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
老人生活保健養(yǎng)生。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鄙钪薪洺A鱾鬟@些關于養(yǎng)生的名句或者順口溜,那些不注重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會遭到生活的報復。如何分辯關于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話題的對錯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年生活”,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人到老年,對生活的認識和年輕時有了很大不同,比如有的老人就走進了“顛倒輕重”的誤區(qū)。
一是重子孫,輕自身。在有些家庭中,白發(fā)蒼蒼的老兩口至今還在看黑白電視,并不是因為他們經濟拮據,而是兒女結婚時把錢給他們買了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隨后又為接踵而來的孫子、孫女們買衣服、食品,逢年過節(jié),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回家來還要盛情款待。老兩口認為,現在是孩子們的世界,反正自己年紀大了,啥事都好湊合,能過得去就行。
二是重娛樂,輕健康。老年人退休后,天天都是星期天。業(yè)余時間多了,娛樂活動本應豐富多彩,但有些老人卻迷上了“修長城”,本想娛樂,結果卻有損健康。一位老漢原來上班時還經常早起鍛煉身體,退休后反而沉湎于打麻將,白天“戰(zhàn)斗”了一天,晚上還要接著干,有時甚至通宵達旦,結果變得面黃肌瘦,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三是重積累,輕消費。多數老年人是從艱難歲月中過來的,因此他們生活節(jié)儉,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日積月累地把錢往銀行里存,至于存錢日后派什么用場,他們則不管。他們不知道,節(jié)儉是對的,但時代已經不同了,消費的觀念也應該改變改變,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過好自己的晚年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閱讀
俗話說“人過四十不學藝”,我學太極拳可是從57歲開始的,算來至今已有18個年頭了。雖說沒練到“太極神功”的份兒上,但也練得身強體壯、“返老還童”。原來的腸胃炎、支氣管炎都好了,細算起來還真為國家節(jié)省了不少醫(yī)藥費。練太極拳不光增強了我的體質,更豐富了我的老年生活,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
增添樂趣,心栽梅花報春風
一開始,太極拳給我一種神秘感。我是老觀眾了,以前經常在公園里看別人練。剛退下來時,那種“清閑”真讓我不習慣,于是我就跟著學太極拳消磨時光。誰知這一學,我才發(fā)現,太極拳不僅舒筋活血,還可調整心態(tài)。通過練太極拳我總結了四句話:從招式上看形體美,從要求中思考學問,從練習中找出差距,從進步中體會樂趣。
磨煉意志,學做蒼松傲風雪
學太極拳我體會要過好三關:尋師關、適應關和恒心關。我先買了教學書籍,但學起來不得要領。拜了較有名氣的陳老師為師,受他指點,才走上正道。陳老師要求嚴格,每天都得練基本功,我當時快60歲了,開始時還真不適應。后來在老師和拳友的鼓勵下,總算堅持了下來。經過科學安排訓練強度,我的體能逐步提高了。練功最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練功也是練毅力。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后,我終于學有所成,后來還被濟南市體協評為楊式太極拳的輔導員。
開闊胸懷,但作楊柳育新枝
習武最講的是武德。我在公園練拳時,常有人觀摩請教。后來我想,應該讓更多的人通過打太極拳使身體健康起來。我每年都舉辦一兩次太極拳輔導班,不收學費,義務傳授。到目前為止,我指導的學員已有300余人,這也算是為全民健身和普及太極拳做點貢獻吧。
陶冶情操,愿作修竹結千竿
太極文化博大精深,可修身養(yǎng)性,我在不斷提高拳藝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促進了身心健康。在辦輔導班的過程中,我還結識了一大批拳友,我們切磋交流,取長補短,互通信息,共同提高。我還自編了6套太極拳、太極劍、健身操等項目,得到了大家的好評。相信我和拳友們的努力,定能讓太極拳術如茂密的竹林,蓬勃壯大。
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紛紛組建自己的小家,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出現了。這段時期,因子女已經成家,教育費、生活費支出減少,老年人的資金累積到一定數目,家庭理財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對退休老人來說,投資理財既是一種需求也是一種時尚。但退休老人進入晚年的年齡狀況和相對有限的工資收入,決定了他們是一個抗風險能力較弱、相對保守穩(wěn)健的投資群體。如何既能讓資產保值增值,同時又能保證生活的充實和思想的愉悅?本期,記者就中老年人如何理財作了采訪調查。
現狀
