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節(jié)老人養(yǎng)生。
“靜能養(yǎng)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聰慧清醒。”隨著社會觀念的更新,養(yǎng)生的理念也在不斷刷新,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盤點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導讀:說到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實除了吃粽子、插艾葉、掛菖蒲等這些大眾化的習俗,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與別的地區(qū)不同,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
1、吃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作為一種民俗食品,粽子在嘉興一帶流播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
它的粽子從選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后腿精選,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滲入米內。
2、吃面食
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紀的人會告訴你,那是因為端午時節(jié),正是當地小麥成熟之際,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jié)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
3、送扇子
端午節(jié)又稱女兒節(jié),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娘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娘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
可見,扇子承載著一種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細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則贈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則一把折紙扇就夠了。
4、插艾葉、掛菖蒲
老寧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劍,掛在自家門楣及窗戶上。中午要燒蒼術,讓中草藥的清香氣味持續(xù)均勻地飄浮在每個角落,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蒜頭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斬妖驅魔、鎮(zhèn)宅辟邪。還有一種很土的驅蟲方法就是在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后撒石灰,這個撒石灰時,嘴里還得念念有詞。
5、衣絲、龍舟競渡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與其他地方不同,嘉興端午主要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民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而源遠流長的嘉興端午龍舟競渡,相傳也是源于春秋時期紀念伍子胥的活動。
浙江端午節(jié)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下面小編繼續(xù)為您介紹。
6、吃五黃六白
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jié),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jié)。
五黃,是指五樣黃色的食物: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有時候也用雄黃酒代替其中的一樣。各地版本不同,但大致上是一樣的。六白,是六樣白色的食物:茭白、小白菜、豆腐、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肉。老一輩的人說,吃了五黃六白,可以辟邪祈福。
7、吃大蒜蛋、蜘蛛煨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jié)的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據說端午節(jié)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可避五毒,有益身體健康。
在桐鄉(xiāng)石門一帶的傳統端午節(jié)俗中,有吃蜘蛛煨蛋的習俗。豐子愷先生的《端陽憶舊》就十分具體地記載了這一習俗: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只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得火爐里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尸體,把蛋給孩子們吃。據說,吃煨蛋可以驅毒,吃了之后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瘡。
8、掛香包,穿新衣
淳安當地還有一習俗,就是長輩們在端午節(jié)還要給孩子們買新衣穿。這里的長輩一般是指外婆,讓孩子跟過大年一樣,同時還會送孩子們一些自己繡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種驅邪驅蚊的中藥材。
還有一些地方,也同樣有送孩子們香包的習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繡,有些地方卻是用編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樹葉,撕成細條,然后編成一個香囊狀,遠看有點像蜂窩,再在里面裝幾種驅蟲驅蚊的中藥材,自制的綠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為制作這個費時費力,所以現在很少有人會做了。
9、畫端午老虎
描端午老虎是舊時寧波人過端午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至于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為人們想用百獸之王的老虎來鎮(zhèn)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這五毒。在這一天,大人會用雄黃在孩子的額上寫上虎頭上的王字,也有的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
也有將端午老虎印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虎、孩姿態(tài)各異,小孩子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zhí)钌细鞣N顏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貼在門或墻上,說是可辟邪。
10、吃蜒蚰螺、戴五色手繩
蜒蚰螺就是蝸牛,舊時寧波有端午節(jié)吃蜒蚰螺的習俗。據說,在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蜒蚰螺燉蛋吃,具體做法是將蛋鉆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封口后清燉,說是吃后可清涼解毒。
