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有補陽祛濕的作用 只要灸對這六個穴位
【www.cndadi.net - 老人養(yǎng)生灸哪些穴位】
中醫(yī)認為,艾灸擁有很不錯的補陽祛濕的作用,是一種特別好的養(yǎng)生、治病手段,在正確的穴位之中進行艾灸,不單能夠有效的去除人體之中的濕邪,還擁有預防各類病癥的功效。
1、中脘穴
位置在腹部的正中線,也就是肚臍上面大概四寸左右的位置。通常狀況下,如果是用艾條進行艾灸,時間應當控制在10~15分鐘,用艾罐則是20~30分鐘。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舒緩胃部各類病癥,例如腹瀉、拉肚子以及胃潰瘍等等。
2、足三里
這個位置在外膝蓋下面三寸,也就是在脛骨外側(cè)一橫指左右。將艾條應用10~15分鐘,艾罐則20~30分鐘左右,能夠得到很不錯的祛濕效果。
3、曲池道
曲池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xiàn)橫紋的外側(cè)段,是大腸經(jīng)的合谷,血脈之氣從四肢匯集到這里。對這個曲池位進行艾灸,能夠很不錯的達到調(diào)養(yǎng)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出現(xiàn)煩悶以及手麻的狀況,對曲池位艾灸能夠促進血液流動,緩解不舒服的狀況。
4、豐隆道
豐隆道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cè),也就是在外腳踝上面大概八寸的位置。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祛濕的穴位,每日用艾灸條進行艾灸大概十五分鐘左右,能夠有效的達到健脾化濕的作用。
5、合谷穴
合谷位是大腸經(jīng)的一個總開關(guān),擁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如果臉部的皮膚出現(xiàn)了紅血絲,那么可以在合谷穴進行艾灸,能夠達到舒緩作用。合谷穴可以升清降濁以及疏通氣血。但是體質(zhì)比較差或者是懷有身孕的女性,最好能夠禁止艾灸。十天為一個療程,每日進行大概10~15分鐘左右,直到穴位微微發(fā)紅即可停止了,每天進行一次。
6、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正坐,足背屈,與外踝尖齊平,在趾長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中,按之有酸脹感便是此穴?!敖狻?,有散之意;“溪”,為地面流行的經(jīng)水?!敖庀本褪侵肝附?jīng)的地部經(jīng)水由本穴解散并流溢四方。此穴位分流胃經(jīng)之水、清熱化痰、鎮(zhèn)靜安神、舒經(jīng)活絡。
祛濕保健除了可以艾灸之外,中醫(yī)也常常推薦食療來進行祛濕:
薏米芡實淮山蓮藕排骨湯
材料:淮山15克、薏米10克、芡實10克、紅棗5-6顆、蓮藕1節(jié)、排骨1斤。
做法:將排骨清洗干凈,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的蔥、姜、料酒、水,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加入淮山、芡實、薏米,轉(zhuǎn)小火,同燉1個小時,再加入切好的藕和胡蘿卜,還有紅棗,同燉30分鐘;加入鹽調(diào)味,出鍋就可以。
祛濕排毒茶飲
取火麻仁,梔子,人參,冬瓜,金絲皇菊,藿香,砂仁,線葉金雀花,顯脈旋覆花,金銀花,茯苓,紫蘇,佛手,葛根,桔梗,蓮子,薄荷,陳皮,荷葉,甘草20味中藥按比例配制成冬菊火麻茶,早晚喝上一杯,可以健脾祛濕、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堅持喝一段時間就能看到明顯效果了。
蓮子為藥食兩用之品,它作用于心、脾、腎三臟,最益脾胃,能夠健脾益氣,服用安全。
陳皮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性溫,服用之后具有很好的通氣、健脾、解膩、化痰還有止嘔等等的作用。將適量的陳皮泡水喝就能夠很好的祛濕健脾功效。
擴展閱讀
中醫(yī)方面認為,艾灸具有很好的補陽祛濕的作用,是一種非常好的養(yǎng)生、治病手段,在正確的穴位之中進行艾灸,不僅能夠有效的去除身體之中的濕邪,同時還具有預防各種各樣疾病的功效。常見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體的艾灸穴位如下,一起來看看。
第一:關(guān)元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yǎng)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diào)理氣血,并且對于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如果是使用艾灸條進行,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如果是用火罐進行艾灸,那么時間可以稍微的進行延長,控制在20~30分鐘左右。
第二:中脘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腹部的正中線,也就是肚臍上面大約四寸左右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如果是食用艾條進行,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分鐘;用艾罐則是需要20~30分鐘。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所出現(xiàn)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拉肚子以及胃潰瘍等等。
第三:豐隆穴
在這個穴道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cè),也就是在外腳踝肩部上面大約八寸的位置。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祛濕的穴位,每天食用艾灸條進行艾灸大約十五分鐘左右,能夠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對于身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第四:解溪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祖輩和消退交界的位置中,橫紋中間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這個穴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后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最好能夠每天進行艾灸十五分鐘左右。
第五:足三里穴
這個位置在外膝蓋下面三寸,也就是在脛骨外側(cè)一橫指左右。將艾條使用10~15分鐘;艾罐則是進行艾灸20~30分鐘左右,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合谷穴
