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署節(jié)氣的幾種佳肴
小署和大署季節(jié)養(yǎng)生。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注的話題,養(yǎng)生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也更是我們生活中必須去實踐的。進行四季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署節(jié)氣的幾種佳肴》,但愿對您的養(yǎng)生帶來幫助。
[配料] 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醬油、味精、精鹽、花椒各適量。
[做法] 茄子洗凈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內,撒上少許鹽,再投如涼水中,泡去茄褐色,撈出放蒸鍋內蒸熟,取出晾涼;蒜搗末;將炒鍋置于火上燒熱,加入香油,下花 椒炸出香味后,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加入醬油、白糖、米醋、精鹽、味精、蒜末,調成汁,澆在茄片上;香菜擇洗干凈,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 清熱通竅,消腫利尿,健脾和胃。
注意: 豆角中含有血球凝集素A,是一中毒蛋白,加熱后毒性可大為減弱。所以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中毒。
熗拌什錦:
[配料] 豆腐1塊,嫩豆角50克,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鹽、味精蔥末各適量。
[做法] 將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均切成丁。鍋內加水燒開,將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分別焯透(西紅柿略燙即可),撈出淋干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熗出香味,再將蔥末、鹽、西紅柿、味精同入鍋內,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濕。
綠豆南瓜湯:
[配料] 綠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鹽少許。
[做法] 綠豆清水洗凈,趁水氣未干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腌制幾分鐘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凈,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待用。鍋內加水500毫升,燒開后,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將南瓜入鍋,蓋上鍋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 綠豆甘涼,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氣。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苦瓜菊花粥:
[配料] 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 將苦瓜洗凈去瓤,切成小塊備用。粳米洗凈,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鍋中,倒入適量的清水,置于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后,將苦瓜、冰糖放入鍋中,改用文火繼續(xù)煮至米開花時即可。
[功效] 清利暑熱,止痢解毒。適用于中暑煩渴、痢疾等癥。
注意: 喝此粥時,忌食一切溫燥、麻辣、厚膩之物。
清拌茄子:
精選閱讀
11月22日是小雪節(jié)氣,這是冬季開始的標志。進入小雪節(jié)氣,就意味著氣溫會逐漸降低,降水狀態(tài)也會由雨變成了雪。那么有關于小雪節(jié)氣的知識你知道多少呢?小雪節(jié)氣的習俗又有哪些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番。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能感受到冬季的寒冷,而這種天氣很容易影響人們的心情。而這個天氣也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在民間有這樣的傳統(tǒng)習俗“冬臘風腌,蓄以御冬”。那么你知道小雪節(jié)氣有哪些傳統(tǒng)的習俗嗎?
小雪節(jié)氣的四大習俗
1、腌臘肉
小雪節(jié)氣后,一些農(nóng)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jié)時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會趁著這個節(jié)氣開始腌制醬鴨、臘肉。
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在小雪這個節(jié)氣開始腌臘肉、醬東西呢?專家解釋,如果天氣熱,臘肉、醬貨很容易變壞發(fā)臭。小雪過后,氣溫基本就呈直線向下的狀態(tài),不太會反彈等。當年,這些東西做好后,剛好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做年貨,慢慢地便成了風俗。
很久以前就有加工臘肉這個傳統(tǒng)習慣,每每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就會開始殺豬宰羊,只留下一些過年要用到的肉,其它的全部放上一些食鹽,然后配上適量的大茴、花椒、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后放入缸中腌制。
