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苦怎么辦?不加糖“解苦”的小竅門
冬季養(yǎng)生小竅門。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shù)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别B(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喝中藥苦怎么辦?不加糖“解苦”的小竅門”,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喝中藥為什么不能加糖?
首先,多食糖會助熱,如果病人有腹脹中滿、舌苔厚膩等濕熱內(nèi)停的癥候時,一般嚴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yīng),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白糖性涼、紅糖性溫,如果把白糖加入溫?zé)崴巹┲?,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減弱藥性,阻礙藥效的充分吸收,影響療效。
再次,中藥的化學(xué)成分比較復(fù)雜,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的蛋白質(zhì)和鞣質(zhì)等成分可與之結(jié)合,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產(chǎn)生渾濁、沉淀,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不能加糖,如何緩解藥里的苦味呢?
1、留心服藥溫度。有關(guān)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尤為敏感,因此,苦味湯藥的溫度應(yīng)把持在15℃~37℃。
2、留心含、咽中藥的部位。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因此,藥液進口后,最好將藥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3、留心服藥速度,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服用時宜快不宜慢。
4、服藥后可立即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
結(jié)語:不加糖,就可以緩解中藥的苦味,四個小竅門你掌握了沒有。喝滋補藥要是覺得苦可以適當(dāng)?shù)募右恍┓涿?,蜂蜜本身就可以滋補氣血。實在是某些病情的需要,苦的中藥也喝了吧。
相關(guān)閱讀
喝中藥苦怎么辦
1、喝中藥苦可以用吸管
舌頭上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在舌根中部,用一只粗吸管喝藥能讓藥物盡量避免接觸舌頭。
2、喝中藥苦可以用涼水漱口
喝藥后馬上用涼水漱口,也可以減輕苦味。最好再喝上半杯溫開水,既能暖胃,又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3、喝中藥苦可以掌握藥液溫度
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關(guān)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中藥湯液的溫度應(yīng)控制在15℃至37℃。
4、喝中藥苦可以掌握含、咽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因此,藥液進口后,最好將藥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5、喝中藥苦可以留心服藥速度
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服用時宜快不宜慢。服藥后可立即用涼水漱口,然后喝適量溫開水。
中藥注意事項
1、有些中藥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烏頭堿,小劑量使用具有治療作用,劑量過大或使用不當(dāng)就會引起中毒。
2、有些中藥不含有毒成分,但過量服用也會引起中毒,如過量服用肉桂就會引起血尿。
3、辨證用藥不當(dāng),如給肝陽上亢病人服用細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4、中藥來源品種不當(dāng),如桑寄生本無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會含有相應(yīng)的有毒成分。
5、有些藥材未經(jīng)炮制或炮制不當(dāng),如經(jīng)過炮制后的法半夏沒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卻是有毒的。
6、有些中藥服用不當(dāng)易致嘔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熱服易致嘔吐,當(dāng)以冷服為好。
7、精心護理服發(fā)汗藥后即需安臥。服辛溫發(fā)表藥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涼發(fā)表藥則不宜捂被。
喝中藥禁忌
1、忌蘿卜
專家提醒,不管是吃中藥還是吃西藥,在服藥期間都應(yīng)該盡量避免吃蘿卜,否則的話藥性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很多人之所以會服用了大量藥物后病情沒有起色,與飲食不當(dāng)也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尤其是在吃中藥的時候更不能吃蘿卜,當(dāng)然除了一些服理氣化痰的藥物外。之所以在此期間不能吃蘿卜,是由于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
2、忌生冷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盡量避免食用。中醫(y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后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后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jīng)通絡(luò)、祛寒逐濕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
3、忌辛辣
