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過年習俗有哪些
夏季養(yǎng)生有哪些。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開有關四季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回族過年習俗有哪些”,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導讀:回族過年習俗有哪些?春節(jié)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少數民族也以特殊的形式慶祝春節(jié)。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回族過年習俗。
回族是怎么過年的?
開齋節(jié)
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其他民族稱其為回民過年。開齋節(jié)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個個都要洗大凈、沐浴凈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fā)梳得光光亮亮的?;刈迦罕娋蹠突顒拥膱鏊?-清真寺,節(jié)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jié)日里也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有的地方還專門布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jié)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早晨八點以后,回族群眾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匯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民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干凈的場地。當阿訇宣布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備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葉等有營養(yǎng)的食品。
對回族來說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開齋節(jié),但春節(jié)仍然是回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非常重視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回民依然保留了很多屬于自己的春節(jié)習俗。
掃塵
掃塵也在這個時候拉開序幕。掃塵就是打掃家里的塵土。選個晴好的天氣,把家里的每個角落都要打掃一遍。每到這個時候,就要起個大早,把家具該搬得搬出來,該遮的遮上。把炕上的被褥都拿出來。讓屋里空徒四壁,好拿著大掃帚在墻上,屋頂揮來揮去,把一年的塵土都打掃干凈。
吃餃子
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請阿訇
回民大年三十不貼春聯(lián),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請阿訇則是大多數家庭必做的事情,由于一個村里一般只有一所清真寺一個阿訇,很多人也會選擇把請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后。(阿訇,意為教師、學者,回族穆斯林對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務人員的稱呼,是全面執(zhí)掌清真寺教務工作的穆斯林,重大節(jié)日有的回民會請阿訇到家里誦經祈禱,回民家中紅白喜事常邀請阿訇來主持料理,也負責屠宰回族各家反芻動物等。)
年初一吃小米蒸飯和燉合菜
回族人正月初一的早晨吃小米蒸飯米飯和燉合菜,所謂的燉合菜就是將前一日燉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條、木耳等等放入鍋中燉熟,有點類似于東北的酸菜燉粉條。大年初一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餡兒和素餡兒兩種,晚上要吃面條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漢民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回民這兩天的習俗是守在家里不出門,從初三才開始出門拜年走親戚。
相關推薦
導讀: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客家人對過年特別重視,從年前的準備到正月中旬,都在慶祝過年。那么,客家是怎樣過年呢?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呢?來了解一下。
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
百節(jié)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jié)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客家人過年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余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后,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
磨豆腐,干魚壙,殺豬、雞、鴨
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節(jié)后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xù)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貼對聯(lián)
年節(jié)這一天,家家都會貼上寫有吉祥語的紅對聯(lián)和橫幅,大廳里貼上大紅的福字,豬牛圈里貼上六畜興旺的紅條幅,除外還會在許多用具上貼上紅紙條,稱之為封歲、上紅。
點歲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大家團聚一起,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敬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wèi)生,將祖祠墻壁粉刷一新。午后,陸續(xù)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于耳,一直延續(xù)到黃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習慣要吃長壽面,因為面條長象征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吃素齋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有勤儉持家的風氣、和戒殺生的慈悲觀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頭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齋。吃了早齋以后,一般的習慣老人家是要到寺廟燒香,因之寺廟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納福。
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后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后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干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習俗已逐漸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會被窗外的鞭炮聲和打掃聲吵醒,因為這一天我的家鄉(xiāng)有大掃除送窮鬼的習俗。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打掃衛(wèi)生,大人、小孩齊上陣,好不熱鬧。
年初三送窮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盡管屋內屋外的地面堆滿厚厚的鞭炮紙屑、煙頭、糖果紙等垃圾,但這兩天不能掃地,也不能倒垃圾。這些垃圾必須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掃。因為人們認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要囤財,這兩天掃地和倒垃圾,會掃走和倒掉家中的財運。客家人把年初三稱為窮鬼日,這一天要把窮鬼送出去。送窮鬼是把貧窮和不好的東西送走,與貧窮、霉運告別的意思,所以年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垃圾、不好的東西清掃出去。
如今,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燒的現(xiàn)象少了,很多人都會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里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掃,初三大掃送窮鬼的習俗還一直在流傳。
客家過年禁忌:
年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以防把財氣掃走;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動針線;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節(jié)期間,不能說死、病等不祥的話語。
按祖客家人傳統(tǒng)規(guī)矩,正月初一至初三是不許從外面帶青進來的,所以過年前,家庭婦女會買夠蔬菜過春節(jié)。
導讀:東北過年習俗有哪些?過年是東北人最隆重的日子,從臘月開始,東北人就開始忙活起過大年了。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東北過年習俗。老有年味兒了。
東北過年習俗有哪些?
