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端午節(jié)吃什么 各地美食大盤點
端午節(jié)老人養(yǎng)生。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睆墓胖两?,關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積極而有效的四季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南方端午節(jié)吃什么 各地美食大盤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導讀:南方端午節(jié)吃什么?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粽子外,端午節(jié)各地的美食也不少,今天小編為您介紹南方端午節(jié)吃什么,一起來圍觀一下南方端午節(jié)的習俗吧!
南方端午節(jié)吃什么?
1、福建
福州端午節(jié)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黃酒、荷葉包、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兒穿新衣、紅肚兜,佩戴用各色絲線織裹樟腦丸做成的諸如粽子、燈籠等形狀別致、色澤鮮艷的香袋,還要洗菖蒲湯,有的孩子還要在口鼻之間貼一塊雄黃煙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帶著到江邊看龍舟競賽。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diào)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2、重慶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征,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會繁殖后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說。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進入到身體里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谷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3、廣西
廣西南部地區(qū),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jié)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干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制容器里用清水沖濾。最后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
經(jīng)過浸泡后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4、廣東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大,外形別致,狀如錐形。品種很多,有蛋黃粽子、什錦粽子、燒鴨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潮州的雙拼粽,自成一派,一頭用咸料,一頭則用甜料,一粽兩味,故稱雙拼粽。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5、江蘇
端午這天,揚州人作興吃十二紅。哪十二紅?紅燒魚、紅燒肉、紅燒雞、紅燒老鵝、熗黃瓜、熗萵筍、熗蘿卜、刀豆、莧菜、咸鴨蛋、雪里蕻、燒大粉或粉絲。
十二紅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這天,開浴室的均用菖蒲、艾葉燒水。水池里放了菖蒲、艾葉,水里發(fā)出陣陣香味,精神振奮,渾身舒爽芬芳,坊間稱洗艾水。這一風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姓家也要買菖蒲、艾葉回來插在門上,據(jù)說有驅瘟除穢之功。
6、安徽
安徽省各地,城鄉(xiāng)都是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粽為親鄰間饋贈的禮品。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jīng)過發(fā)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和縣一帶,節(jié)日中午飯,謂之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中午時,插筷子于庭中,以驗正午。
當涂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咸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說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帶,有諺語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
7、浙江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因為端午時節(jié),正是當?shù)匦←湷墒熘H,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jié)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jié),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jié)。每年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南方端午節(jié)吃什么?還有一些南方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美食很有地方特色,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8、上海
上海人過端午節(jié),講究的習俗和江南一帶過端午的習俗大同小異。江南民間端午節(jié)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
端午還有個說法,叫做:五月五,五黃三白過端午。五月又稱五黃月,所以端午節(jié)要吃雄黃酒、黃魚、黃瓜、黃鱔和咸鴨蛋黃;還要吃茭白、咸鴨蛋蛋白、白切肉。另外,還要吃一紅,它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后菜湯紅色)。
9、湖北
端午節(jié)之前,湖北秭歸縣嫁出去的女兒們基本上都趕回娘家過節(jié),這是當?shù)匾淮筇厣曀?。在九畹溪村,很多人家貼起了端午對聯(lián),門口掛艾葉菖蒲。大家圍坐在一起包粽子、煮鹽蛋、泡雄黃酒,有說有笑,忙得不亦樂乎。
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jù)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10、湖南
汨羅江畔端午節(jié)習俗,除辦家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觀龍舟、回娘家、辭端午外,還包括偷神木、雕龍頭、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等具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祭龍、祭屈習俗,同時,也留下了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
端午節(jié)鳳凰人都還會喝雄黃酒,吃粽子的習俗。據(jù)說喝雄黃酒可以趨毒,小孩子不能喝也會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示趨毒。送粽子的習慣就是6的倍數(shù),這樣表示吉祥!