在端午節(jié)這天,寧波人給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后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含去(粘去),這樣孩子就可以無病無痛、長命百歲了。
此外,浙江有特色的端午習俗還有許多,如毛腳女婿挑端午擔上門;制作各種色彩的香袋驅邪;藥店對端午光顧的顧客免費贈送雄黃、香料粉等物品。
相關推薦
端午節(jié)的習俗
1、端午節(jié)的習俗
吃粽子。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就是要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煮雞蛋。在膠東地區(qū),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還有一樣不可。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2、端午節(jié)的簡介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岸恕惫艥h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3、端午節(jié)的文化影響
中國大陸南方地區(qū)端午節(jié)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qū)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guī)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端午節(jié)本身的紀念屈原的意義,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jié)在中國大陸地區(qū)也成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
端午節(jié)前后的養(yǎng)生
1、端午節(jié)前后的。芒種時節(jié),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天氣異常濕熱。我國端午節(jié)多在此節(jié)令之中,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jié)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收起,以免受寒。在我國長江以南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倍潭處拙湓挿磻讼奶烊藗兊耐ú 獞猩?。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的濕度增加,汗液無法通暢地發(fā)散出來。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外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
2、芒種的養(yǎng)生重點:在精神上應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使機體得以宣暢;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后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于發(fā)泄。
端午養(yǎng)生的注意事項
1、吃粽子搭配醋、茶、豆?jié){和烏梅湯。端午佳節(jié)粽飄香,總是讓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但對于患有慢性病或是愛美想減重的民眾而言,可得小心粽子驚人的熱量!營養(yǎng)師表示,粽子的熱量大多偏高,以一顆裹蒸粽為例,熱量就約有1000大卡,成年女性吃了半個裹蒸粽就相當于攝取了一天1/3的熱量,加上內餡多為膽固醇較高的食材,對于部分慢性病患者更應該酌量攝取。
2、夜臥早起、穿衣簡單涼爽。端午節(jié)前后如何才能養(yǎng)陽呢?《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夜臥早起”與春天的養(yǎng)生原則是一樣的,但是相對于春天來說,此時日照時間更長,白晝時間更長,所以睡覺應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當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過11點還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點半以前就寢。如果感到困的話,中午可以補個覺。
導讀:東北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東北人過端午節(jié)有很多有趣的習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外,還要吃茶葉蛋、打糕,有克仗斗石、踏青等活動。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東北端午節(jié)的習俗。
東北端午節(jié)的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jié)吃的習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雖不同,可表達的內容卻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義外,現今,已變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濃重。
黃米小棗粽子是東北傳統的粽子,粽子主料為糯米,糯米難于消化,一次不宜食用過多。特別是老人和兒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腸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使營養(yǎng)更加均衡。
2、吃茶葉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蛋有雞蛋、茶葉蛋、鵝蛋、咸鴨蛋等。最初的關于端午節(jié)吃蛋的習俗,應該就是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這個接近夏至的節(jié)日里,陽氣高漲至正端,陰氣初施,陽氣隆盛,天地氣交,補充蛋白質就是最當務的要事了。在東北地區(qū),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都會煮茶葉蛋吃。
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jié)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qū)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后演化為煮食紀念。
3、克仗斗石
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qū)慶祝端午節(jié)的方式非常特別,至今保留著克仗斗石的傳統??苏潭肥怯蓛纱逑嗷S石為戲的傳統斗石活動,原本是村莊內部的娛樂活動,后來逐漸發(fā)展為人們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
端午節(jié)這天清晨,兩個村子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陣,并朝對方扔石頭;再過一會兒到了上午,由歲數較大的長者出面叫陣,一邊叫陣一邊繼續(xù)互扔石頭;11時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飯。等到午后兩點鐘,克仗斗石正式開始,這時候,種地的也不種了,小商小販也不賣貨了,家家戶戶關上門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熱鬧,每個人都是興沖沖的。雙方互擲石子,在這一天,被石子打傷、打殘都不能報官、不索賠、不怨恨。
