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濕湯紅豆薏米湯的做法,推薦兩款祛濕湯
春季去濕養(yǎng)生湯的做法。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養(yǎng)生從歷史上的玄虛傳說,已經(jīng)進入大眾百姓視野,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jié)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去濕湯紅豆薏米湯的做法,推薦兩款祛濕湯”,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紅豆薏米湯是一種生活極為常見的湯飲,其在祛濕上的作用極其顯著,一般來講,人們在平時喝祛濕湯的時候,就可以選擇以下三款。
去濕湯紅豆薏米湯的做法:
所需食材
紅豆、薏米、冰糖。
制作方法
1.薏米、紅小豆各30g。
2.洗凈泡一會。
3.將泡的薏米、豆子連同泡米水一同倒入高壓鍋,再加一些水。
4.大火煮至到噴氣后改小火,再煮15分鐘就好了。
5.這是煮制好的薏米紅小豆湯。
祛濕湯:
一:赤小豆粉葛煲鯪魚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少許,鯪魚500克,生姜3片
做法:
1.先將赤小豆、陳皮洗凈后備用;然后將粉葛削皮洗凈切塊;
2.接著將鯪魚清洗干凈后瀝干水分,然后鍋中放油,慢火煎至微黃;
3.最后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煲內(nèi),加入2500毫升的清水,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煲2個小時;最后放入適量食鹽即可。
二:冬瓜赤小豆煲生魚湯
材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魚2條、豬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
1.先將赤小豆洗凈;冬瓜西芹洗凈,連皮切成塊;生魚去內(nèi)臟洗凈,慢火煎煮至微黃;
2.將瘦肉洗干凈,然后整塊放入湯鍋里,加入2500毫升清水,并放入姜片;
3.大火煮開之后,再轉(zhuǎn)小火煮2.5個小時,最后放入調(diào)味料即可。
擴展閱讀
當(dāng)身體濕氣過重的時候,就應(yīng)把身體的多余的水分代謝出來,避免導(dǎo)致一些副作用反應(yīng),這時候可以吃一些具有祛濕作用的湯,能夠提高免疫力水平,能夠預(yù)防身體體質(zhì)下降,祛濕湯有很多,比如說淮山扁豆煲雞湯、陳皮豬肚湯、赤小豆粉葛煲鯪魚湯、芡實煲老鴨湯等等。
1、豬橫脷煲夏枯草
功效:清熱祛濕,除肝熱
材料:豬橫利500克,夏枯草、綿茵陳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 1、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 2、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水2500ml。先武火煲滾后轉(zhuǎn)文火煲約2小時,調(diào)味即可。
2、淮山扁豆煲雞腳
功效:健脾祛濕、舒筋活絡(luò)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實15克,苡仁15克,鮮雞腳200克(約10只),生姜絲少許。
做法:先將雞腳去衣清洗,切掉腳趾甲。將淮山、扁豆、芡實、薏苡仁、雞腳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內(nèi),加水2500ml(約10碗水),武火煲滾后文火煮2小時。煮好后加入食鹽調(diào)味即可。
3、白術(shù)陳皮豬肚湯
功效:健脾燥濕開胃
材料:陳皮10克,白術(shù)30克,鮮豬肚半個至1個,砂仁6克,生姜5片。
制法: 1、先將豬肚洗凈飛水。
2、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nèi),加水約2500ml,煲滾后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 3、取出豬肚切件,放回鍋內(nèi),再煲30分鐘,調(diào)味即可。
4、赤小豆粉葛煲鯪魚
功效:清熱下火、祛濕潤燥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少許,鯪魚500克,生姜3片
做法: 1、赤小豆、陳皮洗凈;粉葛削皮洗凈,切塊。 2、鯪魚去鱗及內(nèi)臟,洗凈,慢火煎至微黃。 3、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2小時,放適量食鹽調(diào)味便可。
5、芡實煲老鴨
功效:滋陰,健脾祛濕。
材料:芡實100克,老鴨一只。
做法:老鴨宰凈,芡實放鴨腹內(nèi)加水2500ml,武火煲滾后,文火繼續(xù)煲2小時,加少許鹽服食。
6、眉豆花生煲雞腳
功效:健脾祛濕,強筋健骨
材料:眉豆80克、花生50克、雞腳4對、冬菇8個、豬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配料洗凈,冬菇去蒂;雞腳洗凈,切對開;豬瘦肉洗凈,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nèi),加水2500ml,武火煲滾后,改文火煲約2小時。
7、沙葛豬骨湯
原料:沙葛500克,豬扇骨500克,眉豆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蜜棗2個,姜2片,水10碗。
8、薏仁豬腳湯
功效:健脾益胃、利濕、壯腰膝
現(xiàn)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存在濕氣比較重的現(xiàn)象,濕氣重精神會比較疲乏,身體不硬朗,還容易得病,那么吃哪些食物可以幫助去濕氣呢?