中醫(yī)方面認為,這個穴位是大腸經(jīng)的一個總開關(guān),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臉部的皮膚出現(xiàn)了紅血絲,那么可以在合谷穴進行艾灸,能夠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合谷穴具有很好的升清降濁以及疏通氣血的作用。但是,如果是一些體質(zhì)比較差或者是懷有身孕的女性,那么在進行這個穴位艾灸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最好能夠禁止使用。
這個穴道的取穴方法主要就是將一只手的拇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橫紋對著另一只手的虎口,然后屈曲按下,指尖的位置就是合谷穴了。十天為一個療程,每天進行大約10~15分鐘左右,直到穴道微微發(fā)紅就可以停止了,每天進行一次。
第七:曲池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xiàn)橫紋的外側(cè)段,是大腸經(jīng)的合穴,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對位置匯集到這里。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起到調(diào)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容易出現(xiàn)煩悶以及手麻的情況,對這個穴位艾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不適應的情況。
第八:隱白穴
這個穴道在腳上大腳趾末節(jié)的內(nèi)側(cè),距離腳趾甲的距離大約是0.1寸左右。隱白穴是脾的重要穴道之一,和身體之中的小虎功能密不可分。則個時候可以在隱白穴中進行艾灸,用艾條大約5~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能夠起到很好的祛痰祛濕的作用。
通過上文的介紹之后,相信大家對于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都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身體的工作,并且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避免病邪、濕邪進入我們的身體,引發(fā)濕癥以及各種疾病。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濕癥分為兩種,一種是內(nèi)濕,另一種則是外濕。除了上面所說的使用艾灸的方法令身體恢復健康之外,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千萬不能夠過度的服用煙酒或者是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這對于脾胃功能、消化能力以及身體健康情況等等都具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另外,還應該進行適當?shù)捏w育鍛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身體素質(zhì)。
祛濕艾灸穴位有哪些
1、祛濕艾灸穴位有哪些
曲池穴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diào)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huán)。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cè)端。
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jīng)的總開關(guān),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zhì)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fā)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解溪穴
本穴為胃經(jīng)地部經(jīng)水的外散之處,為胃經(jīng)經(jīng)水的輸配樞紐,由本穴回流胃經(jīng)的經(jīng)水多少能最快地改變胃經(jīng)的火熱性狀,故而本穴屬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guān)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2、祛濕藥療法
如果春季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困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xiàn)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困倦,可服健脾補血顆粒、參苓白術(shù)散調(diào)補脾胃。
材料
茵陳20g;蒺藜15g;防風15g;柴胡10g;甘草5g;黃芪10g;白術(shù)15g;黨參15g;薄荷10g;薏仁15g;茯苓15g;益母草15g;豬苓10g
3、祛濕外洗法
方法:用生姜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
作用:可以暖脾胃、去濕、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祛濕不能吃什么
濕氣重的人不能吃涼性水果如西瓜、甜瓜、梨、柑、桔、香蕉、桑椹、柿子、火龍果、楊桃、山竹、草莓、枇杷、圣女果、奇異果、獼猴桃、甜瓜、柚子等水果。暑天潮濕悶熱,有些人會出現(xiàn)厭食、困乏、大便不成形等癥狀,這些都是脾虛濕盛的表現(xiàn)。這種情況下更要注意少吃西瓜、黃瓜、香瓜這些“駐濕”的瓜果,以免傷及脾陽,加重不適。另外,啤酒也是“駐濕”之品,應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
濕氣重的人不能吃涼性水果如西瓜、甜瓜、梨、柑、桔、香蕉、桑椹、柿子、火龍果、楊桃、山竹、草莓、枇杷、圣女果、奇異果、獼猴桃、甜瓜、柚子等水果。暑天潮濕悶熱,有些人會出現(xiàn)厭食、困乏、大便不成形等癥狀,這些都是脾虛濕盛的表現(xiàn)。這種情況下更要注意少吃西瓜、黃瓜、香瓜這些“駐濕”的瓜果,以免傷及脾陽,加重不適。另外,啤酒也是“駐濕”之品,應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
濕氣的危害
1、體內(nèi)的濕氣如果遇到寒冷的空氣時,就會形成寒濕。如果遇到熱的空氣就會形成濕熱,濕氣遇到風則會形成風濕。濕氣會出現(xiàn)在皮下,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會形成肥胖。
2、濕氣在人體中長時間如果不除去,就容易使人出現(xiàn)長期的便溏,大便會不成型,舌頭還會黃中帶膩的情況,所以濕氣出現(xiàn)在體內(nèi)時,要及時清除,這樣有利于身體的健康。
3、濕氣比較重的人,整天會打不起精神,還會影響到患者的腸胃功能,總感覺身上像是有什么東西包裹著,不想動彈,而且頭腦,四肢以及腰身都非常沉重。
4、濕氣重的人身體比較容易發(fā)福,體態(tài)較臃腫。而且在減肥的時候也不容易減下。因此在感覺到自己身體中有濕氣時,可以選擇中藥來治療濕氣。