4、吃打糕
在我國朝鮮族人較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端午節(jié)是朝鮮族人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但端午節(jié)朝鮮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專門的打糕錘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來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黃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節(jié)這天朝鮮族還有傳統的體育活動,如蕩秋千、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們蕩秋千,小伙子們則進行摔跤比賽,非常熱鬧。
5、飲酒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飲用和噴灑雄黃酒就是端午節(jié)的一種傳統民俗。諺語道: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因為古時的人們迷信端午節(jié)也就是農歷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是毒氣最重的一天,所以,在這天,人們會將采來的蒲草根切細、曬干,拌上少許雄黃,浸泡白酒加以飲用,認為這有驅蛇辟邪之效。
而對于年齡太小、不適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將少量雄黃酒涂抹到孩子的臉頰、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災祛病。但現代科學證明,喝雄黃酒對身體有害,所以不喝為好。
東北端午節(jié)的習俗還有很多,下面小編一一為您盤點。
6、踏青
在黑龍江地區(qū)過端午節(jié),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門去郊外,野地或公園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系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
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歷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7、掛紙葫蘆
早晨,在自家的門楣上掛上葫蘆,象征家族人丁興旺。另外,家里還可以掛上用五彩線和布條做的辣椒、簸箕、掃帚等,這些東西都是寓意吉祥,趕走五毒,掃除瘟疫的意思。
民間掛紙葫蘆還有一段故事來歷:據說唐朝起義軍首領黃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幫助。黃巢臨走時對老太太說:日后兵荒馬亂時,你就做個五彩紙葫蘆掛在門上,我就能搭救你。后來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這天,黃巢率大軍攻進長安,老太太和她的鄰居掛上了彩紙葫蘆,都得到了起義軍的保護,這段傳奇一直流傳至今。
8、系五彩繩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色線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9、插艾蒿
相傳西周時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便在門戶上插掛艾葉(也稱艾蒿)和菖蒲,意為攘毒氣、避邪氣。此習俗歷代相傳,至今本溪地區(qū)的人們仍沿習這一習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漢、滿、回、朝鮮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陽未出時,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門楣插桃樹枝,枝上系以黃布縫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掃帚。兒童的手腕、腳腕和頸上都結雙五色線。男男女女多早起,結伴去山野、河邊,趟露水,用長流水洗臉,拔艾蒿盤頂頭上,俗謂免災祛病。
端午節(jié)的到來也帶來的各種不同區(qū)域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其實無論是哪一個地方的端午節(jié)都是有著一些共同的習俗的,這些都是屬于傳統的習俗從很久之前就早已開始流傳的,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平時生活中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習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關于端午節(jié)的話很多人肯定第一步能夠想到的就是食用粽子,因為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話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記載了,所以端午節(jié)食用粽子的話肯定是屬于一種傳統的習俗的,而且關于端午節(jié)食用粽子的話我們都知道一些傳說是為了紀念我們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來的,所以在生活中端午節(jié)食用粽子的話肯定是屬于一種傳統的習俗的。
2.賽龍舟
端午節(jié)的時候賽龍舟也是屬于一種傳統的習俗的,在戰(zhàn)國時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流行的了,端午節(jié)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將船包裝成為龍的樣子進行一些競技項目,既可以起到很好的娛樂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娛樂的作用,而且早在很久之前劃龍舟就已經被載入了體育競技比賽中的一種,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是可以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進行劃龍舟。
3.雄黃酒
端午節(jié)的時候飲雄黃酒也是屬于一種特色的習俗的,因為端午節(jié)前后是屬于天氣較為的炎熱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一些蟲子和空氣質量的話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的,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的時候飲雄黃酒也是為了可以起到祛除蚊蟲的作用,而且在古時古人飲雄黃酒是為了驅邪避禍的作用的。
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的話其實也是有著多種的,因為可能根據一些地方區(qū)域進行區(qū)分的話還會有這各種不同的習俗,但是一些流傳已久的傳統的習俗的話可能就是食用粽子劃龍舟還有就是飲雄黃酒之類的了,所以在生活中端午節(jié)的時候可以嘗試著進行這幾個項目來慶祝端午節(jié)的到來,也可以很好的去烘托端午節(jié)的氣氛,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是需要注意的。
導讀:潮汕端午節(jié)習俗多,而且有很多習俗與眾不同,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潮汕端午節(jié)習俗,想要知道潮汕人是怎么過端午節(jié)的,不妨來看看這潮汕端午節(jié)習俗吧!