各種辛辣的食物對于正在服用中藥的人群而言同樣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則的話不僅會削弱藥性,甚至還會與中藥反應(yīng)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中醫(yī)指出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zé)?耗氣動火,因此在服用清熱敗毒、養(yǎng)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的情況下應(yīng)該盡量避免這類食物,或者癰瘍瘡毒治療期間也應(yīng)該盡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寶寶喝中藥苦怎么辦
1、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舌面,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yīng)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2、意煎藥量
藥只要喝夠量就行了,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并且服用時不計次數(shù),以頻服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家伙兒”們相對就聽話一點了,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后家長就省心多了,分兩次服用即可。
3、放涼后再喝
專家解析:人體口腔內(nèi)的溫度為36.2℃ ~37.2℃,味覺神經(jīng)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dāng)湯藥溫度與舌頭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jīng)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 ~36℃,既可防止?fàn)C嘴,又可減輕苦味。
4、加點蜂蜜
專家解析:一般中醫(yī)在開中藥時大多都會加入甘草作為調(diào)味。但對于部分寶寶來說,僅憑甘草的甜味,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接受中藥那種嗆鼻和苦澀的味道。最好煎好后調(diào)些蜂蜜,最好是兒童專用蜂蜜,這樣中藥的味道能順口些。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寶寶的腸胃吸收,且營養(yǎng)豐富,具有潤肺、潤腸等藥用價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可能改變藥效,因此需遵醫(yī)囑。另外,也可以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加入甜菊葉子,同樣能達到中和苦味的作用。
寶寶喝中藥的四點注意事項
1、“濃煎”很重要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需要注意的是,“濃煎”可不等于“久煎”,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藥味芳香易揮發(fā),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持續(xù)15分鐘即可。然后將藥汁倒出并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jīng)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2、注意煎藥量
藥只要喝夠量就行了,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并且服用時不計次數(shù),以頻服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家伙兒相對就聽話一點了,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后家長就省心多了,分兩次服用即可。
3、加糖分熱證寒證
給寶寶喂藥常常讓許多年輕媽媽手忙腳亂。其實,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癥狀的患兒多為熱證,藥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紅糖味甘易生濕,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生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舌面,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yīng)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一、嬰兒喝中藥苦怎么辦
1、選對時間很重要
上午8~10點或下午2~3點服藥。
專家解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一天24小時內(nèi)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分別在上午的8~10點鐘和下午的2~3點鐘,這個階段正是機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藥物的苦味不容易對機體產(chǎn)生明顯的刺激反應(yīng)。而飯后半小時以上服藥不僅可以防止惡心、反胃,還能減輕藥物味苦的感覺,如果沒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嘗試讓寶寶在這兩個時間段服藥。
2、冷熱服用區(qū)別大
放涼后再喝,最好控制在15℃ ~36℃。
專家解析:人體口腔內(nèi)的溫度為36.2℃ ~37.2℃,味覺神經(jīng)纖維大多分布于舌面,當(dāng)湯藥溫度與舌頭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jīng)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 ~36℃,既可防止?fàn)C嘴,又可減輕苦味。
3、速度加快易入喉
加快服藥速度,減少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
專家解析: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掌握服藥速度,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建議媽媽鼓勵寶寶一口氣喝下湯藥,或者親自用湯匙喂寶寶,這是減少藥液苦味的好辦法,也可采用吸管服用。
4、喝點開水去苦味
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nèi)的殘留。
