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滿一歲的嬰兒不宜吃蜂蜜
一歲寶寶春季養(yǎng)生粥。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毕嘈抨P(guān)于養(yǎng)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未滿一歲的嬰兒不宜吃蜂蜜》,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蜂蜜是不能亂喝的,雖然蜂蜜很甜,也有養(yǎng)生的作用,但是呢,不能說什么時候都可以喝或者說是干什么都可以在一起喝。而且呢方面是屬于涼性的食品,對于女生來說在過月事時就更不能喝了。我們成人來說都沒事,因為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或者是各種器官都已成熟,有了自己的抵抗力,但是,未滿一歲的嬰兒就不一樣了。我們來看看是為什么?
1.蜂蜜在釀造、運輸與儲存過程中,易受到肉毒桿菌的污染。嬰兒由于抵抗力弱,食入肉毒桿菌后,則會在腸道中繁殖,并產(chǎn)生毒素,而肝臟的解毒功能又差,因而易引起肉毒桿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蜂蜜中毒的嬰兒會出現(xiàn)遲緩性癱瘓,哭聲微弱,吸奶無力,呼吸困難。小于6個月的嬰兒更容易感染此病。中毒癥狀常發(fā)生于吃完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后的8~36小時,癥狀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減退。
2、勿空腹食用
空腹喝蜂蜜水容易使體內(nèi)酸性增加,時間長了就會胃酸過多而得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3、蜂蜜不能和蔥一起吃
蜂蜜中的有機酸、酶類遇上蔥中的含硫氨基酸等,會發(fā)生有害的生化反應,或產(chǎn)生有毒物質(zhì),刺激腸胃道而導致腹瀉。
4、肝硬化患者不能喝蜂蜜
5、感冒藥勿配蜂蜜
正在服用退燒藥或含退燒成分的感冒藥,不宜同時服用蜂蜜。很多感冒藥,如泰諾、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解熱鎮(zhèn)痛藥對乙酰氨基酚,它遇到蜂蜜會形成一種復合物,影響機體對其的吸收速率,從而減弱退燒作用。
蜂蜜的營養(yǎng)豐富,要注意喝蜂蜜的禁忌,不能忽略,女性朋友經(jīng)常喝些蜂蜜水來美容,有益健康的食物。
有很多想對寶寶那么好的,媽媽或者是爸爸們,在看到寶寶們想吃蜂蜜,你,都會忍不住,想要滿足她的要求,但是也不能事事都滿足要看情況。不能因為對寶寶的愛而害了寶寶,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寶爸寶媽們都要注意了。
ys630.COm精選閱讀
未滿月嬰兒黃疸的偏方
1、未滿月嬰兒黃疸的偏方
方劑1:金錢草15g,梔子6g,茵陳9g,甘草3g。制用法:水煎服。適應癥:新生兒黃疸。
方劑2:茵陳、茯苓各20g,梔子、白術(shù)各15g,木通5g。制用法:水煎服。大便干結(jié)者去除白術(shù),加大黃5g,枳實5g;發(fā)熱煩躁,舌質(zhì)絳紅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適應癥:新生兒黃疸濕熱證。
方劑3:黃連、茵陳、云苓各10g,黃柏、黃芩、梔子各6g。制用法:研成粉,用蜂蜜調(diào)成藥餅。貼于肚臍,外用熱水袋溫暖肚臍。適應癥:胎黃不退先天不足,氣血兩虛證。
2、未滿月嬰兒黃疸食療方
食材:蟬蛻0、5g,綠豆5g。制用法:水煎服。適應癥:新生兒黃疸。
食材:鮮蘑菇或番薯適量。制用法:做菜煮湯。食用。適應癥:新生兒黃疸陰黃證。
食材:冬瓜皮、玉米葉各3g。制用法:水煎服。適應癥:新生兒黃疸。
3、黃疸中醫(yī)常用治療偏方
新生兒黃疸
出生2-3天即可出現(xiàn)黃疸,10天左右達到高峰。病因是胎兒感受孕母濕熱之氣。治療宜用“去黃散”10克加梔子、郁金、白術(shù)、雞內(nèi)金等7劑大部分痊愈。
陽黃
黃色如金,上身眼目盡黃,下身不黃;白天小便不暢,或痛或不痛,夜間正常;病因是輕微濕,治療宜用“去黃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黃芩等,數(shù)劑即愈。
熱黃
口大渴,多飲反覺不快,一身盡黃;眼目發(fā)黃色淡,小便急數(shù)疼痛,尿色如黃汁。病因熱結(jié)膀胱。治療宜用“去黃散”15克加龍膽草、梔子、白芍、茯苓、澤瀉等,大熱泄黃疸亦除。
寒黃
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時緩解;一身黃疸、眼目白,小便清長、夜間尤多。病因是寒結(jié)膀胱。治療宜用“去黃散”3-6克加白術(shù)茯苓、山藥、芡實、薏米、附子等,溫命門,10-15劑痊愈。
陰黃
黃色不明顯,下身黃而上身不黃;小便夜間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輕微濕,治療宜用“去黃散”6-15克加茯苓、澤瀉、薏米之類或五苓散。連服數(shù)劑即退。
濕黃
一身上下盡黃,眼目具黃;身浮腫、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濕之病。治療宜用“去黃散”12-15克加升麻、牽牛子、車前子、澤瀉等,慢慢調(diào)理即愈。
燥黃
胸前發(fā)黃病因是肺金燥極,發(fā)于胸前。治療宜用“去黃散”3克加麥冬、梔子、白芍、陳皮、天冬、元參、花粉、白芥子等,數(shù)劑痊愈。
