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老年人心理期待
【www.cndadi.net - 老年人養(yǎng)生】
天天常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逢君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隨著時間的失衡,養(yǎng)生這個話題走入大眾視野,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怎么才能作好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呢?養(yǎng)路上網(wǎng)站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了解老年人心理期待》,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是中青年時曾經在工作中做出過一些成績,甚至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因而離退休之后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和自豪,他們喜愛同年輕人談自己輝煌的過去,更希望年輕人尊重自己。此外,這部分老年人往往壯心不已,積極進取,希望有機會發(fā)揮余熱。
二、安樂型。有些老人離退休之后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認為既然從崗位上退下來了就應該安于清閑的生活,知足常樂,平時可以在家養(yǎng)個寵物或者鍛煉身體,或者是認為自己年輕時把時間用在了工作上,沒有時間顧及家庭,這時有時間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務和老伴、子女更多時間地相處等。總之,這一類老年人最讓照顧他們的年輕人省心,家里人也應該用心營造氛圍,讓老人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時身體好,加上有某個方面比較過硬的技術,因而可能會出現(xiàn)不服老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自己身體還好,就要多做出些貢獻,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輕人干得更好。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對某種看法不服氣產生的,如同事在某個方面曾經超過自己,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來了還要用事實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等。
四、求助型。這部分老年人或是因為經濟條件差,或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是因為配偶離去,倍感孤單,因而特別需求幫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對自己的照顧,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緒不好,常常會產生失望的感覺。照料好這樣的老人不僅僅是兒女們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愛心,讓老人感到溫暖。
五、衰弱型。身體的衰老必定會影響生活,這類老年人常常感到沒有生活樂趣,感到苦悶,甚至是憂慮煩惱,日久可能會對生活失去興趣,產生恐懼心理。家人應該多給老人關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快活起來。
ys630.coM延伸閱讀
上海等大城市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都在加強,但是我覺得,這些關愛往往還比較集中在物質層面。一位獨居老人說過,她家的新被子有近十條,比過去新娘子還要多,柜子快要放不下了,精制油必定要吃到變質,這些都是方方面面“關愛”來的,而她自己感到最缺少的還是能夠有人經常和她說說話的機會。上海某部和駐地街道建立了“雙擁”結對關系,一些戰(zhàn)士和駐地的老人關系非常密切,老人們把這些戰(zhàn)士當成了親人。什么原因?戰(zhàn)士說,幫老人干活只是一方面,主要就是經常和老人“嘮嘮家?!?,就是這點老人最開心。
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本市老年人患各類心理疾病的人數(shù)逐年增加,其中尤以患神經官能性恐懼癥、憂郁癥和綜合焦慮癥居多。不少老年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回家后,無所事事,閑得無聊,特別缺少交流,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觸即發(fā)”。在這樣的狀況下,有部分老年人喜歡沒病找病,“對號入座”,結果使本已比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甚至導致憂郁癥的出現(xiàn)。
老年人各類心理疾病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老年人心理疾病亟需加大醫(yī)治力度,但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的家庭、社會敲響了警鐘,那就是如何來預防、疏導老年人的心理障礙。這首先需要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是大事,同樣要有人關心、重視。這恐怕比送被子送油還重要得多。
給老年人送上心理的關愛,需要家庭、街道、居委、社工、義工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形成合力,只有全社會都來重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送“溫暖”送到心里,心靈被溫暖了,老人才會真正擁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美好生活。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是中青年時曾經在工作中做出過一些成績,甚至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因而離退休之后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和自豪,他們喜愛同年輕人談自己輝煌的過去,更希望年輕人尊重自己。此外,這部分老年人往往壯心不已,積極進取,希望有機會發(fā)揮余熱。
