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五大習俗大盤點
養(yǎng)生五大原則。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古往今來,人們都普通注意養(yǎng)生!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實現(xiàn)四季養(yǎng)生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春分的五大習俗大盤點”,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導讀:3月21日前后是春分,民間有很多習俗,那么你知道春分的習俗有哪些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春分的習俗,這五種有趣的習俗讓你大開眼界!
春分的習俗
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今年時值3月21日。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
在古時,春分亦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因而也留下了許多風俗,如立春蛋、吃春菜、春祭、豎蛋等,其中最匪夷所思的要數(shù)豎蛋了。
1、立春蛋
據(jù)說,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shù)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tǒng),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后來漸漸演變?yōu)橐环N祈求好運的傳統(tǒng)。
想成功豎蛋,可以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嘗試把它在平面桌子上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人解釋,這跟春分地球地軸呈66.5度傾斜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很有利于豎蛋。據(jù)說立穩(wěn)的雞蛋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可保持十幾天不倒。
2、吃春菜
在嶺南的一些地區(qū),春分之日還有個不成節(jié)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xiāng)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人們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民間還有一則順口溜對此記述: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春分到來之際。面對萬物萌發(fā),人們自然要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了。
3、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民間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guī)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qū)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4、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shù)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5、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后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北京現(xiàn)在的日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神(古稱大明之神)的地方。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起四百多年,先后有天啟,崇禎,乾隆,嘉慶,道光等五位皇帝到日壇親祀。清道光23年(1843年)后祭日活動逐漸消亡,至今已中斷160多年。
建議,春分時節(jié),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yǎng)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周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于提神去燥,除瘙癢等。
相關閱讀
除夕的習俗大盤點
1、除夕的習俗大盤點之祭祖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祭祖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長輩率領晚輩磕頭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
不管采取怎樣的方式祭祖,其意義是慎終追遠,寄望家族源遠流長,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體現(xiàn)了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
2、除夕的習俗大盤點之團圓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也是除夕的重要習俗。由國慶表示,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傳統(tǒng)上,年夜飯的美味佳肴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吃年夜飯。
3、除夕的習俗大盤點之踩歲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除夕的習俗大盤點之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5、除夕的習俗大盤點之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除夕團圓飯吃什么
1、魚:年年有余。因為中國傳統(tǒng)有年年有余(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余。為了吃出連年有余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就是連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初一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余,有頭魚尾。
2、豬手:發(fā)財就手。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發(fā)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fā)財就手,做什么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fā)財,干什么也都會發(fā)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3、腐竹:富足。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yǎng)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jīng)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除夕守歲熬夜吃什么好
提神食物,未必好。熬夜的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喝咖啡或喝茶提神,營養(yǎng)師楊允馨表示,咖啡因的確會讓人精神振奮,不過,美國圣路加醫(yī)院)睡眠醫(yī)藥研究中心的實驗發(fā)現(xiàn),咖啡因對提升工作效率不見得有效,即使有用,也僅能維持短時間效果??Х纫螂m然提神,相對地會消耗體內與神經(jīng)、肌肉協(xié)調有關的維他命B群,缺乏維他命B群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累,更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養(yǎng)成酗茶、酗咖啡的習慣,需要量愈來愈多,效果卻愈來愈差。
維他命B群食物是熬夜者的最佳選擇。整體說來,熬夜的預防保健仍取決于日常飲食,必須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但為了熬夜,晚餐時多吃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絕對有必要!維他命B群成員頗多,包括葉酸、煙堿酸、維他命B6。維他命B12等,它們不僅參予新陳代謝,提供能量,保護神經(jīng)組織細胞,對安定神經(jīng)、舒緩焦慮緊也有助益。
導讀:冬至過后,緊接著的節(jié)氣是小寒。那么小寒節(jié)氣習俗,你了解嗎?小寒的到來意味著一年最冷的時候到了,小寒節(jié)氣習俗要知道!下面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小寒節(jié)氣習俗。
小寒節(jié)氣習俗
小寒,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23個節(jié)氣。小寒之后,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此時開始,家家戶戶準備辦年貨,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那么小寒節(jié)氣習俗有哪些呢?
