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日記 緩解手腳冰涼全攻略
緩解手腳冰涼。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但凡長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養(yǎng)生在于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而非一蹴而就!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養(yǎng)生日記 緩解手腳冰涼全攻略”,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穴位按摩法緩解手腳冰涼
北京同仁醫(yī)院中醫(yī)針灸科主任醫(yī)師楊威介紹,治療手腳冰涼,主要在于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如果經(jīng)常按摩以下4個穴位,往往能有較好地療效。
揉搓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腳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揉搓涌泉穴100下,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中醫(y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jīng)脈都匯集于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堅持揉搓此穴會促使手腳冰涼癥狀減輕。
揉搓勞宮穴:勞宮穴位于手心部。一手握拳,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熱,再換另一只手,交替進行
按揉氣沖穴:氣沖穴位于大腿根里側,此穴下邊有一根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按揉、拍打腎俞穴:腎俞穴位于兩邊腰眼,輕輕用力,兩邊各拍打100余次。
另外,食療對于改善陽氣虛弱的狀況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如常用的大棗紅糖湯(大棗10個、生姜5片、紅糖適量,每晚煎茶喝)對改善手腳冰涼的療效頗佳。冬季手腳冰涼,還可適當吃些羊肉、狗肉等,暖中補虛、開胃健脾、益腎養(yǎng)肝、御寒去濕,同時也要做好身體的保暖工作。
瑜伽體式練習能暖身
瑜伽練習對改善畏寒體質(zhì)有著很好的功效。緩慢的體式練習,配合均勻緩慢的呼吸,把思想集中到我們的身體上,從而平靜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減少肢體末梢血管周圍神經(jīng)的過度緊張,改善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huán),緩解手腳冰涼的癥狀。
暖身式
溫暖脊椎、椎間盤,增大氧氣吸入量,補養(yǎng)腹部器官。
1.挺身直立,兩腳慢慢打開與肩膀同寬,吸氣,雙手合掌舉過頭頂,頭盡量向后仰望。
2.吸氣,雙手落下至腿上,向下彎腰,雙膝伸直,手往下滑至腳踝。
3.頭自然下垂,貼于兩腿之間,保持一定時間。
4.慢慢抬起上身,雙手由腳踝處向上滑動至胯部,頭部向后仰至最大限度。
5.回復基本站姿,連續(xù)做動作直到身體發(fā)熱。
云雀式
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四肢冰冷。
1.跪在地上,上身挺直,雙手自然下垂。
2.左腿往后伸展,腳背著地,吸氣,兩臂平伸,與地面平行。
3.呼氣,身體向后伸展,骨盆前推,頭部后仰。
4.保持此姿態(tài),深呼吸5次。
5.還原至起始姿態(tài),換腿,重復練習。
日常生活護理緩解手腳冰涼
每天泡腳
泡腳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鐘左右,就會感覺到全身
發(fā)熱,這說明血液循環(huán)暢通后身體開始發(fā)熱。如果在泡腳的同時再揉搓雙腳,效果會更好。
有氧運動
慢跑、快步走、跳繩、跳迪斯科、打太極拳等,都會讓全身各個部位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不可運動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大量的出汗,會發(fā)泄陽氣,起到相反的作用。
穿棉襪
純棉襪子不僅柔軟舒適,還可吸收腳汗,讓雙腳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適。
進補熱量食物
天氣冷,為增加熱量,改善手腳冰涼要有意進補。北方冬季寒冷,可補溫熱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氣候較溫和,應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才更加適合;而且要盡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薺等。
