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從掃描和溝通開始
中醫(yī)心理健康養(yǎng)生。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别B(yǎng)生已經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作好了養(yǎng)生我們的生活質量才更好。如何在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養(yǎng)路上網站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從掃描和溝通開始”,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人老了過后,身體機能下降,健康不如從前,同時精神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失眠、認知功能障礙、抑郁是影響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相對于身體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更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我們應該如何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掃描心病
現代社會老年人獨居、空巢現象增多,長期的孤獨寂寞使很多老人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甚至老年癡呆等;有的老人退休之后一時難以適應社會角色和社會交往的變化,常常留戀過去,容易精神憂慮。
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時刻影響生理健康。如果老年人長期處于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其內分泌、肌肉緊張度等的變化,會導致免疫系統(tǒng)難以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其抵抗力就會下降,疾病就會乘虛而入。為此,做子女的不僅要滿足老人的物質需求,更應當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老年人自己也要注重陶冶情操,保持心理健康。
自我調節(jié)
老年人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充實自己的生活。經常參加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情趣的文體活動,如讀書看報、唱歌跳舞、爬山游泳、打球下棋、打太極拳、和同齡人聊天等,使生活充實、情緒樂觀,延緩衰老。處理好家庭內各種關系,創(chuàng)造和諧家庭氛圍。和老伴兒相互尊重、照顧,經常交流;這不但能調節(jié)情緒、增進感情,還可防治抑郁癥和老年癡呆癥。
齊心協(xié)力
老年人經歷多,經驗豐富,做晚輩的如果遇到問題應虛心向老人求教,這會讓老人覺得自己還有價值。為人子女,不要嫌老人嘮叨,因為老人開始嘮叨,就證明他可能覺得孤獨了,要與他們多交流。
社會、家庭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老人多與外界交往,培養(yǎng)情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
ys630.coM延伸閱讀
一份科普資料表明,由于大腦功能的退化和離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劇變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各界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
心理醫(yī)生被遺忘的角落
俗話說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這句話所說,變得像小孩一樣任性、固執(zhí)、暴怒和健忘,這樣在心理醫(yī)生眼里就可能成為一個心理疾病患者。近年來,廣西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然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還是個被遺忘的角落。
有關資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0.34%的人則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癥狀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癡呆癥。廣西的心理專家稱,在廣西,心理健康治療起步晚,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仍是一項空白。
這幾年廣西經過專門培訓具備心理疾病治療資格的醫(yī)生為數不多,在首府只有廣西醫(yī)科大、區(qū)人民醫(yī)院、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五醫(yī)院四所醫(yī)院擁有這樣的專業(yè)醫(yī)生。廣西的心理健康事業(yè)無可否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
首府幾家開設有心理咨詢門診的醫(yī)院,來治療心理疾病的病人中,你很難看到超過50歲的患者。中華醫(yī)學會心理學會會員、廣西醫(yī)科大學心理咨詢門診主治醫(yī)生劉建榮從醫(yī)12年來,只遇上十幾個老年病人,其中多是熟人介紹或別的科室轉過來,僅有幾個是主動來就診的。
近年來,社會上流行的促進老年心理健康的一二三四五原則,對老年人養(yǎng)生保健十分有益,即“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二個要點:瀟灑一點,糊涂一點;三個忘記:忘記年齡、疾病、恩怨;四老:有個老伴、老本、老窩、老友;五要: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一個中心:老年人應該保護好自己的心身健康。老年人心身健康了,就不會給社會和家庭造成負擔,這本身就是對社會和家庭做貢獻。一個心身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給予的樂趣。
