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手腳冰涼按五穴位 按氣沖穴促進血液循環(huán)
春季按揉穴位養(yǎng)生按摩。
“一笑煩惱跑,二笑怒氣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樂逍遙。天天開口笑,壽比彭祖高。”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注如何養(yǎng)生,養(yǎng)生除帶給我們好的身體,更有心靈的健康。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緩解手腳冰涼按五穴位 按氣沖穴促進血液循環(huán)”,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大寒即將到來,天氣將變得更加寒冷,又到了凍手凍腳一族最害怕的季節(jié)。很多人在冬季都有手腳冰涼的癥狀,治療手腳冰涼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那么哪種最有效呢?今天小編就教大家按摩穴位的方法,大家不妨可以試試。
專家表示,推拿按摩與針灸的不同之處是,針灸只是一個點,因此要精確取穴,而推拿按摩的揉、按等方法作用于一個區(qū)域,治療手腳冰冷有幾個常用穴位,因此可以用一些簡易方法來取穴,在家中甚至工作的間隙開展都非常方便,每天自己按一按,有溫補氣血的功能。
涌泉:腳心的涌泉穴是腎經(jīng)的起點穴位,在按摩的時候可用手心摩擦腳心,可引火歸元,擦到發(fā)熱,一般5至10分鐘即可。一般手腳冰涼的人,睡眠也不會太好,因為氣血運行不太暢順。如有這樣的情況,可在每天洗澡后、睡前半小時摩擦涌泉穴,治療失眠的效果也不錯。
勞宮:手上的勞宮穴是心包經(jīng)的穴位,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在手心上抵住的位置就是勞宮穴。找到勞宮穴后,一只手握拳,用拳頭的掌指關節(jié)擦另一只手手心位置的勞宮穴,至微微發(fā)熱。
腎俞:按摩腎俞穴,有補腎的作用。該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中醫(yī)里的寸是同身寸,指患者拇指指關節(jié)的橫度為一寸,下同),可以用手擦到發(fā)熱,也可以用艾灸盒灸,每個穴位灸5~10分鐘。
氣沖:氣沖穴位于大腿根內(nèi)側(cè),在肚臍下5寸、旁開2寸的位置,在腹股溝稍上方的腹股溝動脈上。在按摩時,先按揉氣沖穴1分鐘,然后隨動脈的跳動一松一按,持續(xù)兩分鐘,有利于溫暖手腳、促進腿部血液循環(huán)。
足三里:足三里穴又叫長壽穴、雞湯穴,每天按一按、灸一灸或者揉一揉,就像每天喝了一碗老母雞湯,很補身子,一年四季老少皆宜。將手心罩在膝蓋上,中指往下放,按住脛骨前緣的最高點,再往外移出1寸,就是足三里穴,這是胃經(jīng)的合穴,能生發(fā)胃氣,對胃有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足三里穴可每天揉按2~5分鐘,也可用指腹點按,點按時四指握住小腿后側(cè)肌肉,拇指在前點按即可。
ys630.COm精選閱讀
手腳冰涼按什么穴位
1、手腳冰涼按什么穴位之足三里穴
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外側(cè),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功效:足三里有幫助手腳微血管擴張,舒筋活血,改善手腳冰涼癥狀的作用。
按多久:每次可拍打“足三里”100下,每日2次。
2、手腳冰涼按什么穴位之大椎穴
取穴:低頭時,摸到頸后最突起的高骨,在這塊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
功效:大椎是調(diào)節(jié)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溫灸大椎穴可以通絡散寒,這也是緩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
做法:有手腳冰涼癥狀的女性朋友不妨每次洗澡時先用熱水沖大椎穴10分鐘左右,直到穴位處皮膚泛紅—這就起到了類似溫灸的作用,整個頭頸后背乃至全身皆覺得酷熱時,再停歇,沐浴后注意保暖,好好睡上一覺;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鐘,使得穴位處覺得酸脹發(fā)熱即可。
3、手腳冰涼按什么穴位之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腳心,足前區(qū)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2處。每天早晚揉搓涌泉穴及腳趾工00下,可將腎精之氣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4、手腳冰涼按什么穴位之勞宮穴
勞宮穴位于手掌第二、三掌骨之間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一手握拳,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熱,再換另一只手,交替進行。
5、手腳冰涼按什么穴位之氣沖穴
