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艾灸:補益肺氣、防病治病
慢阻肺春季養(yǎng)生防病。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隨著生活的提升,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關注焦點,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開有關四季養(yǎng)生的認識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分艾灸:補益肺氣、防病治病”,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導讀:9月23日是秋分,在這天涼之時,秋分艾灸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那么秋分艾灸要如何操作呢?是否人人都適合秋分艾灸?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秋分艾灸
秋分過后,天氣逐漸轉涼,此時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復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艾灸更為有效。
天灸療法是以溫熱藥物穴位貼敷,使局部皮膚充血潮紅、起泡來治療疾病的一種非火熱中醫(yī)外治方法,三伏天灸在每年的7-8月,而三九天灸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1月,這兩次施灸的時間間隔比較長。如果能在此期間增加春分灸和秋分灸,能夠加強三九和三伏天灸的功效。
中醫(yī)講究天人合一。在秋分時節(jié),根據(jù)節(jié)氣的陰陽變化,施以溫熱的灸法,能有效溫通陽氣、祛風散寒、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秋分灸與三伏灸、三九灸一樣,也屬于節(jié)氣灸。不同的是,由于秋分處于陰陽消長的轉折期,最利于調節(jié)陰陽平衡,所以秋分灸相對溫和,是對三九灸、三伏灸的補充。
進入秋天后,氣溫逐日下降,寒涼漸重,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溫熱之氣,許多陰寒癥有了抬頭趨勢,比如咳嗽、胃痛、腹瀉、四肢怕冷等寒癥,同時也是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高發(fā)期。而此時使用秋分灸能有效溫通陽氣、祛風散寒、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還能潤燥。
秋分灸治療選取肺俞、脾俞、腎俞、關元俞等足太陽膀胱經(jīng)背俞穴為主,以調治相關臟腑和有關組織器官的病證,對呼吸道及消化道等疾病尤為顯效。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節(jié)氣當天以及前7天、后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間隔,這樣療效比較好。
自行進行節(jié)氣灸可以選擇簡單方便操作的艾灸,將艾條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以溫通經(jīng)脈、調和氣血、協(xié)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防病保健、養(yǎng)生美容、治療疾病之功效。
艾灸可采取懸灸、溫灸器灸、溫灸筒灸等方式,每個穴位可因各人皮膚情況施灸5-10分鐘,可于節(jié)氣時間范圍內隔天選取穴位進行施灸。
以下是一些秋冬常見虛證的秋分灸法,老人可以自己在家操作。
1、灸足三里
適合于脾胃虛寒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虛寒性胃腸病等,灸法一般以溫補脾胃為主,兼溫腎陽、助肺氣。先點燃兩根艾條,在兩側足三里灸,保持與皮膚的距離不超過2厘米,但又不會燙,如此持續(xù)3至5分鐘。每天灸1次,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秋冬脾胃虛寒性疾病的發(fā)作。
2、灸膻中
適合于肺虛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寒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還有反復呼吸道感染,灸法一般是疏通經(jīng)氣、溫肺。操作時,選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后面的大椎作為施灸的部位。用艾條先灸膻中,后灸大椎,方法同上。此法在睡前進行比較好,時間可稍長,灸上10至15分鐘后,能暖和身體、幫助睡眠、預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發(fā)作。
3、灸涌泉
適合于腎內積寒證者,包括虛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還有凍瘡等。均是由于腎陽虧虛、寒濕內侵,致使筋骨、肌肉受累,一般灸兩腳底涌泉穴。晚上熱水洗完腳后,擦干,點燃艾條,懸在兩腳心前1/3處涌泉穴,來回移動艾條,使腳心有熱感但不覺得燙。每只腳灸3至4分鐘。
提醒,秋分灸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如果有以下情況,如咳嗽時痰黃、尿少、大便干澀,多數(shù)屬于熱癥不適合做;發(fā)燒、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來,也不宜做。糖尿病患者易留疤,應慎施灸。孕婦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
精選閱讀
養(yǎng)生導讀:秋分節(jié)氣到,這時秋天的氣息很濃厚,肺主秋,所以秋分時節(jié)要養(yǎng)肺。那么秋分如何養(yǎng)肺呢?你知道秋分養(yǎng)肺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為您介紹秋分養(yǎng)肺的十大妙招,養(yǎng)好肺,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秋分如何養(yǎng)肺?
