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骨折
養(yǎng)生食療。
“養(yǎng)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彪S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養(yǎng)生不應只是延年益壽的投機,而應從年輕開始。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的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股骨髁骨折,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概述】
股骨髁骨折占全身骨折的0.4%,但其療效卻不滿意。股骨髁周圍有關節(jié)囊、韌帶、肌肉及肌腱附著。骨折塊受這些組織的牽拉,不易復位也不易維持復位。股骨髁骨折,可并發(fā)腘動脈、神經及其周圍軟組織的廣泛損傷。在伴有相鄰支持結構如側副韌帶、交叉韌帶損傷時,可造成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也因股四頭肌、髕上囊損傷而造成伸膝裝置粘連,損害膝關節(jié)功能。骨折可造成股骨髁與脛骨平臺、髕骨與股骨關節(jié)面之間,相應關節(jié)的破壞,改變了正常膝正常的解剖軸與機械軸,破壞了膝關節(jié)正常負荷與傳導。股骨髁骨折易發(fā)生骨塊分離而不產生塌陷,易于產生T或Y型骨折。
【治療措施】
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股骨髁骨折,抽出關節(jié)內積血,加壓包扎。用牽引或石膏托固定4~6周后開始活動膝關節(jié)。
隨著內固定器材不斷改進,使比較復雜的股骨髁骨折,也能得到較為可靠的內固定,因此當前在治療方面的總趨勢,傾向于手術。
手術指征除與一般關節(jié)內、關節(jié)旁骨折所共有外,在此部位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合并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合并嚴重的血管神經損傷,以及骨折塊游離,血液供應不良。
內固定方法如下:
(一)角鋼板 鋼板呈95角,可保證骨折部位穩(wěn)定。
(二)鋼板螺絲釘 包括專門用于股骨髁骨折的鋼板螺絲釘與人工彎曲后使其與股骨髁部相適應的普通鋼板。特點是適應性強,使用方便簡單。但在鋼板與螺絲釘?shù)倪B接部位易出現(xiàn)松動,甚至斷裂,故難于保證骨折的部位的穩(wěn)定,常需與石膏外固定并用。為克服這些缺點,有人已設計出新型的鋼板螺絲釘。此外還有AO的T型鋼板,此種鋼板遠端寬,并有多個螺孔,使螺絲釘能從前方或后方導入骨孔,固定股骨髁。
(三)螺絲釘、螺栓、加壓螺絲釘。
(四)內固定針Steinmann針可在骨塊粉碎不嚴重的病例應用。Eiffel Tower針可用于股骨髁骨折合并髁上骨折的病例。
【發(fā)病機理】
股骨髁骨折易發(fā)生骨塊分離而不產生塌陷,這是由于三角形髕骨如同楔子指向股骨髁解剖上的弱點髁間窩,易將兩髁劈開。此外股骨干有一向前彎的弧度,前面骨皮質堅固,后面的骨皮質又為股骨粗線所增強。因此骨折易發(fā)生在股骨髁附近,皮質骨移行成為松質骨薄弱部。
當脛股關節(jié)周圍肌肉收縮時,股骨髁承受來自股骨髁與髕骨兩面的應力。在膝關節(jié)由伸到屈時,髕股關節(jié)及脛股關節(jié)面之間的應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兩種應力的合力方向指向股骨髁的后上方髕骨與股骨之間,無論是伸直位還是屈曲位,總有一部分關節(jié)面相接觸。屈膝時,髕骨還伴有由前向后的運動,與損傷時膝關節(jié)經常處于屈曲狀態(tài)相一致,這樣在外力作用下,有利于髕骨楔形作用的發(fā)揮。因此,股骨髁易于產生T或Y型骨折。
損傷機理和類型:(一)直接外力 多見于高速撞擊,外力經髕骨將應力變?yōu)樵斐蓡西粱螂p髁骨折的楔形力。當外力水平方向作用于髁上區(qū)時,常造成髁上骨折。
(二)間接外力 由高處墜落,在膝關節(jié)伸直位或屈曲位,不同方向的應力,可造成股股下端不同部位的骨折。
膝關節(jié)常有生理性外翻,外髁的應力比內側集中,且外髁的結構較內側薄弱,因此損傷常在外髁。外翻應力,可造成股骨外髁斜行骨折,有時產生內上髁撕脫骨折、內側副韌帶撕裂或脛骨平臺外側骨折。內翻應力可造成股骨內髁斜行骨折。如果發(fā)生脛骨平臺骨折,則由于脛骨平臺內髁的抗力較強,骨折線先出現(xiàn)在脛骨棘外側,經過骨干與干骺端的薄弱區(qū)再轉至內側。根據骨折部位及骨折類型有以下幾種:
