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鯽魚與鯽魚區(qū)別
春季養(yǎng)生鯽魚湯。
“活動有方,五臟自和?!比祟惖臍v史長河中,圍繞養(yǎng)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傳,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怎么才能作好飲食養(yǎng)生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鯉鯽魚與鯽魚區(qū)別”,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鯉魚和鯽魚的分辨方法不是很多,而且這兩種魚類外形比較相近,但是鯉魚的體型有些偏大,而鯽魚較小。鯉魚的背面為青褐色。平時我們買魚的時候,賣魚的人都知道鯽魚和鯉魚的區(qū)別,我們只要想找到我們想要的那一種魚類就可以了,自己在家做的時候差別也不是很大。
鯽魚簡介
鯽魚又叫鯽爪子、鮒魚。鯽魚含豐富的蛋白質,并含有鈣離子、磷離子、鐵離子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B1、煙酸、維生素B12等成分,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小。
區(qū)分鯉魚與鯽魚的方法:
1.鯉魚有青鯉、紅鯉、錦鯉之分。鯽魚只有鯽爪子和鮒魚之稱。人們見得多的是青鯉,因為和鯽魚非常相似,所以大家會問起,怎么區(qū)分這兩種魚。
2.一般來說,鯉魚的體型稍大,鯽魚較小。鯉魚的兩側扁平,腹部圓潤,背部在背鯺前稍微隆起,魚的背面為灰黑色,側線下方為近于黃色,側線下方為近于黃色、黑色,腹部為白色、背鯺微黑。
3.鯽魚的體背面為青褐色,腹面為銀灰色,各鯺條均為灰白色,區(qū)分鯉魚、鯽魚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須。鯉魚嘴部有4根須,吻須一對,頜須比吻須長兩倍。
4.而鯽魚則無須,可以通過記住——長條4須鯉,扁寬無須鯽。用這個俗語可以輕松的幫你確認鯉魚和鯽魚。
鯽魚的食療功效:
1鯽魚具有益氣健脾、利尿消腫、清熱解毒、通絡下乳、理疝氣的作用,可以用于脾胃氣冷、食欲不疵振、消化不良、嘔吐、乳少、消渴飲水、小腸疵氣等癥。
2鯽魚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和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等病癥,有較好的調補和治療作用。
3鯽魚可以補氣血,暖胃。
注意事項
肺陰虛患者盡量不要吃
Ys630.com相關知識
鯉魚跟鯽魚大家經常會吃,也都知道關于其中的吃法有很多類型,比如做清蒸紅燒,還有就是白灼以及油煎,味道都是不錯的,可是很多人不會區(qū)分鯉魚和鯽魚的區(qū)別,因為外形看起來都是一種魚,只是花紋和體積略有不同,首先我們可以判斷一下有沒有長胡子,另外是個頭和體型,還有隆起的形態(tài)等等都能區(qū)分。
鯽魚鯉魚的區(qū)別:
1.鯉魚體形較大較長,一般商品魚在1斤以上。鯽魚體形較小較短,一般商品魚在一斤以下,以0.3~0.5斤較常見。
2.鯉魚嘴上有較長胡子,鯽魚沒有胡子。
鯉魚:俗稱鯉拐子、毛子等,隸屬于鯉科。身體側扁而腹部圓,口呈馬蹄形,須2對。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體側金黃色,尾鰭下葉橙紅色。鯉魚平時多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水草叢生的水體底層,以食底棲動物為主。鯉魚長度平均35公分(14吋)左右,但最大可超過100公分(40吋),重22公斤(49磅)以上。
鯽魚:頭像小鯉魚,形體黑胖(也有少數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能補胃。三、四月它的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很美。鯽魚是魚中上品,生息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體長15~20厘米。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
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后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根據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我們在做菜的時候經常容易將草魚和鯽魚混淆,其實只要有點專業(yè)點的知識都是可以將草魚和鯽魚區(qū)分開來的,草魚和鯽魚的差別還是很大的,我們可以從草魚和鯽魚的體形和背鰭區(qū)分開它們,我們也可以從這兩種魚的做法到它們各自具有的營養(yǎng)價值和養(yǎng)生功效的不同。
草魚和鯽魚是兩種不同的魚,所以我們要區(qū)分開才行,草魚和鯽魚的做法完全不同,如果混淆了兩種魚會導致我們做出來的菜肴味道大打折扣。
鯽魚(Carassiusauratus)又叫鯽殼、佛鯽。體形略似鯉魚,但吻部無須,背部深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白或略帶淡黃色而易于和鯉魚區(qū)別。
鯽魚分布廣,適應能力特別強,能受0℃的低溫,也能忍受0.1毫克/升以下的低氧,并在酸堿度pH10左右的水體中也能生長繁殖。