二個要點:瀟灑一點,糊涂一點。老年人應該活得更輕松一些、寬容一些。瀟灑者,自然大方,輕松自如,不拘束;糊涂者,大徹大悟,淡泊寧心,不為瑣碎事所擾。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斤斤計較那些生活中的無聊瑣事?糊涂一點,寬容一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老年人不要總擔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也不要總回憶過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沒有人能夠逃脫這個過程,所以沒有必要對必然要發(fā)生的事情過分擔憂。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一些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沒有必要對已經過去的事情斤斤計較。老年人應該放松自己,樂觀地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老:有個老伴、有個老窩、有點老底、有幾個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個老伴,特別是男性老人。俗話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說,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兒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應好,即使是新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顧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托,在生活上相互照顧關懷,是其他關系所無法替代的。夫妻間的感情溝通對養(yǎng)生保健非常有益。
有個老窩。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屬于自己的住宅,才會有安全感,才有利于心身健康。
有點老底。老年人應該老有一些積蓄以備不時之需。手中有點積蓄能夠及時拿出以解燃眉之急。
有幾個老友。老年人應該有幾個老朋友,平時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幫幫忙,對養(yǎng)生保健很有好處。
五要:要掉、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嘮)。
要掉。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對于有社會地位的人來講尤為重要。老年人離退休后,不要再講我是某某長、我是老專家、我是老教授、我是著名藝術家,想當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周圍事物,心態(tài)才會平和,心身才會健康。
要跳。老年人要經?;顒?,而不是單純指跳舞?!吧谟谶\動”,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使機體充滿活力,還可以調節(jié)情緒。
要笑。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樂觀情緒,時時保持著愉快的心態(tài)。每天對著鏡子笑幾次,就會有好心情。
要俏。老年人的穿著要漂亮一些,讓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這樣就會感覺年輕了許多,別人也會看到其煥發(fā)出的青春朝氣。
要聊。老年人要經常與別人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閉自己和孤獨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郁癥和老年癡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種最經濟實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活動,對防治抑郁癥和癡呆均有益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行為是由心理支配的,行為是人心理的外部表現。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老人由于社會心理因素而影響健康的占其中的1/3還多,這些因素的產生與其社會角色的轉變有密切的關系。老人們離退休后從社會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職業(yè)型轉變?yōu)樾蓍e型,社會活動的范圍也相對縮小,從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失衡和抑郁狀態(tài)。
老人在休閑時常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獨感的“心病”,尤其是兒孫們上班或上學后,或子女不在身邊,老人自守家門,憂郁之情就更難以排解。此時若邀上幾位知己朋友,海闊天空地“侃”上一陣子,老人的精神狀態(tài)可大為改觀。
“話療”可健腦養(yǎng)神
聊天內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長里短;大到國家政治時事和社會新聞,小到凡人瑣事和柴米油鹽醬醋茶。聊天時,老人既可緬懷留戀風光的過去,又可憧憬幸福的晚年,還可暢談交流飲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經驗體會,從“話療”中消除了“心病”,增長知識,獲得信息,真是領略真情在人間,體會趣味哲理在百事。聊天也有助于老人思考,防止患老年癡呆癥等。
“話療”可消除寂寞愁苦
一旦有空閑,就可到左鄰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闊天空”,傾訴“肺腑之言”,能將憂愁苦悶拋至九霄云外。如此會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對調節(jié)情緒寬闊胸懷,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大有好處。
