕。
五、年初一:婦女不用做早飯
初一這天的早飯也由男人來做,意思是婦女已經(jīng)做了一年,這天該讓她們休息。飯菜做好,其他人沒有起床,也不興叫喚,據(jù)說叫了就會把跳蚤也給叫醒,當年跳蚤會很多,到處咬人。家里的人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再吃飯。當然,規(guī)矩是這樣,但一般還是會一起吃的。吃罷早飯,年輕人都到村子的場壩中去打毽子陀螺等。其他人如果喜歡,也可以參加。整個村子,毽拍響聲,人叫聲,響成一片,熱鬧無比。正月初一這天,忌諱動刀,因怕傷人,全年可能會經(jīng)常出事;不宜掃地,因掃地預示著當年會有暴風襲擊;忌燒粑粑吃,據(jù)說如果這天燒粑粑吃的話,這一年中衣服容易被燒;特別不能到別的村寨去串門過夜,以免沖了別人的喜等。
六、踩花山
踩花山是境內(nèi)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七、年初三:放祖先
正月初三,一些苗族按習慣要放祖先,苗語nLl zhaotbosyeuf,意思是除夕將祖先請來過年,年過完了,自然也就要讓他們回自己的陰間。放祖先時,也要做好飯菜,特別要蒸好一塊巴粑和一塊瘦肉,首先祭獻祖先,并燒許多紙錢給祖先,囑咐它們吃完飯以后,去自己的陰間踩花山,過自己的日子,保佑在世之人平安順利,來年才好請他們過年。放了祖先,大家才能吃飯。到此,苗族的春節(jié)才算完結(jié)。
苗族每到重大節(jié)日都會有豐富多彩的慶?;顒樱瑢γ袼子信d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哦。
在每年快要到霜降的時,會有一些的風俗習慣,這些我們都了解嗎?就像大家都熟知的清明節(jié)掃墓、重陽登高、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賞月等等都是長久以來傳承下來的節(jié)氣民俗。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過霜降呢?在霜降帶來的時候我們應該吃哪些食物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去看一下吧。
霜降的風俗習慣
賞菊
霜降時節(jié),不少地方有賞菊的習俗,并且還會飲酒,這在當下看來也是一件十分優(yōu)雅的事情。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上有記載?!八抵畷r,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jié)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在古代的時候,他們覺得菊花是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的,會被他們認識是“延壽客”、不老草?!峨s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qū)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qū)病療疾之用。
怎么過霜降
以水養(yǎng)肺
肺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系統(tǒng),它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容易被空氣中有害物質(zhì)侵害。尤其在深秋,干燥會帶走人體更多水分,造成肺黏膜和呼吸道損傷。因此,每天喝足1500毫升水是讓自己保持佳狀態(tài)的重要措施。在水中加兩片檸檬。檸檬水中富含維生素C,能調(diào)節(jié)內(nèi)生理環(huán)境平衡。維生素C對于膠原蛋白生成也起關鍵作用,膠原蛋白正是保持皮膚細胞年輕的結(jié)構(gòu)基礎。喝檸檬水要少量多次,小口飲用,不要一口氣喝一大杯。
多做拉伸練習
霜降時天氣溫差比較大,經(jīng)常做一些拉伸練習是有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的,平時只要是有空的時候都可以做。
泡澡需講究
泡澡前喝一杯冷開水,打開皮膚毛孔,充分吸收水分,滋潤肺部。有洗冷水浴習慣的人士每天早上起床后用冷熱水交替淋浴5分鐘,更能刺激全身血液循環(huán),優(yōu)化體液循環(huán),幫助排出體內(nèi)毒素,讓細胞保持年輕。也可嘗試用冷水洗臉,幫助臉部細胞抗衰老。
控制睡眠時間
秋天易疲乏,會有賴床習慣。當長時間睡眠后,往往會覺得越睡越困,甚至還感到頭暈惡心。入睡時全身新陳代謝速率會大大降低,睡眠時間過長會導致體內(nèi)細胞缺氧,尤其大腦的中樞神經(jīng)會被過度抑制,反而導致細胞衰老加速。因此,睡眠時間一定要有節(jié)制,女人睡7~8小時,男人睡8~9小時,但都不能超過11小時。
飲食宜清淡
霜降的時候飲食需要清淡一些,千萬不要吃刺激的食物,也要注意少吃鹽,不然會對我們的健康不利。
霜降節(jié)氣的由來
秋季出現(xiàn)的第一次霜
霜降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xiàn)初霜,大部分地區(qū)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