本文導讀:艾灸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能夠治療濕邪帶來的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中醫(yī)認為,濕邪是導致人體疾病的一種病因,當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濕邪就會侵犯人體,無論是外濕還是內(nèi)濕,都會讓人產(chǎn)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脹、嗜睡、犯困等癥狀,而艾灸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能夠治療濕邪帶來的疾病。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1、關(guān)元穴
位于臍下3寸,為養(yǎng)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diào)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捎冒瑮l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cè)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運動、飲食,提高身體抵抗力,拒絕濕邪的入侵。
艾灸什么穴位祛濕
1、艾灸豐隆穴祛濕
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cè)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2、艾灸足三里祛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cè)一橫指處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3、艾灸關(guān)元穴祛濕
關(guān)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yǎng)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guān)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diào)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4、艾灸解溪穴祛濕
解溪穴在足背和小腿交界的位置中,橫紋中間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這個穴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后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最好能夠每天進行艾灸十五分鐘左右。
5、艾灸曲池穴祛濕
曲池穴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xiàn)橫紋的外側(cè)段,是大腸經(jīng)的合穴,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對位置匯集到這里。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起到調(diào)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容易出現(xiàn)煩悶以及手麻的情況,對這個穴位艾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不適應的情況。
6、艾灸隱白穴祛濕
隱白穴在腳上大腳趾末節(jié)的內(nèi)側(cè),距離腳趾甲的距離大約是0.1寸左右。隱白穴是脾的重要穴道之一,和身體之中的小虎功能密不可分。則個時候可以在隱白穴中進行艾灸,用艾條大約5~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能夠起到很好的祛痰祛濕的作用。
濕氣重的癥狀
小腿肚子發(fā)酸發(fā)沉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fā)酸、發(fā)沉。當小腿肚子發(fā)酸發(fā)沉時,也是體內(nèi)有濕氣的典型特征。
刷牙惡不惡心
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有些人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里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干不凈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體內(nèi)有濕氣的表現(xiàn)。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也說明體內(nèi)有濕了。
洗漱時看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nèi)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fā)黃發(fā)膩,則說明體內(nèi)有濕熱;如果舌質(zhì)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nèi)已經(jīng)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如果你的身體在早晨,也有這些狀況的話,那么,這可能說明你的體內(nèi)有濕氣問題,這個時候,做好去醫(yī)院做一個系統(tǒng)的檢查和治療。體內(nèi)的濕氣堆積,對你健康有很大影響和傷害,因此,去除濕氣很重要。
祛濕吃什么
糙米: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豐富的纖維,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當?shù)娘栕愀?能整腸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來一杯糙米豆?jié){是不錯的排毒方法。
紅豆:紅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稍谒皩⒓t豆用電鍋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胡蘿卜:胡蘿卜對改善便秘很有幫助,也富含β-胡蘿卜素,可中和毒素。新鮮的胡蘿卜排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打成汁再加上蜂蜜、檸檬汁,既好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
地瓜:地瓜所含的纖維質(zhì)松軟易消化,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排便。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連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山藥: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tǒng),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以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將去皮白山藥和菠蘿切小塊,一起打成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