鯽魚的繁殖能力強,其性成熟早,一般1齡魚就可懷卵,據資料,一尾重約100克左右的雌魚,其懷卵量可達800-1000粒,5齡魚可超過10萬粒。產卵習性大致與鯉魚相同。
鯽魚也是雜食性魚類,幼鯽主要吃浮游生物和植物嫩芽、腐屑等。成魚喜吃各種水生昆蟲和底棲動物,更吃各種商品飼料??傊?,對食物無嚴格選擇,有什么吃什么,很好喂養(yǎng)。
鯽魚肉味鮮美且富含營養(yǎng),其鮮肉含蛋白質高達17.86%。據有關藥書記載,鯽肉有健脾開胃,增進食欲,補虛弱,可治脾虛的泄瀉、痢疾和便血之功能。
草魚體型延長、軀干部略呈亞圓筒形,尾部側扁,無腹棱、頭中等大,吻寬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頜稍有突出。鰓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咽齒為梳狀櫛齒,鱗片頗大,圓形。側線微彎,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背鰭無硬棘,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稍遠。臀鰭無硬刺,起點距腹部基部較距尾鰭基為近。魚體呈茶黃式,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鰭和尾鰭帶灰黃色,其余各鰭較淡。
草魚外觀很象青魚,但兩者體色有別。草魚體色茶黃帶灰,偶鰭灰黃色,而青魚體色呈青黑色,偶鰭在白色腹部的映襯下更加顯得青黑。鯽:體側扁。背面呈青褐色,腹部銀灰色。呈紡鍾形,頭口較小,無須。
上文我們介紹了應該如何區(qū)分開草魚和鯽魚這兩種魚,其實要區(qū)分草魚和鯽魚是非常容易的,我們可以從體形到背鰭去區(qū)分它們,草魚的體形比較圓而鯽魚的體形更扁一點。草魚的背鰭是接近于方形而鯽魚的背鰭比較接近長三角形。
我們在做菜的時候偶爾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無法區(qū)分兩種食材,這時候就十分麻煩了,如果不懂得區(qū)分食材的話做出來的菜肴肯定是大打折扣的。例如我們無法分清楚鯽魚和草魚。那么鯽魚和草魚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如何將這兩種魚好好的區(qū)分開呢。
鯽魚和草魚都是魚類,但是想要分開這兩種魚還是有辦法的,我們只要分別了解鯽魚和草魚的概念以及鯽魚和草魚的營養(yǎng)成分和做法的不同就能區(qū)分鯽魚和草魚了。
鯽魚是主要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居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肉營養(yǎng)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3克、脂肪 11克,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鯽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肥美,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最大體長約30cm,棲息深度為0~20米,無毒,經濟型食用魚類,物美價廉。
頭像小鯉魚,形體黑胖(也有少數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大的可達一、二斤重。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能補胃。三 、四月它的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很美。鯽魚是魚中上品,生息在池塘、湖泊等淡水水域。體長15~20厘米。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 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后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根據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腹部為淺白色,背部為深灰色。天敵從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魚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難被發(fā)現;天敵若從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魚肚和天顏色差不多,故也難被發(fā)現;經??吹接行┪恼吕镄稳萸宄繒r分“東方泛起了魚肚白”,就是這個道理。屬于保護色。
草魚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草魚屬。草魚的俗稱有:鯇、鯇魚、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海鯇(南方)、混子、黑青魚等。英文名:Grass carp 。棲息于平原地區(qū)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qū)域。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為典型的草食性魚類。草魚幼魚期則食幼蟲,藻類等,草魚也吃一些葷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生殖季節(jié)親魚有溯游習性。已移殖到亞、歐、美、非各洲的許多國家。因其生長迅速,飼料來源廣,是中國淡水養(yǎng)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么是鯽魚和什么是草魚,為了讓大家能夠很好的區(qū)分開鯽魚和草魚,我們上文分別介紹了兩種魚的概念和兩種魚的營養(yǎng)成分以及如何采用這兩種魚來做菜,看了上文的介紹后大家肯定懂得如何區(qū)分鯽魚和草魚。