氣沖穴位于大腿根里側(cè)。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直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手腳冰冷的原因
1、心臟問題
要保持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正常溫度,血流的通暢充足很重要,如果心臟功能弱,就無法把血液運送到手腳這些離心臟較遠的部位,所以這里比身體的其他部位更容易溫度低。
2、血管不暢通
雖然心臟沒問題,但血液流動時受阻,局部沒有充足血流了自然溫度要低,這在下肢更常見。如果是一條腿冰涼,甚至皮膚的顏色都改變了,更要考慮血栓的問題。
3、激素調(diào)節(jié)失常
這種人對寒冷特別敏感,很容易就手腳冰涼,手指更加常見。一開始多在冬季發(fā)生,時間很短就恢復,但逐漸的,遇冷或情緒激動時就會發(fā)作,多為雙手手指發(fā)作,足趾也可發(fā)作。先是手指發(fā)涼、蒼白、發(fā)紫,繼而潮紅。如果有這樣的現(xiàn)象,要想到“雷諾氏綜合癥”,是血管收縮失常導致的一種疾病,月經(jīng)期會加重,真懷孕了反倒減輕了,因為它和激素分泌有關系。
手腳冰冷吃什么好
1、羊肉
營養(yǎng)價值:羊肉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和鈣、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可以在冬季補充足夠的熱量和維生素,達到“暖身”效果。
溫馨提示:中醫(yī)認為,羊肉能補血之虛,有“人參補氣,羊肉補形”之稱,適合畏寒怕冷、形體瘦弱以及年老體衰者冬令進補;不過,發(fā)熱病人、患有眼部疾病、腹瀉和體內(nèi)有積熱的人就最好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2、核桃、芝麻、花生等堅果
營養(yǎng)價值:堅果油脂含量較高,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并富含磷脂、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中醫(yī)認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御寒的作用。除了幫助身體抵御寒冷外,它也是健腦、美容、抗衰老的有益食品。
3、大棗
營養(yǎng)價值:民間有“一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要使皮膚好,粥里加紅棗”之說。大棗具有補虛益氣、養(yǎng)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大棗富含的環(huán)磷酸腺苷,是人體能量代謝的必需物質(zhì),能增強肌力、消除疲勞、擴張血管、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營養(yǎng)。
血液循環(huán)是人體內(nèi)一個封閉式的循環(huán)管道,它是以心臟為中心的連接身體各項器官的一種血液循環(huán),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體內(nèi)的物質(zhì)運輸。大家都知道人的血液是循環(huán)的,如果這種循環(huán)受阻或者停止的話就會誘發(fā)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造成身體器官衰竭,嚴重的還會帶來生命危險。
大家要是想有個健康的身體,就得保證血液是循環(huán)的,那么怎么做才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呢?如何通過飲食加速血液流通呢?這就是下面要為大家介紹的,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食物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環(huán)。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有助于人體脂肪及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從而軟化動脈血管,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功效。
西紅柿:不僅各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梨高2~4倍,而且還含維生素——蘆丁,它可提高機體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體內(nèi)垃圾,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蘋果:蘋果富含多糖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和C等營養(yǎng)成分,可使積蓄于體內(nèi)的脂肪分解,對推遲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fā)作有明顯作用。
