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個“神奇開關”!落枕、腹瀉、流鼻血按按就好
【www.cndadi.net - 按季節(jié)養(yǎng)生湯】
落枕、腹脹、流鼻血,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小問題,不值得去醫(yī)院,可發(fā)病的時候又很難受,不妨嘗試按按穴位,幾下子就好。
落枕——按揉對側(cè)的“手三里”
如果是左側(cè)脖子不舒服就找右手臂的“手三里”穴,反之亦然。
將手臂曲起,之后找到肘橫紋中心點與食指的連線,大概3~4厘米處的一個位置,就是“手三里”。
按揉大概5~10秒后,緩慢轉(zhuǎn)動脖子,配合按揉及轉(zhuǎn)動脖子,基本上1分鐘左右就可以治愈了。
腹瀉——用力按壓“下痢穴”
下痢穴在足背部位,腳拇趾和第2趾中間2厘米處。
中醫(yī)認為,用力按壓下痢穴,便意會快速消失,因此下痢穴被認為是治療腹瀉的特效穴。
坐著或者仰臥蹺起腳部,拇指用力按壓下痢穴6秒鐘,左右腳各1次,如此重復15次。
流鼻血——按揉上星穴
上星穴位于頭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為百會穴,前發(fā)際與百會穴連線的前1/5交點處即為上星穴。
以右手拇指按壓住上星穴,右手四指自然彎曲或分開,左手扶住頭部,順時針方向按揉,每分鐘按120~160次,一般按揉2~6分鐘即可見效。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穴位僅試用在緊急治療方面,如果情況嚴重的時候,請盡快就醫(yī)處理。
擴展閱讀
流鼻血按什么穴位可止血
1、流鼻血按迎香穴止血
別名叫沖陽穴,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上的穴位。
位置: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迎香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功效:祛風通竅,理氣止痛。
操作方法:如果左鼻孔出血,可用右手拇指尖用力按壓孔最穴,同時用左手食指按壓右側(cè)的迎香穴,如果穴位定位準確的話,會有酸脹或放射的感覺。
2、流鼻血按孔最穴止血
孔最穴在手臂上,取穴時以手腕橫紋為基準,向上7寸的位置便為孔最穴??鬃钛ǔ擞兄贡茄墓πе?還有調(diào)理咳嗽、咳血、咽喉痛、聲音嘶啞和身體燥熱等作用。所以當秋季因為干燥而上火時,不妨通過按摩這個穴位來調(diào)理,而除此之外,孔最穴還可以和迎香穴協(xié)同作用來止鼻血。
3、流鼻血按太溪穴止血
一些民間偏方提示,通過按壓腳后跟,也就是腳踝和腳跟之間的凹陷處,可以起到止鼻血的作用。而且三五分鐘即可止血。那么這是什么道理呢?
其實在人體腳后跟這個部位有太溪穴,中醫(yī)認為當鼻出血時,通過針刺或按壓這個穴位可以引火歸元、清熱滋陰,起到止鼻血的作用。而除此之外,太溪穴還能調(diào)理牙痛、咽喉痛、氣喘、手腳冰冷和精力不足等。
4、流鼻血按肩井穴止血
肩井穴位于大錐與肩峰連線中點,鼻子出血患者取坐位,術者用食、拇指掐捏,擠壓穴位中央,將肩部肌肉向上提起3-5秒鐘,反復3回為1次,每次間歇兩分鐘,發(fā)作時連接3次。5天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3天。
孕婦忌用按摩肩井穴的辦法處理鼻子出血,如孕婦出現(xiàn)鼻子出血的癥狀,需要與產(chǎn)科醫(yī)生及時取得聯(lián)系。
5、流鼻血按合谷穴配合中魁穴止血
合谷穴又被稱為虎口穴,當拇指和食指并攏時候,虎口處肌肉的最高點便是合谷穴。這個穴位有清熱止痛的功效,常常牙痛、咽喉痛、鼻出血會用到。而中魁穴位于中指背部,靠近中間關節(jié)的凹陷處。在中醫(yī)典籍中記載中魁穴有止吐、止血和治牙痛的作用。所以這兩個穴位配合可以很好的止鼻血,但是由于一個人很難同時按壓這兩個穴位,所以可請他人幫忙。
6、流鼻血按按涌泉止血
鼻子出血仍不止,以致出現(xiàn)休克時,則應將患者置于平臥位,頭側(cè)向一側(cè),以防止血液流入咽部,引起惡心,加重出血。同時用針刺或手指按壓其人中、涌泉穴搶救。并及時送附近醫(yī)院救治。
流鼻血快速止血方法
1、勾中指快速止血
在發(fā)生鼻出血時,患者可將自己兩只手的中指互相勾住,即可在數(shù)十秒內(nèi)快速止血。幼兒不會用雙手中指互勾,大人可用自己兩中指勾住幼兒的左右中指。
2、局部壓迫止血
這是常用的止血方法,在遇到鼻出血時,患者應將頭部保持在正常豎立或稍向前傾的姿勢。用手指由鼻子外面壓迫出血側(cè)的鼻前部軟鼻子處,似一般以手夾鼻子的做法,直接壓迫約五至十分鐘。大部份病人都可以此種方法簡樸地來止血。假如壓迫超過了十分鐘后血仍未止,則可能代表著嚴重的出血,或有其它問題存在著,此時就須要送醫(yī)做進一步的處置。
3、鼻腔蘸香油
如果經(jīng)常在晚上流鼻血,患者可在每晚睡前,用棉簽蘸點香油,涂于鼻孔內(nèi)壁,涂時最好慢慢涂向鼻后部位,尤其是鼻中隔處必須涂到,因為此處血管豐富,黏膜很薄易出血。
流鼻血要警惕什么疾病
年輕人出鼻血或是因為鼻腔干燥或感染
多數(shù)年輕人出鼻血可能屬于正?,F(xiàn)象,因為有些人鼻腔血管本身就比較脆弱,很容易破裂,一旦碰到硬物或是受擊,就會出血,而有些則是因為鼻腔干燥或感染。這些情況只需要及時處理,就不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但是,有時候,出鼻血也是疾病的信號。
中老年人出鼻血警惕血管病變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可能會引發(fā)出鼻血,而高血壓引起的出鼻血也占很大的比例。高血壓動脈硬化會使血管壁彈性變差,血管壁壓力變高,從而破裂出血。另外,一些肝臟或腎臟疾病引起凝血功能異常也會導致鼻子出血。
因而,專家建議,出鼻血,尤其是經(jīng)常性出血,應及時到醫(yī)院做血常規(guī)及相關檢查,以排除全身的其他疾病及惡性腫瘤。特別是老年人,需格外注意,因為他們流鼻血多與高血壓有關。