鯉魚和鯽魚都是大家經常吃的魚,這兩種魚肉的營養(yǎng)價值都很高,比如鯉魚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吃鯉魚可以補脾健胃,能夠清熱解毒,能夠補充蛋白質等豐富的營養(yǎng),但很多人不知道吃鯉魚好還是吃鯽魚好,所以下面介紹這兩種魚的區(qū)別。
一、體長區(qū)別
1、鯉魚體稍大,一般體長30-40厘米,左右兩側扁,腹部圓,背部在背鰭前稍隆起,口呈馬蹄形,有吻須和頜須各1對,后者比前者長一倍,鰓把短,有咽頭齒。
2、而鯽魚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側扁,背部隆起,高而寬,腹部圓,頭短而小,吻圓鈍,沒有吻須和頜須,鰓耙細密,有咽頭齒,鱗片大,有十分明顯的側線。
二、魚鰭區(qū)別
鯉魚的鱗片大而圓,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背鰭、臂鰭各1個,尾鰭叉形,背鰭、臂鰭均有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緣有鉛齒。同鯉魚一樣,鯽魚也有一對胸鰭和一對腹鰭,一個背鰭和一個臂鰭,尾鰭叉形,背鰭和臂鰭也有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緣有鋸齒。
三、體色區(qū)別
鯉魚體背面為灰黑色,側線下方近青黃色(有的是黑色),腹面為白色,背鰭微黑。而鯽魚的背面是青褐色,腹面為銀灰色,各鰭條均為灰白色,但因生長的水域不同,其體色也有差異。
通過以上關于鯉魚和鯽魚的區(qū)別介紹,們現在知道了鯉魚和鯽魚有什么不同,鯉魚和鯽魚都是們在生活常見的魚類,鯉魚別名鯉拐子、鯉子等,原產亞洲,后引進歐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qū)。鯽魚別稱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等,在歐亞地區(qū)為常見淡水魚。
四、這樣區(qū)分:
1.看“胡須”
鯉魚的嘴邊就像是貓咪一樣有兩對小“胡須”,當然并不是胡須,而是吻須和頷須,而鯽魚嘴邊并沒有。
2.看嘴巴
鯉魚的嘴唇是很豐厚的,看著就有很多的肉,但是鯽魚的嘴唇就比較薄,沒什么肉。
3.看鱗片
鯽魚的鱗片側部有很明顯的側線,鯉魚的魚鱗大而圓,不過不像鯽魚鱗片那樣的整齊。
4.看顏色
鯽魚的背面是青褐色的,而腹面則是銀灰色的;鯉魚的則是灰黑色的,側線下方是青黃色的,到腹部則是白色,背鰭則是有點泛黑。
鯽魚是最常見的一種淡水魚之一,鯽魚的營養(yǎng)價值比較高,它的肉質比較細膩,平時適當的吃一些有非常好的調理身體的作用,尤其是對于產婦來說,適當的吃一些鯽魚,還有促進催奶的作用,在吃雞的時候要了解飲食禁忌,吃鯽魚的時候不能吃豬肝,盡量不要吃山藥等等,避免引起腸胃不良。
鯽魚與什么食物相克
鯽魚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據測定,每100克黑鯽魚中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于對蝦,含脂肪達7克。鯽魚的含肉量可達67%,魚肉中含有16種氨基酸,其中人體所必需的賴氨酸和蘇氨酸含量較高,營養(yǎng)價值甚為豐富。
1、鯽魚與豬肝相克
同食具有刺激作用,瘡癰熱病者忌食。鯽魚性味甘溫,具有益氣健脾、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脈下乳之功效。豬肝與鯽魚不合,如將二者混合烹調或配炒,會產生一些不利因素,食用后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比如容易產生癰疽等。
2、沙參與鯽魚相克
沙參具有養(yǎng)胃生津、潤肺止咳等作用,可用于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虛肺熱、熱病傷津、舌干口渴、內熱消渴等病癥。服用沙參時,不宜同時食用鯽魚,同食會引起不良反應。
3、山藥與鯽魚相克
山藥具有補益脾胃、益肺滋腎等功效,可用于治療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癥。服用山藥時,不宜食用鯽魚。同食會產生不良反應。
4、鯽魚與野雞肉相克
《本草綱目》中記載:“鯽魚同豬肝、雞肉、雉肉、鹿肉、猴肉食生癰疽。”一般而言,魚類與禽類大多不宜共食,主要因其生化反應復雜,機理見前述“雞肉與鯉魚”條。
我們知道了鯽魚和什么食物相克,這樣在以后做飯的時候我們會盡量的把這些食物分開來,不放在一起食用,我們平時都會做一些魚來吃,因為鯽魚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并且魚肉富含很多的蛋白質等物質,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的好處,所以平時適當的多吃一些魚肉很健康。
有一些人在做鯽魚湯的時候,會選擇將魚先煎一下,這樣做出來的鯽魚湯味道會更好,魚里面也會有味,也有一些人在做湯的時候會直接用魚蒸出來湯,其實不管哪種做法,只要加入一定的佐料,做出來的湯都會比較好吃,魚肉也會吃起來更加鮮嫩,那么做鯽魚湯的時候鯽魚需要煎嗎?