專家解析:寶寶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的吸收,還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nèi)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5、加點蜂蜜也不錯
煎好后調(diào)些蜂蜜,幫助腸胃易吸收。
專家解析:一般中醫(yī)在開中藥時大多都會加入甘草作為調(diào)味。但對于部分寶寶來說,僅憑甘草的甜味,根本沒辦法讓他們接受中藥那種嗆鼻和苦澀的味道。最好煎好后調(diào)些蜂蜜,最好是兒童專用蜂蜜,這樣中藥的味道能順口些。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容易被寶寶的腸胃吸收,且營養(yǎng)豐富,具有潤肺、潤腸等藥用價值。但也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可能改變藥效,因此需遵醫(yī)囑。另外,也可以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加入甜菊葉子,同樣能達到中和苦味的作用。
如果寶寶感受風(fēng)寒,出現(xiàn)打噴嚏、流清涕等癥,溫度高一些可以幫助寶寶發(fā)汗解表。對于遇涼容易腹瀉的寶寶,中藥的溫度最好在40℃左右。
二、寶寶服用中藥注意事項
1、糖不可以隨意加
大多數(shù)人習(xí)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y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口感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效。白糖性偏熱,因此有些中藥湯劑加了白糖,會改變藥性而影響療效。紅糖味甘易生濕,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不能加?;加泻Y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
2、生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內(nèi)關(guān)穴,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yīng)在兩餐之間,這樣既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3、忌口沒那么麻煩
很多媽媽覺得喝中藥還有一件很頭疼的事:在服藥期間有N多忌口,不能吃辣、不能吃綠豆、不能喝茶、不能吃海鮮等等,讓寶寶生病時吃飯也不香。其實,沒那么緊張。
4、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忌口
綠豆、濃茶等食物或許有解藥的作用,但只要你家寶寶不是這樣喝藥:一口中藥一口濃茶,那就沒什么問題。為了穩(wěn)妥起見,只要讓寶寶做到在喝藥的前后一小時忌口,別吃那些有風(fēng)險的食物就行了。
5、服藥時吃平和食物
中藥的忌口都是一些生冷寒涼或燥熱的食物,無論是否忌口,這些食物本來就不應(yīng)該多吃。所以,為了服藥安全,也為了寶寶的身體健康,建議讓寶寶多吃一些中性平和的食物,例如紅薯、扁豆、牛奶、銀耳、雞肉、蘑菇等。
三、讓寶寶乖乖喝中藥的秘訣
1、姜可止吐
如果劑量不大、加糖等方法還不能讓寶寶喝下中藥的話,生姜可來幫忙。媽媽們可在寶寶喝藥前5分鐘左右用一片新切的生姜擦涂患兒舌面,因為生姜具有止嘔的作用。另外,喂藥應(yīng)在兩餐之間,這樣即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也不容易刺激胃黏膜而造成吐藥。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一點,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拒絕吃藥就捏著鼻子灌,這樣很容易嗆到寶寶。
2、意煎藥量
藥只要喝夠量就行了,多喝對病情也沒多大幫助。一般來講,1歲以下的寶寶,每天服用的中藥最好不要超過20毫升,并且服用時不計次數(shù),以頻服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勻地把藥喝完即可;1~3歲的寶寶可煎至約40毫升,分3次服用;3~6歲的“小家伙兒”們相對就聽話一點了,可將中藥煎至60毫升分3次服用;到了6歲以后家長就省心多了,分兩次服用即可。
3、糖分熱證寒證
給寶寶喂藥常常讓許多年輕媽媽手忙腳亂,有位媽媽說“每次給寶寶喂中藥時都吐出來了,還哇哇哭半天,讓我心疼得都跟著掉淚,如果中藥是甜的就好了”。其實,中藥加糖也是有竅門的,有小便黃、面赤、身熱、便秘等癥狀的患兒多為熱證,藥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紅糖味甘易生濕,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膩的濕熱患兒更不能加。患有寒證疾病的患兒藥物中可加適量紅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4、濃煎“很重要
兒童服中藥要以”濃煎“為主。注意,”濃煎“可不等于”久煎“,因為久煎可能會造成部分中藥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兒感冒用的中藥多為解表類藥,藥味芳香易揮發(fā),久煎易失去解表療效。濃煎方法為:將中藥浸泡30分鐘,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持續(xù)15分鐘即可。然后將藥汁倒出并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經(jīng)驗的家長能直接煎出合適用量最好)。
四、寶寶吃中藥要注意事項
1、宜用藥性平和的品種 由于嬰幼臟器嬌嫩,對大苦、大辛、大寒、大熱等藥性猛烈的藥物要慎用。
2、不宜濫用滋補之品 小兒生機旺盛,宜飲食調(diào)理,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否則會使機體陰陽失衡,傷及臟腑氣機。即便是存在虛癥,也必須慎用補劑。
3、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兒脾氣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應(yīng)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導(dǎo)滯之山藥、山楂、陳皮、六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白術(shù)等。
