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煎中藥的好處
養(yǎng)生的中藥。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那些健康而長壽的人,他們在養(yǎng)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養(yǎng)生不應只是調(diào)侃或者賣弄,而是必須認真地踐行。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包煎中藥的好處》,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身體出現(xiàn)疾病使我們生活中避免不了的事情,但是很多疾病是需要我們服用藥物進行治療的,但是很多疾病想要治療的更加的徹底最好能使用中醫(yī)的方法進行治療,中醫(yī)對疾病進行治療雖然效果比較緩慢,但是對身體的副作用是比較小的,但是中藥的熬法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下面一起了解下包煎中藥的好處。
包煎中藥的好處
? 包煎”,即是用紗布或薄白布袋將藥物包裹后,再與其它藥材一起放入藥鍋煎煮的特殊方法,[俱]有三個特點:
? (一)有益于體細質(zhì)輕的藥材充份煎煮。
? 有些體積小、質(zhì)量又輕的藥材,如菟絲子、車前子、葶藶子、海金沙、蒲黃 、百草霜等,因顆粒細小、浮力大,若不用包煎,將難以沉入鍋底、充份煎熬,而懸浮于湯液表面,煮沸時會溢過煎鍋,煎煮完畢后,也難以過濾藥汁。如果采用包煎法,就不會出現(xiàn)上述的問題。
? (二)預防動植物絨毛混入藥液,引發(fā)副作用。
? 又些動植物藥材因含有特殊的絨毛或其它雜物,如不經(jīng)包煎手續(xù),服用時會刺激咽喉及消化管道,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如旋覆花、枇杷葉、毛燕、鸕鶿涎等。其中旋覆花為頭狀花序,含有許多白色冠毛;枇杷葉背后有棕色細毛等,這些物質(zhì)在煎煮過程中,很容易脫落而混入湯液里,造成諸多不良反應;另外 鸕鶿涎帶有很多未消化的魚骨刺、鱗片等,這些難以消化的雜碎物質(zhì)如不經(jīng)包煎而直接混入藥液中,服用時必會刺傷食道及胃腸道。
? “包煎”藥材時,通常不宜捆扎太過緊密,亦要用較大布袋裝藥材,并務求寬松,否則藥材遇水膨脹,緊撮成一堆,藥汁就難以煎出來,影響療效。
上面就是對包煎中藥的好處的介紹,通過了解之后我們知道中藥在包煎一般適合體積比較小的中藥,并且在煎藥的時候容易溢出鍋外,這樣我們在生活中就能更好煎好中藥,另外想要更好的選項中藥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本文導讀:中醫(yī)開好中藥后,一般都需要煎煮才能服用,煎中藥就成了一件很頭疼的事情了,怎么煎中藥呢?
西醫(yī)開的西藥,一般直接用溫水吞服就好了,但是中醫(yī)開的中藥,大部分都需要煎煮后才能服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煎中藥,關(guān)于水量和火候都不動的把握,下面就讓中醫(yī)教大家如何煎中藥。
怎么煎中藥
煎煮湯藥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制劑形式,煎藥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
用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
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在容器內(nèi)浸藥令勻,用水量應以淹沒藥物或稍高為度。
至于火候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通常發(fā)散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都應避免久煎,應當用 武火 迅速煮沸數(shù)分鐘后改用 文火 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氣揮散,藥性損失。
而補益滋膩藥物則大多可以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力完全。其他如貝殼、甲殼、化石及多數(shù)礦物藥入湯更宜久煮。
在一個處方中如果各個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有顯著差別,就應當分別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藥等則須待礦物、貝殼及某些根類藥物先煮沸約10分鐘后再放入。
有些粉末狀藥物及細小的植物種子,可用紗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飲服。
方劑中的液態(tài)藥物(竹瀝、姜汁等)亦不入煎,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得。
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三七、川貝母)通常多制成散劑與煎得的其他藥物藥液同服。
膠質(zhì)藥物如鹿角膠、龜板膠等則當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藥汁服用。
服藥方法
湯劑都宜于溫服;發(fā)散風寒藥最好是熱服;嘔吐或藥物中毒,宜小量頻服;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冷服或涼藥熱服的。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以外,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jù)病情和藥性而定
1、一般說來,滋補藥宜在飯前服;
2、驅(qū)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
3、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