做鯽魚湯要先把鯽魚煎一下,這樣的好處是:
做鯽魚湯先煎一下,可以讓魚肉更加的入味,而不被破壞。
直接水煮魚肉容易煮爛,而且營養(yǎng)容易流失。
做鯽魚湯需要準備的材料:
鯽魚1條,刀具和碗筷。
生姜1塊,鹽少許,蔥花少量。
做鯽魚湯的步驟:
用剪刀把鯽魚肚子剪開,把內臟清理干凈。清理干凈后,用刀往鯽魚身上劃幾道小口,抹上食鹽。
把鍋清洗干凈,打開電磁爐,放入食用油,油熱后放入鯽魚先煎一下。
放入適量的水,然后加入姜片,蓋上鍋蓋。
煮20-30分鐘后,加入蔥花和食鹽等調味料。再加熱一下,就可以食用了。
注:鯽魚湯美味又營養(yǎng),而且操作方法也不是很難。只有加入少量生姜才能去除腥味,食鹽不要放太多,清淡一點會比較好喝,放點蔥花讓湯味更加鮮美。
材料:鯽魚(大魚)頭1個,川芎6克,白芷10克,天麻10克,生姜2片,鹽少許。
工具:炒鍋、電磁爐、燉盅
制作方法
1、將魚頭洗凈,去鰓。起油鍋,下魚頭煎至微黃,取出備用;川芎、白芷、天麻、生姜洗凈。
2、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燉盅內,加清水適量,燉盅加蓋,文火隔水燉40分鐘,調味供用。
步驟
1、取新鮮鳙魚一條,5斤以上;沒有鳙魚,可以鰱魚代替;取下鳙魚頭、蒜葉、姜蔥若干,胡椒粉、料酒、開水備用,葷油備用;
2、以葷油起鍋,放入少量姜絲,待油熱后放入鳙魚頭,文火煎;
3、待魚頭一面稍有淡黃色后,魚頭翻身,加入少許葷油,文火煎,至魚頭另一面稍有淡黃色后,加入料酒,后加入適量開水,做湯;
4、先以大火將湯至沸,后改小火,慢慢熬湯,至湯顯粉白色,加入些許胡椒粉;
5、取出,加蒜葉和蔥。
鯽魚是魚鮮市場上非常常見的一種魚,鯽魚營養(yǎng)價值高,且價格實惠,普遍受到百姓的愛戴。鯽魚的做法很多,除了煲湯外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煎了。鯽魚煎后肉質更加緊實,再配以特色醬料后滋味更足。煎鯽魚的做法一般集中在干煎和香煎兩種,只要掌握要領,相信大家可以快速學會。
一、干煎鯽魚
食材準備:鯽魚,面粉,蔥蒜,芝麻,花椒粉,料酒,醬油,鹽,糖,雞精。
方法步驟:
1、將鯽魚去掉內臟,洗凈劃上刀口,蔥姜切末;
2、然后在鯽魚上放入料酒,鹽,雞精,糖,醬油,蔥姜末腌15分鐘;
3、魚腌好后兩面均拍上面粉,然后放入熱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
4、裝盤后趁熱撒花椒粉,鹽和糖即可。
二、香煎鯽魚
食材準備:黃花魚,玉米粉,料酒,調理粉,蔥,姜,蒜,植物油。
方法步驟
1、將黃花魚取內臟后洗凈,切刀痕;
2、將魚放入盆中,加蔥,姜,蒜,料酒,鹽腌1小時左右;
3、將魚取出,放入玉米粉中,使之兩面均沾上玉米粉;
4、起鍋,燒油,放入沾粉的黃花魚,炸至兩面金黃即可出鍋。
三、煎鯽魚的要領
1、煎鯽魚之前魚要瀝干水,或者拍上粉;
2、熱鍋冷油,油熱以后再下入魚煎;
3、魚下鍋后不要急于翻動,待其慢慢變黃在翻面;
4、如果翻面不好翻,可以先關火,待其冷一下在翻面;
5、這樣煎出來的魚會比較完整,不破損。
發(fā)物這個概念是屬于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上的一個特殊概念,對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來說,如果吃多了發(fā)物的話,就可能讓自己的疾病呈現愈發(fā)嚴重的趨勢。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食物是發(fā)物,鯽魚是對人體很好的一個魚產品,特別是拿鯽魚做出來的鯽魚湯,湯汁濃郁,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歡。但是鯽魚這個魚產品,會是發(fā)物嗎?