氣黃
頭面多黃、不發(fā)熱、輕微活動乏力、小便不數(shù),大便燥。病因是氣虛不能運化。治療宜用“去黃散”12克加人參、白術(shù)、茯苓、車前子等,氣旺則愈。
血黃
上下一身,眼目具黃,發(fā)熱、煩悶、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療宜用“去黃散”3-6克加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等,長服即愈。
手足黃
身不黃手足反黃。病因是濕熱壅閉與中焦。治療宜用“去黃散”15克加白術(shù)、茯苓、陳皮、甘草等,慢慢調(diào)理可治愈。
嬰兒黃疸的原因
1、膽紅素生成多
紅細胞破壞多: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nèi)處于低氧環(huán)境,紅細胞代償性增多,但壽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后7天內(nèi)含量高,產(chǎn)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肝細胞內(nèi)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肝結(jié)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nèi)葡萄糖醛酸轉(zhuǎn)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結(jié)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排泄結(jié)合膽紅素的功能差,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循環(huán)特點: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nèi)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zhuǎn)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嬰兒黃疸的危害
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爸媽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黃疸很快就能退去,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并發(fā)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后遺癥,甚至死亡。爸媽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當出現(xiàn)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yī)院,請求醫(yī)生的幫助。
一歲的寶寶靠吃母乳和奶粉為生,所以寶寶的身體應該是非常健康的。如果寶寶出現(xiàn)拉肚子的情況,就有可能是家長沒有給寶寶做好充分的保護。如果寶寶長時間拉肚子得不到治療的話,就有可能會患上腸炎,腸炎會伴隨很多癥狀的出現(xiàn)。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腸炎的具體癥狀吧!
1、安撫寶寶。
不得不說寶寶此刻肯定很難受,肚子不舒服,屁屁估計也因為拉肚子而難受,媽媽要盡可能溫柔耐心給予寶寶精神上的安慰,不要覺得寶寶小就感覺不到,多抱多哄寶寶便不會歇斯底里浪費精力在哭鬧上了。
2、暫停輔食。
一歲多的寶寶患腸炎很多是因為食物誘發(fā)的,要么吃了不干凈的東西要么一次性吃太多,消化不了,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拉肚子想多補些營養(yǎng)而豐富了輔食。
3、飲食清淡。
患腸炎期間,寶寶的消化系統(tǒng)也比較紊亂,很多高營養(yǎng)的食物消化不了,最好吃些粥類,粥里盡量不加肉末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還在母乳喂養(yǎng),媽媽也盡可能吃清淡些。
4、注意補充水份。
寶寶排便次數(shù)增加的同時體內(nèi)水份也在大量流失。要注意寶寶每次排泄后和適量溫開水,也可以加少許鹽,補充體內(nèi)流失的鈉。
5、隨時觀察體溫。
寶寶腸炎還會伴隨體溫的起伏,一般會反復高溫,隨時測量,若寶寶哭鬧不止且體溫持續(xù)高溫,最好去醫(yī)院確診,千萬不要耽誤病情。
6、必要時特殊處理。
如果媽媽確實擔心寶寶的狀況,尤其排泄量巨大有的寶寶甚至一拉就是半盆這樣,還是及時去醫(yī)院進行治療保險些。另外一些小兒慢、急性腹瀉必用藥物也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適量服用起來,可以緩解或者根治以上癥狀。
一歲的寶寶皮膚是非常的嬌嫩的,平常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對寶寶進行保護,不要讓寶寶經(jīng)??钠破?,這樣有可能會導致感染,也有可能會帶來其他的一些問題。寶寶全身上下的皮膚都很脆弱,尤其是腳上的皮膚可能會更加容易出現(xiàn)問題,一般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脫皮,一歲寶寶腳脫皮是為什么呢?