七到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
西部地區(qū)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xiāng)下親友熏上幾塊。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nóng)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祭品,早是農(nóng)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用糯米根粘米磨成粉狀,然后放入木雕模內,配上有一些花紋圖案,俗稱“脫粑”。糍粑的配制是非常消耗人力的,它需要好幾個人才能制作完成。
農(nóng)諺所說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里“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nóng)家樂趣。
3、曬魚干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nóng)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說到曬魚干,一般要選大魚,因為小魚一曬沒多少肉,買回魚后,把魚去鱗,若魚身較大,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分別開片,使鹵水易于滲透,然后將魚身剖腹,去掉內臟。將魚清理干凈后,一般不拿水清洗,那樣魚容易壞,如果想洗,洗后必須把水瀝干、擦干。
然后將鹽、花椒、大料、陳皮、小茴香放入鍋中炒至微黃,均勻抹在魚的內外兩側,調料多少依自己口味而定,抹完后,便可以將其平放在一個相對較大的容器里面,在陰涼處進行晾置。
養(yǎng)生導讀:11月22日是小雪節(jié)氣,這是標志著冬季的開始。小雪節(jié)氣的習俗,你知道多少?小雪節(jié)氣的習俗包括腌制臘肉、品嘗糍粑、曬魚干、吃刨湯。小雪節(jié)氣為什么有這些習俗?小編為您介紹。
小雪節(jié)氣的習俗
1、腌制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jié)氣后,一些農(nóng)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jié)時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會趁著這個節(jié)氣開始腌制醬鴨、臘肉。
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在小雪這個節(jié)氣開始腌臘肉、醬東西呢?專家解釋,如果天氣熱,臘肉、醬貨很容易變壞發(fā)臭。小雪過后,氣溫基本就呈直線向下的狀態(tài),不太會反彈等。當年,這些東西做好后,剛好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做年貨,慢慢地便成了風俗。
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tǒng)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
七~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
西部地區(qū)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xiāng)下親友熏上幾塊。
2、品嘗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nóng)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祭品,最早是農(nóng)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農(nóng)諺所說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里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nóng)家樂趣。
3、曬魚干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nóng)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說到曬魚干,一般要選大魚,因為小魚一曬沒多少肉,買回魚后,把魚去鱗,若魚身較大,應在脊背骨下及另一邊的肉厚處,分別開片,使鹵水易于滲透,然后將魚身剖腹,去掉內臟。將魚清理干凈后,一般不拿水清洗,那樣魚容易壞,如果想洗,洗后必須把水瀝干、擦干。
然后將鹽、花椒、大料、陳皮、小茴香放入鍋中炒至微黃,均勻抹在魚的內外兩側,調料多少依自己口味而定,抹完后,便可以將其平放在一個相對較大的容器里面,在陰涼處進行晾置。四到五天后,將容器內的魚上下翻個,以便調料均勻吸收。如此再過四五天,便可將魚掛在陰涼通風處,想讓魚干到什么程度都行。一般兩三個月后便可取下來,剁成段,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冰箱。
4、吃刨湯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土家人所說的泡湯肉,指的是剛剛宰殺的豬,經(jīng)過開水退掉了毛,雖說已經(jīng)是死豬了,但是,人們要乘著豬肉還沒有完全冷卻,也就是還沒變成僵硬的肉塊前,還是熱呼呼,軟綿綿的勁兒,即烹制做成各種美味的鮮肉大餐,就叫刨湯肉。也有人說這叫吃活肉或者吃活食,也許,這也是土著民族那種喜歡捕獲鮮活獵物的天性吧。
這刨湯,是宰年豬時用豬內雜,如肺、水油及部分肥肉、腦髓等剁細后拌以糯米飯、豬血及少量辣蓼、花椒等香料調成醬狀,加上適量的鹽粉,再灌進洗凈的小腸,然后放入鍋中煮制而成。刨湯里再添些生豬血、豬骨頭、肥肉、瘦肉、蘿卜、白菜之類,用山泉水合鍋而煮,做成刨湯火鍋。三分豬血七分水,待到火鍋水沸時,刨湯那鮮美香濃致極的真味就出來了。
導讀:12月7日就是大雪節(jié)氣,關于大雪節(jié)氣習俗,你知道多少?大雪節(jié)氣習俗主要有四個方面,如腌肉、吃紅薯粥、觀賞封河和吃羊肉進補!今天小編為您介紹大雪節(jié)氣的四大習俗!