秋分被稱為地門閉陰氣漸盛,從此天氣越來越?jīng)?。正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開始。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肺主秋,肺氣虛,則人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下降,易生悲傷;肺主養(yǎng)收,所以肺要以養(yǎng)為原則。
1、要多喝水
秋季氣候干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jié)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還可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方法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每次10分鐘,每日2~3次即可。
除了多喝水,還可以多進食湯品來補水。蓮子、芡實、魚鰾、蜂蜜等有滋陰潤肺作用,冰糖銀耳湯、黃精秋梨湯、雪梨膏、百合蓮子湯、山藥蓮子湯、芡實山藥羹等也有養(yǎng)陰潤肺作用,不妨常食。
2、飲食潤肺
從中醫(yī)的角度,百合、梨等食物有潤肺的作用,中醫(yī)的肺與西醫(yī)的肺所指還是有區(qū)別的。中醫(yī)所指的肺不單單指一個器官,比如中醫(yī)認為肺主行水,比較通俗地說是指肺氣有推動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的功能。這里的潤通俗理解為滋潤。
中醫(yī)認為,肺乃嬌臟,潤肺有助肺部的保健,所以秋季多吃一些如百合、梨、山藥、白蘿卜、荸薺等潤肺的食物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的。
3、做好保暖
肺位于胸腔,經(jīng)絡與喉、鼻相連。寒邪最易經(jīng)口鼻犯肺,使肺氣不得發(fā)散,津液凝結,從而誘發(f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反復之下可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或引發(fā)慢性鼻炎。
秋季肺氣旺,這個季節(jié)適合養(yǎng)肺,但弄不好也容易對肺部造成損傷。因此,肺部不好的人,做好保暖很重要,及時增添衣服。
4、早睡早起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是秋季養(yǎng)生的一大原則。早睡是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因晝夜溫差較大,要根據(jù)天氣變化適時添加衣服。睡覺要護住胸背,因為五臟的俞穴都匯合在背上,如果邪風侵入,容易中風寒。
另外,心平氣和是養(yǎng)肺的最好辦法。因為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緒的變化表現(xiàn)最顯現(xiàn)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穩(wěn)。因此,要盡量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避肅殺之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5、按按穴位
秋屬金,主肺,秋分之際要注意保養(yǎng)肺氣。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用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約60次,然后再按摩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1-2組,可通鼻竅。
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正身閉目,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氣于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胸部檀中穴位置數(shù)十下,可請家人用手掌從背部脊柱兩側由下至上輕拍約10分鐘,可暢快胸中之氣,有健肺養(yǎng)肺之功效。
6、冷水鍛煉
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做些有氧運動,如登山、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但運動不可過于劇烈,以免大汗淋漓而耗傷津液。
適當?shù)睦渌憻拰︻A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平時可以冷水洗臉、洗腳、浴鼻等,身體健壯的人還可以洗冷水浴等。
7、常練呼吸
秋季養(yǎng)肺首先就要多做深呼吸。每天清晨起床先站在窗口,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吸氣時,最大限度向外擴張腹部,胸部保持不動;呼氣時,最大限度向內收縮腹部,胸部保持不動。
呼吸要深長而緩慢,用鼻呼吸,每次深吸氣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氣3-5秒,屏息1秒。每次5-15分鐘,每天練習一兩次。
8、常笑宣肺