綠豆:綠豆具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于排毒、消腫,不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有機酸、維生素受到破壞而降低作用。
牛蒡:牛蒡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并有調(diào)整腸道功能的效果,所含的膳食纖維可以保有水分、軟化糞便,有助排毒、消除便秘??勺鞒膳]虿桦S時飲用,長期服用。
濕疹大多是因肝臟障礙或過敏體質(zhì)引起,使人感覺陰濕刺癢,不舒服。我們可以通過手部穴位按摩增強人體的排毒功能,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較好調(diào)理濕疹。下面即是幾個調(diào)理濕疹的關(guān)鍵穴位,有需要的可以參考一下。
1、風池穴
位置:后頸脊椎最上緣、左右二側(cè)約二指寬凹陷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隨時按。
作用:可疏風解熱、去濕、抑制發(fā)炎、消腫、止癢。
2、曲池穴
位置:手肘彎曲成直角,在肘彎橫紋的頂端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隨時按。
作用:清熱消炎、抗過敏,減緩紅腫、搔癢等癥狀。
3、陰陵泉穴
位置:小腿肚近大腿交界處側(cè)邊、往前約一指寬凹陷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隨時按。
作用:健脾利濕、降火,緩解發(fā)炎、搔癢等不適癥狀。
4、勞宮穴
位置:在掌心橫紋中,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隨時按。
作用:清心和胃、消除面瘡的作用。
5、合谷穴
位置: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間。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隨時按。
作用: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腦。
6、神門穴
位置:位于手腕和手掌關(guān)節(jié)處小指那一側(cè)的腕橫紋中。
按法:以指腹按壓,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隨時按。
作用: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腦。
手部穴位按摩不僅可以治療濕疹,還可以調(diào)節(jié)臟腑,以保美容。
最后溫馨提醒下各位師兄,在手部按摩之前,一定要先洗手,按摩后再喝一杯清水。
本文導讀:身體濕氣重的話,就要注意祛濕,祛濕要注意避免居住潮濕的屋子,飲食清淡,結(jié)合穴位艾灸也可以祛濕,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祛濕的穴位和方法。
長期生活在潮濕的環(huán)境里,再加上悶熱的天氣,濕氣、熱氣一起進入人體,很容易出現(xiàn)濕熱的現(xiàn)象,患上濕熱后人體內(nèi)會產(chǎn)生病理變化,出現(xiàn)其他疾病,因此,濕熱要注意祛濕,艾灸可以祛濕,下面我們來看看艾灸祛濕的方法。
艾灸祛濕的方法
1、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jīng)的總開關(guān),有 顏面合谷收 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zhì)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fā)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鐘,每天一次。
2、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cè)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3、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cè)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4、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guān)節(jié)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guān)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yǎng)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guān)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diào)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6、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于祛濕。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diào)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huán)。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cè)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鐘。 來自 養(yǎng)生主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jīng)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guān)的兩條經(jīng)脈,足陽明胃經(jīng)和足太陰脾經(jīng)分別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內(nèi)側(cè)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jié)內(nèi)側(cè),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鐘。
怎么挑選好的艾條
一般,艾灸都是選用艾條灸,所以艾條的質(zhì)量決定了艾灸的效果,用高質(zhì)量的艾條灸,祛濕的效果最佳。那要如何挑選好的艾條呢?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
1、看外觀
好的艾條中的艾絨是土黃色的,非常柔軟細膩;而普通的艾條的艾絨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聞味道
高質(zhì)量的艾條的味道是溫和的,聞起來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條聞起來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覺
用好的艾條灸,皮膚感覺很溫暖,溫熱的感覺慢慢滲入皮膚,較為舒服;而差的艾條就會有燒灼感,感覺刺痛。并且,好的艾條燃燒的時間偏長。
無煙艾條在碳化的過程中已經(jīng)加入化學粘合劑,已經(jīng)失去艾的藥性,不能起到祛濕的作用。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艾灸祛濕的方法,關(guān)于如何選擇好的艾條上面也為大家做了相關(guān)介紹,艾灸對身體好,大家可以在家自己學學艾灸。