二、安樂型。有些老人離退休之后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認為既然從崗位上退下來了就應該安于清閑的生活,知足常樂,平時可以在家養(yǎng)個寵物或者鍛煉身體,或者是認為自己年輕時把時間用在了工作上,沒有時間顧及家庭,這時有時間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務和老伴、子女更多時間地相處等。
總之,這一類老年人最讓照顧他們的年輕人省心,家里人也應該用心營造氛圍,讓老人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時身體好,加上有某個方面比較過硬的技術,因而可能會出現(xiàn)不服老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自己身體還好,就要多做出些貢獻,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輕人干得更好。
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對某種看法不服氣產生的,如同事在某個方面曾經超過自己,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來了還要用事實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等。
四、求助型。這部分老年人或是因為經濟條件差,或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是因為配偶離去,倍感孤單,因而特別需求幫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對自己的照顧,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緒不好,常常會產生失望的感覺。照料好這樣的老人不僅僅是兒女們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愛心,讓老人感到溫暖。
五、衰弱型。身體的衰老必定會影響生活,這類老年人常常感到沒有生活樂趣,感到苦悶,甚至是憂慮煩惱,日久可能會對生活失去興趣,產生恐懼心理。家人應該多給老人關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快活起來。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是中青年時曾經在工作中做出過一些成績,甚至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因而離退休之后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和自豪,他們喜愛同年輕人談自己輝煌的過去,更希望年輕人尊重自己。此外,這部分老年人往往壯心不已,積極進取,希望有機會發(fā)揮余熱。
二、安樂型。有些老人離退休之后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認為既然從崗位上退下來了就應該安于清閑的生活,知足常樂,平時可以在家養(yǎng)個寵物或者鍛煉身體,或者是認為自己年輕時把時間用在了工作上,沒有時間顧及家庭,這時有時間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務和老伴、子女更多時間地相處等??傊@一類老年人最讓照顧他們的年輕人省心,家里人也應該用心營造氛圍,讓老人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時身體好,加上有某個方面比較過硬的技術,因而可能會出現(xiàn)不服老的現(xiàn)象,他們認為自己身體還好,就要多做出些貢獻,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輕人干得更好。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對某種看法不服氣產生的,如同事在某個方面曾經超過自己,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來了還要用事實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等。
四、求助型。這部分老年人或是因為經濟條件差,或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是因為配偶離去,倍感孤單,因而特別需求幫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對自己的照顧,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緒不好,常常會產生失望的感覺。照料好這樣的老人不僅僅是兒女們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愛心,讓老人感到溫暖。
五、衰弱型。身體的衰老必定會影響生活,這類老年人常常感到沒有生活樂趣,感到苦悶,甚至是憂慮煩惱,日久可能會對生活失去興趣,產生恐懼心理。家人應該多給老人關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快活起來。
為什么退休老人會出現(xiàn)這些反常情況呢?記者采訪了老年問題研究專家李培陽老師。李老師說,退休老人如果能在退休前就做好心理準備,就會更容易接受社會角色的變化,也就不會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也不會有反常的行為發(fā)生。從事文字工作的鄭老退休后,不但沒有失落感,反而更能專心致志地寫東西了,一年內竟寫出四百多首歌詞。他原先就是單位里的文娛骨干,現(xiàn)在他經常教別人唱歌,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退休了。
對退休老人的幾點建議:
第一,對退休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管職位高下,人總有退休的一天,這是生命歷程中一個必然經歷的過程。
第二,讓心理與行為提前到位。在退休之前,適當?shù)厣俟苁拢嗾彝诵萑藛T談談。做領導的,少坐些公車,少一些應酬。
第三,退休老人應該多觀察社會現(xiàn)象,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發(fā)揮自己的余熱和特長。
第四,退休老人要善于學習,要抱著老有所用、老有所學的態(tài)度,不可產生學了沒用的觀點,不求上進。
第五,要豐富老年生活,擴大自己的社會圈子、朋友圈子,重新形成新的生活范圍,了解不同的生活,充實生活。
第六,如果經濟允許,還可以結伴旅游或參加釣魚、爬山等活動。另外,家人的體諒和幫助很重要。老伴的作用是巨大的,應該幫助他或她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比如可以互相商量退休后去干什么,是去旅游,還是搞點副業(yè),使其在心理上徹底放松,應對自如。此外,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在語言上放輕松,多安慰老人,與老人經常聊聊天。如果老人喜歡運動就給他們買一些運動器材和雜志,鼓勵他們發(fā)展業(yè)余愛好,幫助他們盡快適應退休后的新生活。
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常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系,并伴隨著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等。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xiàn)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tǒng)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wǎng)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于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lián)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郁情緒。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jù)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huán)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p>
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如果一個80歲的老人平日里唱起歌跳起舞來比年輕人還活躍,你一定會對他刮目相看,其實,今天上海這樣的老人越來越多。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老年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鐘汝教授經過近8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上海老人的心理年齡正愈來愈年輕化。
心理年齡指一個人心理老化程度。心理年齡越低,越反映一個人生活積極、情緒穩(wěn)定和心理健康。張教授的調查顯示,每年調查對象的心理年齡都在下降。
除調查表反映的30個問題外,張教授還發(fā)現(xiàn),如今老人外出穿著越來越漂亮,婦女平時常?;瓓y,課堂內外經常笑聲不斷,老人興趣越來越廣泛等。黃浦區(qū)南京東路街道一位名叫樂炳銓的9O歲老人,思路敏捷,反應快,辦事效率高。不久前,張教授正在上課時,國際參觀團來老年大學參觀,張教授暫時停課向參觀團略作介紹,僅僅幾分鐘停課時間,學員樂炳銓老人就攝下了許多效果極佳的珍貴鏡頭。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上海老人的心理年齡越來越年輕化的呢?張教授分析,客觀原因是,近年來上海社會的發(fā)展,社區(qū)體育健身設施的增加,文娛、讀書等活動的增多,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主觀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老人積極參與社區(qū)文化、體育活動。
張教授最近調查的學員中,有10多位是南京東路街道“老年讀書會’會員,這些會員雖然生理年齡在60至90歲之間(平均年齡67.5歲),但由于他們經過長達15年的讀書活動,而且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因此他們的心理年齡僅在20-29歲之間。據(jù)《新聞晨報》
給老年人多一些心理關懷
來自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yī)院數(shù)字顯示,我省有精神病患者30多萬人,其中老年人患病率達19%左右,這些人中絕大部分患的是抑郁癥。
老有所養(yǎng)、安享晚年大概是所有老人的愿望,然而,近期發(fā)生的幾起老人因患抑郁癥自殺的事件令人憂慮。
抑郁老人頻尋短見
雖然已過去多日,但哈爾濱市的王先生一想起父親的過世就心痛不已。王先生的父親67歲,五月的一個午夜,在家自縊身亡。王先生起初不明白,家里條件寬裕,自己和妹妹工作也不錯,父親為何要選擇死呢?事后王先生回憶起父親去世前一段時間的表現(xiàn),詢問醫(yī)生后才知父親患了“老年抑郁癥”。
王先生說,年初以來,父親總是唉聲嘆氣,食欲不振,還常說活著沒意思,以前生性樂觀的一個老人,突然就變得郁郁寡歡了。當時家人也沒往心里去,以為過一段時間就好了,沒想到老人選擇了不歸路。
日前,記者從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一院急診室、醫(yī)大二院急診室等處了解到,從4月份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每天幾乎都有因患老年抑郁癥自殺的患者被送來急救,年齡多在50歲~60歲之間。這些患者有的喝農藥,有的用器械,還有的是跳樓,等等。有的去意非常堅決。前不久,道外區(qū)松浦派出所救過一名跳江的患抑郁癥老人,這位老人已經自殺四次未遂了。