一歲寶寶腳底脫皮怎么回事
寶寶本身皮膚可以有新陳代謝,所以有生理性的脫皮,但是如果腳底脫皮嚴重要看看是否缺乏維生素導致的,其次有無手足癬等。那么,一歲的寶寶腳底脫皮是怎么回事?一般來說腳底脫皮的話,與腳氣有一定的關(guān)系,當然并不是主要的,具體腳底脫皮的原因有許多,一起來看看吧。
1、腳氣導致腳底脫皮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真菌性皮膚病,一般常見于男性朋友,當然女性朋友中也較常見,腳氣的病因主要是皮膚癬菌引起的,腳氣有嚴重程序,腳底容易出汗的人比較嚴重,皮膚癬菌容易滋生并且擴散,因此這類朋友容易出現(xiàn)腳底脫皮。有腳氣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腳步衛(wèi)生,勤洗腳,勤換鞋。
2、皮膚干燥導致腳底脫皮
皮膚干燥的人容易導致手腳脫皮,主要原因是腳部干燥導致腳表皮細胞供氧不足或供水不足,造成腳表皮細胞壞死,主要高發(fā)季節(jié)在秋冬季節(jié)。此類朋友需要多飲水,多吃蔬菜,能夠有效緩解癥狀。
3、體內(nèi)缺乏維生素E導致腳底脫皮
缺乏維生素E的朋友容易出現(xiàn)腳底脫皮的癥狀,主要原因是人體所需要的一些微量維生素缺少,導致皮膚容易壞死脫皮。這類朋友建議平時多吃蔬菜水果,也可以適當吃些維生素E。
4、剝脫性角質(zhì)松懈癥
剝脫性角質(zhì)松懈癥不但會引起腳底脫皮,嚴重的朋友還會造成腳掌部位的疼痛,行走困難等。
腳底脫皮怎么辦
腳底脫皮是一種很常見的現(xiàn)象,有可能是由于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膚病,也有可能是因為缺乏維生素而導致。因此,需要對腳底脫皮診斷清楚,才能有效的治療。那么,腳底脫皮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驗方自療法
1、
風油精涂于患處,每日1次。2、
將雙足用溫水洗凈后擦干,涂藿香正氣水于患處,每日2次。3、
冰硼散3支、六一散30克、拌勻,取適量睡前涂于患處。4、
樟樹葉子適量,擦患處,每日2次。5、
將患足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凈,后用消毒棉球蘸醋精涂于患處,每日2次,連用1周可見奇效。二、飲食自療法
1、
花生大蒜頭20瓣、生花生仁250克、雞腳爪3對。蒜瓣去皮,與另2味合煮服之,腫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腦磷脂,可治腸塞等病,亦能疏導腳氣。2、
大蒜頭5只、龜1只。龜洗凈切塊,蒜頭微搗爛,放入鍋中,清燉烏龜,每天服1次。本方對腳氣病引起的腫脹有消退作用,對老年人更為適宜。3、
花生仁、赤小豆、大蒜頭去皮及紅糖各200克。上藥煮爛食之,每天服1次,不可加鹽,否則無效。本方可治療腳氣病之足背浮腫,延至腳踝,甚則小腿也微感不適者。如腫過膝至股部,則生命垂危,應及時到醫(yī)院治療。4、
干姜、木香、陳酒各4克、李子2克。上藥加水400毫升,煎至半量,此煮汁為1日份,3次服飲。本方可預防腳氣沖心癥。此外,宜攝取稍多的的維生素B1,對于治療腳氣病有益。5、
大蒜60克、老姜30克、陳皮30克、小豆60克、鯽魚1尾。鯽魚洗凈,和上藥共入鍋中,加適量的水煮熟后食用。腳氣病與脾、胃有密切關(guān)系,恢復脾胃的功能即能消除水腫。小豆和鯽魚都有消除水腫的功能,陳皮起輔助作用。6、
蔥頭100克、蘿卜籽50克。加水煮1小時,取原湯1碗,頓服。本方用治腳氣腫痛,具有消腫止痛之功效。7、
蔥頭(搗爛)1根、生姜(搗爛)45克、艾葉60克。上藥用布共為1包,蘸熱燒酒擦患處,以痛止為度。本方主治因濕氣而兩腳兩腿作痛。8、
取大蒜若干,搗爛成糊狀敷于患處,約10分鐘左右將其擦去,再涂上一些金霉素眼膏,2天1次,連用3次可愈。一歲寶寶眼袋發(fā)紅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寶寶的睡眠不足引起的,我們應該要注意寶寶的作息時間,而且要觀察寶寶小便的時候是否出現(xiàn)很多的泡泡,這有可能是因為腎臟功能異常引起的,所以應該要檢查清楚它的發(fā)病原因。對于一歲寶寶眼袋發(fā)紅的情況,應該要給寶寶多補充維生素A以及補水等。