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巖藻多糖、昆布素,這類物質(zhì)均有類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有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茶葉: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tài),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經(jīng)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上面為大家介紹的這幾種食物都是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功效的,如果您想血液暢通有個好身體的話,在平時飲食的時候不妨多吃以上食物吧,另外就是人們在平時還應該多運動,因為運動也能加速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有益于身體健康。
一到冬天就會手腳冰涼的妹紙們,不要放棄治療,6道食療菜譜送給你,促進血液循環(huán),暖胃、暖心、暖手腳,妹子們可以試試。
【當歸羊肉湯】
用料,羊肉 500克,當歸 20克,生姜 30克,清水 2000ML,鹽 適量
做法
1.將材料稱量好備用
2.將羊肉焯水
3.撈起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4.將所有材料倒進湯鍋內(nèi),加入2000克的水,開大火煮開
5.煮開后轉(zhuǎn)小火煮2個小時
6.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姜母鴨】
用料,鴨 半只,老姜 1個,芝麻油 1大勺,廣東米酒 1/3瓶,老抽 1大勺,白糖 1小勺,枸杞 少許,鹽 適量
做法
1.將鴨肉洗凈后切塊,老姜切成片
2.鍋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燒至6成熱時放入姜片,慢慢地煸香
3.待姜片煸至微微發(fā)黃時將鴨肉倒入
4.炒至鴨肉變色時倒入適量的老抽炒至上色
5.炒均勻后倒入廣東米酒
6.繼續(xù)維持中火翻炒約15分鐘
7.炒至鴨肉水分炒干,顏色變深的時候,加入糖,八角,桂皮,香葉,加適量的鹽調(diào)味
8.加入沒過鴨肉的開水
9.開大火燒至沸騰,轉(zhuǎn)小火慢慢燉1.5個小時
10.出鍋前10分鐘將洗凈的枸杞加入
11.開大火拌勻燒至湯汁濃香即可.
【紅薯姜湯】
用料,紅薯 300克,老姜 20克,去核紅棗 10顆,糯米粉 50克,溫水 35-40克,紅糖 適量
做法
1.需要準備的材料:紅薯300克、老姜20克、去核紅棗10顆、糯米粉50克、溫水35-40克、紅糖適量
2.紅薯洗凈去皮切塊、老姜切片
3.鍋內(nèi)放入紅薯塊、姜片、紅棗和水,大火煮開后轉(zhuǎn)小火煮30分鐘
4.糯米粉+溫水揉成團,搓成小圓子備用
5.小圓子煮熟后放入涼開水中過一下備用
6.最后在煮好的紅薯姜湯中放入紅糖,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調(diào)整甜度
7.吃的時候再把煮熟的小圓子一并盛入
【黃芪山藥豬肚湯】
用料,豬肚 1只,黃芪 約15g,山藥 若干,白胡椒粒 十幾粒左右,生姜 兩片,鹽 少許
做法
1.將豬肚洗凈,用醋擦洗兩遍,清水沖洗凈,再用面粉搓洗一遍,以清水洗凈
2.鍋里放水加兩片生姜煮開,豬肚放入淖一下。淖完切小條備用
3.山藥去皮切塊(大小按個人喜好)
4.湯煲中加水,切條的豬肚,黃芪,山藥,白胡椒粒一并用大火煮開,調(diào)小火燉2個小時至熟,加食鹽調(diào)味食用。
【山藥小米粥】
用料,鮮山藥 80g,小米 50g,枸杞 3g,清水 2000ml,冰糖 若干
做法
1.主料稱重后小米淘凈枸杞洗凈浮灰
2.鍋上火加入清水2000ml
3.冷水加入淘好的小米
4.大火煮開轉(zhuǎn)小火慢熬20分鐘左右
5.續(xù)切好的山藥和枸杞
6.約煮到山藥熟透加入冰糖即可
【鯽魚蘿卜豆腐湯】
用料,小鯽魚 2條,白蘿卜 50克,豆腐 100克,枸杞 適量,大蔥 1段,小蔥,香菜,姜 3克,豬油,白胡椒粉 少量,鹽,雞精
做法
1.蘿卜切成絲,豆腐切片,枸杞用溫水浸泡一會兒,大蔥切片,小蔥香菜切花,姜切片
2.凈鍋用生姜抹一下,入豬油燒五成熱,下入擦干水分的鯽魚煎制。煎的過程中火力不能小,要中火、中大火相互轉(zhuǎn)換為宜,將兩面煎成金黃色
3.依次加入大蔥片、姜片、熱水、白胡椒粉大火燒開后繼續(xù)煮7、8分鐘,轉(zhuǎn)中小火煮20分鐘左右
4.最后加入蘿卜絲、豆腐、枸杞、雞精繼續(xù)煮7、8分鐘,出鍋前調(diào)入鹽,撒上香菜蔥花即可
【導讀】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一入冬很多朋友都有手腳冰涼的情況,特別是有些老年人早上起來還有手部晨僵的情況。這就是我們中醫(yī)里常說的陽虛.手腳冰涼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如腸胃不適、身體虛弱、缺乏營養(yǎng)、食欲不振、好靜少動都會引起手腳冰涼。不過大家并不需要擔心,看了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只要按摩下面7個穴位就能解決手腳冰涼的問題。
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
常按摩7個穴位緩解手腳冰涼