大雪節(jié)氣習俗
1、大雪腌肉
大雪節(jié)氣風俗之一就是腌肉。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jié)氣一到,家家戶戶都要忙著腌制咸貨。無論是家禽還是海鮮,用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將新鮮的原料加工成香氣逼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
大雪為什么要腌肉?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都會爬上岸來傷人。人們?yōu)榱硕惚軅Γ康侥甑?,就足不出戶。因此,在年出來前,就必須儲備很多食物。肉、魚、雞、鴨等肉食品無法久存,南京人就想出了把這些肉食品腌制存放的方法。而對于新鮮的菜,人們就用風干的辦法。
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后,涂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后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
2、吃紅薯粥
大雪以后氣溫逐漸變冷,人們屋里屋外都十分注意保暖,紛紛穿上冬裝,防止受凍,出現(xiàn)凍瘡。魯北民間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門,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紅薯粥度日。
紅薯含有大米、面粉缺乏的賴氨酸,賴氨酸可促進人體上皮細胞的成熟,一直抗癌因子與細胞中蛋白質的結合,可提高人體抵抗力,秋冬吃紅薯還有防燥的功效,但不能多吃。
中老年人脾胃虛弱,要多喝點紅薯粥,因為它易于消化,保護胃腸,還能促進胃腸運動,使排便更加輕松,還能擺脫便秘的困擾。吃紅薯時最好搭配一點咸菜,可有效抑制胃酸。
3、觀賞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jié)氣,河里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大雪節(jié)氣,北方地區(qū)已經(jīng)是銀裝素裹,而堆雪人、溜冰、滑雪及滾雪球,是年輕人最喜愛的戶外活動。至于喜歡在室內的人,喝碗熱騰的湯,或是來個火鍋,都是經(jīng)濟實惠的御寒之策。
4、大雪進補
冬天羊肉勁補,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進補最愛羊肉。羊肉驅寒滋補,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御寒能力。羊肉還可以增加消化酶,幫助消化。專家建議,冬天食用羊肉進補,可以和山藥、枸杞等混搭,營養(yǎng)更豐富。
上海人講究食補,大白菜買來燉燉肉,燒只爛糊肉絲,嘗嘗酸甜可口的紅山楂,都是大雪時節(jié)不錯的飲食習慣。大雪節(jié)氣前后,柑桔類水果大量上市,像南豐蜜桔、官西釉子、臍橙、雪橙都是現(xiàn)在的當紅水果,多吃能補充水分對抗冬燥。
導讀:10月8日我們將迎來寒露節(jié)氣,天氣將從涼爽轉向寒冷。對于寒露節(jié)氣習俗,你了解多少?寒露節(jié)氣習俗主要有5種,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寒露節(jié)氣習俗
公歷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jīng)195時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是深秋的節(jié)令,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那么寒露節(jié)氣習俗有哪些呢?
1、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于重陽節(jié)在寒露節(jié)氣前后,寒露節(jié)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jié)氣的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壽。古時登高源于避禍。
登高不僅可以懷古、陶冶情操,而且通過登高,人們可以借此拋開工作煩惱,通過與自然的接觸,緩解壓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季節(jié),登高遠眺,高喊幾聲呼出胸中濁氣,對抑制悲傷的情緒大有好處。
2、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四時養(yǎng)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芝麻分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為好,藥用以黑芝麻為好。白芝麻通常稱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諺語說:嚼把黑芝麻,活到百歲無白發(fā)。意思是說黑色芝麻養(yǎng)黑發(fā)。
3、吃花糕
由于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因高與糕諧音,故應節(jié)糕點謂之重陽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4、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jié)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qū)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jié)。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在寒露這天,古人還要取井中的水用來浸造滋補五臟的丸藥或藥酒。古書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重陽時節(jié)插茱萸飲菊花酒,可使身體免受初寒所致的風邪。
5、農(nóng)事習俗
寒露時天氣對秋收十分有利,農(nóng)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寒露蜜桃屬北方晚熟桃品種,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節(jié)氣養(yǎng)生
寒露時節(jié),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qū)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從現(xiàn)在起,夏天的涼鞋可以收了,地上的寒涼之氣越來越重,腳部必須注意保暖。
寒露時節(jié)起,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這節(jié)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fā)較快,因而常出現(xiàn)皮膚干燥,所以養(yǎng)生的重點是養(yǎng)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還應重視涂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干裂。
這一時節(jié)的精神調養(yǎng)也不容忽視,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涼之感,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易于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yǎng)樂觀豁達之心是養(yǎng)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