1、陳皮白術(shù)豬肚湯
材料:每次可選用新會陳皮6克,白術(shù)30克,鮮豬肚半個或1個,砂仁6克,生姜5片。
春季養(yǎng)生以祛濕為主 四款養(yǎng)生湯有助去濕氣
制法:先將豬肚去除肥油,放入開水中去除腥味,并刮去白膜。陳皮、白術(shù)、砂仁、生姜用清水洗凈。然后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nèi),煮沸后用慢火煲2小時即可。
功效:本湯有健脾開胃,促進食欲作用。對于腹脹、祛濕納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2、鮮桑葉燉豬腱
材料:鮮桑葉5克、豬腱肉60克、蜜棗半粒、姜1片。
春季養(yǎng)生以祛濕為主 四款養(yǎng)生湯有助去濕氣
制法:清洗豬腱肉,切成大片。用水沖洗一下鮮桑葉,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nèi),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diào)味。
小貼士:3-5月鮮桑葉最多,大家不要錯過了。嫩葉可煮吃,燉湯的話,老葉也無妨。
3、淮山茨實薏米湯
材料:每次可選用淮山15克,茨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術(shù)10克,豬排骨200克。
春季養(yǎng)生以祛濕為主 四款養(yǎng)生湯有助去濕氣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以去掉硫磺之味。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凈血污并斬件,茨實、北芪、白術(shù)用清水洗凈,然后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nèi),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此湯有健脾醒胃、祛濕抗疲勞作用,對于脾虛濕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4、桑枝鮮雞湯
材料:冬桑枝40克、光雞1只、生姜3片。
春季養(yǎng)生以祛濕為主 四款養(yǎng)生湯有助去濕氣
制法:桑枝洗凈稍浸泡;光雞洗凈去內(nèi)臟及尾部。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nèi),加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3個小時,調(diào)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
功效:氣味略帶中藥材的清香而鮮美清潤,具益精髓、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之功效。
你知道春天該怎么祛濕氣嗎?祛濕氣該吃什么嗎?濕熱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有時候常會因為這個問題而導(dǎo)致自己周身不舒服,干什么事情都沒勁,有病就需要及早解決,否則長期病痛存于體內(nèi)容易發(fā)展到不可收拾。
1、薏米紅小豆粥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yǎng)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jīng)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
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現(xiàn)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jié),運動量少,脾虛濕盛。
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fù)擔(dān)。
2、健脾祛濕湯(2~3人分量)
材料
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
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3、和中化濕湯(3~4人分量)
材料
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
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zhuǎn)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4、清熱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
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
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nèi),水滾轉(zhuǎn)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5、鵪鶉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
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
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6、橫月利去濕湯(2~3人分量)
材料
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姜2片。
做法
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7、草龜去濕湯(3~5人分量)
材料
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
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nèi)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8、黃瓜去濕湯
材料
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
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后轉(zhuǎn)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diào)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yīng)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癥。
祛濕的食物有哪些
1、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開胃,利水通淋。適合患有水腫及淋癥的人士。建議讀者用玉米煎湯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須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此湯具有調(diào)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于尿路結(jié)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
2、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濕。適用于脾虛泄瀉、水腫及風(fēng)濕人士。建議讀者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于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fēng)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癥。