東北的民歌唱道:年到年到,糕糖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頂大氈帽,老太太要塊大黏糕。為了準備迎接這個年,往往從一年的最后那個月的月初便開始了。那么,東北人是怎么過年的呢?很有趣,來看看。
殺年豬
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童謠過去在東北農村廣為流傳。
過去殺豬在東北農家算是一件大事。進入臘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那時候,大多數農家都在院門之側壘砌豬圈養(yǎng)豬,少則可供自給,多則出賣換錢,因此圈里養(yǎng)著幾口大肥豬被視為家道殷實的標志之一,肥豬滿圈也是普通農家的美好愿望。
掃棚
進入臘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戶都要打掃衛(wèi)生。家庭主婦們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后用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掃完之后,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干凈、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中國民間稱之為掃塵、撣塵。因為有民諺說:臘月不掃塵,來年招瘟神。民俗專家表示,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
趕年集,辦年貨
過年之前要作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鮮的、生的、熟的,統(tǒng)名之日年貨。過年之前采購工作稱為辦年貨。
年貨一般包括鞭炮、對子(春聯(lián))、燈籠、凍梨、凍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還要給小孩買件新衣服,這是規(guī)矩。在農村置辦年貨多選擇趕集,年集是一年中規(guī)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買回家。
蒸饅頭
舊時為了春節(jié)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jié)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祭神祭祖
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qū)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就和吉慶有余、連年有余相聯(lián)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東北人過年真是從早熱鬧到晚,還有哪些習俗呢,繼續(xù)看。
貼春聯(lián)
過年家家都要貼對子(春聯(lián)),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養(yǎng)豬的要在豬圈上貼上肥豬滿圈,糧囤子上要貼上糧食滿倉,馬車和拖拉機上要貼上出入平安的字樣。貼春聯(lián)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農歷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窗花
新春佳節(jié)時,東北地區(qū)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當然在東北還有一種特別的窗花,那就是冰窗花。東北的冬天冷的又早又狠,早起拉開窗簾多有冰窗花掛滿玻璃窗。東北的冰窗花幾乎沒有重樣的,每一次零下20多度寒潮來臨,玻璃上總是生成千姿萬態(tài)的冰窗花,遇周末可以貓在屋里即躲避冰地雪天寒風,又可以悠閑欣賞冰窗花的神奇與詩意、象形與聯(lián)想、純潔與高雅、純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如今隨著樓房的平地而起,加之地熱等供暖措施,城市里已經越來越少見到了,不過鄉(xiāng)村中還是會找到許多的。
年夜飯
東北人過年最為講究的要數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飯了,這可能是年邁父母一年最大的盼頭。家人團圓,歡聚一堂,有說有笑。東北人非常重視年夜飯的質量,通常這頓飯必須包括所謂的四大件兒,這四樣菜即雞、魚、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樣,這頓飯就顯得非常不地道、不東北。吃完年夜飯,開始吃凍梨、凍柿子。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凍秋梨是將普通白梨冰凍變成烏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會有絲毫損傷。經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年三十吃餃子
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餃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jié)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飯前也要要放爆竹。年夜飯吃完后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后就是拿紅包。
三十不關燈、初一初二不掃地
在東北,三十晚上要徹夜亮燈,到正月十五前要掛紅燈籠,一宿不關,意味益壽延年,香火不斷。初一初二不掃地,好運財氣都留住。初五一定吃餃子,也稱破五,寓意將不吉利的事破壞,驅災避邪。過年啃過豬爪,會撓出財運。
東北人正月里都是濃濃的過年氣氛,還有一些其他地方沒有的習俗,繼續(xù)看。
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天要包餃子煮 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
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
元宵節(jié)是中國主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jié),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jié)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ji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正月不剪頭
東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民間流傳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所以東北人很忌諱這點,沒有人會在正月里剪頭。二月二,龍?zhí)ь^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高蹺和秧歌
高蹺和秧歌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雖然城市中的表演已不再像往日那樣紅紅火火,但一到過年還是會讓這一傳統(tǒng)項目得到最大頻率的曝光,生長在黑土地的人們那熱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這熱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揮灑出來,讓你體驗到的不只是過年的喜慶,更多的還是來年的好兆頭。
導讀:漢族過年習俗有哪些?漢族人口在我國占了大部分,各地漢族過年習俗大同小異,小編為您整理漢族過年習俗中都有哪些共同點。一起來看看。
漢族過年習俗有哪些?