11、江西
江西南昌地區(qū),端午節(jié)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wǎng)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江西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12、云南
端午節(jié)劃龍舟、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不過在云南普洱,當?shù)厝诉^端午卻不吃粽子,而是吃藥根。大家都知道中草藥是用來治病的,可是在普洱,經(jīng)過巧手搭配和加工,藥根就變成了端午節(jié)無法抗拒的美食。
事實上,因自然條件優(yōu)越,植被茂盛,端午時節(jié),陽光充足,雨水豐沛,普洱各地野生中草藥遍地都是,而且種類繁多,有成百上千種。
13、貴州
端午節(jié)到貴州,可以品嘗體驗布依族人家的草灰黑粽子,據(jù)說這草灰黑粽子得先用當?shù)匾环N叫羊耳草的草本植物曬干燒成灰,然后攪拌在白糯米里面,變成灰黑色,然后用豬肉拌香料做餡,用粽葉包扎好后放鍋燜熟,就變成黝黑清亮的黑粽子了??梢灾谱鞒烧眍^粽、三角粽、四方粽、錐形粽、背妹粽、掛鎖粽等等形狀。
游百病是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jié)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認為,端午節(jié)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延伸閱讀
養(yǎng)生導讀:不少人都知道北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那么南方冬至吃什么呢?南方冬至的飲食習俗多樣,有湯圓、燒臘、甜丸、九層糕等等。你若是想知道南方冬至吃什么,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南方冬至吃什么?
1、湯圓
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在元宵節(jié)吃湯圓。明清以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湯圓祭祖、祭灶的。顧祿在《清嘉錄》(1830)卷十一里記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饋貽,名曰冬至團。
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的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無餡較小的食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2、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shù)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jīng)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3、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nóng)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4、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節(jié)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jié)前日,晚飯過后,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后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5、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tǒng),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jié)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制作前將糯米洗凈,放入飯甑蒸熟后,趁熱迅速倒進石臼,兩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錘,不斷使勁地捶搗,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轉,使之搗捶受力均勻。捶至粘糊、綿韌狀,趁熱快速用手捏出小塊狀,放入早已準備好的豆砂糖粉中隨心翻弄幾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撲鼻,味道極佳。
6、豆腐
廣西地區(qū)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在常州,一直流傳著冬至前夜吃胡蔥燉豆腐的習俗。并有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的諺語。
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戶戶吃小蔥燒豆腐。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與南京類似,泰州、揚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習俗大抵如此。
7、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xiāng),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nèi)(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凈后,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后,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8、姜母鴨
最有特色的冬至食品,當屬閩臺一帶的姜母鴨,當?shù)厝藭谶@一天用正番鴨佐以姜汁,燉一鍋滋補鴨湯,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以討吉祥。
廈門人喜歡在冬至吃姜母鴨進補。姜母鴨是用整塊老生姜(不用切),去燉正番鴨,據(jù)說姜對身體很好,可以暖胃補腎。做法還有很多,比如還可以用四物(當歸、黃芪、熟地、白芍)去燉,或者枸杞、人參燉,棗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棗、紅棗都可以,中醫(yī)認為,棗能補氣、補腎。
9、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過去打年糕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每到農(nóng)歷十二月中旬,大家就集聚到一起,各自帶來米粉,依照先來后到,按次序統(tǒng)一打制。每次打年糕,事先都要開個會,明確和粉、燒灶、上籠、打制等工序的人員分工,白天黑夜連續(xù)地打,直到各戶人家年糕打好為止,場面十分壯觀。
導讀:端午節(ji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而不叫端早節(jié)、端晚節(jié)呢?相信很多人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很少人去了解它的名字的由來。今天小編為您介紹端午節(ji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它的名稱也有來頭。
端午節(ji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那么端午節(ji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呢?