一歲寶寶眼袋發(fā)紅怎么回事
有些寶寶的眼袋異常應和飲食消化不好,睡眠異常有關(guān)系,但是如果這段時間寶寶的飲食還有睡眠都很正常,那么就不是這個現(xiàn)象,但是出現(xiàn)眼袋發(fā)紅并且明顯發(fā)現(xiàn)孩子的眼袋比以前重,你一定要注意,注意孩子的小便泡泡多不多,以防是腎臟影響引起的。實在擔心,去查個小便。
一歲寶寶眼袋發(fā)紅吃什么好
要注意多為寶寶補充維生素a與蛋白質(zhì),可以從瘦肉、魚類、蛋類及乳類和大豆制品中獲取,這里面的蛋白質(zhì)質(zhì)優(yōu)且含量豐富,而維生素a的話可以通過魚肝油或雞肝、羊肝、豬肝、葫羅卜、蒜苗、香菜、油菜、菠菜等食物攝取,還可以吃些食物油。同時媽媽要有意識的為寶寶補充維生素c,這樣的話蔬菜和水果中成為不二選擇,此外還可以自己榨取鮮果汁飲用,還補充了水分。
寶寶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寶寶眼袋出現(xiàn)發(fā)紅現(xiàn)象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重視起來,有些小寶寶是因為缺水造成的,但是也有些寶寶是出現(xiàn)了其它方面的問題,為了保證寶寶身體健康,最好是及時帶寶寶去醫(yī)院就醫(yī)檢查,以免耽誤病情,希望這些內(nèi)容可以幫助到您。
一歲寶寶發(fā)燒腹瀉嘔吐
1、寶寶發(fā)燒腹瀉嘔吐之穩(wěn)住情緒
如果寶寶腹瀉,先要穩(wěn)住寶寶的情緒,不要讓寶寶害怕的哭鬧,這樣會加重病情。然后分散寶寶的注意力,不要讓他覺得很難受。
2、寶寶發(fā)燒腹瀉嘔吐之及時清洗
寶寶因腹瀉會導致屁股紅紅的,有些疼了,家長要在寶寶便后及時洗洗寶寶的屁股,盡量用溫水洗,不要用紙使勁擦,寶寶會很疼。如果屁股紅的厲害,可以在洗完屁股擦干后抹上一些紅霉素眼膏比較好。
3、寶寶發(fā)燒腹瀉嘔吐之物理降溫
如果寶寶發(fā)燒了,先要給他額頭貼上退熱貼,幫助寶寶降低體溫,不超過38°5就不用著急喝退燒藥。超過了再在醫(yī)生指導下給寶寶喝退燒藥。
4、寶寶發(fā)燒腹瀉嘔吐之多喝開水
早上起來就喝白開水(因為這樣可以補充晚上丟失的水分,清理腸道,排除廢物,喚醒消化系統(tǒng)及整體機能的恢復,清潔口腔等!寶寶媽媽們,不要忘記了哦!),半小時后再喝奶,喝奶后再喝幾口水(以便稀釋奶和清潔口腔)。
5、寶寶發(fā)燒腹瀉嘔吐之日常飲食
5.1、喝奶時間要有規(guī)律,有間隔,2到3小時一次,晚上可以3到5小時,是因為寶寶的腸胃嬌嫩,發(fā)育不完全,需要充分排空和休息,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運作。
5.2、中間時間以喝白開水為主,不要吃其他東西,補充充足水分,促進消化、吸收功能的完善,排除體內(nèi)廢物和毒素。
5.3、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媽媽要吃清淡的食物,不要吃海鮮,不要吃過冷和過熱的食物,水果也要有選擇,以平性為主,也要多喝白開水。注意乳頭衛(wèi)生,一旦乳腺發(fā)炎,要停止喂母乳。
5.4、人工喂養(yǎng)的寶寶,由于營養(yǎng)不全(沒有母乳好),會造成消化系統(tǒng)功能虛弱,要隨時觀察寶寶,調(diào)整飲食的量。
寶寶該如何快速退燒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于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于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zhuǎn)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fā)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有助于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并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zhuǎn)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zhì)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xiàn)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以助發(fā)汗,并防脫水。水有調(diào)節(jié)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nèi)的失水。
