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jié)氣該如何調養(yǎng)脾胃不和
大暑節(jié)氣女性如何養(yǎng)生。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古今的人們對養(yǎng)生有很多相關的勸諭和詩句,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大暑節(jié)氣該如何調養(yǎng)脾胃不和”,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連日的高溫讓我們胃口越來越差,很多女性臉色明顯沒有其他季節(jié)要好。另外,會常伴有失眠,吃得少反而體重卻上漲了,其實這都是因為脾胃不和造成的。脾胃不和多半是由于氣血不足的原因引起的,血虧就會引起氣虛。因此想擁有好氣色,容顏不老,就要注意養(yǎng)血,養(yǎng)脾也是在養(yǎng)血。那么脾胃虛弱該如何調理呢?
大暑該如何養(yǎng)脾
1、泡腳暖胃
脾經和胃經都始于足部,可以通過對峙泡腳來溫暖脾胃,養(yǎng)氣血。睡前,堅持用40度左右的水漫過腳踝,浸泡10-20分鐘可驅散脾胃冷氣,養(yǎng)護滿身氣血。
2、雜糧健脾胃
夏季飲食應以清淡,富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為主。烹調采用湯、粥、羹、膏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防止過飽傷及脾胃。另外,還要多吃一些豆類或豆類制品,如黃豆也有健脾益氣作用,豆腐、豆?jié){等對脾胃虛弱頗有益;赤豆有健脾補血作用。
3、按摩穴位
雙側太陽穴(額頭兩側)、合谷穴(拇指和食指指根,虎口根部)、足三里穴(膝蓋外下緣凹陷處向下移三指,再向外移一指處),按摩10分鐘,可明目、醒腦、健脾、開胃。如果是男士在伏天的時候也可以喝點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作用的藥酒。
TIpS
夏天外面似火的驕陽讓人望而卻步很多人,因此很多人一到夏季就喜歡呆在空調房里,一待就是一天的時間,小編在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脾胃不和引起胃口減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消化代謝減慢也會引起胃口不佳,因此不要害怕外面的太陽,適當的戶外運動也是滋養(yǎng)臟器的方法。
相關閱讀
因為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yǎng)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yǎng)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于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yǎng)脾者,養(yǎng)氣也,養(yǎng)氣者,養(yǎng)生之要也??梢?,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fā)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zhèn)骷锤尾髌?。所以,春季養(yǎng)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fā)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y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wèi)、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xié)調,可促進和調節(jié)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xié)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y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并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其內,不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其外。養(yǎng)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yǎng)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yī)家、養(yǎng)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yǎng)?,F代醫(y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yǎng)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jié)、藥物調養(yǎng)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jié):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fā)之始,陽氣發(fā)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fā)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yǎng)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yǎng)脾臟之氣??蛇x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后,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鐘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藥物調養(yǎng):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fā)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删裾{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yǎng)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使生命過程的節(jié)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yǎng)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明天就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暑節(jié)氣,在這悶熱難耐的蒸籠天里,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以度過這樣悶熱的天氣。比如浙江臺州沿海的人們有大暑節(jié)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因此在暑濕時節(jié)食用姜汁調蛋很滋養(yǎng)。山東南部地區(qū)有“喝暑羊”的習俗,即調配著辣椒油、醋和蒜的羊肉湯。喝罷全身大汗淋漓,既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又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針對大暑酷熱與濕重的特點,此時節(jié)養(yǎng)生的重點在于化氣生津以消暑熱、化濕除煩緩解憋悶感。
1、祛濕除煩
大暑時節(jié)氣溫高、濕氣大,多出現悶熱桑拿天。中醫(yī)認為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黏滯,阻遏氣機。胸中氣機不展,人就容易心生煩滿,此時可以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艾葉等微微水煎,并用它來泡澡。這些都是氣味芳香的植物,不僅可以醒神除煩,還可祛濕解表(過敏體質的人慎用)。同時,大暑時節(jié),適當吃點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僅可以開胃,還可醒腦,使人產生輕松的感覺,從而起到祛濕除煩的作用。
2、化氣生津
炎熱天氣容易消耗人體的氣津,因此有“暑天無病三分虛”的說法。老人、兒童和體虛氣弱者更難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現頭暈、心悸、胸悶、大量出汗等癥狀。此時十分需要適時地化氣生津,補充身體氣津的虧耗,以改善癥狀。明代醫(yī)家李時珍提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意思是說喝粥能健脾益氣、生發(fā)胃津以補虛損。大暑適宜喝荷葉綠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不僅益氣生津還可清熱消暑。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的人,熬粥時還可以放些淮山藥、茯苓等,健脾胃的效果會更好。日常飲食應注意多食用清淡滋陰的食物,如蓮藕、蜂蜜、大棗、雞蛋、木耳、豆?jié){等。
春季養(yǎng)生不能不提到對脾胃的保養(yǎng),不僅是因為脾臟對人體的重要作用,而且還因為春季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春季重點保護脾臟的具體原因都有哪些,春季該如何調養(yǎng)脾胃呢?