對于晚輩,孝敬老人,贍養(yǎng)老人,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贍養(yǎng)和生活上的照顧,而且還包括精神上的安慰,這往往比物質上的照顧更重要。正如一句名言說得好:“子教父心寬”。子女們也應像歌里唱的那樣:“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上笑容帶上祝愿,陪同愛人,領著孩子?;丶铱纯础!眱号畟兊男⑿模估先藗兏械骄裆系玫桨参?,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老人的身心健康長壽,便是老人和晚輩們的同喜共福。
健康管理直向天津特別報道(四)任勇姚文生
很多老年人由于難以適應退休后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加之獨居生活使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被隔離、被冷落、被社會所棄的心理感受逐漸滋生,最終導致心理障礙。
記者任勇攝影姚文生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越來越多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卻長期為人們所忽視,直至空巢老人法庭自爆、六旬老太斧殺老伴等悲劇的上演,這一問題才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日前,南方某省一60多歲備受孤獨折磨的空巢老漢,為讓外出打工的兒子回到自己身邊,竟將其子告上法庭,在法庭多次調解未果的情況下,一時沖動懷揣雷管自爆于法庭之上。
近日,本市一六旬老太因無法忍受退休后丈夫的長期虐待,趁丈夫熟睡時用利斧將其殘忍殺害。
這些活生生的令人痛心的悲劇,不得不讓我們將焦點轉到老年人心理健康這個被很多人忽視了的問題上來。本市首家專業(yè)從事健康管理服務的機構———市九月九康保中心的心理健康顧問蔣雪峰,值此本報天天健康工作室直接參與發(fā)起以關愛生命、管理健康為主題,免費為萬名退休職工健康體檢大型公益活動之際,提醒廣大讀者:心理健康是老年人生存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幸福晚年的前提和保證。子女在關注、管理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同時,更需對其心理健康實行有效管理。
85%老人有“心”病
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
國家有關部門統(tǒng)計資料表明,由于老年人大腦功能退化和離、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劇變化,85%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老人有明顯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癥狀,0.75%的老人患老年癡呆癥。可見,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大問題。蔣雪峰說,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健康的綱領性標準包括心理健康、體格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四個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是統(tǒng)領性健康標準,也是健康管理中個人健康促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市去年60歲以上老年人已占城市總人口的13%,超過老齡化社會標準3個百分點,標志著本市已完全步入老齡化社會,因而,關注老人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健康觀念相對落后
導致老人“心”病被忽視
“老年人心理疾病與一般生理疾患一樣,同樣要經歷由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疾病的由量變到質變過程?!笔Y雪峰說,當老年人出現孤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時,若不經很好地干預和指導,就會演變?yōu)樾睦砑膊?,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個別重癥患者甚至會做出如文章開頭例子中所述的極端行為。但事實上,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被人們忽視。其原因主要是,健康觀念相對落后導致很多子女認為老人不愁吃、不愁喝,體格沒毛病就行,或子女工作太忙很少有時間陪伴老人,而忽視了其心理感受,導致老年人心理疾病高發(fā)。
退休空巢“心”病誘因
被冷落感受導致心理障礙
張某是本市某高校教師,雖老伴早逝、子女出國不在身邊,但平時上課、批論文、帶研究生,工作一大堆,生活也很充實、快樂??勺詮耐诵莺?,他突然閑了下來,終日在家無所事事,思維變得恍惚,成天少言寡語、無精打采,人一下子老了許多。
蔣雪峰說,現在社會進入多元化,很多價值評判標準發(fā)生改變,當老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標準與現有標準發(fā)生矛盾時,就會發(fā)生心理疾病,這是老年人心理障礙的產生根源。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和競爭的日益激烈,退休、空巢成為老年人群的普遍現象,這成為誘發(fā)他們心理問題的“導火索”。張某由于難以適應退休后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加之獨居生活使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被隔離、被冷落、被社會所棄的心理感受逐漸滋生,最終導致心理障礙。
“心”病嚴重傷身
消極情緒破壞身體免疫系統(tǒng)
“心理障礙不單影響心理,”蔣雪峰指出,“它將極大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爆F代醫(yī)學證明,消極情緒是破壞身體免疫系統(tǒng)的一大“元兇”,是身心疾病的誘因,30%至40%常見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其有關。被稱為老年人“三大殺手”的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的致病因素中,心理原因已超過生理原因。同時,心理疾病還會誘發(fā)或加重老年人原有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等。大量實踐證明,情緒的穩(wěn)定、健康的心理可起到預防疾病、控制病情、延緩衰老的作用。