由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不少老年人在理財的認識上存在誤區(qū),以為理財就是省錢、存錢或者盲目賺大錢。日前,記者就老年人理財問題在萬州老年大學對30位學員進行了調查。
需要理財嗎?需要的占60%;不需要的占40%。
目前主要采用什么財務管理方式?53%全部儲蓄;37%一部分儲蓄,一部分購買保險;10%投資(國債/股票/房產)。
對目前所采用的理財方式是否滿意?40%較為滿意;46.7%一般,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理財方式;13.3%不滿意,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最想實現的理財目標是什么?26.7%想資產增值,今后生病時不為兒女添負擔;46.7%要各項投資收益多,能多為兒女積聚財富;26.6%想和老伴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采訪中發(fā)現,退休老人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主要是養(yǎng)老、治病、護理等。中國銀行萬州分行的理財專家李先生指出,我國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多數老年人手中會有一筆積蓄,并且有一定的養(yǎng)老保險金保障;另外,一些文化水平較高、有技術的老年人,退休后還有一些額外勞動收入。所以,步入老年更是進入了人生理財的重要階段,安排不好就會直接影響晚年幸福。
調查一:退休以后開始理財
63歲的趙宗淑(化名)女士,是一名退休的中學教師。去年5月,操持完小兒子的婚禮之后,一下子感覺到了“空巢”的寂寞。恰巧那時中國股市經歷了幾年的熊市后發(fā)生了明顯轉折,她有時到女兒家去看外孫,常聽到女婿大談股票、基金,女兒也參與炒股,而且已經見到投資收益。股票、基金真那么好賺錢?她動心了,于是開始謀劃自己的理財生活。
當月,她就去開設了賬戶,傾向于炒股票。不過趙老師并不著急,在入市前,先認真學習了一些相關知識,具體操作時又請女兒女婿當參謀。剛開始,由于是外行,加之心態(tài)不穩(wěn),頻繁操作,資產收益是負的。在銀行工作的女婿認為她的投資風險過大,一旦行情不好,將會造成巨大損失。于是特地制定了相對保守的投資計劃,按3:3:3:1的比例配置資金,即3成買基金、3成買股票、3成買保險債券、1成存銀行。
此后,趙老師基本上按女婿的建議進行操作。一個月后,她的資金賬戶有了12%的收益。到了今年3月中旬,她的投資收益更是高達86%。“幾只股票和基金的表現都不錯,我打算長期持有?!壁w老師高興地說。
張先生原是一家工廠的退休職工,現在卻是證券交易所大戶室最有名的技術派投資者,不少人都找他做參謀。
張先生是1995年入市的老股民,證券交易所大戶室開設時,他是第3名入場者。他退休后便專心于研究股市,對國家經濟政策、大政方針的分析頗有見地,市場感覺很敏銳,經過股市十幾年的磨練,已成為老練的投資者。
養(yǎng)老投資莫入五大誤區(qū)
養(yǎng)老,這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養(yǎng)老還存在許多誤區(qū)。
誤區(qū)一:計劃養(yǎng)老還太早
說到養(yǎng)老,許多人都認為那是60歲以上的人的問題,與己無關。其實,養(yǎng)老計劃應在青年時就開始。有些年輕人收入不菲,但每月錢還不夠用;而有些有理財意識的人就買基金、買保險、炒股票、買房子等等,為將來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誤區(qū)二:省吃儉用留子孫
中老年人都是從困難時期走過來的,那時樣樣憑票證,計劃供應,因此養(yǎng)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但現在中老年人的工資、退休金也不少,市場上商品又豐富,理當好好享受生活。長輩們吃得好,玩得好,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子女們才能安心工作,這比留錢給子女還有意義。
誤區(qū)三:投資理財太保守
許多中老年人平時生活需要用錢時,就從工資卡、退休金卡中支取,對卡內資金也不聞不問,最多把余錢從活期轉定期。但現在儲蓄利率是負利率,余錢存銀行不但不能保值增值,還在貶值。中年人應在對投資市場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適當投資一些國債、基金、股票,尤其是保障型的保險,如意外傷害險、重大疾病險、住院補貼險。
誤區(qū)四:社會養(yǎng)老不合算
一些獨居或生病的老人,除了居家養(yǎng)老外,也可選擇社會養(yǎng)老,雖然支付了一定的費用,但老年人起居有人照顧,平時有伴聊天、娛樂,也減少了子女的后顧之憂。有些老年人或子女覺得社會養(yǎng)老不合算或沒面子,其實大可不必,因為社會分工的細分這是大勢所趨。
誤區(qū)五:精神養(yǎng)老不重視
老年人都有退休金,可謂衣食無憂,但現在子女成家后,大都與老年人分開居住。一對老夫妻單獨居住或老人一個人獨居越來越普遍。老年人最缺的還是精神養(yǎng)老,建議子女買房時最好離父母居住地近點,這樣既能?;丶铱纯矗卜奖憷夏耆私洺5阶优易咦?。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老年生活》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renshenghuobaojianyangsheng/">老人生活保健養(yǎng)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