①單髁骨折外髁、骨髁前、后、斜、中間型。②髁間骨折V型、T型、Y型。③髁上骨折 螺旋形、斜形、橫形。④骨骺分離。⑤軟骨及骨軟骨折。
【臨床表現(xiàn)】
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jié)積血、腫脹、局部疼痛及功能障礙??沙霈F(xiàn)各種畸形。有異?;顒?。常合并并月板或韌帶損傷。應注意合并血管神經損傷。X線照片有助于明確診斷及分型。
擴展閱讀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fā)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fā)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xiàn)肘內翻等畸形。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X 線片可確定診斷及骨折類上臂短縮、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縮型
【治療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無移位,若前傾角消失,不需復位;前傾角增大,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輕柔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后糾正前后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fā)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后固定于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后固定于小于900屈曲位,以骨折穩(wěn)定又不影響手部循環(huán)為度。若屈曲位影響循環(huán),稍伸直后骨折又不穩(wěn)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后再石膏固定。
3、牽引治療
適用于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后骨折不穩(wěn)定。
4、開放復位
適用于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接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5、骨折合并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松解或修復術。
6、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xiàn)5p征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病因學】
1、伸直型
最多見,占90%以上。跌倒時肘關節(jié)處于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傳導至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后方,而重力將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遠端向后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嚴重時可損傷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按骨折的側方移位情況,又可分為尺偏型和橈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內翻發(fā)生率可高達74%。
2、屈曲型
較少見,約占5%。肘關節(jié)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髁上骨折后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由后下斜向前上方。
【并發(fā)癥】
缺血性攣縮