吃菜飯
小寒節(jié)氣,老南京講究吃菜飯,其來源估計與天冷進補有關系。所謂菜飯就是青菜和米飯一起翻炒,加入咸肉、香腸、火腿、板鴨丁。其中矮腳黃、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極具南京特色。
吃雞
老南京還有逢九吃一只雞、每天一個雞蛋的進補習慣,所以小寒這天市民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雞湯和雞蛋。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養(yǎng)生的重視,現(xiàn)代人在小寒節(jié)氣形成了不少新民俗,比如南京許多年輕人也喜歡吃羊肉湯、牛肉湯來進補。
體育鍛煉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jié)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huán),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吃黃芽菜
據(jù)《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qū)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吃糯米飯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tǒng)習俗。民間傳統(tǒng)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中醫(y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jié)吃糯米飯最適宜。
吃臘八粥
小寒節(jié)氣中另有一項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古籍記載,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點染,這些食品均為甘溫之品,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yǎng)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畫圖數(shù)九
小寒節(jié)氣最初起源于黃河流域,據(jù)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yǎng)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提醒,小寒節(jié)氣到來,飲食可選擇溫熱性食物和富含鈣、鐵的食物。此外,還可以適量進食辛辣品,不僅可以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御寒能力。寒冷低溫天氣里,為避風寒,應適當早睡、晚起,并注意合理添衣。
導讀:元宵節(jié)到,全國有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但元宵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那么你知道元宵各地習俗有哪些嗎?下面小編為你細數(shù)元宵各地習俗。
元宵各地習俗
1、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jié)日不是春節(jié),而是元宵節(jié)。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jié)日的一大原因。傳統(tǒng)的老北京元宵節(jié)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2、河北省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jié)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jié)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xiàn)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jié),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永平府元宵節(jié),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3、安徽省
古城鳳陽縣,蕩秋千、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jié)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jié)蕩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jié),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zhèn)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jié)撂火把。
4、山西省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jié)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宵節(jié)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jié)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jié)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游行。從十四到十六,連續(xù)三天各縣區(qū)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里來。
5、山東省
開展游藝活動是元宵節(jié)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赘}垷舻牡胤皆诙T里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準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
6、河南省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扎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jié)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7、陜西省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期間,除大鬧花燈外,還流傳一種放天燈的風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據(jù)史可查唐時已有此舉。伴燈饃流行于陜西銅川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在自己房屋里,設香案點燭焚香,鳴放鞭炮。屋內處處點燈,燈旁放著各式各樣的花饃,稱為伴燈饃。
8、江蘇省
元宵節(jié)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鄉(xiāng)鎮(zhèn)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jié)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9、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jīng),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jié)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jié)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jié)設酒祭床。
10、江西省
萬安百姓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飯后,全村老少就會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廟宇,手持元宵歌本,對著元宵畫唱歌,當?shù)厝朔Q之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贊船、劃船等活動外,還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這是當晚的壓軸戲。整個祠堂擺滿桌椅,有村民用年數(shù)已久的海壺盛滿自己釀造的米酒,給每位來賓倒上滿滿一碗,每張桌子上還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11、湖北省
荊州元宵節(jié)當天,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鬧騰得紅紅火火。而耍龍的小伙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另外,元宵節(jié)也是荊州人的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十堰人特重視元宵節(jié),要舉行玩燈會,比如舞龍、玩獅子、劃彩蓮船、舞蚌殼、踩高蹺等。其中以十堰房縣的火龍燈會最出名。
12、湖南省
常德元宵節(jié)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13、四川省
四川元宵節(jié)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jié)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14、福建省