春季保護脾胃的原因:春季隨著氣溫的上升,空氣中的濕氣也會增加,特別是雨水節(jié)氣過后,更是變得水潤多了。人體的脾臟可以說對濕氣比較過敏,也就說濕氣會加重脾胃的負擔,會讓人容易出現拉肚子等癥狀表現。在中國古代中醫(yī)典籍中,就有許多關于雨水后保養(yǎng)脾胃的記載。脾胃強壯了,人體自然也就跟著強壯起來了,因此要春季要重點保養(yǎng)脾胃。
那么春季該如何保養(yǎng)脾胃?
食補保養(yǎng)脾胃
據脾胃的特點,在春季的時候,要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取,可以適當多吃些甜性的食物,如小米、紅棗、百合、蘿卜等,但注意不是指味道甜的食物。此外還可以吃些對脾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等。熬粥喝是個不錯的保養(yǎng)脾胃的方法,熬粥的時候可以多放些輔料,熬成山藥粥、紅棗粥等。春天保養(yǎng)脾胃要禁忌寒涼、油膩、粘滯之食物,容易損傷脾臟,還容易加重春困。
保持良好的心情
春天人的肝臟容易上火,而肝臟又會影響到人的情緒,肝臟受到損傷,自然也會影響到人體的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在保護脾臟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肝臟,并注意克制情緒,不要亂發(fā)脾氣,多參加些愉悅心情的活動。
保證足夠的睡眠
春天,由于天氣原因,人本身容易犯困,因此要注意保證足夠的睡眠,盡量不要熬夜,不要長時間加班加點工作,晚上十點以前入睡最好了。中午的時候,有條件的一定要注意睡個午覺,這樣也能幫助保養(yǎng)脾胃。
此外,還要注意多參加戶外活動,身體狀況好的,可以多做些運動,這也是保養(yǎng)脾胃的一個重要方面。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jié)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熱的時期,氣溫高,農作物生長快,同時,很多地區(qū)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為頻繁。
兒童要防脾胃病
到了大暑,因天氣炎熱,中小學生吃冷飲非常普遍。從中醫(yī)角度看,兒童為純陽之體,患病多表現為實證、熱證,這就是兒童喜歡吃涼的原因,再加上天氣悶熱,孩子們吃冷喝涼不斷,冰鎮(zhèn)可樂、冰淇淋、冰棍等一天吃幾次。但是,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臟腑功能還不健全。孩子過食冷飲,其胃腸道經常被飲料占滿,會使胃腸道內溫度驟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慢,血流量減少,從而影響胃腸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食冷飲還會使孩子胃酸、胃蛋白酶、小腸淀粉酶和脂肪酶等物質的分泌減少,進而影響對食物的消化??梢?,家長若讓孩子過食冷飲,不僅沒滿足孩子的營養(yǎng)需要,時間一久,還可導致孩子消化功能紊亂和營養(yǎng)缺乏。
中醫(yī)認為,飲食消化吸收依靠脾胃功能來完成。當過食寒涼之物后,就可傷及脾胃,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厭食等。所以,天熱也要控制冷飲的攝入量。
預防措施有三
一是家庭自制冷飲當飲料,如冰鎮(zhèn)綠豆湯、冰粥等,這些飲料既衛(wèi)生又有消暑降溫的作用,對腸胃損傷也小。
二是每次吃冷飲不能太多,以一天喝1~2杯冷飲、吃1根冰棍為好。
三是運動后不要馬上喝冷飲,這是因為運動后全身都在亢奮中,吃涼喝冷對胃腸刺激過大,易引起胃腸痙孿。另外,吃飯時不要喝冷飲,以免影響食欲及食物的消化吸收??傊?,夏天不要因過食寒涼而導致脾胃虛寒、厭食癥。
中青年要防過勞癥
夏天出汗多,消耗大。天熱又影響食欲,再加上睡覺晚,起得早,而工作卻沒有減量,該加班的加班,該熬夜的熬夜,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傊巧眢w損耗大,而營養(yǎng)、睡眠不足,損大于補。所以,中青年人要防過勞癥、過勞死。