【鑒別診斷】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jié)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關節(jié)可部分活動
肘后三角無變化
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jié)脫位
肘關節(jié)彈性固定
肘后三角有變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縮
【概述】
肱骨內髁骨折,好發(fā)生于兒童,較少見。波及范圍包括內上髁與滑車的大部分,其損傷機理、類型與治療方法與肱骨外髁骨折極相似。故二者形成相互對稱的影像損傷。
【治療措施】
Ⅰ骨折:用長臂后石膏托固定4周即可。傷后1周應拍X線片復查。如有移位或骨塊旋轉者,應采取其他措施。除去固定后再練習關節(jié)活動。
Ⅱ骨折:移位不明顯者,按Ⅰ骨折的治療方法處理。移位大于3~4毫米時,應行閉合復位術。將骨塊向外側推擠復位后用石膏托固定。肘后部石膏托應適當加寬,在肘內側仔細塑形。在側方移位更大時,應做切開復位內固定。
Ⅲ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取肘內側切口,將尺神經游離后保護之。骨折面多朝向前方。清除關節(jié)內積血后,將骨折塊翻轉復位后由內上髁部斜向外上交叉穿入2枚細鋼針,將骨折塊固定。或在內上髁下橫穿1枚松質骨螺絲釘固定。鋼針固定者,術后用石膏托制動4周。而且螺絲釘固定者,可不用外固定。1周后即可練習關節(jié)活動,功能恢復十分迅速。
【發(fā)病機理】
間接外力占多數(shù)。摔倒后手掌撐地,外力沿前臂傳導到肘部,尺骨鷹嘴關節(jié)面與滑車相撞擊可導致骨折。也有屈肘位著地并伴有使肱骨下端內翻的應力使尺骨鷹嘴與滑車相撞而骨折。此外肱骨內髁骨折可能就是撕脫骨折,而內上髁骨折相似。至于尺骨鷹嘴與滑車相撞的具體方式,還可能是由于尺骨的旋轉,尺骨鷹嘴半月切跡在水平方向上將肱骨內側撞下。損傷類型與肱骨外髁相似。將骨折分為三度。
Ⅰ骨折:骨折無移位,骨折線由內上髁上方斜向外下達滑車關節(jié)。
Ⅱ骨折:骨折線與Ⅰ相似。骨折塊有側方或伴有輕度向上移位,但無旋轉。
Ⅲ骨折:骨塊有明顯的旋轉移位。最常見的是在冠狀面上的旋轉。有時可達180度,致使骨折面完全對向內側。也可在矢狀面上旋轉,導致骨折面向后,而滑車關節(jié)向前。有時尺骨可隨骨折塊向內移位而導致肘關節(jié)半脫位。
【概述】
在兒童肘部骨折中較常見。實際是外髁骨骺分離。其發(fā)生率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并且是關節(jié)內骨折。根據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小兒骨科統(tǒng)計,1970~1980年兒童肘部損傷共9427例,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總數(shù)的6.7%。男女之比為3.3∶1,左側多于右側。最小發(fā)病年齡為1歲,最大發(fā)病年齡統(tǒng)計到14歲。好發(fā)年齡為4~8歲,占總數(shù)的54%。骨折塊很大的部分由軟骨組成。患者年齡越小,則軟骨越多,在X線片顯示僅為肱骨外髁的骨骺化骨中心與干骺端骨折片,而軟骨則不顯影,實際骨折塊相當大,幾乎等于肱骨下端骨骺的一半。故在臨床上對骨折塊的大小要給予充分的估計。對這種骨折處理不當,常發(fā)生各種畸形與并發(fā)癥,造成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
【治療措施】
此骨折是關節(jié)內骨折。又是骨骺骨折,骨折線通過骺板。復位滿意與否,直接影響到關節(jié)的完整性與骺板處骨橋形成的大小和發(fā)生畸形的程度。因此無論采取何種方法,要求達到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以免發(fā)生嚴重的后遺癥。各型骨折的治療方法如下。
1.骨折無移位型 屈肘90,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4周。
2.側方移位型 應進行閉合復位。肘伸直內翻位,使外側間隙加大,前臂旋后、腕部伸直位,使伸肌群放松,用拇指將骨折塊推移,如骨折塊向外后方移位時,拇指將骨塊向前內側推移使之復位。X線檢查證實已復位者,可用長臂后石膏托或夾板固定4~6周,固定時間依據復位后穩(wěn)定情況,取伸肘或屈肘位及前臂旋后位。
此型骨折為不穩(wěn)定骨折。如整復失敗或復位后再移位不能復位時,應切開復位用2枚克氏針內固定。