老人心理咋管理
個人家庭社會三方管理不能少
蔣雪峰認為,老年人要擁有健康心理,需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管理。個人方面,老年人應擺正心態(tài)。“好漢不提當年勇”,不要只想過去的輝煌,應轉移注意力,利用退休后充裕的時間盡情享受生活,多參加老年社團,培養(yǎng)興趣愛好;其次,多和人交流、溝通,學會排解不良情緒。家庭方面,子女應多抽時間陪陪老人,因為老年人對情感的需求超過一切;此外,子女不要事事包辦,應適時、適度地讓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滿足其心理上的“被需要”感。社會方面,應為老人提供參與社會活動、滿足自身愛好的機會和條件。作為專業(yè)健康管理服務機構,九月九康保中心將在這方面為老年朋友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服務,包括心理健康檢查、心理健康促進計劃,以及心理咨詢、講座、沙龍(如書畫比賽、文娛)等,以更好地幫助老年朋友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晚年。
心理專家吉中孚告訴記者,老人心理健康有12條標準,老年朋友不妨加以對照,找出自己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1.感知覺保持尚好 老年人的感知覺常出現一定程度的減退,但可以通過適當的手段進行彌補,如戴眼鏡、使用助聽器等。調整后判斷事物不經常發(fā)生錯覺。
2.能充分利用老人的記憶特點,使記憶保持較好狀態(tài)在日常生活中,不用人提醒常能記住重要的事情。能輕松地記住剛讀過的7位數字。
3.能處理日常生活 邏輯思維健全,回答問題條理清楚明了,說話不顛三倒四。對外界事物能進行正常的分析、判斷。
4.情感反應適度 積極的情緒多于消極的情緒,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情緒穩(wěn)定,樂觀開朗。對自己內心的抑郁能及時表達出來,當挫折和打擊突然出現時,能冷靜對待,并能在較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擺脫逆境。對發(fā)生的不愉快事情不去反復回憶,能保持愉快而又平衡的情緒。
5.對精神刺激或壓力具有承受力和抵抗力 每個人對精神刺激的反應有所不同。如親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絕,大哭不止;有人雖受強烈的情感打擊,但仍可理智處之;有的人則可能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癥。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應具有一定耐受力。
6.意志堅強,保持正常的行為 辦事有始有終,不輕易沖動,其行為表現符合大多數老年人的行為規(guī)范。
7.有良好的自我認識 對自己的作用和價值有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既不自滿,也不自卑;一切行為三思而后行,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心中有數。
8.熱愛生活,有奮斗目標,善于接受新事物 堅持學習某些方面的知識或技能。有正當的興趣愛好。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為社會服務,不計較個人得失。勇于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在工作和生活中享受樂趣。
9.具有現實主義態(tài)度 對現實有客觀的認識,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適當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善于與多數人友好相處,以禮相待,禮尚往來,感情上能與別人互相交流,樂意幫助他人,也受他人歡迎。當一個人毫無理由與親友斷絕往來,把自己孤立起來并變得冷漠無情時,就要考慮他是否出現精神障礙;相反,過分交往,無選擇地廣泛交往,并過于熱情和興奮,也要考慮他是否屬于躁狂狀態(tài)。一般來說,人們在交往中應當適度。
11.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對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及內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斑m者生存”是生物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人在一生中,環(huán)境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要求人能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保持良好的適應,這是判斷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在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時,人人都會有些緊張,但有人能隨遇而安很快適應,表明心理狀態(tài)良好;有人則焦慮不安,血壓升高,甚至出現軀體癥狀或精神癥狀;這是適應能力較差的表現。
12.意識保持清晰 老年入時有發(fā)生意識障礙,表現為老年人對周圍環(huán)境及自身主觀狀態(tài)的認識能力的障礙。意識障礙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功能異常,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均受累,特別是表現在對時間、地點和人物辨認能力(即定向力)出現障礙。可以通過了解老年人的定向力和行為變化來確定有無意識障礙。
老年人走的路比較多,經歷的事情也比較多,可是,老人心理卻如同孩童般的脆弱,本來他們可以安度晚年,過上幸福而無憂無慮的生活,為何還要承受心理問題帶給他們的煩惱呢?心理學專家指出,老人心理健康受到下面這些因素的威脅:
死亡威脅: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過程,然而對于年輕人來說,死亡似乎總是件很遙遠的事情,而老年人則不同,遲暮之年,與死亡的距離越來越近,對死亡的畏懼也越來越強烈。