據(jù)哈醫(yī)大專家介紹,在抑郁癥人群中,自殺死亡率可達17%左右。抑郁癥多發(fā)期是春秋兩季,這兩個季節(jié)導致患者內分泌出現(xiàn)問題,進而產生抑郁癥。而抑郁癥患者易在夜間醒來,醒后睡不著,自殺也多選擇在這個時間。
全省有六萬多老人患病
哈爾濱市第一??漆t(yī)院醫(yī)務科主任張延承說,目前,我省有6萬多老人患抑郁癥。近段時間,因患老年抑郁癥住院治療的病人占住院病人總數(shù)的10%左右,到門診就醫(yī)的此類患者不斷增多,病患年齡多在60歲左右。專家指出,通過臨床調查,76.8%的老年性抑郁癥患者發(fā)病前都有一定的精神誘因,如家庭矛盾、經濟糾紛、夫妻不睦、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特別是在離、退休后更容易發(fā)生孤獨、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此時若不注意及時調節(jié)心理,就很容易患抑郁癥,精神長時間抑郁的老年人,有的就選擇自殺尋求解脫。
王先生告訴記者,去年自己貸款買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房子,王父總是替兒子擔心,害怕貸款影響兒子的生活質量,老是唉聲嘆氣,家人沒有及時開導,沒有想到老人由此產生了憂郁的情緒。
今年83歲的張大娘去年老伴去世后便跟兒子生活在了一起,兒媳對她不好,大娘總是以淚洗面,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幾次甚至爬到窗臺上尋死。家人發(fā)現(xiàn)后,將她送到專科醫(yī)院進行診治,被確診為老年抑郁癥。
張先生的父親從局領導的位置退休后,兒女忙于工作,缺少與父親溝通,在退休三四年后,老人患上了抑郁癥,幸虧發(fā)現(xiàn)及時,現(xiàn)在正在治療之中。
哈爾濱市第一??漆t(yī)院郝鳳蕓主任告訴記者,在中國老人傳統(tǒng)觀念中,還是喜歡群居生活,愿意兒孫能經常和自己在一起。但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忙于工作生活,很少關心自己的父母,老人長期孤獨,導致老人患上老年抑郁癥。
心理關懷減少患病幾率
醫(yī)學專家指出,關于老年抑郁癥,盡管誘發(fā)的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是心理障礙所致。如果能夠及時有效地對老人予以心理疏導,將會最大限度地減少患病的幾率,子女、親友等的關愛顯得尤為重要。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一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副主任徐曄介紹,抑郁癥患者一般都有先兆,比如心境低落,伴有焦慮、激越、無價值感、自殺意念、精神運動性遲滯和各種軀體癥狀,并伴有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時會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另外,也呈現(xiàn)“衰弱”性的軀體癥狀: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等。
專家建議,有老人的家庭,兒女要經常與父母在思想上進行溝通,多鼓勵父母參與戶外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一旦發(fā)現(xiàn)父母有抑郁癥癥狀的,要及時送醫(yī)院診治。
張延承主任介紹,目前治療抑郁癥的手段主要是抗抑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更重要的是兒女、家人要多給予親情支持。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要定期為老人尋找專業(yè)心理醫(yī)生進行心理治療。
目前,西方國家比較流行治療抑郁癥的是行為療法,通過運動來緩解;或者用精神分析療法,家人為其當醫(yī)生,分析老人不開心的原因,幫助老年抑郁癥患者減輕煩惱。親人要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家中患老年抑郁癥的老人多做些感到快樂的事,慢慢走出抑郁的陰影。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開始衰退,出現(xiàn)視力、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等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往往導致老人悲觀失望、焦慮不安、精神不振、生活興趣低下等等,使老年生活質量大大下降。要克服這些心理障礙,老年人應該掌握心理保健的5個要點:
一、保持樂觀精神,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老年人對生活要充滿信心,盡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開闊,情緒樂觀,盡量發(fā)揮自己在知識、經驗、技能、智力及特長上的優(yōu)勢,尋找新的生活樂趣。
二、拓展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老年人應當根據(jù)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把生活內容安排得充實些,如練書法、學繪畫、種花草、養(yǎng)禽鳥、讀書報、看影視劇等。這樣既可舒展心靈,又能珍惜時光、學習新知識,使生活更有意義。
三、善于擺脫煩惱,保持清心寡欲。面對生活中的煩惱事不必心緒不安,更不要處于郁悶狀態(tài),而要通過各種途徑把壞情緒及時釋放出來。對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脫,對家務事不要操勞過度,讓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四、注意飲食營養(yǎng),加強體育鍛煉。一個人擁有健康的身體更能保證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時要多攝取優(yōu)質蛋白質,多食用富含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類、蛋類、豆制品及蓮子、桂圓等。老年人還應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強度以感覺舒適為宜。