說法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端午節(jié)又叫五月端。
說法二: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說法三:端午節(jié),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天長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實端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shù)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 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shù)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jié)為重五節(jié)或重午節(jié)。
端午節(jié)來歷及傳說
一說端午起源于春秋時,為紀念晉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晉文公)曾落難逃亡,介子推跟隨。沒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復國后,賞賜隨從,介子推獨無所得,與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重耳請他出山,他終不肯出。于是重耳燒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燒死。于是重耳為紀念他,規(guī)定晉國以五月五日為寒食(不用火)之節(jié)。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則說,端午節(jié)是起源于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于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尸于江,靈魂不死,化為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為紀念節(jié)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為紀念曹娥,乃稱端午為女兒節(jié)。
但是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于梁吳均《續(xù)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上面小編為您介紹了端午節(ji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那么你知道端午節(jié)都有哪些名稱嗎?下面小編為你盤點端午節(jié)的別稱。
端午節(jié)都有哪些名稱?
據(jù)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jié)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屈原日、浴蘭節(jié)、午日節(jié)、女兒節(jié)、地臘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午日、燈節(jié)、五蛋節(jié)等等。
1、端陽節(jié):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
2、重午節(jié):午,屬十二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jié)。
3、天中節(jié):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jié)。
4、浴蘭節(jié):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5、解粽節(jié):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jié)之稱。
6、女兒節(jié):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
7、端禮節(jié):在湘南地區(qū)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jīng)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jié)。
8、菖蒲節(jié):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賽龍舟,掛香囊,掛艾葉、菖蒲等,在端午節(jié)這天要記得吃粽子、去看龍舟哦。
導讀:粽子是端午節(jié)必吃的食物,在廣東,粽子的品種有很多,且各種粽子各有特色。今天小編為您盤點廣東各地的特色粽子,不妨來看看廣東各地的特色粽子有什么不同之處吧!
廣東各地的特色粽子大盤點
1、肇慶裹蒸粽:入口松化爽滑甘香
在廣東眾多粽之中,肇慶裹蒸粽名堂最響。肇慶裹蒸,用本地特有的冬葉、水草包裹。當?shù)厝苏f,用大冬葉裹粽來蒸,粽子特別嫩滑、甘香。制作完成后的裹蒸粽如同金字塔一般,每只重約一斤,厚實的分量也讓人分外滿足。它的餡料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等為主,用特制的大缸用柴猛火煲7至8小時,熱食時清香撲鼻,入口松化爽滑甘香。
一直有這么說法,肇慶的裹蒸粽,看起來更像包公鐵拳的形狀,其實里面是有典故的。據(jù)說包拯在古端州(今肇慶)因政績突出被調(diào)往京城,赴任之際,端州百姓用家中的糯米、綠豆,加上豬肉,制作成一種形狀像鐵拳的食物,讓包拯帶著路上吃。因此,肇慶裹蒸粽,更像包公鐵拳的形狀。
2、鳳凰枕頭粽:粽角尖尖酷似枕頭
外形酷似枕頭,鳳凰枕頭粽也因此而得名。鳳凰枕頭粽每個粽角都是尖尖的,非??蓯?。據(jù)傳潮州地區(qū)喜歡用糯米粉,按比例滲入梔子汁、食堿液、茶水混合,用紗布包裹裝入竹箕蒸熟而成。
據(jù)介紹,包粽子的葉必須是干凈的,而且還不能有水。要包得漂亮,還得壓得整齊,所用的蘆葦也不能太粗。包好的粽子得煮上六七個小時才有黏性。煮熟的梔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吃時用紗線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濕之功效。