中醫(yī)有常笑宣肺一說,大笑能使肺擴張,還可以清除呼吸道濁氣。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氧氣隨著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充滿活力。
患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者及手術后的病人都不宜放聲大笑、狂笑。
9、飯后慢走
散步,特別是快走屬于有氧運動,能增強肺活量。中醫(yī)認為,肺主氣,肺功能強了,能更好地呼出濁氣,吸入清氣,讓人神清氣爽。
在每日晚餐1-2小時后,先慢走10-15分鐘。然后找一環(huán)境安靜、相對開闊的地方,站定后全身放松,兩眼徐徐向前平視,雙足邁開與肩同寬,雙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肚臍下3公分左右的位置,吸氣時收腹,再緩緩呼氣放松。每天練習半小時,對健肺很有幫助。
10、少辛增酸
秋季飲食還要注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說,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醫(yī)認為,肺火太盛會損傷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還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火的侵入。
根據(jù)中醫(yī)營養(yǎng)學的這一原則,在秋天一定要少吃辛味的蔥、姜、蒜、韭、椒等辛辣食物,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酸味的水果有蘋果、石榴、葡萄、柚子、檸檬、山楂等??傊锾煲m當多吃酸的食物,從而達到養(yǎng)肺同時養(yǎng)肝的目的。
秋分如何養(yǎng)肺?吃4種白色食物
1、白花椰菜
白花椰菜是含有類黃酮最多的食物之一,類黃酮有預防感染的功效。此外,還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蛋白質、各類營養(yǎng)素及礦物質,食用后又容易消化吸收,營養(yǎng)價值高。建議吃法是清炒花椰菜。
2、山藥
山藥自古以來就被奉為物美價廉的保養(yǎng)圣品,既可以當作主食,也可做湯品或蔬菜,山藥內含膽堿、黏液質、蛋白質、脂肪、醣類及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素,是被公認最滋補的食材。建議用山藥和排骨來煲湯。
3、蓮藕
荷蓮一身是寶,秋藕最補人,入秋后空氣干燥,人容易煩躁不安。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去秋燥。蓮藕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淀粉,有明顯的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食用蓮藕生熟皆可。作為水果生吃,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紅棗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yǎng)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yǎng)生。
4、杏仁
俗話說蘿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醫(yī)。秋天易于被秋燥耗傷津液,引發(fā)口干舌燥,咽喉疼痛,食用豬肺、柿餅、枇杷、荸薺等潤燥補肺的食物正當時。而堅果中最滋潤的,非杏仁莫屬?!侗静菥V目》中列舉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潤肺,清積食,散滯。杏仁富含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具有潤肺、止咳、滑腸等功效,對干咳無痰、肺虛久咳等癥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秋分如何養(yǎng)肺?從中醫(yī)理論來講,秋天要特別重視保養(yǎng)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都不能離開養(yǎng)收這一原則,要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
秋季肺氣當令,人體在這個季節(jié)很容易因氣候變化而產(chǎn)生咳嗽、氣喘等與肺有關的疾病,人們在秋季除了通過飲食和藥物進行肺部保健外,還可以使用一些簡單有效的招數(shù)來補養(yǎng)肺所,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下面就給朋友們介紹三種比較實用的小方法。
按摩鼻部強肺氣
中醫(yī)認為,肺開竅于鼻,鼻子是人體在秋季保護肺氣的第一道防線,通過按摩鼻部,可以增強鼻子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并且刺激人體的肺經(jīng)氣血暢通,對于增強肺氣有很大幫助。
按摩鼻部的方法是:先將兩后拇指外側相對摩擦溫熱,然后用兩手拇指外側順著鼻子兩側由上至下按摩36次,然后按摩鼻子下端兩鍘的迎香穴36次,以鼻部感覺到溫熱微有酸麻的感覺為度,每天早晚堅持按摩1次。
吐納保肺健身
早晨起床,洗刷完畢,靜坐閉目養(yǎng)神,緩緩做腹式深呼吸,鼻子吸氣送入丹田,再慢慢的從嘴中吐出,反復25次,能夠保肺健身。
擴胸后仰補肺氣