3.旋轉移位型、骨折脫位型 采用閉合復位。要結合X線片摸清骨折塊的方位,使肘關節(jié)處于內翻、前臂旋后位。用手指先矯正旋轉移位的骨折塊,然后推入關節(jié)內使之復位。伴有側方或后方肘關節(jié)脫位者,應同時復位?;蛳葘⒐钦蹓K推向肘后,再矯正旋轉后推入關節(jié)內,使之復位,固定方法及時間,同側方移位型。
閉合復位不成功者,均應切開復位,矯正骨折塊的旋轉移位。尺可能保留骨折塊上附著的軟組織,以免發(fā)生缺血壞死。用2枚克氏針固定,術后用石膏托固定4~6周,拔除鋼針,除去外固定,開始活動肘關節(jié)。
4.陳舊骨折 一般都不主張手術。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在3個月以內,骨折有明顯移位不愈合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只要術中復位滿意,內固定牢靠,術后積極主動功能鍛煉,絕大多數(shù)患者,仍可獲得較好的結果。即使術前肘關節(jié)已僵硬,手術后也能得到部分功能改善。
5.并發(fā)癥
⑴肘外翻畸形 傷后肱骨遠端橈側骨骺軟骨板損傷,可導致早期閉合。致使肱骨遠端發(fā)育不均衡造成肘外翻,肱骨遠端呈魚尾狀畸形。外翻明顯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⑵尺神經炎或麻痹 由于肘外翻畸形的牽拉,或尺骨鷹嘴對尺神經的撞擊,均可導致尺神經炎,發(fā)現(xiàn)后應及早將尺神經前移,以免發(fā)生麻痹。
【發(fā)病機理】
傷因基本上與肱骨髁上骨折相同。多由間接復合外力造成當兒童撞倒時手掌著地,前臂多處于旋前,肘關節(jié)稍屈曲位,大部分外力沿橈骨傳至橈骨頭,再撞擊肱骨外髁骨折而發(fā)生骨折。同時多合并肘外翻應力,伸肌牽拉等因素而形成骨折,骨折線由外髁上部斜向下內達滑車橈側部,骨塊常包括橈側干骺端骨片,肱骨小頭骨骺和滑車橈側部分,可因外力方向、前臂旋轉及內收牽拉,而產生不同的類型。
一般分為3型。北京積水潭醫(yī)院根據病理變化分為4型。
Ⅰ型:無移位骨折型。骨膜未撕裂,X線片可見到干骺端有骨折線。
Ⅱ型:側方移位型。骨塊向側方、前方或后方移位。骨折端間隙增大輕度移位者,骨膜部分撕裂,重度移位者,完全撕裂,復位后骨塊不穩(wěn)定,在固定中可發(fā)生再移位。
Ⅲ型:旋轉移位型。骨折塊向側方、前方或后方移位。并旋轉移位。由于局部伸筋膜骨膜完全斷裂,加之前臂伸肌的牽拉,故骨折塊縱軸向外旋轉移位可達90~180。在橫軸上也可發(fā)生向前或向后的不同程度的旋轉。肱尺關節(jié)無變化。
Ⅳ型:骨折脫位型。骨折塊可側方移位、旋轉移位,同時肘關節(jié)可向橈側、尺側及后方脫位。關節(jié)囊及側副韌帶撕裂,肘部軟組織損傷嚴重。
此型骨折并不少見。Hardacre報告46例移位型骨折,合并肘關節(jié)脫位者9例,約占20%。因肘部軟組織損傷嚴重,治療較其他三型困難,預后亦較其他三型差。故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將此類骨折稱為骨折脫位型,以引起重視。
【臨床表現(xiàn)】
外側腫脹,并逐漸擴散,可以整個關節(jié)。骨折脫位型腫脹最嚴重。肘外側出現(xiàn)瘀斑,逐漸擴散可達腕部。傷后2~3天皮膚出現(xiàn)水泡。肘外側明顯壓痛,甚至可發(fā)生肱骨下端周圍壓痛。移位型骨折,可能觸到骨擦音及活動骨塊??砂l(fā)生肘外翻畸形,肘部增寬,肘后三點關系改變,肘關節(jié)活動喪失。被動活動時疼痛加重,旋轉功能一般不受限。
X線照片顯示肱骨小頭的骨折線多超過化骨核的1/2,或不通過小頭化骨核,而通過肱骨小頭與滑車間溝的軟骨在干骺端處有一骨折線。骨折塊可向外側移位。骨折脫位型X線片,正位片顯示骨折塊連同尺橈骨可向橈側或尺側移位,側位片顯示可向后側移位,偶可見向前移位者。肱骨外髁骨折在X線片上表現(xiàn)為多種多樣,在同一骨折類型中表現(xiàn)也常不一。
【概述】
肱骨內上髁骨折是肘部損傷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于青少年,約占肘關節(jié)骨折的10%,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與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損傷的第三位。
【診斷】
X線照片,可明確診斷。
應注意有無合并其他損傷,如橈骨頭、頸、尺骨鷹嘴骨折等。
【治療措施】