保證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證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儲藏陽氣,陰精蓄積。
按摩手腳心
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經(jīng)常揉搓手腳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環(huán)狀況,并具有手腳溫暖的效果。
桔皮治療手腳冰涼
日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桔子皮中提取的橙皮甙,添加到飲用水中,可明顯改善女性手腳冰涼的現(xiàn)象。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10名患手腳冰涼癥的女性飲用橙皮甙水,10名患者飲用純水。兩小時后讓她們把雙手浸泡在冷水里1分鐘,然后檢測其血流和溫度的恢復情況。結果表明,喝純水的一組,40分鐘后手的溫度仍未恢復,而喝橙皮甙水的一組,只需30至35分鐘手就恢復到冷水浸泡之前的溫度,指尖的毛細血管血流明顯改善。
ys630.coM延伸閱讀
一到冬天就會手腳冰涼的妹紙們,不要放棄治療,6道食療菜譜送給你,促進血液循環(huán),暖胃、暖心、暖手腳,妹子們可以試試。
【當歸羊肉湯】
用料,羊肉 500克,當歸 20克,生姜 30克,清水 2000ML,鹽 適量
做法
1.將材料稱量好備用
2.將羊肉焯水
3.撈起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4.將所有材料倒進湯鍋內(nèi),加入2000克的水,開大火煮開
5.煮開后轉小火煮2個小時
6.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姜母鴨】
用料,鴨 半只,老姜 1個,芝麻油 1大勺,廣東米酒 1/3瓶,老抽 1大勺,白糖 1小勺,枸杞 少許,鹽 適量
做法
1.將鴨肉洗凈后切塊,老姜切成片
2.鍋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燒至6成熱時放入姜片,慢慢地煸香
3.待姜片煸至微微發(fā)黃時將鴨肉倒入
4.炒至鴨肉變色時倒入適量的老抽炒至上色
5.炒均勻后倒入廣東米酒
6.繼續(xù)維持中火翻炒約15分鐘
7.炒至鴨肉水分炒干,顏色變深的時候,加入糖,八角,桂皮,香葉,加適量的鹽調(diào)味
8.加入沒過鴨肉的開水
9.開大火燒至沸騰,轉小火慢慢燉1.5個小時
10.出鍋前10分鐘將洗凈的枸杞加入
11.開大火拌勻燒至湯汁濃香即可.
【紅薯姜湯】
用料,紅薯 300克,老姜 20克,去核紅棗 10顆,糯米粉 50克,溫水 35-40克,紅糖 適量
做法
1.需要準備的材料:紅薯300克、老姜20克、去核紅棗10顆、糯米粉50克、溫水35-40克、紅糖適量
2.紅薯洗凈去皮切塊、老姜切片
3.鍋內(nèi)放入紅薯塊、姜片、紅棗和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30分鐘
4.糯米粉+溫水揉成團,搓成小圓子備用
5.小圓子煮熟后放入涼開水中過一下備用
6.最后在煮好的紅薯姜湯中放入紅糖,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調(diào)整甜度
7.吃的時候再把煮熟的小圓子一并盛入
【黃芪山藥豬肚湯】
用料,豬肚 1只,黃芪 約15g,山藥 若干,白胡椒粒 十幾粒左右,生姜 兩片,鹽 少許
做法
1.將豬肚洗凈,用醋擦洗兩遍,清水沖洗凈,再用面粉搓洗一遍,以清水洗凈
2.鍋里放水加兩片生姜煮開,豬肚放入淖一下。淖完切小條備用
3.山藥去皮切塊(大小按個人喜好)
4.湯煲中加水,切條的豬肚,黃芪,山藥,白胡椒粒一并用大火煮開,調(diào)小火燉2個小時至熟,加食鹽調(diào)味食用。
【山藥小米粥】
用料,鮮山藥 80g,小米 50g,枸杞 3g,清水 2000ml,冰糖 若干
做法
1.主料稱重后小米淘凈枸杞洗凈浮灰
2.鍋上火加入清水2000ml
3.冷水加入淘好的小米
4.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熬20分鐘左右
5.續(xù)切好的山藥和枸杞
6.約煮到山藥熟透加入冰糖即可
【鯽魚蘿卜豆腐湯】
用料,小鯽魚 2條,白蘿卜 50克,豆腐 100克,枸杞 適量,大蔥 1段,小蔥,香菜,姜 3克,豬油,白胡椒粉 少量,鹽,雞精
做法
1.蘿卜切成絲,豆腐切片,枸杞用溫水浸泡一會兒,大蔥切片,小蔥香菜切花,姜切片
2.凈鍋用生姜抹一下,入豬油燒五成熱,下入擦干水分的鯽魚煎制。煎的過程中火力不能小,要中火、中大火相互轉換為宜,將兩面煎成金黃色
3.依次加入大蔥片、姜片、熱水、白胡椒粉大火燒開后繼續(xù)煮7、8分鐘,轉中小火煮20分鐘左右
4.最后加入蘿卜絲、豆腐、枸杞、雞精繼續(xù)煮7、8分鐘,出鍋前調(diào)入鹽,撒上香菜蔥花即可
本文導讀:刮痧,是中醫(yī)的一種治病和保健方法,那么刮痧可以緩解手腳冰涼嗎?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中醫(yī)認為,手足發(fā)涼、怕冷是體內(nèi)臟腑陽氣不足、血液流動緩慢的表現(xiàn),有這些情況的人,不妨試試刮痧,刮拭全手掌及全足掌。如果手足掌皮膚干燥,可以在刮痧前涂抹少量的刮痧乳,以保護皮膚。