秋季人體的肺氣比較活躍,通過胸部運動,可以鍛煉肺部的舒張和收縮能力,提高對外界刺激的適應性,起到補肺氣的作用。
鍛煉的方法為:采取站立姿勢,雙手握拳平舉胸前,然后緩緩向身體兩側水平張開,張開的過程中注意稍用力,以臂部帶動肺部的擴張,維持平舉10秒鐘后,上體姿勢不變,身體向后緩慢后仰,使肺部得到上下的擴張,后仰的角度以自我感覺可以維持為度,保持后仰30秒鐘后恢復站立姿勢。這個運動每天早晚進行一次,每次做5遍。
拍胸捶背通肺氣
通過振動肺部,可以疏通肺氣,有助于排出肺中的濁氣,促進健康。
方法為:采取站姿,先以雙手在胸部按照由上至下,由中間至兩側的順序拍打,以感覺到肺部的震動為度,上下拍打36下,中間至兩側拍打36下,然后反手捶打背部,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各做36下。這樣做完為一遍,早晚各做5遍。
養(yǎng)生導讀:過了中秋節(jié),秋分節(jié)氣也要到了。秋分時節(jié),秋燥傷人,所以這時的養(yǎng)生關鍵是養(yǎng)肺。那么秋分吃什么哦?下面6種食物是秋分節(jié)氣養(yǎng)生必備,大家不妨來看看。
秋分吃什么?
秋分,是24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9月23日前后。中醫(yī)認為,這時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景物蕭條,空氣干燥。由于燥是秋季的主氣,而中醫(yī)自古就有燥令傷肺說法,也就是這個時節(jié)的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因此,秋分養(yǎng)生首先得養(yǎng)肺。
秋分吃什么?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以下幾款食物是秋分養(yǎng)生的好食物!
一、鴨肉
鴨肉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適于滋補。但與其他肉類相比,鴨肉性涼,具有滋陰養(yǎng)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其蛋白質含量也比豬肉、牛羊肉要高出20%左右,經(jīng)常食用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而且,鴨肉中的脂肪含量較低,其中不飽和脂肪易被人體消化,可以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臟。
推薦食譜:山藥老鴨煲
原料:鴨子約1000克、山藥500克、蔥、姜、八角、料酒、鹽適量即可。
做法:先將鴨子洗凈剁塊,山藥去皮切塊,姜切片,蔥切段;鴨肉焯水后,冷水下鍋煮,放入蔥、姜、八角、料酒;大約40分鐘后,待湯表面浮出油花后,放入山藥,煮至食材酥軟,再加入鹽調味即可。
二、菜花
菜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每200克新鮮菜花可為成年人提供一天所需維生素A的75%以上。其維生素C的含量更為突出,每百克可達80毫克,比常見的大白菜、黃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桔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醫(yī)素來有色白入肺之說。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發(fā)季節(jié),潔白的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
推薦食譜:菜花燒香菇
原料:菜花300克、香菇(干)50克、醬油10克、鹽3克、味精2克、大蔥2克、白砂糖5克、黃酒10克、淀粉(豌豆)8克、胡麻油3克、色拉油20克。
做法:菜花洗凈掰成小朵,在開水鍋中燙一下,撈出用冷水過涼;香菇用溫水泡開,洗凈泥沙,去蒂切片;大蔥去根洗凈切成蔥花;淀粉加水適量調勻濕淀粉約15克,備用。鍋架旺火上,放油燒熱,下蔥花熗鍋,加入素湯100毫升、紹酒、醬油、白糖、精鹽、菜花、香菇,燒至湯沸后撇去浮沫,入味后加入味精,然后用濕淀粉勾稀芡,淋入花椒油攪勻即成。
三、百合
秋分吃什么?百合是養(yǎng)肺佳品。百合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因為百合鮮品含黏液質,能夠潤燥清熱,對于治療肺燥和肺熱咳嗽等癥狀非常有療效。以百合為原料而制作的各種飲食,對清肺熱都有一定的療效。百合也有清心潤肺、安神定志的功效,失眠的人可以多吃一些。但由于百合偏涼性,胃寒的患者要少用,風寒咳嗽、虛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推薦食譜:百合粥
原料:百合粉50克、大米60克、糖適量。
做法:先將百合與米分別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水,用小火煨煮。等百合與大米熟爛時,加糖適量,即可食用。
四、銀耳
銀耳被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雖補,但價格昂貴,而銀耳無論顏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窩相似,價格便宜。銀耳具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美容、嫩膚、延年益壽之功效。銀耳中富含天然植物性膠質,具有很好的潤膚功效,再加上它的滋陰作用,確為秋季潤燥的絕佳補養(yǎng)品。