祭灶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這一天,老人們會 請(其實是買)一幅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畫,恭恭敬敬掛在廚房,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奏事的日子。廚房內方桌上,擺上紅棗、核桃、柿餅、灶糖等四盤干果,前三樣可隨機變化,但灶糖(芝麻糖)必須有,這是因為芝麻糖又黏又甜,可以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供桌正中,除了自家做的甜、咸兩種祭灶餅外,必須有一只殺過的公雞。因為傳說中,灶王爺是騎公雞上天的。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備年貨
過年前,家里大人會去大采購,置辦的年貨中包括:生活必需品米、面、糧、油,肉類、蔬菜等;新衣服,家里大小都要買一套新衣服過年,有的地方講究,內衣必須全新,還要紅色的,寓意來年紅紅火火;過年零食、飲料、水果也在年貨清單中。
貼春聯(lián)
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夜飯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春節(jié)的壓軸大戲。走得再遠,千金難換家鄉(xiāng)味道,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年夜飯的菜色要有好意頭,比如魚,寓意年年有余;蒸菜,寓意蒸蒸日上,如粉蒸肉;吉祥如意的代表是各種做法的雞;甜甜蜜蜜的生活有代表菜色甜湯;年糕有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團團圓圓是各種丸子、圓子;還有地方特色過年習俗的典型代表餃子和湯圓。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全家團聚在一起,感受家庭的和諧溫暖。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回門
大年初二,按照傳統(tǒng)習俗,出嫁女兒帶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稱為回門?;亻T又稱歸寧,亦即回娘家?;亻T禁忌也多是關于新婦的禁忌,不過是指新婦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項。各地的回門禁忌不一樣。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元宵佳節(jié)。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jié)。
以上都是漢族過年的習俗,但是地方差異大,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過年習俗,這里就先賣個關子,有興趣的可繼續(xù)關注時令養(yǎng)生頻道。
導讀:不同民族過年習俗有哪些?我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有獨特的過年習俗。小編整理了大部分民族的過年習俗。供您了解。
不同民族過年習俗有哪些?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jié)稱為作白節(jié)。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只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壯族壯族的春節(jié)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jié)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滿族過春節(jié)時要貼窗花、貼對聯(lián)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tǒng)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xiāng)村都辦燈會燈會節(jié)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畬族畬族過春節(jié)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畬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土家族土家族過春節(jié)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后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后再跳舞?,F(xiàn)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jié)。節(jié)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jié)里都喜歡蕩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瑤族節(jié)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yè)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jié)(拉祜語為春節(jié))。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準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佤族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jié)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jié)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高山族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jié)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傣族潑水節(jié)是傣族的新年節(jié)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谷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jié)。在三四天的節(jié)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jié)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jié)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fā)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傈僳族稱年節(jié)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愿來年碩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區(qū)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喂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jié)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伙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基諾族春節(jié)到來,聚居于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仫佬族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唯一的節(jié)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jié)。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伙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后分吃牛肉。
以上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不同民族過年習俗,供您了解。
導讀:各地過年習俗有哪些?春節(jié)是我國各地非常重視的節(jié)日,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迎接新春,表達對來年的希望。那么,各地過年習俗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各地過年習俗
北京
大年初一,北京人接待來客要準備食盒,里面放著各式干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
天津
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襪,生活再困難的家庭也總得給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從入冬后就開始操持了,就是經濟拮據之家,再遲也要在臘月初動手。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一般家庭在臘八以后,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年貨就是節(jié)日生活吃用之物,不僅要求數量上豐富,質量上也要求從優(yōu)。盡管有些日用品并不短缺,但購辦齊全是為了圖吉利、求順當。如碟子碗筷之類的添置就是祝愿來年生活富足、添人進口、人丁興旺。還要給家里的老人、孩子買東西。天津有句俗話: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頂氈帽。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里包的素餃子,目的是討一年的素凈。
上海
除夕到子夜時,有一些人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鐘。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香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鐘的地方。
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山東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午夜過后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廣東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lián)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甘肅
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于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fā),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東北三省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 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后,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yè)興旺。
福建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
湖南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zhèn),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fā)請?zhí)?,凡是?了請?zhí)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 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陜西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lián),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個角 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 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后立個搟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zhèn)邪的,在這里叫守歲。
浙江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 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 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
湖北
湖北團風人春節(jié)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 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 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海南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xiāng)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后、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干凈,香爐也要打掃干凈并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河北
承德一帶的春節(jié)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 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lián),喜慶氣 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江蘇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河南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廣西
春節(jié)是南寧地區(qū)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 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 新水了。
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 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tǒng)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 禧、恭禧發(fā)財、一年如意之類。
以上是為您整理的各地過年習俗,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