對ⅠⅡ骨折,在屈肘、屈腕、前臂旋前位,用手指向后上方推擠內上髁即可復位。用長臂石膏托或夾板制動3周。Ⅲ骨折,應盡早復位。在伸肘背伸腕,伸直手指,前臂旋后位,使肘極度外翻,利用屈肌群的緊張,將骨塊由肘關節(jié)拉出,按Ⅱ骨折處理。Ⅳ骨折,應使屈肌群保持緊張的情況下,整復肘關節(jié)脫位。避免脫位整復后,將內上髁嵌于關節(jié)內。內上髁拉出關節(jié)后,即可按Ⅱ骨折處理。
對手法復位失敗,有尺神經癥狀,或同時合并其他骨折者,以及陳舊損傷,應作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用兩枚克氏針交叉固定,較為適宜。對尺神經有明顯的扭曲、輾挫時,應同時將尺神經前移。
【發(fā)病機理】
當肘關節(jié)伸直位摔倒時手部撐地,上肢處于外展位,外翻應力使肘關節(jié)外翻,同時前臂屈肌群猛然收縮,將內上髁撕脫,內上髁是一個閉合比較晚的骨骺,在未閉合以前骺線本身就是潛在的弱點。故可使發(fā)生骨骺分離,牽拉向下向前,并旋轉移位。同時肘關節(jié)內側間隙暫時被拉開,或發(fā)生肘關節(jié)后外側脫位,撕脫的內上髁(骨骺),被夾在關節(jié)內,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可分為4度。
Ⅰ損傷:僅有骨折或骨骺分離,移位甚微。
Ⅱ損傷:骨塊向下有移位,并向前旋轉移位,可達關節(jié)水平。
Ⅲ損傷:骨折塊嵌夾在關節(jié)內,并有肘關節(jié)半脫位。
Ⅳ損傷:肘關節(jié)后脫位或后外側脫位,骨塊夾在關節(jié)內。
【臨床表現(xiàn)】
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肘關節(jié)活動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無力。合并肘關節(jié)脫位者,肘關節(jié)外形明顯改變,功能障礙也更為明顯,常合并有尺神經損傷癥狀。
【鑒別診斷】
肱骨內上髁骨骺,約在6~10歲時出現(xiàn),18歲左右閉合,但有時可能有不閉合者,應注意與骨折鑒別。
【概述】
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股骨干為三組肌肉所包圍,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經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經支配;內收肌群最小,由閉孔神經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發(fā)達,骨折后多有錯位及重疊。股骨干周圍的外展肌群,與其它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著在大粗隆上,由于內收肌的作用,骨折遠端常有向內收移位的傾向,已對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傾向,這種移位和成角傾向,在骨折治療中應注意糾正和防止。股骨下1/3骨折時,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遠斷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傷該處的腘動、靜脈。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Х線片可確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況。
【治療措施】
(一)懸吊皮牽引法
適用于3~4歲以下患兒,將患兒的兩下肢用皮膚牽引,兩腿同時垂直向上懸吊,其重量以患兒臀部稍稍離床為度。牽引3~4周后,根據X線片顯示骨愈合情況,去掉牽引。
(二)骨牽引
適用于各類型骨折的治療,對股骨上1/3及中1/3骨折,可選用脛骨結節(jié)牽引;下1/3骨折,可選脛骨結節(jié)或股骨髁上牽引。
對于斜行、螺旋、粉碎、蝶形骨折,于牽引中自行復位,橫行骨折的復位需待骨折重疊完全被牽開后才能復位。
(三)切開復位、內固定
適應證:a.股骨干上、中1/3橫行及短斜面,蝶形骨折或陳舊性粉碎骨折;b.股骨多段骨折;c.股骨中上、上1/3陳舊性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d.股骨上中1/3骨折,并發(fā)大腿神經、血管損傷,需修復者;e.多發(fā)性骨折(包括股骨骨折)或多發(fā)傷。
1.加壓鋼板內固定
適應證:股骨上、中下1/3橫行骨折,短斜行骨折。AO方法自60年代起逐漸普及,可分為加壓器鋼板和自身加壓鋼板兩種。手術在側臥位進行,大腿外側切口,在外側肌間隔前顯露股骨干外側面,推開骨膜后,鋼板置于股骨干外側。