3、中山蘆兜粽:圓棒形粗如臂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蘆兜粽的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因為中山人比較喜歡改良、研究,特別擅長制作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認為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粽。果然,蘆兜葉味融入于粽,別有風味。故此,日久成為家鄉(xiāng)特色的蘆兜粽。
蘆兜粽,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咸的有咸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4、雷州鴨母粽:外形奇特清香可口
湛江雷州等地有種粽子叫做鴨母稞。在湛江徐聞鄉(xiāng)下,村民經(jīng)常會就地取材,到野外采集棘罟葉(俗稱日導葉),編織鴨母稞。這種稞實際上就是大號的粽子,大得可以塞兩三斤米,形樣有鴨母稞、八角囊稞等。
舊時,雷州人多習慣摘取櫓罟葉去刺,代替粽葉編織成鴨母、筆架、鍋蓋、橄欖、枕頭之形粽子(俗稱餃侖),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帶粽子較大,稱為大粽。而東海粽更大更長,稱為腳筒粽)。
5、臺山粽:連粽子角都是扭的
臺山粽子,外形成四角多邊形,體型比肇慶粽略小,水草的包扎也不一樣。據(jù)介紹,臺山粽屬廣府白粽的一種。粽子內(nèi)置豐富的餡料,粽子葉卻被裹得嚴嚴實實,緊得連粽子角都是扭的,和廣式粽的平四角形、肇慶粽的隆起尖五角形大不相同,故此又叫扭角粽。
關鍵是臺山粽的餡料也很特別,餡料里的半肥豬肉是關鍵,里面放了一種用鹽腌過的紅欖香草中草藥,藥名紅絲線,有清肺止咳,散淤止血的功效,用紅絲線拌著腌肉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可以消除肉和糯米的膩感。這些也是正宗臺山粽的標志之一,全廣東乃臺山一帶的地區(qū)的本地人才懂得使用此植物。
還有五種粽子在廣東是很多名氣的,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6、恩平裹粽:保存多日也不變質(zhì)
恩平人包的粽子也很有自己的特色。粽葉是從深山老林采摘的,這里裹粽子的帶子是帶刺的野生植物,從深山割回來后用針去刺,削成細條。粽葉和粽帶都要經(jīng)幾煲?guī)灼趴捎?,這樣蒸熟的裹粽,帶有獨特的香氣,不會夾生米,保存多日也不變質(zhì)。
粽子的餡料和其他地方差別不大,綠豆、咸蛋、雞肉等。有一樣不可缺少的,就是配以一種俗名叫紅籃的草本植物,取其葉切成絲,配入各種餡料中攪勻,這種紅籃蒸熟后,在粽子中心變成紅色,十分好看,且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7、客家灰水粽:外形扁平帶植物清氣
客家灰水粽,算是堿水粽的一個變種,外形看著扁平,并不像其他的粽子般奇峰突起,一只約有半斤左右??图一宜账玫膲A水,是用天然植物燒成的。在客家話里,這種植物叫做布驚大約是黃板樹一類的東西。把布驚和黃豆苗、稻草燒成灰,再把灰用水煮,把濾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鍋中,細火慢慢煲,讓灰水充分滲入每一粒糯米,這樣粽子肉就帶有黃板樹、黃豆苗、稻草的濃香味。因為這樣的緣故,灰水粽就因此而得名。
此外,客家灰水粽還會用上雙層粽葉來增香,最外一層是干竹葉,內(nèi)里是山上野生的新鮮大芒草葉,好讓做出來的粽子帶上植物清氣。按照當?shù)爻苑?,蘸用紅糖和水煮過的蜂蜜吃,口感非常軟糯。
8、潮汕鴛鴦粽:一半是咸一半是甜
潮汕粽的特色不在外表,在其內(nèi)涵。鴛鴦粽是這里特有的品種。鴛鴦粽的餡,一半是咸,一半是甜。一口咬下去,既甜滋滋,又香噴噴,深受大家的喜愛。鴛鴦粽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餡,咸餡主要是咸蛋仁、蝦米、香菇、蓮子、栗子等;甜餡主要是紅豆沙餡和甜糯米。
潮汕的端午風俗不止吃粽子這么簡單,另一主要習俗是插艾花浴吃藥湯。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湯的習俗。五果湯即蓮子、玉米、白果、黃豆、淮山等煮成,用來清熱消暑,效果最好。
9、清遠駝背粽:形狀酷似駝背娃娃
駝背粽是廣東清遠著名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屬于端午節(jié)食品。清遠的粽子種類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形狀酷似一個駝背娃娃,因而叫駝背粽。記者看到,駝背粽包裹是包成兩頭扁平、背面中間隆起的形狀。
駝背粽的制作方式非常特別,包駝背粽前,要先將糯米洗凈后泡3個小時左右;把粽葉用熱水燙過洗凈晾干,粽葉通常是一種大竹子葉;至于餡料,就要先腌一下,這樣才能入味。在包的過程中,將兩葉粽葉折成漏斗狀,舀入適量泡好的糯米,然后放上餡料,再舀入適量的糯米,包合后以粽繩扎緊,通常選用咸水草來捆綁。
10、東莞道滘裹蒸粽:七種配料搭配而成
東莞道滘裹蒸粽外形和肇慶裹蒸粽非常相近,但其實用料非常講究,材料超過七種搭配而成。東莞道滘裹蒸粽一般選用上等五花腩肉、咸蛋黃、綠豆糯米、湘蓮,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調(diào)味品配制,再用泡軟洗凈的上好青竹粽葉包好,綁上東莞咸草,經(jīng)沸水浸泡、明火滾煮數(shù)小時制成。
道滘裹蒸粽曾是漁民中午飯,粽子對于古時在水鄉(xiāng)道滘生活的人來說有更現(xiàn)實的意義。據(jù)研究東莞民俗的專家介紹,過去道滘的漁民一早就要劃船出去勞作,中午沒有時間回家吃飯,所以都喜歡帶上用糯米做的粽子。
導讀:說到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實除了吃粽子、插艾葉、掛菖蒲等這些大眾化的習俗,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與別的地區(qū)不同,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浙江端午節(jié)的習俗
1、吃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作為一種民俗食品,粽子在嘉興一帶流播的歷史,至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