推薦食譜:銀百秋梨羹
原料:銀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適量。
做法:將秋梨洗凈去核切小塊,加入水發(fā)銀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蒸1個小時后,食梨喝湯。
五、萵筍
萵筍肉質細嫩,生吃熱炒均相宜。常吃萵筍可增強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進膽汁的分泌。萵筍中的鉀是鈉的27倍,有利于促進排尿,維持水平衡,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萵筍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參與牙釉質和牙本質的形成,參與骨骼的生長。萵筍葉的營養(yǎng)遠遠高于萵筍莖,因此萵筍葉丟棄不吃,實在是太可惜了。此外,秋季愛患咳嗽的人,多吃萵筍葉還可平咳。
推薦食譜:桃仁萵筍
原料:萵筍300克、桃仁20克、鹽3克、雞精2克、香油5克。
做法:將萵筍去皮洗凈,切成厚片,在每片中間連刀豎切一個口,使之保持不斷,桃仁切成條;坐鍋點火放清水,待水開后倒入萵筍片、桃仁焯至變色撈出,過涼待用;把萵筍片中間開口處撳開,將桃仁嵌入萵筍片中,再放入器皿,加入精鹽、香油、雞精拌勻即可。
六、梨子
梨是秋季最好的潤肺食物之一,每天吃一兩個梨可有效緩解秋燥。梨子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有潤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用。秋燥襲人時,出現(xiàn)口渴、便秘、干咳等癥狀,或因內熱導致煩渴、咳喘及痰黃等癥狀,可多食梨。梨子是解秋燥的圣品,但考慮到梨子性質偏寒,所以體質虛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必須隔水蒸過、煮湯,或與藥材清燉就可。
推薦食譜:川貝冰糖燉梨
原料:川貝、冰糖、梨適量。
做法:梨洗凈,從頂部切下梨蓋,再用勺子把梨心挖掉,中間加入川貝和幾粒冰糖。用剛切好的梨蓋,將梨蓋好,拿來幾根牙簽從上往下固定住。將梨放在杯子里或大碗里,加水,放入鍋中燉35分鐘左右,直至整個梨成透明色即可!
秋分吃什么?以上六種養(yǎng)肺潤肺食物是秋分養(yǎng)生的佳品,大家不妨把它們添加到自己的家庭菜單上,每天多吃點,身體更健康!
秋分一直被中醫(yī)視為自然界陰陽變化、交替、過渡的分水嶺。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認為秋分前后,既能養(yǎng)陽又可滋陰,最利于調整陰陽的消長與平衡。
養(yǎng)生正當時 秋分重平衡
因為秋分節(jié)氣已經(jīng)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jié)氣,人們在養(yǎng)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xiàn)偏頗。
精神調養(yǎng)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yǎng)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jié))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yǎng)生中的養(yǎng)收之一法,也是調節(jié)精神的一方良劑。
在飲食調養(yǎng)上,中醫(y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fā)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于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于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fā)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chǎn)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yǎng)方面要體現(xiàn)“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
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飲食有節(jié)”。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y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yǎng)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chǎn)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yǎng)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fā)現(xiàn)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y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又不難發(fā)現(xiàn)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