4、宜佐涼肝定驚之品 小兒體屬”純陽“,熱病偏多,且陽常有余,易出現(xiàn)肝熱抽搐、驚風(fēng)之癥。救治小兒疾病特別是外感病邪,出現(xiàn)壯熱、煩躁、驚惕等癥,則應(yīng)在清熱透解之時,佐以平肝熄風(fēng)之蟬蛻、鉤藤、僵蠶、地龍等。
5、宜選安全無毒的品種 一般中草藥中含有鞣質(zhì)、生物堿等復(fù)雜化學(xué)成分,而肝功能發(fā)育尚未完全的嬰幼兒服用后,很有可能加重肝臟負擔(dān),損害肝功能。嬰幼兒宜選用低毒或藥食兩用如萊菔子、陳皮、砂仁、烏梅等中藥。
一、喝中藥后吃什么解苦
1、適當(dāng)多喝溫開水
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nèi)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2、正確添加“佐料”
大多數(shù)人習(xí)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y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此外,加糖還可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fā)揮和吸收。例如,紅糖中含有鐵和鈣等成分,容易與中藥的一些成分發(fā)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可能減弱其清熱效果。
二、中藥怎么喝才不苦
1、掌握最佳服藥時間
我們?nèi)梭w對藥物吸收有兩個黃金時期,一個是上午的8-10點這段時間,一個是下午的2-3點這段時間,在這兩個時間段,我們機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如果在這個時候服用藥物,可以降低對機體的刺激反應(yīng),可以降低苦味。
另外,如果在飯后半小時后再服用藥物,也可以減輕中藥的苦味,防止服藥時出血惡心、嘔吐、反胃的情況。
所以,如果對服藥時間沒有特殊要求的話,大家可以選擇在這兩個時間段服用,可以降低苦味。
2、掌握最佳中藥湯汁服用溫度
舌頭是感受味覺最主要的器官,而我們的味覺神經(jīng)纖維主要分布在舌面上,我們口腔的溫度大約為36.2℃—37.2℃,如果藥物的溫度與我們的舌面的溫度差不多時,這個時候舌頭對味覺的感知最為靈敏,對各種味道的的刺激最為清晰,所以,藥汁如果是在大約36-37度時喝的時候最苦,想讓中藥喝起來不那么苦的話,最好讓中藥汁再涼一涼,等中藥溫度低于36℃時再服用,這樣既可以防止?fàn)C傷嘴唇,又可以減輕中藥的苦味,讓中藥不再那么難喝。當(dāng)然藥汁也不能放太涼喝。
3、掌握服藥速度
很多人喝中藥是一口悶,這種方法其實也是不錯的,與其慢慢的喝,還不如一次痛快的喝完,但是要注意這種方法就是要一氣呵成,不要中途停頓,如果中途停下,很可能會因藥味引發(fā)惡心、嘔吐,讓你喝不下剩下的中藥。
其實,在用上述方法喝藥時,大家可以先喝一小口,喝完這一小口后,大家對中藥汁的味道有所適應(yīng)了,再一口喝下去,這樣會好一些。
4、用吸管喝中藥
這個方法聽起來有點可笑,但確實可行,因為我們的味覺神經(jīng)主要在舌面,而且主要是在舌頭的前半部,直接喝的話藥汁當(dāng)然會讓藥汁覆蓋住整個舌面,如果用吸管的話,可以減少舌面藥汁的量,直接吸入咽喉里,喝完中藥后,嘴里的藥味也會減少些。
5、用湯勺喝中藥
道理和上面用吸管喝中藥是一樣的,舌頭的前半部對苦味比較敏感,如果用湯勺直接將中藥液送到我們的舌頭根部再咽下,就可以減輕苦味。
三、喝中藥時不能吃什么食物
1、發(fā)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fēng)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fā)”亦有異。
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患者當(dāng)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dāng)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chǎn)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fā)”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2、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zhì)者及胃腸病患者,當(dāng)禁忌。
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zhì)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由于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3、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于寒證疾病者,而不適于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fā)熱、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zhì)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癥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yī)不可同食辣椒。
4、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yīng),多食易傷脾胃并誘發(fā)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zhì)者更不可食之。
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鲇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fā)物。
5、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dāng)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zhì)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中藥對人體刺激小,副作用小,但中藥服用起來讓人感覺比較口苦,所謂良藥苦口,可中藥口苦難以下咽,吃中藥口苦也是避免不了的,除非中藥中加糖,可有的中藥加糖后會影響到藥效,很多人不知道吃中藥口苦怎么辦,想得到一些改善藥苦的方法,吃中藥口苦怎么辦?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吧。
一.吃中藥口苦怎么辦?
服用時,先預(yù)備一杯溫開水,然后閉住氣,一口氣連續(xù)將中藥飲下,再用溫開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壓苦味。
二.口苦吃什么食物可以改善?
