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須桑葉茶的功效和作用
2021-02-04貓須草又叫貓須公,貓須草的原名是腎茶??吹竭@個名字大家應該就會想到貓須草應該對腎有很大的好處,那么貓須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
貓須草的功效和作用:
一、貓須草可以減少人體內水分滯留。貓須草能透過排尿以幫助排出多余的水分。而且在排出水分的同時,貓須草不會造成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貓須草中含有大量的鉀,能補充在排毒或排除水分時所流失的電解質。貓須草能發(fā)揮天然及溫和的作用,不會對腎臟造成壓力以及副作用。
二、貓須草還可以凈化腎臟、排清毒素。腎臟是人體主要的排毒器官,貓須草排出尿液的同時,也可以將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尿酸、廢物和酸性物質等毒素排出體外。如果毒素長期在體內累積,會引起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原因不明的疲勞、青春痘形成、免疫力變差、身體部位感覺酸痛不適等等。而貓須草有凈化腎臟、加強排除毒素和滯留水分的絕佳功能。它天然溫和的作用,不像一些利尿藥物般增加腎臟負擔,也沒有像合成利尿劑的常見毒作用。
三
更多>>生活中很多常見的植物其實都是中草藥。在人們印象中蒲公英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植物,但其實它也是一種對人體很有用處的中草藥。蒲公英體內有著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人們長期服用蒲公英做成的茶飲,可以強化人們的肝臟,降低人體內的膽固醇。蒲公英玉米須茶是蒲公英茶中的一種,那么,蒲公英玉米須茶有什么功效呢?
蒲公英玉米須茶的功效
1、利尿
玉米須和蒲公英都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更多的水分,同時玉米須不加重腎臟的負擔,還能防止出現尿道結石。
2、保肝和利膽
玉米須水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其粘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而蒲公英中含有豐富的蛋黃素,可以預防肝硬化,增強肝和膽的功能。所以兩者泡水喝是利肝膽的。
3、清熱解毒
玉米須性平,味甘、淡,而蒲公英性寒,因此具有清熱的作用,而玉米須和蒲公英都有利尿,排尿的作用,可以促進體內的有毒有害物質排出,因此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4、消散結節(jié)
蒲公英具有很強
更多>>人們都吃過玉米,在收獲玉米的時候,一般都會把玉米須直接扔掉,實際上,玉米須不僅可以吃,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比如患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充分利用玉米須,降血糖效果非常好,除此之外,玉米須還有平肝利膽等作用,好處有以下這些。
1.利尿作用
玉米須水煎劑5g/kg、10g/kg灌胃,熊明顯增加清醒家兔給藥后第1、2小時的尿量,且高劑量組作用強,作用比呋塞米弱但持久。水提取物1,5mg/kg靜脈注射,4min后家兔出現第1次利尿作用,13~15min后出現較強的第2次利尿作用。用氫氧化納中和,再用膀胱膜透析,其利尿作用不變,說明其利尿成分不是所含無機鹽。本品口服或皮下注射均有利尿作用。給藥后,首先血中氯化物濃度增加,然后尿量和尿中氯化物含量增加,其利尿作用機制主要是腎外性的,與咖啡因合用有協同作用。玉米須8一l0g制成煎劑口服。對正常人有輕度利尿作用,但弱于豬苓和咖啡因。亦有報道臨床亡經雙旨對照研究
更多>>夏季吃玉米,大家都愛光煮玉米,把玉米須扔掉。專家指出,這其實是浪費。在中藥里,玉米須又稱“龍須”,性平,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把留著須的玉米放進鍋內煮,熟后把湯水倒出,就是“龍須茶”?!褒堩毑琛笨诟胁诲e,喝下去甜絲絲的,又經濟實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
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壓、血糖。夏季暑氣重,龍須茶有涼血、瀉熱的功效,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它還能利水、消腫。在婦科方面,它可用于預防習慣性流產、妊娠腫脹、乳汁不通等癥。中醫(yī)認為玉米須,甘平,能利水消腫,泄熱,平肝利膽,還能抗過敏,治療腎炎、水腫、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鼻竇炎、乳腺炎等。
玉米須對人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腎外性的,所以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都有一定的療效,它雖然可以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但作用不是太強。玉米須對末梢血管有擴張作用,所以有較弱的降壓作用。玉米
更多>>蒲公英和玉米須看似沒有什么作用,但其實卻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可以通便利尿,保護肝臟,保護膽囊,清熱解毒起到泡制的作用,對身體可以說是大有好處的,不過大家需要特別注意,關于蒲公英和玉米須的用途范圍都會不一樣,而且功效也是不同的。
玉米須和蒲公英泡水的功效利尿
玉米須和蒲公英都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更多的水分,并且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稱,抗菌消炎,清熱解毒,在增加排尿量的同時,還可以對尿路起到沖刷消炎的作用,對尿路感染也非常有好處。所以將兩者泡水具有利尿,去濕氣的效用。
保肝和利膽玉米須水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其粘度,減少其膽色素含量。而蒲公英中含有豐富的蛋黃素,可以預防肝硬化,增強肝和膽的功能。所以兩者泡水喝是利肝膽的。
清熱解毒
玉米須味甘淡,性平,入肝、腎、小腸三經,功能利尿消腫,平肝利膽,通乳泄熱。而蒲公英則非常適合用在各種熱毒疾病方面,其中清肝熱的效果非常的不錯,對于
更多>>
玉米須我們非常熟悉,因為我們經常說它是玉米的胡須,平時我們吃玉米的時候都會把它扔掉,其實大家不知道其實玉米須的用處還是蠻大的。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吧?有什么樣的藥用價值吧?