角色改變:從壯年到老年,是生活的重要轉折,身體狀況是如此,社會角色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是社會動物,角色的改變帶來的心理落差,很容易誘發(fā)心理問題。
孤獨處境:孤獨感是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心理會變得有些像孩子,格外敏感,依賴性特別強,特別需要別人的關心。而現代社會的現實,是年輕子女忙于工作,往往沒有時間陪伴老人。
子女問題:許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勞一輩子,退了休仍不能放下心來。子女雖已長大成家,卻總把他們當孩子,擔心他們不會這個不會那個。
病痛折磨:不可忽視的還有軀體方面的病痛。老年人難免患上一些病癥,而且以慢性病居多,長期的病痛折磨容易使心情煩躁易怒,敏感多疑,而久久看不到治愈的希望也會讓一些老年人喪失生活的希望。
內向個性:當然,以上只是一些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但并不是說人到老年就一定會發(fā)生心理問題。專家指出,心理障礙的發(fā)生與個人的性格因素也有一定關系。
老人心理健康受上述因素的威脅比較嚴重,因此,老年人要明白生老病死這個道理,對待人與事物要看開些,不要耿耿于懷自己沒有了生存的意義,不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與兒女意見不和等雞毛蒜皮小事,要著眼于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于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huán)境條件,如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等,其中家庭環(huán)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郁情緒。
三、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huán)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曰:“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p>
四、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五、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tǒng)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六、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于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lián)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八、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泄,但不能發(fā)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有一位老太太,大兒子是曬鹽的,小兒子是賣傘的。老太太總是發(fā)愁,陰天她為大兒子擔心,晴天為小兒子擔心。一位心理醫(yī)生對老太太說:“您真有福氣,晴天您的大兒子賺錢,雨天您的小兒子賺錢?!崩咸幌牒苡械览恚愀吲d起來。
九、有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
十、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個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無止境的,在法律與道德的規(guī)范下,滿足個人適當的需求為最佳的選擇。
老年人上了年紀,他們的心理等各個方面也會跟著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因些說老人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心。那么怎樣呵護老人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又有哪些?
呵護老人的心理主要有6大方法:
1.豐富業(yè)余生活老年人應當根據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把生活內容安排得充實些,如練書法、種花草、養(yǎng)禽鳥、讀書報、看影視劇等,這樣既可舒展心情,又能珍惜時光,使生活更有意義。
2.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學習不單純是為了學習新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不感到寂寞。
3.保持樂觀情緒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信心,盡量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發(fā)揮自己在知識、經驗、技能、智力及特長上的優(yōu)勢,尋找新的生活樂趣。
4.學會擺脫煩惱生活既豐富多彩,同時也充滿坎坷和煩惱,人生本來如此。大風大浪已經經過,不必為小事煩惱,更不要處于郁悶狀態(tài),要通過各種途徑把壞情緒及時釋放出來,保持一份好心情。
5.家庭和社會關心家庭和社會的關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環(huán)境和必要條件,生病時需要照顧,不但給予物質上的關心,更重要的是給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6.加強人際交流老年人要經常和好友聊天談心,交流思想感情,在集體活動和人際交往中汲取生活營養(yǎng),使自己心情舒暢、生活愉快。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從掃描和溝通開始》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zhongyixinlijiankangyangsheng/">中醫(yī)心理健康養(yǎng)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