1、金橘
金橘能夠有效的緩解口腔的各種炎癥,這是因為金橘有著理氣健脾的功效,還能去除口腔的各種異味。有口苦癥狀的人們可以取5-6個金橘,把它們洗干凈后嚼著吃,這是一種有效的去除口苦的食療方法。
2、香芹菜
這種草本植物有助于消除口中的異味,尤其是煙味。如果手邊一時找不到香芹菜,香菜、薄荷也能起到去除口腔異味的作用。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些東西嚼得時間越長越好,或者用來沏茶喝。這也是口臭飲食療法之一。
3、蜂蜜
蜂蜜有很多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功效,其中蜂蜜有消化去腐、潤腸通道的作用,所以對于一些因為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腔異味很有效果??诳嗟娜藗兛梢杂靡簧追涿?,用一小杯溫開水沖服。
4、柚子
除酒后異味可治納少、口淡,去胃中惡氣,解酒毒,消除飲酒后口腔異味,有消食健脾、芳香除臭的功效。取新鮮柚子去皮食肉,細細嚼服。這是常見的口臭飲食療法。
5、檸檬
性酸,味微苦,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稍谝槐兴?,加入一些薄荷,同時加上一些新鮮檸檬汁飲用,可去口腔異味。
三.注意事項
有的人為驅(qū)除苦味,喜歡在中藥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在中藥中加糖最好聽從醫(yī)生指導(dǎo)。
在治療一些疾病的時候,很多人更愿意選擇中藥治療,中藥治療疾病的好處非常突出,首先是治療的成本非常低,其次是治療的效果非常好,因為中藥是通過調(diào)理身體的方式治療疾病,所以治療得更加徹底,但大部分中藥吃了之后嘴里面都會發(fā)苦,這是小孩子不愿意吃中藥的原因,那么吃完中藥后有哪些方法可以解苦呢?
喝完中藥吃什么解苦?
1、適當(dāng)多喝溫開水
服用中藥湯劑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nèi)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2、正確添加“佐料”
大多數(shù)人習(xí)慣在中藥湯劑里放點糖,使得服用時口感好一些。其實,去苦味隨意加糖不可取。從中醫(yī)觀點來看,糖也是一味藥。此外,加糖還可影響某些藥物有效成分的發(fā)揮和吸收。例如,紅糖中含有鐵和鈣等成分,容易與中藥的一些成分發(fā)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許多退熱中藥中加糖,可能減弱其清熱效果。
中藥怎么喝才不苦
1、掌握最佳服藥時間
人體對藥物吸收有兩個黃金時期,一個是上午的8-10點這段時間,一個是下午的2-3點這段時間,在這兩個時間段,機體新陳代謝最為旺盛,如果在這個時候服用藥物,可以降低對機體的刺激反應(yīng),可以降低苦味。
另外,如果在飯后半小時后再服用藥物,也可以減輕中藥的苦味,防止服藥時出血惡心、嘔吐、反胃的情況。
所以,如果對服藥時間沒有特殊要求的話,大家可以選擇在這兩個時間段服用,可以降低苦味。
2、掌握最佳中藥湯汁服用溫度
舌頭是感受味覺最主要的器官,而的味覺神經(jīng)纖維主要分布在舌面上,口腔的溫度大約為36.2℃—37.2℃,如果藥物的溫度與的舌面的溫度差不多時,這個時候舌頭對味覺的感知最為靈敏,對各種味道的的刺激最為清晰,所以,藥汁如果是在大約36-37度時喝的時候最苦,想讓中藥喝起來不那么苦的話,最好讓中藥汁再涼一涼,等中藥溫度低于36℃時再服用,這樣既可以防止?fàn)C傷嘴唇,又可以減輕中藥的苦味,讓中藥不再那么難喝。當(dāng)然藥汁也不能放太涼喝。
3、掌握服藥速度
很多人喝中藥是一口悶,這種方法其實也是不錯的,與其慢慢的喝,還不如一次痛快的喝完,但是要注意這種方法就是要一氣呵成,不要中途停頓,如果中途停下,很可能會因藥味引發(fā)惡心、嘔吐,讓喝不下剩下的中藥。
其實,在用上述方法喝藥時,大家可以先喝一小口,喝完這一小口后,大家對中藥汁的味道有所適應(yīng)了,再一口喝下去,這樣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