2.帶鎖髓內針內固定
1978年Grosse和Kempt,用交鎖髓內針治療所有股骨干骨折。交鎖髓內針上有斜行或橫行孔道,于骨折遠近端分別用1~2枚螺絲釘穿過孔道。應力通過完整骨、螺絲釘、髓內針、螺絲釘、完整骨的途徑傳導,骨折的壓應力,彎曲、扭轉應力得以控制,達到控制旋轉、重疊等移位。Grosse-kempt針通過螺釘鎖住近端及遠端骨皮質,遠端通過針分杈將骨松質鎖住。
(四)股骨干開放性骨折的治療
開放性骨折的處理原則前已論述。股骨開放骨折清創(chuàng)閉合傷口后,對粉碎骨折可行牽引治療,如同閉合骨折處理。有內固定適應證者,除傷口污染輕、傷后時間
【概述】
股骨頸骨折常發(fā)生于老年人,隨著人的壽命延長,其發(fā)病率日漸增高。其臨床治療中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壞死兩個主要問題。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Х線片可確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況。
【治療措施】
(1)治療時機早期治療有利于盡快恢復骨折后血管受壓或痙攣。股骨頸骨折手術原則上不超過2周。
(2)骨折復位準確良好的復位是骨愈合重要的條件。
牽引患肢,同時在大腿根部加反牽引,待肢體原長度恢復后,行內旋外展復位。
(3)內固定目前內固定器材主要四類:
①單釘類:三翼釘為代表,三刃釘內固定為眾所熟悉的傳統(tǒng)療法。這種單根釘在骨的力學效能上不能持久,另外,此釘也不適于青少年及頸部粉碎性骨折者。
②多釘固定類:包括史氏針、三角針和多根螺紋釘。此類固定對骨的損傷較小,利用多釘?shù)牟季衷谏锪W上的優(yōu)勢,療效較好,缺點是釘退出后骨不愈合。
③滑移式釘板固定裝置類:此種內固定器材優(yōu)點是能使骨折片穩(wěn)固地嵌緊,有助于早期負重。但操作難度和手術創(chuàng)傷大。
④加壓內固定類:所用的內固定釘帶有螺紋,如交叉螺絲釘,帶螺紋骨圓針及彈簧加壓螺絲釘?shù)取?/p>
(4)治療方法選擇新鮮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主要依據骨折部位考慮其治療方法。
①股骨頸基底骨折:不完全骨折及外展嵌插骨折,可采用皮膚牽引或骨牽引。
②股骨頸中段骨折:可行單釘、多針或加壓內固定。
③股骨頸頭下型骨折:此類愈合困難,常發(fā)生壞死,對65歲以上老年人多施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對此年齡以下者,宜選擇多枚針或加壓釘內固定。
④兒童股骨頸骨折:兒童股骨頸的主要血供來自髓內動脈。用4枚2mm克氏針,經皮穿針內固定,損傷較少,術后髖人字石膏固定12周。并密切觀察有無股骨頭壞死發(fā)生。
⑤股方肌蒂骨瓣移植術:術前先行脛骨結節(jié)骨牽引1周,以松解攣縮的髖周肌肉和矯正骨折移位。手術暴露股骨頸和股骨頭,將骨折復位,沿股骨頸長軸鑿一骨槽,將帶股方肌蒂的骨瓣嵌插在股骨頸的骨槽內,在股骨大粗隆以下的股骨外側,直視下插入加壓釘或多枚針固定。
⑥帶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轉位移植治療股骨頸骨折:可用于青壯年新鮮股骨頸骨折。
手術顯露股動脈,直接在腹股溝韌帶下找尋旋髂深血管。以此血管束為中心,設計取6.0cm1.5cm1.5cm全層骨塊,用鹽水紗布包繞骨塊待用。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年齡超過65~70歲以上新鮮股骨頸頭下或粉碎性骨折有移位者,陳舊性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頭已壞死而髖臼無骨關節(jié)炎者,可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
【病因學】
成老年人發(fā)生骨折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骨強度下降,二是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往往由于嚴重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xiàn)】
(1)畸形 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 移動患肢時髖部疼痛明顯。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擊時,髖部感疼痛。