元宵節(jié)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jié)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燈節(jié)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jié)中最受歡迎的節(jié)目,龍燈長數(shù)十尺,有頭有尾。燈節(jié)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
15、廣東省
廣東的元宵節(jié)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jù)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jù)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16、云南省
云龍縣于元宵節(jié)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jù)說可以去疾病。
導讀:說到正月十二習俗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實正月十二習俗多多,今天小編為您介紹正月十二的五大習俗,如搭燈棚、烤火節(jié)、過老鼠節(jié)等。
正月十二習俗
1、搭燈棚
民間俗稱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jié)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2、烤火節(jié)
在石家莊南部一些地區(qū),至今還保留沿承著正月十二[有的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風俗習慣。黃昏時分,人們在自家門前,點燃柏枝,煙霧中彌漫著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圍坐火邊,謂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為敗禍,可以避瘟驅邪,人們將不用的舊家什,統(tǒng)統(tǒng)燒掉,用燒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鎖,系上繩子,掛在嬰兒脖子上,以求長命百歲。諧音烤百火烤百齡火,孩子們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無災無恙。
3、過老鼠節(jié)
傳說,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也有的說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們圍繞著老鼠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節(jié)目,不但表達了老百姓對老鼠的憎恨,還驅趕了父老鄉(xiāng)親們一年的辛苦勞累。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等。
老鼠節(jié)這一天不能使剪刀,只要聽不到剪刀的咔嚓聲,家里一年就聽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東西的聲音。當天上午,各家各戶的孩子們背著筐頭挨家挨戶收舊鞋,村中的老百姓也樂意把邪(鞋)送出去。
4、包餃子
正月十二這天,家家戶戶要包餃子。包餃子時要捏緊,俗稱捏老鼠嘴,意思是讓它光高興,少禍害東西。人們會把餃子捏成老鼠的模樣,有嘴、有耳朵、有尾巴,還用綠豆當作眼睛,人們說,包餃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東西了,家中一年都不會有老鼠。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喝小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讓老鼠看不清東西。晚飯后,人們還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聾老鼠的耳朵。
5、點丁日
在客家民俗中,元宵節(jié)要結燈掛彩喜慶團圓,而在正月十二,各村就要召集能工巧匠搭棚點燈了。由于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所以正月十二又是點丁日。
點丁的習俗除了恭喜祝賀的寓意之外,還表示本宗族對新出生男丁的認同。凡是男丁都要被點一次丁,可以在出生當年點丁,也可以大幾歲才點丁。按照習俗,醒獅來祝賀,主人家會燃放兩條鞭炮迎接,并拿出喜糖、柑橘和利是答謝醒獅隊。
正月十二習俗還有哪些呢?在這期間,北京的習俗有抖空竹(和諧之聲)、搖風車(歡樂之聲)、敲鑼鼓(太平之聲)等游樂活動,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結伴出游、制作燈籠、排練花會
導讀:你了解南京立秋習俗嗎?南京立秋吃什么呢?南京人立秋這天除了要吃西瓜啃秋,還有秋后十八盆、貼秋膘、秋忙會等習俗,你聽說過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南京立秋習俗。
南京立秋習俗
立秋時節(jié),在南京民間,有秋后十八盆啃秋、貼秋膘等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吃西瓜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老南京有一種民俗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啃秋,據(jù)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里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每年立秋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買上足夠的西瓜,一家人圍著桌子啃個夠。過去立秋之后西瓜就下市了,不像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能買到西瓜。所以,如果立秋這一天不啃夠的話,就將再等上1年了。現(xiàn)在,不少南京人仍保留著立秋啃秋的習俗。
2、秋后十八盆
秋后十八盆,是老南京(特別是老城南人)的一句俗語,其意何解?說的是,從立秋這日算起,因為天氣仍然頗熱,每日依然還得沖澡,要洗完了十八天,天氣才轉涼。
也就是洗完了十八盆的洗澡水才會從處暑漸漸到白露、秋分節(jié)氣,這時才談得上天氣真正轉涼快,正如南京老話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意思一樣,立秋后洗完十八盆洗澡水,那才真的是轉涼爽的日子。
3、立秋有公秋和母秋之分
在老南京立秋節(jié)氣上,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這一觀點甚至為學界所接受,《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詞條。
但何為公,何為母,百姓深為關心,說法多種多樣,曾有某民俗專家說雙日為公秋單日為母秋,刊于某報,也載于某書(《金陵十記》)。
4、貼秋膘
南京有句農諺說: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在老南京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立秋時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天氣熱,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這種減輕叫苦夏。
瘦了當然需要補,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而這個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以肉貼膘。
5、秋忙會
老南京還有一個立秋盛會秋忙會,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消失了。啥叫秋忙會?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易大會。在以前其他地方也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
在一年一度的秋忙會上,南京人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交流出去,把自己想要的物品交流進來。在以前規(guī)模很大,和夏忙會一樣,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南京立秋后還需防暑降溫
在南京,立秋日其實離涼爽還遠得很。立秋通常處于三伏之中,晴熱是理所當然,另外俗語立秋處暑,上蒸下煮,也說明立秋之熱。在南京歷史上,在立秋日這天出現(xiàn)高溫的幾率高達40%至50%。南京的秋天真正到來,要送走立秋、處暑兩個節(jié)氣,大概到白露節(jié)氣后期。
秋后久晴無雨時,暑氣更加逼人,民間素有秋老虎之說。因此,立秋后仍然要注意防暑。
只要注意飲食和正常的起居習慣,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首先要注意防曬,盡量在陰涼處工作;注意飲食,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就從餐桌上撤除,要常吃些清熱、生津、養(yǎng)陰的食物但也不能過于清淡,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多飲水;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要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在秋老虎發(fā)威的天氣里,不要放松對寒涼的警惕性,不要忘記秋天晝夜涼的特點,早晚要注意加衣,防止受寒;要注意保護室內空氣流通,空調房室內外溫差不要大于7℃,吹空調時間要適當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