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立秋的五大習俗
養(yǎng)生五大原則。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鄙鐣诎l(fā)展,養(yǎng)生也逐漸成為很多人的關注焦點,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如何進行四季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南京立秋的五大習俗》,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導讀:你了解南京立秋習俗嗎?南京立秋吃什么呢?南京人立秋這天除了要吃西瓜啃秋,還有秋后十八盆、貼秋膘、秋忙會等習俗,你聽說過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南京立秋習俗。
南京立秋習俗
立秋時節(jié),在南京民間,有秋后十八盆啃秋、貼秋膘等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吃西瓜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老南京有一種民俗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啃秋,據(jù)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里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每年立秋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買上足夠的西瓜,一家人圍著桌子啃個夠。過去立秋之后西瓜就下市了,不像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能買到西瓜。所以,如果立秋這一天不啃夠的話,就將再等上1年了。現(xiàn)在,不少南京人仍保留著立秋啃秋的習俗。
2、秋后十八盆
秋后十八盆,是老南京(特別是老城南人)的一句俗語,其意何解?說的是,從立秋這日算起,因為天氣仍然頗熱,每日依然還得沖澡,要洗完了十八天,天氣才轉涼。
也就是洗完了十八盆的洗澡水才會從處暑漸漸到白露、秋分節(jié)氣,這時才談得上天氣真正轉涼快,正如南京老話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意思一樣,立秋后洗完十八盆洗澡水,那才真的是轉涼爽的日子。
3、立秋有公秋和母秋之分
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這一觀點甚至為學界所接受,《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詞條。
但何為公,何為母,百姓深為關心,說法多種多樣,曾有某民俗專家說雙日為公秋單日為母秋,刊于某報,也載于某書(《金陵十記》)。
4、貼秋膘
南京有句農諺說: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在老南京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立秋時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天氣熱,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這種減輕叫苦夏。
瘦了當然需要補,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而這個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肉貼膘。
5、秋忙會
老南京還有一個立秋盛會秋忙會,不過現(xiàn)在已經基本消失了。啥叫秋忙會?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在以前其他地方也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
在一年一度的秋忙會上,南京人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交流出去,把自己想要的物品交流進來。在以前規(guī)模很大,和夏忙會一樣,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南京立秋后還需防暑降溫
在南京,立秋日其實離涼爽還遠得很。立秋通常處于三伏之中,晴熱是理所當然,另外俗語立秋處暑,上蒸下煮,也說明立秋之熱。在南京歷史上,在立秋日這天出現(xiàn)高溫的幾率高達40%至50%。南京的秋天真正到來,要送走立秋、處暑兩個節(jié)氣,大概到白露節(jié)氣后期。
秋后久晴無雨時,暑氣更加逼人,民間素有秋老虎之說。因此,立秋后仍然要注意防暑。
只要注意飲食和正常的起居習慣,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首先要注意防曬,盡量在陰涼處工作;注意飲食,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就從餐桌上撤除,要常吃些清熱、生津、養(yǎng)陰的食物但也不能過于清淡,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多飲水;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要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在秋老虎發(fā)威的天氣里,不要放松對寒涼的警惕性,不要忘記秋天晝夜涼的特點,早晚要注意加衣,防止受寒;要注意保護室內空氣流通,空調房室內外溫差不要大于7℃,吹空調時間要適當縮短。
相關推薦
導讀:說到正月十二習俗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實正月十二習俗多多,今天小編為您介紹正月十二的五大習俗,如搭燈棚、烤火節(jié)、過老鼠節(jié)等。
正月十二習俗
1、搭燈棚
民間俗稱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jié)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2、烤火節(jié)
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qū),至今還保留沿承著正月十二[有的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風俗習慣。黃昏時分,人們在自家門前,點燃柏枝,煙霧中彌漫著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圍坐火邊,謂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為敗禍,可以避瘟驅邪,人們將不用的舊家什,統(tǒng)統(tǒng)燒掉,用燒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鎖,系上繩子,掛在嬰兒脖子上,以求長命百歲。諧音烤百火烤百齡火,孩子們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無災無恙。
3、過老鼠節(jié)
傳說,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也有的說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們圍繞著老鼠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節(jié)目,不但表達了老百姓對老鼠的憎恨,還驅趕了父老鄉(xiāng)親們一年的辛苦勞累。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等。
老鼠節(jié)這一天不能使剪刀,只要聽不到剪刀的咔嚓聲,家里一年就聽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東西的聲音。當天上午,各家各戶的孩子們背著筐頭挨家挨戶收舊鞋,村中的老百姓也樂意把邪(鞋)送出去。