(3)功能障礙 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后不能坐起或站立。
股骨骨折其實大多是因為受到外界暴力因素導致的骨折,而且還會因為骨折的情況還分輕重,如果是粉碎性的股骨折的話,那么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調養(yǎng),即便是恢復了,也不能夠在做非常重工的活,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是說平時的時候我們必須注重保健,避免暴力行為。
1、和血生新長骨
【處方】丹參9g 當歸9g 生地12g 骨碎補9g 川續(xù)斷9g 煅自然銅9g 牛膝9g 白芍9g 茯苓9g 淮山藥9g 落得打9g 川芎9g 甘草3g 大棗7只,服14劑。
2.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姜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3.烏雄雞1只(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后用醬油蘸服,常服。
股骨骨折一般都是因為間接性的暴力造成的,所以說這也提醒著我們,在積極的接受骨頭復位,接骨的同時,也需要注重自己的飲食調理,這樣就可以加速骨頭的復原,從而更好的恢復健康,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要重視。
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骨干。股骨干為三組肌肉所包圍。由于大腿的肌肉發(fā)達,骨折后多有錯位及重疊。骨折遠端常有向內收移位的傾向,已對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凸傾向,這種移位和成角傾向,在骨折治療中應注意糾正和防止。
偏方一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木通10克,生地黃12克,乳香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瘀腫較甚者,加三七末3克(沖)、澤蘭12克、茅根12克。
偏方二
大黃2份,側柏葉2份,澤蘭l份,黃柏1份,防風l份,乳香1份。共研細末,用水、蜜糖調煮,外敷患處。
偏方三
當歸尾12克,土鱉蟲6克,乳香3克,沒藥3克,丹參6克,自然銅(醋煅)12克,骨碎補12克,澤蘭葉6克,延胡索5克,蘇木10克,續(xù)斷10克,桑枝12克,桃仁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在股骨干骨折中,疲勞性股骨干骨折容易誤診,誤診的原因可能和此類骨折較少見有關;其次是疲勞性股骨干骨折發(fā)生的部位恰好是骨肉瘤好發(fā)的部位,
X線表現(xiàn)上有相似之處,故容易造成誤診。
股骨頸骨折其實就是股骨的一個損傷,而且不管不是那個年齡階段都有可能會受到這種疾病的傷害,一般中老年人主要是因為骨質疏松引起的,而青年人大多是因為受到外面暴力的因素造成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起居。下面看看股骨頸骨折的偏方。
1。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2。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只,加水同煮湯食用。
3。 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 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4。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余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于骨折接骨。
股骨頸骨折其實是不能夠給予治愈的傷害疾病,因為骨頭的一個恢復需要的時間比較的漫長,所以說生活中最主要的還是身體的一個調理,多一些滋補能夠幫助骨頭生長的食物,這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接骨恢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