潮汕端午節(jié)習俗
潮汕過端午節(jié)可引用一首詩來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粽球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端午節(jié)有不少習俗,如忌拜祖先、賽龍舟、吃粽子、吃梔粽、插艾?。ê龋┧帨?,吃真珠花菜煮豬血湯等。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賽龍舟
潮汕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錯,水流平緩,是賽龍舟的黃金水域。端午節(jié)期間潮汕人賽的龍舟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大型龍舟,長2030米,寬1.41.6米,設2030對槳,周身彩繪魚龍圖案。另外兩種是彩頭船(饒平、南澳一帶)和龍船仔。
有些地方(如澄海),人們在賽龍舟后,要飲龍舟水,吃龍舟飯,禱求平安健康。
2、插艾花浴(吃)藥湯
潮汕端午節(jié)的另一主要習俗是插艾花浴(吃)藥湯。這一天,各家各戶門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穢,驅瘟辟邪。另外,這一天稱作圣日,吃藥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湯的習俗。五果湯即蓮子、玉米、白果、黃豆、懷山等煮成。異族家的婆婆端午節(jié)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風濕等。
3、吃端午粽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遺風之一。民間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可見粽球已成為潮汕名小吃的歷史悠長。
在潮汕地區(qū),粽子內部除了豬肉和綠豆外,還會添加咸蛋黃和甜豆沙,有些人還會加入蓮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層經稀釋過的糖漿,撒上一些芝麻,讓整個咸香的粽子帶上一絲甜意,實為特別。
4、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zhèn)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jié)過后,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jié)開始,做到端午節(jié)過。
麥熟的出現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扎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麥熟。
5、吃梔粿
在潮汕地區(qū),梔粿一年里僅有在端午節(jié)時才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制作梔粿需將采摘下的梔子洗凈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后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后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后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著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還干脆將端午節(jié)稱為漏屎(拉?。┕?jié)。在這時節(jié),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這個時節(jié),有一種野菜,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jié)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7、吃圣甘枳
清明食葉,端午食藥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潮汕飲食俗語。汕頭當地的民俗是,清明時節(jié)要吃食樸子樹葉,端午節(jié)則要吃食驅蟲良藥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端午節(jié)是驅毒圣日,吃了藥能立即見效,且效果顯著,非這一天吃效果不大。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jié)這天家長會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雞蛋給小孩吃,輕松驅蛔蟲。
8、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huán)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志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發(fā)上,可辟邪。
導讀:你了解天津端午節(jié)習俗嗎?除了常見的吃粽子、賽龍舟的端午習俗外,天津端午節(jié)習俗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食五毒餅、戴搭拉、用九子盤堆角黍等,很多人都沒見識過,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天津端午節(jié)習俗
舊時天津人過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賽龍舟外,還有插蒿子稈、食五毒餅、佩戴褡褳等民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天津端午節(jié)習俗。
1、避五毒
從時令上講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區(qū)習慣把端午節(jié)稱為五月節(jié)。仲夏開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種毒物開始出現,蚊蠅等害蟲開始滋生,容易蜇咬人傳播疫病,因而從古時起,人們就開始把端午節(jié)視為衛(wèi)生日。端午節(jié)搞衛(wèi)生,不僅是要打掃庭院、清除衛(wèi)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習俗。
2、插艾草
天津傳統的端午民俗中,趨福避邪的內容比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項,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氣,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所謂門懸艾葉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或懸于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還有灑掃庭除的習俗。
3、食五毒餅
老天津衛(wèi)曾經有一項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餅,目前幾乎絕跡。五毒餅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來的。模子形狀不一,里面刻有五毒圖案。五毒餅也曾是端午節(jié)走親訪友互相饋贈的常見禮物。
4、用九子盤堆角黍
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于明萬歷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為婚喪嫁娶或重要節(jié)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jié),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5、佩香囊
端午節(jié)也稱浴蘭節(jié),除了吃粽子,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藥末,裝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里、家里。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6、額間抹雄黃
端午節(jié)時,人們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古人認為雄黃善能殺百毒、避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飲用雄黃酒抹七竅,所以,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就用雄黃酒涂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并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7、戴搭拉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除在大門上插艾草防蟲外,還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制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8、用柳葉水洗臉
在靜海,端午節(jié)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上面小編為您介紹了天津端午節(jié)習俗,這些習俗有趣又養(yǎng)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端午節(jié)試一下這些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