它的粽子從選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后腿精選,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滲入米內(nèi)。
2、吃面食
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紀的人會告訴你,那是因為端午時節(jié),正是當?shù)匦←湷墒熘H,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jié)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
3、送扇子
端午節(jié)又稱女兒節(jié),過去在寧波民間,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帶著端午擔回到娘家來避一下,離開時要帶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稱送扇子。如寧海等地丈母娘要給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
可見,扇子承載著一種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別分出等級,送女兒、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細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則贈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則一把折紙扇就夠了。
4、插艾葉、掛菖蒲
老寧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劍,掛在自家門楣及窗戶上。中午要燒蒼術,讓中草藥的清香氣味持續(xù)均勻地飄浮在每個角落,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艾葉、菖蒲、蒜頭被稱為端午三友,蒜頭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斬妖驅魔、鎮(zhèn)宅辟邪。還有一種很土的驅蟲方法就是在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后撒石灰,這個撒石灰時,嘴里還得念念有詞。
5、衣絲、龍舟競渡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與其他地方不同,嘉興端午主要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民間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的說法,而源遠流長的嘉興端午龍舟競渡,相傳也是源于春秋時期紀念伍子胥的活動。
浙江端午節(jié)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下面小編繼續(xù)為您介紹。
6、吃五黃六白
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jié),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jié)。
五黃,是指五樣黃色的食物: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有時候也用雄黃酒代替其中的一樣。各地版本不同,但大致上是一樣的。六白,是六樣白色的食物:茭白、小白菜、豆腐、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肉。老一輩的人說,吃了五黃六白,可以辟邪祈福。
7、吃大蒜蛋、蜘蛛煨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節(jié)的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據(jù)說端午節(jié)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可避五毒,有益身體健康。
在桐鄉(xiāng)石門一帶的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俗中,有吃蜘蛛煨蛋的習俗。豐子愷先生的《端陽憶舊》就十分具體地記載了這一習俗: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只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得火爐里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尸體,把蛋給孩子們吃。據(jù)說,吃煨蛋可以驅毒,吃了之后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瘡。
8、掛香包,穿新衣
淳安當?shù)剡€有一習俗,就是長輩們在端午節(jié)還要給孩子們買新衣穿。這里的長輩一般是指外婆,讓孩子跟過大年一樣,同時還會送孩子們一些自己繡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種驅邪驅蚊的中藥材。
還有一些地方,也同樣有送孩子們香包的習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繡,有些地方卻是用編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樹葉,撕成細條,然后編成一個香囊狀,遠看有點像蜂窩,再在里面裝幾種驅蟲驅蚊的中藥材,自制的綠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為制作這個費時費力,所以現(xiàn)在很少有人會做了。
9、畫端午老虎
描端午老虎是舊時寧波人過端午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至于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為人們想用百獸之王的老虎來鎮(zhèn)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這五毒。在這一天,大人會用雄黃在孩子的額上寫上虎頭上的王字,也有的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