1、點按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所點的手心處),緩慢用力,盡力抓握幾秒鐘,然后緩緩放松稍停后再重復抓握,只需幾下就可使手指轉(zhuǎn)暖。
2、按摩大拇指內(nèi)側(cè)的合谷穴、手腕內(nèi)側(cè)3 -5cm的內(nèi)關(在外關的反面)穴及膝蓋下方6-8cm的足三里、腳底的涌泉穴。天天按摩,可緩解手腳冰冷及全身畏冷的癥狀。
3、按摩三焦經(jīng)上的陽池穴(位于人體的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凹陷處),可治療手腳發(fā)冷,迅速暢通血液循環(huán),平衡荷爾蒙分泌,曖和身體,進而消除發(fā)冷癥。懼冷而無法入睡的人,睡覺前按摩陽池穴,然后立刻蓋上棉被,身體很快就會暖和起來。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fā)愁。刺激方法:
只要以此穴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在手背摩擦生熱的同時,陽池穴就會得到充分的刺激,從而達到溫暖全身的效果。按摩陽池穴,最好是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nèi)。
4、按揉胃經(jīng)上的氣沖穴(位于大腿根內(nèi)側(c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此穴下邊有一根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佳。
5、常灸太溪穴:太溪,是腎經(jīng)上的穴位(位于腳踝內(nèi)側(cè)后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當我們用手指按在這個位置上時,馬上可以感覺到這里動脈的跳動,見上圖)。用艾條灸穴位的方法:把點燃的艾條靠近穴位,以能明顯感覺到燙為宜,感覺到很燙的時候就要移開一點。有的人,別的穴位稍微灸一會兒就感到燙,但是這個穴沒感覺,灸了半天還是不燙。這說明體內(nèi)寒氣太重。熱量全部被太溪穴吸進溫暖腎經(jīng)去了,所以一直感覺不到燙,實際上是太溪穴在大口吸收艾灸的熱量!須將太溪多炙幾天,這是最直接補充你體內(nèi)熱量和陽氣的方法。
6、按摩位于腳小拇趾生長處外側(cè)膀胱經(jīng)上的至陰穴(位于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cè)趾甲角與趾腹外側(cè)緣連線的中點處,距趾甲角旁開0.1寸,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末穴。
7、按摩涌泉穴(位于腳心部),它是腎經(jīng)里的重要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強筋壯骨??捎媚粗缚焖侔慈啵钡接袩岣袨榧?,每天早晚按揉100下,再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補腎壯陽,能讓手腳快速暖和。)(涌泉穴位于當腳趾全部彎曲時,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中央處)。次數(shù)皆為每天2~3次,每次按壓穴道各40~50次。
7個穴位常按摩緩解手腳冰涼
本文導讀:刮痧,是中醫(yī)的一種治病和保健方法,那么刮痧可以緩解手腳冰涼嗎?下面就來了解一下。
中醫(yī)認為,手足發(fā)涼、怕冷是體內(nèi)臟腑陽氣不足、血液流動緩慢的表現(xiàn),有這些情況的人,不妨試試刮痧,刮拭全手掌及全足掌。如果手足掌皮膚干燥,可以在刮痧前涂抹少量的刮痧乳,以保護皮膚。
刮拭手掌時,采用面刮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刮痧板與皮膚的夾角在45度左右,由掌根部至指尖緩緩地、用力輕柔而均勻地刮拭,直到手掌發(fā)熱。接著,把手翻過來,手背朝上,用刮痧板的凹槽部位分別刮拭各手指的指根部至指尖,手指微微發(fā)熱就可以了。刮拭腳掌也是采用面刮的方法,從趾尖部到腳跟刮拭,至足底微熱。
需注意的是,手足是整體的縮影,手掌、足掌部位有與全身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穴位。當刮拭手掌、足掌到感覺發(fā)熱時,說明局部血流加快、血液循環(huán)暢通,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手足涼、怕冷的癥狀,還有促進各臟腑血液循環(huán)及全身保健的作用。
想要睡一個好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的,特別是現(xiàn)在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的,很多人是無法擁有一個好的睡眠的,其實這樣的話,往往都是要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但是一些人是聽說按百會穴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方法,可是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那么,按百會穴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方法嗎?