刮拭手掌時,采用面刮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刮痧板與皮膚的夾角在45度左右,由掌根部至指尖緩緩地、用力輕柔而均勻地刮拭,直到手掌發(fā)熱。接著,把手翻過來,手背朝上,用刮痧板的凹槽部位分別刮拭各手指的指根部至指尖,手指微微發(fā)熱就可以了。刮拭腳掌也是采用面刮的方法,從趾尖部到腳跟刮拭,至足底微熱。
需注意的是,手足是整體的縮影,手掌、足掌部位有與全身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穴位。當刮拭手掌、足掌到感覺發(fā)熱時,說明局部血流加快、血液循環(huán)暢通,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手足涼、怕冷的癥狀,還有促進各臟腑血液循環(huán)及全身保健的作用。
【導讀】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一入冬很多朋友都有手腳冰涼的情況,特別是有些老年人早上起來還有手部晨僵的情況。這就是我們中醫(yī)里常說的陽虛.手腳冰涼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如腸胃不適、身體虛弱、缺乏營養(yǎng)、食欲不振、好靜少動都會引起手腳冰涼。不過大家并不需要擔心,看了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只要按摩下面7個穴位就能解決手腳冰涼的問題。
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
常按摩7個穴位緩解手腳冰涼
1、點按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所點的手心處),緩慢用力,盡力抓握幾秒鐘,然后緩緩放松稍停后再重復抓握,只需幾下就可使手指轉暖。
2、按摩大拇指內(nèi)側的合谷穴、手腕內(nèi)側3 -5cm的內(nèi)關(在外關的反面)穴及膝蓋下方6-8cm的足三里、腳底的涌泉穴。天天按摩,可緩解手腳冰冷及全身畏冷的癥狀。
3、按摩三焦經(jīng)上的陽池穴(位于人體的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凹陷處),可治療手腳發(fā)冷,迅速暢通血液循環(huán),平衡荷爾蒙分泌,曖和身體,進而消除發(fā)冷癥。懼冷而無法入睡的人,睡覺前按摩陽池穴,然后立刻蓋上棉被,身體很快就會暖和起來。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fā)愁。刺激方法:
只要以此穴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在手背摩擦生熱的同時,陽池穴就會得到充分的刺激,從而達到溫暖全身的效果。按摩陽池穴,最好是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nèi)。
4、按揉胃經(jīng)上的氣沖穴(位于大腿根內(nèi)側,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此穴下邊有一根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5、常灸太溪穴:太溪,是腎經(jīng)上的穴位(位于腳踝內(nèi)側后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當我們用手指按在這個位置上時,馬上可以感覺到這里動脈的跳動,見上圖)。用艾條灸穴位的方法:把點燃的艾條靠近穴位,以能明顯感覺到燙為宜,感覺到很燙的時候就要移開一點。有的人,別的穴位稍微灸一會兒就感到燙,但是這個穴沒感覺,灸了半天還是不燙。這說明體內(nèi)寒氣太重。熱量全部被太溪穴吸進溫暖腎經(jīng)去了,所以一直感覺不到燙,實際上是太溪穴在大口吸收艾灸的熱量!須將太溪多炙幾天,這是最直接補充你體內(nèi)熱量和陽氣的方法。
6、按摩位于腳小拇趾生長處外側膀胱經(jīng)上的至陰穴(位于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趾甲角與趾腹外側緣連線的中點處,距趾甲角旁開0.1寸,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末穴。
7、按摩涌泉穴(位于腳心部),它是腎經(jīng)里的重要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強筋壯骨。可用拇指快速按揉,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按揉100下,再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補腎壯陽,能讓手腳快速暖和。)(涌泉穴位于當腳趾全部彎曲時,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中央處)。次數(shù)皆為每天2~3次,每次按壓穴道各40~50次。
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
本文導讀:有些病人平時感覺手腳冰冷,在天氣變冷時尤其嚴重,這多是陽虛寒盛的寒證,那么冬季如何緩解手腳冰涼呢?