一劑中藥,一天通常服三次。病緩可服二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時左右眼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利千頓挫病勢。在應用發(fā)汗、瀉下等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病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本文導讀:中藥該怎么煎?如何才能煎好中藥?需要喝中藥的人首先要知道如何煎中藥,下面讓中醫(yī)教我們煎中藥的方法。
煎中藥也是一門技術(shù)活,中藥煎的好可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中藥的功效,但是,如果煎不好藥性就會大大降低,中藥該怎么煎?下面讓中醫(yī)教我們煎中藥的全過程。
中醫(yī)教你煎中藥 煎中藥的全過程
一、煎煮前
1、清洗煎煮前一般無需清洗。如果草藥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
2、浸泡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藥的濃度。
二、煎煮中
1、用水以水浸過藥材表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2、火候一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可以在煮沸之后,繼續(xù)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
3、時間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4、復煎一服中藥在煎煮兩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中藥,可以煎煮3遍。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煎煮3遍。
三、煎煮后
立即濾取藥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chǎn)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四、煎煮器
瓦罐沙鍋最好最佳煎煮器是傳統(tǒng)的瓦罐、沙鍋,搪瓷、不銹鋼亦可,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金屬器皿與藥物發(fā)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
溫馨提示:注意先煎、后下
先煎 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而 后下 ,則是為了減少揮發(fā)油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
通常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zhì)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fā)揮效用。
后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fā)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煎中藥的全過程,看過文章后你知道如何煎中藥了吧。
中藥對疾病治療能得到很好的治愈效果,并且對身體的副作用是非常小的,但是中藥對疾病治療需要我們煎好中藥才能保證藥效,所以中藥的煎法是最為重要的,如果沒有煎好就容易影響到藥效,但是不同的藥物煎法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結(jié)合自己的情況去煎藥,下面一起了解下中藥先煎后煎呢
? 中藥特殊的煎制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燉、另煎、烊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
? “先煎”是將藥物先放入器皿中,加水單獨煎煮半小時左右,然后再放入其他藥物同煎。需要先煎的藥物多是性重質(zhì)堅的礦物藥和介類藥,以及一些毒性藥物,如磁石、代赭石、牡蠣、龍骨、石決明,珍珠母、龜板、鱉甲及烏頭、附子等。因為礦物藥及介類藥質(zhì)地堅硬,短時間內(nèi)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故應用時要打碎先煎,使煎液中的有效成分增多,提高藥物療效。烏頭、附子等均為有毒藥,它們的有毒成分是烏頭堿,久煎以后可被分解,毒性減弱,而有效成分隨之增多。
“后下”是在其他藥物快要煎好時,再將要煎的藥物投入,煎5~10分鐘即可。需要后下的多是氣味芳香,藥性輕散的藥物,以及一些久煎后會使藥效減低的藥物,如薄荷、砂仁、木香、鮮佩蘭、鮮藿香及鉤藤等。因芳香輕散的藥物大都含有揮發(fā)油,有發(fā)汗解表、理氣止痛等作用,如薄荷揮發(fā)油可發(fā)汗解表退熱、砂仁揮發(fā)油則有理氣止痛等作用。久煎則氣味散失,揮發(fā)油大量逸出,藥效降低,甚至喪失。鉤藤雖然不是芳香輕散的藥物,但它的有效成分是鉤藤堿,有降壓作用。在煎煮時超過20分鐘則部分被破壞,煎煮時間越長則鉤藤堿受破壞的越多,降壓效果則越低,甚則完全失效。因此,也需要后下。
上面就是對中藥先煎后煎呢的介紹,通過了解之后我們知道不同的中藥的煎法也是不一樣的, 另外平時在煎藥的時候最好使用砂鍋,另外在使用中藥的方法對疾病進行治療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到正規(guī)的??漆t(yī)院進行治療。
砂鍋煎煮中藥的好處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傳熱快,散熱慢,保溫能力強,一般砂鍋在關(guān)火5到10分鐘后,鍋內(nèi)食物還能保持接近沸騰的熱度。
砂鍋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熱能傳遞給內(nèi)部原料,相對平衡的環(huán)境溫度,有利于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能最大限度地釋放食物味道。適用于小火慢熬。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中醫(yī)專家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毒副作用。
除此之外,煎煮中藥還有哪些要求呢?