預防措施有三
一是保證睡眠防缺覺。如果經常加班加點,就要減少其他活動的時間,以每天保證6~8小時的睡眠為宜,否則身體會吃不消的。有條件的人中午應想辦法睡上一覺。睡覺時不要貪涼,別讓空調、電扇直吹,以免患感冒、面神經麻痹等疾患。
二是飲食營養(yǎng)絕不可少。尤其是早餐要吃好,可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雞蛋、牛奶、酸奶等。晚上加班時要加夜宵,如酸奶、面包、綠豆粥等,既可補充營養(yǎng)又可消暑降溫。
三是少開車多走路。夏天開車多開空調,車內通風較差,空氣不好,再加上塞車,很容易造成機體缺氧,甚至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而白天太陽高照無法運動,所以利用上下班天氣較涼快的時候走路,既達到了運動的目的,又不致發(fā)生因堵車心情欠佳的現象,還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從而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
老人要防心臟病
有資料表明,三伏天降雨增多,氣壓偏低,是心臟病的高發(fā)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護心臟。
預防措施有三條
一是要保持精神安靜、平和,盡量不要生氣。夏天天氣熱,中醫(yī)認為夏季與之相應的臟腑是心,所以夏天易心火過盛,遇事愛著急發(fā)火,這就需要老年人多做平和之事,如練練琴、棋、書、畫等;兒女們也應盡量不要讓老人生氣,不與老人爭論問題。
今年的大暑節(jié)氣是陽歷的七月二十三號,現在距離大暑節(jié)氣已經過去四天了,那么,關于大暑節(jié)氣的一些農事大家了解嗎?關于大暑節(jié)氣的一些養(yǎng)生知識大家知道嗎?如果大家對這些還不太清楚,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倆接一下吧,請看下文。
大暑節(jié)氣
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大暑節(jié)氣這天,是陽歷的7月22-24日之間,這時太陽主要是位于黃經的120度。
1、早稻收獲及晚稻插秧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中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qū)來說,適時收獲早稻,不僅可減少后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遲不能遲過立秋。
2、灌溉
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好,低于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于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
大暑節(jié)氣里,大豆開始開花結莢,這也是大豆需要水的時候。有一句農諺說的好:大豆開花,溝里摸蝦,所以在出現旱象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澆灌。
3、抗旱
酷暑盛夏,水分蒸發(fā)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jié)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農事詩
大暑處在中伏里,全年溫高數該期。
洪澇災害時時有,防洪排澇樣樣行。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蟲抓良機。
玉米人工來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齊。
棉花管理須狠抓,修追治蟲勤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