有些病人平時感覺手腳冰冷,在天氣變冷時尤其嚴重,這多是陽虛寒盛的寒證,還可見惡寒喜暖,面色蒼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鼻涕清稀量多,小便清長, 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脈遲或緊等。陽虛在臨床上??煞譃樾年柼摗⑵㈥柼?、腎陽虛、胃陽虛等多種類型。腎陽,又稱元陽、真火、真陽、命門之火,為人體陽 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的功能起推動、溫煦作用。其它臟腑的陽虛若失治、誤治,日久必然累及腎陽,反之腎陽不足則其他臟腑失于溫煦必然加重其陽虛。對這類 病人,除了適當服用溫陽藥物之外,平時預防保健和生活調(diào)攝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保暖,特別是注意保持腰背、小腹和腿腳的保暖。
二要穿比較寬松的衣服,切忌穿緊身衣褲,以免因衣褲過緊影響末梢血液循環(huán)而加重手腳冰涼。
三要在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讓腳熱起來。
四要加強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這樣可讓肢體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加快,能使人充滿活力,周身溫暖舒適。
五要多吃烏雞、牛肉、狗肉、羊肉、韭菜、核桃、桂圓等溫熱性食物。避免吃生冷、冰品或冷飲,少吃瓜果、白蘿卜、綠茶等寒性食物。
六要適當服食人參、黨參、當歸、生姜、黃芪、茯苓、白術、干姜、高良姜、肉桂、桂枝等具有健脾補腎、溫陽散寒的藥物。
七要用艾條溫灸或按摩中脘、神闕、氣海、關元、涌泉等穴位。
手腳冰冷是一件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事情,這種癥狀的產(chǎn)生原因也是有很多的,主要還是因為個人的因素。特別是很多女性朋友們。那么,這種癥狀應該怎么治療呢?治療的偏方又有什么?趕緊來看看吧!
緩解手腳冰涼偏方
瑤柱鴨湯
原料:冬菇1粒,瘦肉4兩,鴨半只(人多用一只),江瑤柱6粒(大)。
做法:把鴨肉切洗凈,去腸雜,瑤柱冬菇先浸至透,將以上各物一齊放入瓦煲,六至七碗水,煲四小時以上。鴨肉味鮮,蛋白質(zhì)豐富;瑤柱乃海產(chǎn)食物,滋陰入腎;元肉為溫補要藥,溫中逐寒。凡上熱下寒者飲此湯相當適合,配瘦肉、冬菇使此湯更加清甜而溫補。
人參枸杞湯
原料:人參、枸杞各5錢,加入1500cc的水。
做法:用大火煮滾后,再用小火煮15-20分鐘,即可飲用。
人參核桃飲
原料:人參7-8片、核桃15-20顆。
做法:加水蓋過,用大火煮開后,再用小火煮10-20分鐘,睡前溫飲,可光喝湯汁,但最好將熬煮的渣一并服用。
紅棗龍眼飲
原料:紅棗、龍眼適量。
做法:加水熬煮即可飲用,特別適合貧血、容易感到頭暈的人。
當歸生姜羊肉湯
原料:當歸45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
做法:水煎服。煎好后吃肉喝湯。中醫(yī)稱人參補氣、羊肉補形,羊肉中的脂肪含量僅豬肉的1/2,因而女性不必擔心因攝入過多而引起肥胖。
大棗姜湯
原料:大棗10個、生姜5片、紅糖適量。
做法:煎湯代茶飲,每日1次,堅持服用。大棗性味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生姜性味辛溫,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促進氣血的流通,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手腳自然就溫暖起來了。
黃芪當歸生姜羊肉粥
原料:黃芪30克,當歸20克,生姜10克,生羊肉250克,粳米80克。