煎煮中藥的原則
中藥的浸泡
因為中藥大多為干燥的動植物,其細胞干枯萎縮,用涼水浸泡一段時間,藥材變軟,有效成分將更易溶解于水中。一般來說花、葉、莖、全草為主的藥浸泡時間約30分鐘;以根莖、種子、果、動物、礦物為主的藥浸泡60到90分鐘,浸泡水量以高出藥面1~2厘米為宜。
中藥的煎煮
一般來說每劑藥煎煮二次,每次加水量約浸過2~3厘米即可。在煎藥時火力的強弱有密切關(guān)系。一般在未沸前,火宜大,稱為武火,使水盡快沸騰。沸后火宜小,防止溢出煎焦,稱為文火,使水分慢慢蒸發(fā),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藥的時間,一般第一次煎應在沸后煎20分鐘,第二次或第三次煎應在沸后15分鐘。焦糊的藥應棄去,尤其是附子、烏頭等毒藥,煎干服用易引起中毒。
特殊藥物的煎煮
凡注明“先煎”者必須單獨先煎20分鐘后,再將其他藥物放入同煎。
“后下”者待其藥物沸騰后,再分二次放入同煎,沸后再煎10分鐘。
注明“沖服”、“泡服”者用煎好的藥汁,分二次沖、泡服或遵醫(yī)囑。
如果你對煎煮中藥不夠了解,應要咨詢相關(guān)的醫(yī)生。
導讀:煎中藥的正確方法?大部分人都不會煎中藥,那么中藥怎么煎?煎中藥的正確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
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除了醫(yī)生的對癥下藥,良好的藥材質(zhì)量外,正確的煎煮中藥方法,也會影響療效。煎煮中藥要注意器具的選用、加水量、煎藥時間、溫度等等,煎中藥是需要耐心、細心的,想煎藥一副中藥要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煎出好藥。
煎中藥的正確方法如下:
1、器具
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2、清洗
現(xiàn)在藥材大多都比較干凈,不需要清洗,如果非得清洗的話,請用水快速沖洗一下就可以,切忌浸洗,還有如果有小顆粒的藥材,如決明子,車前子等等,小心被沖走。
3、浸泡
在煮中藥前,記得有這個步驟的啊。浸泡記得只用冷水,最多20多度的溫水,不要用開水。浸泡時間半個小時左右,不要太長,特別是夏天,要注意,否則很容易變味的。
4、用水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
5、火候
一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武火就是大火,文火就是小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繼續(xù)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
6、時間
一般而言,等用武火使得藥水沸騰后再用文火煲藥的時間,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7、復煎
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就可以了。但滋補類的中藥,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大家最好把兩道煮出的藥水混合,分兩次服用,三道的話,也依次類推,這樣藥效比較均衡些。
8、立即濾取
藥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藥液煎取量需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ml。
9、服用方法
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fā)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治療關(guān)節(jié)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清熱解毒藥宜冷服。
10、注意事項
中藥包里經(jīng)??吹接眉埢蚣啿剂戆闹兴?,標有先煎、后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熬焦、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以上就是一些中藥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藥的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本文導讀:中藥需不需要清洗干凈是不少朋友想要知道的,有的人說中藥需要清洗,不然藥物上都是泥土,也有人說中藥就是純天然的,不需要洗干凈,那么事實到底如何?趕緊跟著小編來了解下。
煎中藥之前需要洗嗎
1、有些藥材不能洗。如薄荷、魚腥草等中藥,浸洗極易流失有效成份。此外,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于水中,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有效成份,導致藥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中藥中有不少是粉末狀的,如蒲黃、灶心土、滑石粉等,如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這些輔料易溶于水,若用水沖洗,則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炙甘草、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此外,中藥材在制作過程中通常需要經(jīng)過炮制,其中就有清洗除去雜質(zhì)、晾曬等一系列程序,所以無需再洗。而且,中藥材經(jīng)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已很衛(wèi)生,稍加沉淀,除去藥渣,即可放心服用。
煎制中藥的小技巧
用水
傳統(tǒng)的 3碗水煮成1碗 ,其實不是個科學的標準。因為不同處方的藥味多少、藥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藥材吸水量也有不同。應以水浸過藥材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而不是機械地用3碗水煮藥。通常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火候
一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刂苹鸷虻囊饬x在于,若火候過強,水分蒸發(fā)過快,影響有效成分的析出,亦易焦糊,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可以在煮沸之后不改文火,繼續(xù)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
時間
中藥煎煮時間,應根據(jù)不同藥物和疾病性質(zhì)、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沸騰后再用文火煲藥的時間,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復煎
許多老人家習慣于一副中藥 返煎 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滋補類的中藥,可以煎煮三次。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藥湯煎煮好,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chǎn)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