中醫(yī)專家指出,按摩是一種很好的祛濕方法,常刮身體4大祛濕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1、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絡穴,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jié)點按該穴3分鐘,然后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diào)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局部有酸脹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調(diào)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于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陽明大腸經(jīng)合穴,完全屈肘時,位于肘橫紋外側(cè)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亦可用四指并攏,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用于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癥。
中醫(yī)專家指出,按摩是一種很好的祛濕方法,常刮身體4大祛濕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1、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絡穴,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jié)點按該穴3分鐘,然后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diào)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局部有酸脹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調(diào)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于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陽明大腸經(jīng)合穴,完全屈肘時,位于肘橫紋外側(cè)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亦可用四指并攏,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用于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癥。
生活中身體總會出現(xiàn)一些疼痛,忍一忍熬過去,還是立刻吃藥解決?其實,我們身上就有很多天然“止痛開關”,通過按壓穴位可止痛,方便又有效!
頭痛:揉列缺穴
受風感冒而突發(fā)劇烈頭痛的時候,我們可以掐按手腕處的凹陷處的列缺穴。當劇烈頭痛時,可用指尖點按列缺穴,力度要有疼痛酸脹的感覺,維持點按3分鐘左右,可以有效緩解頭痛。
牙痛:掐按合谷穴
民間有句俗話,叫做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若牙痛是因牙齒本身的問題,要盡快尋求牙醫(yī)幫助,若不是牙齒本身的器質(zhì)性病變,可掐按合谷穴來快速止痛。
揉穴時用拇指指尖,按于對側(cè)合谷穴,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掐壓0.5~1分鐘。按揉合谷穴治療牙痛一般采取交叉按揉的方法,就是左側(cè)的牙痛按揉右側(cè)的合谷穴,反之亦然。要注意,孕婦牙痛是不可按揉合谷穴的。
胃痛:揉足三里穴
因為吃了冷飲、吃了冷風、吃得不恰當?shù)纫鹞竿磿r,可掐按大腿外側(cè)的足三里穴。
掐按時可用手指或用梳子背、筆尖等用力按壓,力度以有酸痛感為宜,維持3分鐘左右,可快速地緩解胃痛。
腰痛:揉委中穴
腰痛常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作,腰背部劇烈酸痛,俯身仰身都很痛,中醫(yī)認為,一般多由于感受了風寒等外在的邪氣,或是氣血運行不暢等導致的。治腰痛首先要進行正規(guī)檢查,除此外,還可試試按揉委中穴。
委中穴是治療腰背部疾病的重要穴位。用雙手拇指端按壓兩側(cè)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xù)按壓20次左右,同時與腿部的屈伸相配合。
背痛:按壓后溪穴
辦公族因長期伏案使背上的督脈受到了壓抑,長期下來很容易悲痛頻發(fā)。而按壓后溪穴可將被壓抑的督脈解放出來,使身體中的陽氣上升,邪氣下降,自然就會舒服一些。
按摩時,可以用一手的拇指指尖抵住另一手的后溪穴,邊按壓邊揉動,按摩3~5分鐘,感到有酸痛感為佳。
腳痛:捏太白穴
很多人喜歡去逛街或徒步旅行,但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走一段路后會發(fā)現(xiàn)腳部疼痛。這時不妨脫下鞋捏捏太白穴,就能發(fā)現(xiàn)腳部疼痛得到緩解。
將一只腳擱在另一條腿上,會看到腳部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線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退燒鍵,按一按就可以,方便實用,而且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今天要介紹給大家~
快速退燒鍵,每個人身上都有,超實用!
這個退燒鍵就是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項部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我們?nèi)绻拖骂^來,頸部和背部的交界處,有一個高凸的骨頭,其下緣凹陷處就是大椎穴。
大椎穴為什么能清熱退燒呢?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大椎是督脈和手三陽經(jīng)、足三陽經(jīng)的交會穴,是“純陽主表”的穴位,對一切表證有效。
所謂的表證,就是在體表處,尚未入里,正處于和陽經(jīng)氣血“搏斗”的病邪。如惡寒、發(fā)熱,就是典型的表證。
也就是說,刺激大椎穴,可以刺激全身的幾乎所有陽經(jīng)。因此,大椎穴可以用來解表、退燒。
大椎穴經(jīng)常被用來放血,從而達到解表退燒的目的。但是作為咱們老百姓,還是應該力求安全。我們可以準備牙簽5個,用橡皮筋困在一起,作為一個簡易的“梅花樁”。
做法:發(fā)燒剛剛開始的時候,用“梅花樁”來反復地點按大椎穴,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退燒解表作用。用力以能夠耐受為度。每天刺激3次,每次刺激3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