做法:黃芪、當歸先煮20至30分鐘,將藥渣撈去,留汁燉羊肉,待羊肉爛后,放入生姜,陳皮絲(5克),粳米煮30至50分鐘,即可食用。
姜絲爆羊肉
原料:羊肉、生姜、花椒、八角。
做法:羊肉切薄片,生姜切細絲,鍋內(nèi)加油少許,起旺火,待油冒青煙時,倒入花椒、八角,炸出香味,倒入姜絲略炒,加入羊肉片翻炒,加入鹽、味精,出鍋時淋麻油即可。
結語:以上介紹的幾種能夠有效幫助緩解手腳冰涼的偏方,效果都還是蠻不錯的,如果你也想通過偏方來幫助自己緩解手腳冰涼的話!以上推薦的幾種偏方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哦!趕緊按照以上的偏方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導讀】其實有很多女性會出現(xiàn)手腳冰冷的情況,從中醫(yī)角度來講,就是與氣虛,陽氣不足有關的,中醫(yī)刮痧緩解女性手腳冰涼刮痧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幾大自然療法中相當?shù)氖褂孟喈數(shù)钠毡榈囊环N方法的,可以很好的幫助女性改善手腳冰涼的問題,因為刮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化血管的神奇效果的。就讓中醫(yī)刮痧緩解女性手腳冰涼吧。
很多女性在一些特殊的生理時期,由于本身體弱,都有著手腳冰涼的情況發(fā)生的,這個時候可以試試刮痧的,改善身體怕寒氣的情況,效果很不錯,而且這種方法由來已久,因此來說,無論是在療效,還是在持久些方面都是很好的。
中醫(yī)認為,手腳總是冰涼,可能與氣虛、氣滯、陽氣不足有關,女性經(jīng)常出現(xiàn)手腳冰涼的癥狀。
刮痧是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y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緩解女性手腳冰涼有幫助。
中醫(yī)刮痧緩解女性手腳冰涼
女性在經(jīng)期、孕期和產(chǎn)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由于體虛,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畏寒的反應,此時不妨通過刮痧療法,恢復氣血通暢,從而達到緩解手腳冰涼的癥狀,具體的刮痧操作,古方中醫(yī)介紹如下:
1、用刮痧板面刮拭手掌的穴道,刮至手掌發(fā)熱發(fā)紅。
2、或是使用刮痧板凹槽處由手指根部刮至手指指尖,刮至發(fā)紅發(fā)熱即可。
3、利用刮痧板版面刮拭腳底的穴道,由上往下刮拭,刮拭到發(fā)紅發(fā)熱即可。
刮拭時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感到皮膚干燥可以涂抹少量的刮痧乳液或刮痧油,包護皮膚。手腳冰冷是因為內(nèi)臟陽氣不足、血流緩慢,刮拭手掌和腳掌可以感覺到發(fā)紅發(fā)熱,加速身體血液循環(huán)就能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而且刮拭手掌、腳掌還可以促進各器官的新陳代謝,達到增強各器官的保健功效。
特別提醒:女性手腳冰涼還可見于多種疾病,如雷諾氏病,此時如采用中醫(yī)刮痧治療,必須在中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必要時配合中醫(yī)中藥治療效果顯著。
我們在刮痧的時候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傷及到皮膚的,還可以對手掌和腳掌進行刮痧,這樣的話,就像按摩一樣,促進器官新陳代謝,另外其他的一些由于個別疾病所引起的手腳冰涼,也可以使用刮痧來實現(xiàn)治愈的,您知道了嗎?