我們都知道,在中醫(yī)的治療理念中,“發(fā)物”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吨袊幧疟孀C治療學》中稱:“發(fā)物指能引起舊疾復發(fā)、新病加重的食物?!?/p>
關于“發(fā)物”的記載,最早可見于《黃帝內經》,如《素問·熱論篇》中記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边@也正是所謂的“忌口”的來歷。
我們日常食品中的發(fā)物包括以下幾類
蔬菜類食物:香椿芽、香蕈、香菜(芫荽)、辣椒、韭菜、芥菜、黃花菜、春筍、蠶豆、部分海藻類蔬菜等。
佐料類食物:
大蒜、大小蔥、洋蔥、姜、花椒、胡椒、薤(野蒜)、五香、大料等。
水生動物類食物:
鯽魚、鯉魚、泥鰍等大多數魚類、河海蝦、河海蟹、貝殼類、鮑魚等。
陸生動物類食物:
公雞、鴨、鵝、鴿子、羊肉、牛肉、狗肉、鹿肉、豬蹄、豬頭肉等。
發(fā)物和疾病的關系
臨床中醫(yī)一般認為,發(fā)物多具有辛溫發(fā)散、溫燥助火、葷腥膩滯等性質,當某類體質或患有某種疾病的人食用這一類食物,即可能產生發(fā)熱、發(fā)瘡、發(fā)毒或加重病情、誘發(fā)痼疾等不良后果。比如,患有熱毒瘡瘍的人不吃牛、羊、公雞、鵝等動物的肉;患有蕁麻疹、濕疹、紫癜、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患者不吃蝦、蟹等異性蛋白含量高的食物。
當然,在發(fā)物會導致某些疾病復發(fā)或加重的問題上,中醫(yī)和西醫(yī),甚至傳統(tǒng)中醫(yī)和當代中醫(yī)的觀點其實是有分歧的,在此就不詳細論述了。
生活中常見的魚種類有花鰱,白鰱和鯽魚這三種,而在不少人的眼中看來鯽魚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豐富,因此拿鯽魚來燉湯的話可以發(fā)揮出鯽魚的最大營養(yǎng)功效。但是急于和其他魚類產品的外形有些類似,因此不少人在挑選鯽魚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所以這時候就應該來了解一下在鯽魚身上存在怎樣的特點。
鯽魚(學名:Carassius auratus,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喜頭、鯽殼、河鯽 。 [1] 常見于歐亞地區(qū),為常見淡水魚,屬于輻鰭魚亞綱鯉形目鯉科鯽屬。
鯽魚經過人工養(yǎng)殖和選育,可以產生許多新品種,例如金魚就是由此產生的一種觀賞魚類,和食用的野生鯽魚學名同為Carassius auratus 。
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yǎng)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鯽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為肥美,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2] 最大體長約30厘米,棲息深度為0~20米,無毒,經濟型食用魚類,物美價廉。多產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帶,其中洱海鯽魚較為出名。
外形特征
頭像小鯉魚,形體黑胖(也有少數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體長15~20厘米,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后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大的可達一、二斤重。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能補胃。三、四月的鯽魚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鮮美。鯽魚是魚中上品,生息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根據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腹部為淺白色,背部為深灰色。天敵從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魚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難被發(fā)現;天敵若從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魚肚和天顏色差不多,故也難被發(fā)現;經??吹接行┪恼吕镄稳萸宄繒r分“東方泛起了魚肚白”,就是這個道理。屬于保護色。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飲食養(yǎng)生頻道的《鯉鯽魚與鯽魚區(qū)別》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chunjiyangshengjiyutang/">春季養(yǎng)生鯽魚湯”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