4、包餃子
正月十二這天,家家戶戶要包餃子。包餃子時要捏緊,俗稱捏老鼠嘴,意思是讓它光高興,少禍害東西。人們會把餃子捏成老鼠的模樣,有嘴、有耳朵、有尾巴,還用綠豆當作眼睛,人們說,包餃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東西了,家中一年都不會有老鼠。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讓老鼠看不清東西。晚飯后,人們還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聾老鼠的耳朵。
5、點丁日
在客家民俗中,元宵節(jié)要結燈掛彩喜慶團圓,而在正月十二,各村就要召集能工巧匠搭棚點燈了。由于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所以正月十二又是點丁日。
點丁的習俗除了恭喜祝賀的寓意之外,還表示本宗族對新出生男丁的認同。凡是男丁都要被點一次丁,可以在出生當年點丁,也可以大幾歲才點丁。按照習俗,醒獅來祝賀,主人家會燃放兩條鞭炮迎接,并拿出喜糖、柑橘和利是答謝醒獅隊。
正月十二習俗還有哪些呢?在這期間,北京的習俗有抖空竹(和諧之聲)、搖風車(歡樂之聲)、敲鑼鼓(太平之聲)等游樂活動,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結伴出游、制作燈籠、排練花會
導讀:10月8日我們將迎來寒露節(jié)氣,天氣將從涼爽轉向寒冷。對于寒露節(jié)氣習俗,你了解多少?寒露節(jié)氣習俗主要有5種,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寒露節(jié)氣習俗
公歷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是深秋的節(jié)令,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那么寒露節(jié)氣習俗有哪些呢?
1、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jié)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寒露節(jié)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壽。古時登高源于避禍。
登高不僅可以懷古、陶冶情操,而且通過登高,人們可以借此拋開工作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季節(jié),登高遠眺,高喊幾聲呼出胸中濁氣,對抑制悲傷的情緒大有好處。
2、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養(yǎng)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芝麻分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白芝麻通常稱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諺語說:嚼把黑芝麻,活到百歲無白發(fā)。意思是說黑色芝麻養(yǎng)黑發(fā)。
3、吃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4、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在寒露這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重陽時節(jié)插茱萸飲菊花酒,可使身體免受初寒所致的風邪。
5、農事習俗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寒露蜜桃屬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節(jié)氣養(yǎng)生
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從現(xiàn)在起,夏天的涼鞋可以收了,地上的寒涼之氣越來越重,腳部必須注意保暖。
寒露時節(jié)起,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這節(jié)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fā)較快,因而常出現(xiàn)皮膚干燥,所以養(yǎng)生的重點是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還應重視涂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干裂。
這一時節(jié)的精神調養(yǎng)也不容忽視,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之感,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易于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yǎng)樂觀豁達之心是養(yǎng)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導讀:寒露習俗吃什么?寒露是深秋的節(jié)氣,民間習俗多樣,而和吃有關的習俗是大家都關心的,你知道寒露習俗吃什么嗎?小編為您介紹寒露的五大飲食習俗。
寒露習俗吃什么?
寒露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jié)?!对铝钇呤蚣狻氛f: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jié)的習俗與飲食有關系,到底寒露習俗吃什么,小編為你介紹。
1、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養(yǎng)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減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時還可以滋潤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著的痰液,這樣很快就可以潤肺止咳,連呼吸都覺得非常順暢,秋季咳嗽的人不妨試試這個妙方吧。
2、螃蟹
老南京關于寒露的習俗有吃螃蟹、收拾夏裝等。也有俗話說寒露發(fā)腳,霜降捉著,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jié),等農歷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
蒸食螃蟹最營養(yǎng)!用手捏住螃蟹兩排腿根處的大蓋兩側,然后用牙刷刷所有能刷到的地方。盡量刷干凈再放在盛器里;再將姜末放在小酒碗內,加熬熟的醬油、白糖、味精、黃酒、麻油攪和。另取一小碗,放醋待用;最后,將螃蟹上籠,用火蒸15至20分鐘,至蟹殼呈鮮紅色時取出。
3、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花糕因糕與高諧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希望自己或親友能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制花糕的原料分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餡料(棗泥、花生仁、葡萄干、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經和面、制酥、包餡后,將生坯拍成兩個片中間夾上各種果仁,然后上爐燒烤,即成外形美觀,色澤素雅的重陽花糕。
4、柿子
民諺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軟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澀、性寒,入肺、脾、胃,清熱潤肺。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兩倍。可以養(yǎng)肺護胃,清除燥火,經常食用能夠補虛、止咳、利腸、除熱。