中醫(yī)方面認為,人體之中由于正氣不足,這就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一些濕邪就會入侵我們的身體,導致生病。所以說,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那么就需要去除體內(nèi)的濕氣。那么該如何祛痰祛濕呢?艾灸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身體有濕氣、咳嗽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那么,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說說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進行比較好,如何才能夠收獲到更好的效果。
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
中醫(yī)方面認為,艾灸具有很好的補陽祛濕的作用,是一種非常好的養(yǎng)生、治病手段,在正確的穴位之中進行艾灸,不僅能夠有效的去除身體之中的濕邪,同時還具有預防各種各樣疾病的功效。常見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體的艾灸穴位如下:
第一:關(guān)元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yǎng)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diào)理氣血,并且對于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如果是使用艾灸條進行,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如果是用火罐進行艾灸,那么時間可以稍微的進行延長,控制在20~30分鐘左右。
第二:中脘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腹部的正中線,也就是肚臍上面大約四寸左右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如果是食用艾條進行,時間應該控制在10~15分鐘;用艾罐則是需要20~30分鐘。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所出現(xiàn)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拉肚子以及胃潰瘍等等。
第三:豐隆穴
在這個穴道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cè),也就是在外腳踝肩部上面大約八寸的位置。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祛濕的穴位,每天食用艾灸條進行艾灸大約十五分鐘左右,能夠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對于身體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第八:隱白穴
這個穴道在腳上大腳趾末節(jié)的內(nèi)側(cè),距離腳趾甲的距離大約是0.1寸左右。隱白穴是脾的重要穴道之一,和身體之中的小虎功能密不可分。則個時候可以在隱白穴中進行艾灸,用艾條大約5~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能夠起到很好的祛痰祛濕的作用。
通過上文的介紹之后,相信大家對于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都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身體的工作,并且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避免病邪、濕邪進入我們的身體,引發(fā)濕癥以及各種疾病。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濕癥分為兩種,一種是內(nèi)濕,另一種則是外濕。除了上面所說的使用艾灸的方法令身體恢復健康之外,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千萬不能夠過度的服用煙酒或者是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這對于脾胃功能、消化能力以及身體健康情況等等都具有非常不好的影響。另外,還應該進行適當?shù)捏w育鍛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身體素質(zhì)。
第四:解溪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祖輩和消退交界的位置中,橫紋中間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這個穴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后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最好能夠每天進行艾灸十五分鐘左右。
第五:足三里穴
這個位置在外膝蓋下面三寸,也就是在脛骨外側(cè)一橫指左右。將艾條使用10~15分鐘;艾罐則是進行艾灸20~30分鐘左右,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合谷穴
中醫(yī)方面認為,這個穴位是大腸經(jīng)的一個總開關(guān),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臉部的皮膚出現(xiàn)了紅血絲,那么可以在合谷穴進行艾灸,能夠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合谷穴具有很好的升清降濁以及疏通氣血的作用。但是,如果是一些體質(zhì)比較差或者是懷有身孕的女性,那么在進行這個穴位艾灸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最好能夠禁止使用。
這個穴道的取穴方法主要就是將一只手的拇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橫紋對著另一只手的虎口,然后屈曲按下,指尖的位置就是合谷穴了。十天為一個療程,每天進行大約10~15分鐘左右,直到穴道微微發(fā)紅就可以停止了,每天進行一次。
第七:曲池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xiàn)橫紋的外側(cè)段,是大腸經(jīng)的合穴,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對位置匯集到這里。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起到調(diào)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容易出現(xiàn)煩悶以及手麻的情況,對這個穴位艾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不適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