導讀:冬天手腳冰涼可用艾灸緩解。冬天,手冷、腳冷,多是由于機體陽氣不足,溫運無力,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艾灸除了有日常養(yǎng)生的作用外,冬天手腳冰涼可用艾灸緩解,具體來了解下。
手腳冰涼,在中醫(yī)體質(zhì)學上稱為陽虛體質(zhì)。陽虛體質(zhì)就是陽氣不足,體內(nèi)產(chǎn)生的熱量不夠,陽氣不夠,自然就會出現(xiàn)怕冷的狀態(tài)。這種體質(zhì)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輕人更多一些。當然很多中老年人也有怕冷的癥狀,也是元氣不足的典型表現(xiàn)。中老年人出現(xiàn)的繼發(fā)性怕冷疾病,那么一定與她所患的疾病有關,也就是陽氣不足,身體虛弱,體內(nèi)由于疾病而產(chǎn)生熱量不夠,久而久之也會導致陽虛。
艾灸屬陽,配合灸火。灸法是利用艾絨在體表穴位上的燒灼,借助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透達經(jīng)絡、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法。
冬天手腳冰涼可用艾灸緩解
一、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jīng)的首穴。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jīng)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施灸方法:可以在晚睡前,先熱水泡腳20-30分鐘,然后點燃兩個大艾柱分別放在兩個艾灸罐里面,上床睡覺,包好毛巾分別綁在兩個足底的涌泉穴。
二、足三里
足三里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長壽穴。有若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干說法。這個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條熏灼穴位,使該處的皮膚起水皰,又稱其為灸花,灸瘡,這水皰老流水可以及時把脾胃的寒濕祛除,常不干因此而來。
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消化能力。
施灸方法:艾灸足三里是以溫和灸為主,盡量不要發(fā)生灸瘡。艾灸足三里,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艾灸,每穴施灸時間在10-20分鐘,如果圖方便也可以使用艾灸罐,每穴施灸時間在20-30分鐘。
三、大椎穴
屬于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同時如果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癲癇,頸椎病,治療取穴大椎也是首選,都是在治療寒涼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療寒涼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選穴位。
施灸方法:大椎穴位,如果是胖人可以使用雙眼艾灸盒艾灸,插兩根艾條;瘦人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每次施灸10-20分鐘。以自己適應為度,可以逐漸延長施灸時間。
四、命門穴
補腎壯陽灸命門,命門是人體生命之門,先天之氣蘊藏所在,生命的根本。
臨床上,命門火衰主要表現(xiàn)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舌質(zhì)淡,脈沉遲等虛寒之象。
所以要長灸命門和大椎可提高督脈之陽氣,大椎和命門艾灸,補足督脈元陰元陽,補命門,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響。灸命門給各臟器的生理活動起到溫煦,生發(fā)和推動作用,故灸命門是推動生命之火。
施灸方法:可以使用方四眼艾灸盒施灸,先逐漸適應,開始插兩根艾條,然后增加到三根,最多的時候可以插四根艾條,循序漸進施灸,每次施灸時間在20-30分鐘之間,可以在神闕上下移動艾灸,熱度以自己自己適應為度。
五、神闕穴
在臍窩正中,該穴位于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主要用于治療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尸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神闕是氣和,氣舍,氣具之穴,是任脈在此會和,此穴為任脈上部經(jīng)脈氣血的重要來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溝通上下之功效。
施灸方法:可以使用方四眼艾灸盒,先逐漸適應,開始插兩根艾條,然后增加到三根,最多的時候可以插四根艾條,循序漸進施灸,每次施灸時間在20-30分鐘之間,可以在神闕上下移動艾灸,熱度以自己自己適應為度。
5個穴位不需要一次灸完,可以一次施灸1-2個穴位,隔天再施灸余下的穴位,只要堅持下來一定會看到療效。
寒冬來臨,許多人會覺得手腳冰涼。臺灣中醫(yī)師顏慶仁表示,中醫(yī)有寒主收引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天,人體血管處于收縮狀態(tài),血液循環(huán)較差,加上冬天容易出現(xiàn)陽氣內(nèi)守,不達四末的情況,所以人們會出現(xiàn)手腳冰涼的問題。建議大家不妨多按摩以下4個穴位,來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使氣血運行順暢。
1.涌泉穴。此穴位于腳心,在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將雙手手掌根快速搓熱,然后兩側交替按摩該穴位,每天早晚各搓100下。
2.勞宮穴。這個穴位位于手心,按摩前先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搓揉另一只手的手心,直到手心微熱后再換另一只手重復上述動作交替進行。
3.腎俞穴。位于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腰椎左右二指寬處??上扔檬终戚p輕搓揉,接著拍打100次左右。
4.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位于兩腳小趾外側、指甲旁,可用手輕輕搓揉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