五、重視人際關系和心理交流。老年人既要注意聯(lián)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經常和好友聊天談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關心體貼,思想上溝通交流,在集體活動和人際交往中取長補短,汲取生活營養(yǎng),使自己心情舒暢、生活愉快。
一份科普資料表明,由于大腦功能的退化和離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劇變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
心理醫(yī)生被遺忘的角落
俗話說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這句話所說,變得像小孩一樣任性、固執(zhí)、暴怒和健忘,這樣在心理醫(yī)生眼里就可能成為一個心理疾病患者。近年來,廣西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然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還是個被遺忘的角落。
有關資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0.34%的人則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癥狀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癡呆癥。廣西的心理專家稱,在廣西,心理健康治療起步晚,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仍是一項空白。
這幾年廣西經過專門培訓具備心理疾病治療資格的醫(yī)生為數(shù)不多,在首府只有廣西醫(yī)科大、區(qū)人民醫(yī)院、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五醫(yī)院四所醫(yī)院擁有這樣的專業(yè)醫(yī)生。廣西的心理健康事業(yè)無可否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
首府幾家開設有心理咨詢門診的醫(yī)院,來治療心理疾病的病人中,你很難看到超過50歲的患者。中華醫(yī)學會心理學會會員、廣西醫(yī)科大學心理咨詢門診主治醫(yī)生劉建榮從醫(yī)12年來,只遇上十幾個老年病人,其中多是熟人介紹或別的科室轉過來,僅有幾個是主動來就診的。
老年人心理變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即安詳型、拘謹型、麻木型和飛揚跋扈型。此外,還有一種叫幼稚型,出現(xiàn)幼稚型心理變異的老年人,在思想和行動上都像一個小孩子,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老小孩”。
老年人心理變異常常是腦溢血、腦血栓、心肌梗塞等老年性身體疾病的始動因素,同時也很容易導致老年性精神疾病。另外,出現(xiàn)心理變異的老年人,在待人處事的過程中往往會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只要方法得當,老年人的心理變異是可以克服的,這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學會自我寬慰衰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老年人在體力和智力方面不能與青年人相比,在思想認識上也可能不合時代潮流,這是不容逃避的客觀現(xiàn)實。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要學會自我寬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為衰老而產生自卑、自棄的情緒。同時,老年人還應該盡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強自己做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心急煩躁跟自己過意不去。
其次尋找精神寄托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間改變了幾十年形成的生活習慣,難免會使人有空虛無聊、孤獨落寞之感,這很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心理變異。要消除這種情緒,最好的辦法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一兩項感興趣的活動作為精神寄托,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諸如讀書、園藝、繪畫、音樂、書法、旅游以及某些社會公益性活動等;還應該抽些時間走出家門多結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
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知識老年人應該正視心理變異,抽時間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識,弄清楚發(fā)生心理變異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心理變異的某些苗頭,要及時地進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糾正。
總之,老年人若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克服心理變異,將有益于健康長壽。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wǎng)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了解老年人心理期待》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nianrenyangsheng/">老年人養(yǎng)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