3、芡實
又名雞頭子,是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芡實性平和,藥味甘澀,含有豐富的淀粉和蛋白質(zhì)。芡實有補中益氣、健脾祛濕、滋養(yǎng)強壯的作用,它與蓮子有些相似,但其收斂鎮(zhèn)靜的作用比蓮子強,適用于慢性泄瀉和小便頻數(shù)、夢遺滑精、婦女帶多腰酸等。此外,芡實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人臉色紅潤、白皙。
4、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腫。適用于有肥胖性水腫、腳氣、腹脹腹瀉等癥人士。建議讀者可用赤小豆、桑白皮,水煎煮約20分鐘,飲湯食豆或煲湯時加入赤小豆。可以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于濕熱泄瀉。
5、馬齒莧
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癥。
結(jié)語:一到春天我們身體中的濕氣就非常重,那么祛濕的食物有哪些呢?上面的文章就是有關(guān)去濕氣的問題。這時就該喝點祛濕降火的湯藥來祛濕降火。許多慢性病都是倚仗濕氣而存活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祛濕。
在日常生活中,體內(nèi)有濕氣的情況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是可能出現(xiàn)的,孕婦也不例外。而去濕湯的選擇,就可以幫助孕婦輕松的排出體內(nèi)的濕氣。
沙葛豬骨湯
原料:沙葛500克,豬扇骨500克,眉豆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蜜棗2個,姜2片,水10碗
做法:
1、赤小豆、眉豆、扁豆洗凈,浸泡1-2小時;豬扇骨斬大件,洗凈,汆水撈起;沙葛洗凈,去皮,去筋,切塊;
2、煮沸清水,放入所有原料,大火煮20分鐘,轉(zhuǎn)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孕媽媽們知道嗎?沙葛水分和維生素C的含量都很高,有清涼祛熱、降血壓的功效,所以,回南天不妨常吃。
三花薏米炒扁豆瘦肉湯
原料:木棉花20克,雞蛋花、槐花各2克,薏米、扁豆各30克,陳皮1/4個、豬瘦肉400克,生姜2片。
做法:
1、各配料洗凈,稍浸泡,陳皮去瓢,豬瘦肉洗凈,整塊不用刀切。
2、一起與生姜放進煲內(nèi),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diào)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三花配伍薏米、炒扁豆煲豬瘦肉能清熱祛濕、清濁祛濕,能解脾虛濕困,雞蛋花和槐花,它們分別有清熱祛濕,治濕熱下痢,清熱涼血、潤腸通便的功效。
山藥茨實薏米湯
原料:懷山藥15克,茨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術(shù)10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
1、先用水浸泡懷山藥,以去掉硫磺之味。
2、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凈血污并斬件,茨實、北芪、白術(shù)用清水洗凈,然后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nèi),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此湯有健脾醒胃、祛濕抗疲勞的作用,尤其對于脾虛濕重、精神不振的孕媽媽適用哦。
夏季濕氣比較重,一不小心濕氣就會侵入到身體里,人的體內(nèi)新陳代謝會加速,水分和營養(yǎng)流失比平時更快,但另一方面高溫陰雨天氣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身體疲勞之感,那么在生活中清熱祛濕的湯有哪些呢?
一、霸王花煲豬展湯
材料:霸王花2兩,豬展肉12兩,蜜棗4個,鹽少許,清水10碗。
制法:
1、豬展肉原塊洗凈,霸王花浸軟洗凈,蜜棗去核。
2、把蜜棗和霸王花同放企身瓦煲內(nèi),加清水,旺火燒滾,下豬展肉滾約二十分鐘,改中火煲約半小時,以文火煲至湯水余下四至五碗左右,以鹽調(diào)味。
功效:清熱除痰、止咳。
二、西洋菜羅漢果豬蹄湯
材料:豬蹄肉500克,羅漢果半個,西洋菜700克,南杏仁60克。
做法:
1、豬蹄肉洗凈,干水,羅漢果洗凈,西洋菜洗凈,摘短度,南杏仁用開水煲,去衣。
2、把羅漢果、南杏仁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放入豬蹄肉、西洋菜,再煮沸后,文火煲2——3小時,調(diào)味供用。
功效: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肺熱之燥咳,咽干口燥,或咽喉干痛,咳聲嘶啞,或燥熱便秘等。亦可用于支氣管炎屬肺燥有熱者。
三、蘿卜蓮子豬舌湯
材料:蘿卜750克、蓮子50克、芡實25克、蜜棗3枚、豬舌500克、豬骨750克。
做法:
1、蘿卜連皮洗凈,斜向切成中塊;蓮子、芡實、蜜棗去核洗凈,用清水稍浸泡;
2、豬舌反復(fù)刮洗干凈,切成大塊,連同豬骨用開水稍煮沸片刻,去掉血水,豬骨飛水后則用刀背敲裂;
3、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nèi)煲2個半小時,放適量食鹽和少量油調(diào)味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蘿卜性涼味辛甘,能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蓮子性平味澀,能健脾胃、養(yǎng)心神;芡實性平味甘淡,能補脾止瀉;蜜棗性平味甘,具益氣生津、滋潤肺胃的作用;豬舌能補益氣血、滋補強壯;豬骨補血生髓、強筋壯骨。合而四、花生雞腳湯
原料:雞腳10只(約200克),花生50克,黃酒5克,姜片、精鹽各3克,味精1克,雞油10克。
做法:
1、將雞腳剪去爪尖,洗凈;花生米放入溫水中浸半小時,換清水洗凈。
2、鍋內(nèi)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放入雞腳、花生米、黃酒、姜片,鍋加蓋,煮2小時,加精鹽、味精調(diào)好口味,再用文火燜煮片刻,淋上雞油即可。
特 點:
此湯含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等。
五、冬瓜赤小豆煲生魚湯
原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魚2條、豬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
1、赤小豆洗凈,冬瓜洗凈,連皮切,生魚洗凈,宰凈去鱗、內(nèi)臟,慢火煎至微黃
2、豬瘦肉洗凈,整塊不用刀切。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nèi),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
3、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個半小時,調(diào)入適量鹽、油便可,供3—4人用。
功效: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清淡不膩滯又富有營養(yǎng),同時又有祛濕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廣東民間常用的煲湯料之一,有健脾去濕,消腫解毒的作用,冬瓜能解暑氣,而生魚能補脾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