也有將端午老虎印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虎、孩姿態(tài)各異,小孩子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zhí)钌细鞣N顏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貼在門或墻上,說是可辟邪。
10、吃蜒蚰螺、戴五色手繩
蜒蚰螺就是蝸牛,舊時寧波有端午節(jié)吃蜒蚰螺的習俗。據(jù)說,在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蜒蚰螺燉蛋吃,具體做法是將蛋鉆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nèi),封口后清燉,說是吃后可清涼解毒。
在端午節(jié)這天,寧波人給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后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含去(粘去),這樣孩子就可以無病無痛、長命百歲了。
此外,浙江有特色的端午習俗還有許多,如毛腳女婿挑端午擔上門;制作各種色彩的香袋驅邪;藥店對端午光顧的顧客免費贈送雄黃、香料粉等物品。
導讀: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jié),有些地方稱為十月朝,那么關于各地寒衣節(jié)的風俗,你知道多少?各地寒衣節(jié)的風俗不盡相同,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各地寒衣節(jié)的風俗
農(nóng)歷十月一日為寒衣節(jié)。寒衣節(jié),時在立冬節(jié)氣。人們?yōu)榉烙?,加衣穿襖,也想到了九泉之下的祖先,故有燒紙,燒紙衣服的祭祀活動。
相傳,孟姜女不辭千里艱辛,到秦始皇修筑長城的地方,為丈夫萬喜良送寒衣??墒菍け榱碎L城工地,未見自己的丈夫,就地放聲痛哭。這哭聲充滿了冤恨之情,震動了長城內(nèi)外,其中有一段城墻倒塌下來,才使她見到了丈夫尸骨。恰恰這天正是十月初一。以后每年于這天,人們都面向長城,為死難的親人燒紙錢,燒紙糊的衣服,表示悼念,名曰送寒衣。時間長了,相沿成俗,每年十月一日也就成為祭先祖、焚紙衣的一個節(jié)日。
各地寒衣節(jié)的風俗不一樣,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山東
農(nóng)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tǒng)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
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于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魯西南一帶,寒衣節(jié)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要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扎供逝者娛樂。
廣東
惠州傳統(tǒng)的 十月朝實為祭牛日。惠州民間歷來都很重視十月朝祭?;顒??;葜萑苏J為,牛為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在這天要慰勞慰勞牛。惠州民間歷來重視十月朝祭?;顒?,從前在近郊,人們往往準備大量的逆糍,備三牲祭牛神。
牛在這天歇耕,人們將所做的逆糍用菜葉包好,塞進牛口中讓其品嘗。還有些地方將逆糍掛在牛角,披紅掛彩,其用意如老人慶壽穿袍。惠州城中的居民在十月朝當天,會以逆糍供奉先祖,然后全家分食,或分贈鄰居。
北京
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
每年到十月初一,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據(jù)說在清代,還要頒發(fā)歷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歷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歷,賣皇歷。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河南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初一,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
山西
晉南地區(qū)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晉北地區(qū)是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
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里,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陜西
在西安郊區(qū)民間,寒衣、冥鈔諸物一般由逝者的女兒備辦,于節(jié)前或當日送至家中。到時候由逝者的兒孫上墳焚祭。
一般地,是在逝者墳前焚燒一些紙糊的服裝鞋帽或五色紙,象征布帛之類為逝者御寒,另外還要焚燒些冥幣紙鈔,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絕戶孤魂。如果墳墓在外地不能親往祭奠,則一般在十字路口舉行這種儀式。
江蘇
在寒衣節(jié)這天,南京人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里,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江蘇人把十月初一當?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以上是為你整理的各地寒衣節(jié)的風俗,你家鄉(xiāng)的寒衣節(jié)習俗是不是與它們很相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