空腹食柿子易患胃柿石癥,所以最好飯后食用,盡量少食柿皮。同時也要控制食量,不宜同食含纖維素較多的蔬菜等食物,患有慢性胃炎者、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5、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如今的菊花酒做法一般是用甘菊花2000克、枸杞500克、當歸500克、生地黃1000克,加水適量煎汁,用紗布過濾后待用。用糯米3000克,洗凈后加清水適量煎至半熟瀝干,與菊花汁混勻蒸熟,拌入適量酒曲,裝入瓦壇中,包好發(fā)酵,直到有甜味時即成。
一般來說,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飲食養(yǎng)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適當多食甘、淡滋潤養(yǎng)生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yǎng)肺潤腸,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癥。
南京冬至的習俗
1、南京冬至的習俗之吃餃子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不少“老南京”至今保留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餃子最初是一種防治凍瘡的食療方,相傳是“醫(yī)圣”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fā)明的美食。南京人冬至開始吃的“冬餃”和其他季節(jié)吃的就是不一樣,總結起來突出在“姜”、“辣”、“雜”、“勤”四個字上頭。
2、南京冬至的習俗之祭祖
提起冬至,老南京人當然不能少了祭祖先。過去冬至祭祖,和春節(jié)祭祖一樣隆重,供奉的祭物中最特殊的是鰱魚,告慰祖先家門煙火連(鰱)綿不斷的意思。祭過祖之后,還要將祭桌面向大門口朝外拜祭天地,南京人稱作“接冬”。
3、南京冬至的習俗之吃豆腐
南京于“冬至”所準備的家宴中,有吃糯米豆沙團,以取團圓。“青菜豆腐”也是老南京人保留至今的冬至食俗,具有“聰明逗富”、“保平安”的寓意。據(jù)傳,南京人冬至吃豆腐還與朱元璋有關,這也是歇后語“小蔥拌豆腐—— 一清二白”的由來。
4、南京冬至的習俗之賀冬
老南京有“賀冬”的風俗,也稱“拜冬”。每逢冬至,南京百姓都會更換新衣,往來慶賀,相互饋贈,商鋪、手工作坊、學堂都放假一天,風俗一如過年。民諺曰:“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冬至大似年,東家不放不肯歇”。
老南京稱“冬至”為“大冬”,這一天,民間百姓要開展祭祖活動,做媳婦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襪。媳婦為老人送上新鞋新襪,叫做“履長節(jié)”,這種敬老的風俗在過去穿著傳統(tǒng)布鞋布襪的年代,特別是郊區(qū)縣農村尤其盛行。據(jù)說這樣做是希望長者健康長壽。
冬至養(yǎng)生的藥膳食譜
1、枸杞海參豬肉餅:干海參150克,精豬肉300克,枸杞15克,雞蛋1個。
精豬肉洗凈剁碎,雞蛋打爛,拌勻,做成肉餅。海參用清水泡發(fā),洗凈,切成條塊,放入滾水中略燙后撈出備用。鍋燒熱,放入植物油,燒至九成熱,用文火煎肉餅成金黃色取出,鍋內留少許油,將海參入鍋中略煸一下,加適量水,放入肉餅共燜,待湯汁收濃時,淋上麻油、醬油,撒入枸杞子,勾芡翻勺裝盤即可。有補肝益腎功效。
2、參歸羊肉湯:黨參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10克,羊肉150克,生姜10克,大棗10枚。
將羊肉洗凈,斬成小塊。其余用料洗凈,生姜拍爛,備用。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小火煮3小時,加精鹽調即成。有健脾補肝腎的功效。
有關冬至的傳說介紹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
1、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2、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導讀:3月21日前后是春分,民間有很多習俗,那么你知道春分的習俗有哪些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春分的習俗,這五種有趣的習俗讓你大開眼界!
春分的習俗
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今年時值3月21日。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在古時,春分亦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因而也留下了許多風俗,如立春蛋、吃春菜、春祭、豎蛋等,其中最匪夷所思的要數(shù)豎蛋了。
1、立春蛋
據(jù)說,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tǒng),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后來漸漸演變?yōu)橐环N祈求好運的傳統(tǒng)。
想成功豎蛋,可以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嘗試把它在平面桌子上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人解釋,這跟春分地球地軸呈66.5度傾斜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很有利于豎蛋。據(jù)說立穩(wěn)的雞蛋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可保持十幾天不倒。
2、吃春菜
在嶺南的一些地區(qū),春分之日還有個不成節(jié)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們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民間還有一則順口溜對此記述: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春分到來之際。面對萬物萌發(fā),人們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了。
3、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間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guī)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qū)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4、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shù)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5、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后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北京現(xiàn)在的日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神(古稱大明之神)的地方。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起四百多年,先后有天啟,崇禎,乾隆,嘉慶,道光等五位皇帝到日壇親祀。清道光23年(1843年)后祭日活動逐漸消亡,至今已中斷160多年。
建議,春分時節(jié),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yǎng)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