玉米須異名玉麥須(《滇南本草》),玉蜀黍蕊(《現代實用中藥》),棒子毛(《河北藥材》)。
中醫(yī)學認為,玉米須味甘、淡,性平,入膀胱、膽經。有利尿、泄熱、平肝、利膽的功能?,F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玉米須具有利尿、降血壓、降血糖、利膽、止血、抑菌及增強免疫、抗癌等多種功效。
玉米須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2.5%、揮發(fā)油0.12%、樹膠樣物質3.8%、樹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堿o.05%。還含隱黃素、抗壞血酸、泛酸、肌醇、維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草酸等。
玉米須性味甘,平,無毒。
玉米須功效主治
更多>>大家都知道玉米啃起來又香又甜,可是你知道玉米的頭發(fā)玉米須也可以服用嗎?而且還是要一種中藥呢。中醫(yī)研究證明,玉米須有利尿、抗癌等多種功效,雖然其作用不如西藥來的快,但效果似乎更長久,今天小編就帶你一起探秘下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如何服用更有利于養(yǎng)生。
玉米須,也稱玉麥須。最早藥用記載見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中國藥典》1977年收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材標準》1985版(一部)收錄的常用藥材品種。
玉米須形態(tài)特征
玉米須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柱頭。又名玉麥須(《滇南本草》),五蜀黍蕊(《現代實用中藥》),棒子毛(《河北藥材》)。原植物玉蜀黍又名玉高粱(《綱目》),番麥、御麥(《留青日札》),西番麥([1]《學圃雜疏》),玉米、玉麥、玉蜀秫(《農政全書》),戎菽(《廣群芳譜》),紅須麥(《蒙化府志》),薏米苞,包谷、陸谷、玉黍(《齊民四
更多>>玉米須也就是玉米上面的胡須,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吃玉米的時候,都是會將這一部位給去除的,殊不知,玉米須也是有著很高的食療價值的。玉米須可以與枸杞一起泡水,制作成玉米須枸杞茶。而枸杞的養(yǎng)生效果也是極好的。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玉米須枸杞茶的功效作用!
一、玉米須茶的功效
玉米須茶是指用玉米須制作的一種茶飲料。玉米又稱玉蜀黍、包蘿,系禾本科植物,各地都有載種。它的花柱(玉米須)性味甘平甜和。取鮮玉米須30克左右(曬干樣約10克)水煎代茶飲,可降低血糖,適用于糖尿病患者輔助治療,亦有利尿、消水腫的作用。夏季吃玉米,大家都愛光煮玉米,把玉米須扔掉。專家指出,這其實是浪費。在中藥里,玉米須又稱“龍須”,性平,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把留著須的玉米放進鍋內煮,熟后把湯水倒出,就是“龍須茶”。“龍須茶”口感不錯,喝下去甜絲絲的,又經濟實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
更多>>新鮮的玉米須吃起來,口感是比較甜的,有很多小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都會拿玉米須當做做頭發(fā),做一些個小娃娃,其實玉米須也是一種中藥,它的營養(yǎng)價值是比較高的,有很多患者患了高血壓之后都可以用玉米須泡水喝降壓,他是屬于草本科的植物,那么玉米須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
玉米須 ,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的花柱和柱頭。全國大部分地均產。夏、秋果實成孰時收集,除去雜質。鮮用或曬干生用。主水腫,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
1.慢性腎炎以及腎病綜合證等
有相關試驗證明:取干燥玉米須50克,加溫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過濾后內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可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
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腎功能改善,浮腫消退或減輕,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而且每次用干玉米須60克,洗凈煎服,每日早晚兩次,同時服氯化鉀1克,每日3
更多>>玉米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食物,屬于一種粗糧的種類,經常吃玉米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加速身體的排便功能。緩解便秘,不容易發(fā)生便秘的癥狀。玉米須是長在玉米上面的一種正常的結構,干玉米須的作用和功效是比較大的??梢运愕蒙鲜且环N中藥材,那么干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
1、利尿消腫;清肝利膽
主治,主水腫,小便淋瀝,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高血壓,糖尿病,乳汁不通。
2、治療慢性腎炎
取干燥玉米須50克,加溫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約得300~400毫升藥液,過濾后內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療慢性血管球性腎炎9例,經10個多月觀察,其中3例獲得痊愈,2例進步,其余4例療效不明顯。玉米須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利尿,腎功能改善,浮腫消退或減輕,尿蛋白消失或減低等方面。部分病例連續(xù)服用6個月未見毒性副作用。
3、治療腎病綜合證
每次用干玉米須60克,洗凈煎服。每日早晚兩次。同時服氯化鉀1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