按百會穴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方法嗎?以下就是詳細的介紹:
通過長期的中醫(yī)臨床研究證明,按摩百會穴可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質(zhì)量。中醫(yī)學認為,失眠的病理變化屬于陰陽失衡、氣血失調(diào)。頭為諸陽之會,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匯于頭部。而百會穴就位于頭頂,深系腦髓,可受天地之氣,隸屬督脈,通督全身之氣血。同時,百會穴性屬陽,又陽中寓陰,所以又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jīng)穴,對于調(diào)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經(jīng)常按按百會穴可以達到清心健腦、行氣活血的作用,對治療失眠很有幫助。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找到百會穴的正確位置——頭部的正中線上,即頭頂正中央。在按摩穴位之前,要全身放松,閉目仰臥在床上。之后用右手拇指外側(cè)或右手掌心,順時針方向按揉百會穴3—5分鐘,每晚睡前一次。同時擯棄雜念,心中默數(shù)按摩次數(shù),會使您更快入睡。
另外,艾灸百會穴催眠療效也很顯著。方法是每晚睡前用清艾條在百會穴上懸灸10—15分鐘,一般在灸后5—15分鐘就有睡意了。這種方法在改善睡眠的同時,還能使很多伴隨癥狀,如頭痛、頭暈、心慌、健忘等得到有效改善。以上兩種方法長期堅持,可改善頭部血液循環(huán),有效促進睡眠。
以上就是專家介紹的按百會穴是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方法嗎,生活中,大家如果還是為失眠而困擾的話,是可以按按自己的百會穴的,這樣對自己的睡眠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也可以喝一杯牛奶,這樣也是可以保障自己的睡眠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長按以下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壓力
足三里
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按摩足三里有補中氣的作用,用補法,能健脾養(yǎng)胃、補中益氣,類似黨參、白術、山藥、紅棗等藥的功效;用瀉法,有消食導滯、和胃通腸的作用,類似山楂、大黃等藥的功效。
三陰交
在內(nèi)踝向上量4指處,為足太陰脾經(jīng)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腎三陰經(jīng)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用補法,有健脾、補血、攝血的作用,類似于當歸、阿膠、紫河車、薏米等藥物的功效;用瀉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類似于歸尾、桃仁、紅花等藥的功效。
神門
在手腕的腕橫紋尺側(cè)端稍上方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jīng)的原穴,被喻為神氣游走出入的大門。用補法,有寧心安神、補心氣的作用,類似于酸棗仁、柏子仁的功效;用瀉法,可清心、開竅,類似于中藥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藥的功效。
關元
位于臍下四指處,是任脈的穴位,位于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能大補元陽而得名。《類經(jīng)圖翼》說:“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能治療“諸虛百損”。用補法,有補腎陽的作用,類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藥的功效。此穴多用來治療虛損性質(zhì)的疾病,瀉法較少使用。
氣海
位于臍下兩指處,是任脈的穴位,為諸氣之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用補法,可大補元氣,類似人參、黃芪等藥的功效;用瀉法則有行氣、理氣的作用,類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藥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臨床中很常用,人們在選擇它們進行保健時,所用到的只是其眾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來治療疾病,還需要去專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