一歲寶寶怎樣喂養(yǎng)
寶寶一周歲,身體各方面機能的發(fā)育漸漸遲緩下來,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需要量也降低了不少,因此寶寶飯量的增加也會相應的減少。如果此時父母一廂情愿地為寶寶增加食物供給,是不切合寶寶的實際需要的。
所以說,父母在為寶寶制定喂養(yǎng)計劃時,一定要分析寶寶的具體情況,根據(jù)他的實際需要設(shè)定飯量。當寶寶不肯吃飯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勉強,更不能逼迫,否則會適得其反。
另外,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剛剛學會走路,對走路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對于玩的興致也很高,于是經(jīng)常在吃飯時不能集中注意力,食欲不佳。這時,如果家長總是追在寶寶后面喂飯,寶寶會逐漸把躲避你的追和攆當成一種娛樂,就更沒有心思吃飯了。
因此家長應該在培養(yǎng)寶寶良好的進食習慣方面下功夫。首先讓寶寶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吃飯,甚至所坐的桌椅、所用的碗碟勺子也要固定。吃飯時不要讓寶寶一邊吃一邊玩,更不能養(yǎng)成寶寶前邊跑,大人后邊追著喂的壞毛病。
夜奶就是夜間喂奶,新生兒因為生長發(fā)育的需求,另外加之腸胃容積比較小,所以說新生兒喂奶的次數(shù)特別的多,隨著新生兒腸胃逐漸的完善,而且寶寶會逐漸的增加輔食,到六個月左右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把夜奶斷掉了,長時間的吃夜奶不利于孩子的腸胃,對于家長來說也是比較沉重的負擔。
一歲寶寶如何斷夜奶
1、減少喂奶次數(shù)
從第4個月起,媽媽有計劃地減少夜間喂奶的次數(shù),讓寶寶慢慢養(yǎng)成不吃夜奶的習慣。但要是寶寶身高體重發(fā)育不達標,要酌情處理。
2、調(diào)整喂奶時間
將寶寶吃夜奶的時間推遲,每次推遲半個小時。比如寶寶習慣在凌晨3到4點吃夜奶,寶寶醒后先喂水,半小時后再喂奶,這樣就能調(diào)整寶寶吃奶時間,慢慢停掉寶寶的夜奶。
3、別心軟,擠掉都不喂
很多媽媽在戒夜奶時都會心軟,其實這是戒夜奶的大忌。媽媽們應該保持寧可擠掉也不喂的態(tài)度,不然很難斷奶成功。如果怕寶寶餓,就增加白天的輔食量。
4、睡前加輔食防餓
睡前一個小時讓寶寶吃飽,減少寶寶睡眠期間的饑餓感,如可以添加飽腹感的食物,如米粉等。此外,還要根據(jù)寶寶的情況調(diào)整白天的飲食量。
5、使用安撫奶嘴
有時候?qū)殞氁归g哭鬧,不一定是餓,可能是想通過吮吸獲得安慰。媽媽可以給安撫奶嘴寶寶吸,這樣也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如果寶寶不哭,慢慢就能戒掉夜奶了。
多久斷夜奶最好
如果寶寶夜奶太愁人,媽媽不能安心睡個好覺,就要考慮戒夜奶了。戒夜奶對寶寶和媽媽來說,都是重大的考驗。很多媽媽下定決心戒,但又怕寶寶餓著,夜里有“風吹草動”,就飛奔到寶寶身邊喂奶。而且,寶寶一次次的哭聲,也會讓媽媽妥協(xié),結(jié)果戒夜奶一拖再拖。其實,等寶寶4-6個月,就不需要吃夜奶了。因為此時寶寶不僅從母乳和配方奶粉中獲得營養(yǎng),也開始從輔食中獲取營養(yǎng)。隨著輔食的增加,寶寶夜間不會感到餓,睡眠質(zhì)量會提高。從這個時候開始,媽媽逐漸給寶寶戒夜奶,很大程度能讓寶寶和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