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 藥渣是服是棄?
養(yǎng)生是干嘛。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睆墓胖两瘢P于養(yǎng)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或名言,沒有好的身體,萬事事皆休。中醫(yī)養(yǎng)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煎中藥 藥渣是服是棄?,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煎得的一碗中藥湯液,其色棕黑,其狀混濁,其味苦澀。放溫服之,碗底常有泥糊狀沉淀物。因藥材飲片本身具一定顏色,煎后藥液呈棕黑色,人們以為必然,很少有所多想。對其苦澀味,因為人們多有一句金玉良言作認識基礎,即良藥苦口利于病,故對藥味之苦,并不視為壞事,卻大有苦中有樂的心境。對藥液的混濁之狀,是好是壞,茫然者眾。至于碗底出現(xiàn)的泥糊樣
沉淀物,到底是加點水攪混眼之,還是干脆棄掉,則是面臨的實際問題,切勿小看,直接關系藥效。
為了確定對中藥煎得的湯液在碗底所出現(xiàn)的泥糊樣沉淀物是服是棄,現(xiàn)將黃連與甘草共煎所能出現(xiàn)的情況,作個大體介紹,則可能做出正確選擇,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黃連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連素等生物堿,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這兩類成分的水中溶解度較大,故在用水煎煮時能夠由中藥飲片中溶出,兩種藥共煎時,各自進入水中的黃連素和甘草酸,有可能在水液中相遇,形成水中溶解度較小的鹽或復合物,以微細穎粒狀固體懸浮于煎液中,使煎液變混濁,如果將此煎液放置,則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狀物。有人做過實驗,黃連與甘草用水共同煎煮,如果甘草用量較大,所得湯液,放置澄清,則上清液可以達到不苦,但抑菌效果大大降低。這就表明,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極苦的黃連素,被沉淀到碗底,即在泥糊樣物中了??梢?,如果將含有黃連和甘草的處方共煎時,所得湯液在碗中放置后,碗底所得的泥糊狀物,若棄之不用,顯然會影響藥效。正確的作法,還是再往泥糊狀沉淀物中加點水,并攪混,將此混濁液再服完,是合適的。中醫(yī)藥學有很多同時含甘草和黃連的著名方劑,如《傷寒論》中黃連湯(方為黃連、干姜、桂枝、半夏、黨參、甘草、大棗),葛根黃芬黃連湯(方為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藥湯(方為芍藥、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湯液,放置后碗底出現(xiàn)的泥糊狀物,可以加水攪混再服,或者干脆將整碗湯液攪拌后再服,不棄為宜,其它含此二藥共煎所得湯液,均按此法服為宜。
連素屬生物堿類化合物,即具堿性,而含生物堿的中藥較多,如烏頭、附子、麻黃、防己、貝母、苦參等,甘草酸屬酸性物質(zhì),而含酸性成分的中藥亦還有不少,如大黃、烏梅等,當一個處方中,有含生物堿類成分的中藥,又有含有機酸類成分的中藥,這類處方中藥物共同煎煮所得藥液,在服用時,對碗底所出現(xiàn)的泥糊狀物,同樣以再服人為宜,另一方面,生物堿類化合物不僅能與有機酸尤其大分子有機酸形成難溶于水的鹽類物質(zhì),并且能與鞣質(zhì)甙類化合物形成難溶于水的復合物。而含鞣質(zhì)甙類化合物的中藥,就更多了,雖然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完全闡明哪些藥物間所形成的難溶于水的物質(zhì),是有效還是無效,但為保險起見,即為了確保藥效起見,還是不要將泥糊狀物棄掉,盡可能服人為宜。
對于中藥煎得的湯液,雖然古代醫(yī)家尚不知哪些化合物可能產(chǎn)生水中難溶解的物質(zhì),或者說尚不明了共煎中可能產(chǎn)生沉淀物的道理,但在臨床實踐中,卻已注意到,不能輕易除去所產(chǎn)生的沉淀物,所采取的辦法,其中就有藥液過濾。目的就是讓沉淀物進入藥液,供服用。就是在今天,此法仍然沿用,即僅用一層粗紗布或網(wǎng)布過濾??傊?,喝中藥湯劑,雖然較混濁,但混中有道理,切勿圖好看、好服而將中藥湯液輕易制成澄明液。煎出物全喝為好。
相關閱讀
良藥苦口,中藥煎劑雖然是治療疾病的良方,但中藥煎劑那種令病人不堪回味的苦、澀、腥、辣、咸、麻等味道實再難以下咽。特別是一些長期服中藥煎的慢性病人則更是苦難咽。因此服湯藥時,有些病人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不敢下咽的現(xiàn)象。遇到這種情況,煎好中藥后可停一會兒,先憋住一口氣,試喝一口,不吐時再將藥液全部喝下?;蛘呦群赛c生姜汁,然后再服湯藥。喝藥時除閉往呼吸外,還要做到鼻不聞藥氣,口不嘗藥味,一氣喝完后再用開水或糖水漱口,也可及時嚼口香糖或山楂片。
中藥煎劑是用水煎成的藥汁,分頭煎、二煎和三煎。為了使藥物能在體內(nèi)保持一定的時間濃度,可將三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均勻,分二次早晚喝下。以保證藥物對疾病均衡的治療效果。每次煎出的藥量不宜過多或過少,以200毫升左右為宜,如果是發(fā)熱病人服用清熱藥或生津止渴藥,藥汁可多煎一些。
一般服滋補或健胃的中藥應在飯前服,對胃有刺激的中藥或驅(qū)風、祛濕、止痛、消炎解毒等中藥宜飯后服。鎮(zhèn)靜安眠藥和藥酒宜在睡前服。攻下、驅(qū)蟲、散結(jié)藥宜空腹服;急性病可不分時間及時服;某些特殊如雞鳴散應在早晨3~4點鐘服用。
中藥一般都宜溫服。如解表藥溫服可助其發(fā)汗解表。滋補藥有助于溫補。但也有些藥宜涼服,如治療熱病及解暑的甘草滑石湯清暑益氣湯等,以及止吐藥都需涼服。中醫(yī)認為治熱以寒涼而行之,治熱以寒涼而行之,治寒以熱溫而使之就是古人治病的法則。
你看,我的腳趾甲因為總用紅花泡腳,都染成紅色的了。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醫(yī)師米逸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展示了她常年用中藥泡腳泡出來的紅趾甲。她還推薦,有些喝剩的中藥渣也是泡腳的好材料。
米主任說,醫(yī)生經(jīng)常一坐診就是半天,一天工作下來不僅渾身疲乏,頭也是漲漲的,于是從七八年前開始,每到冬春季節(jié),每天她都會用中藥泡腳,既能抗寒,又使整個機體血脈暢通,渾身舒服,還有助于強壯筋骨。
米主任說自己選泡腳的中藥材有個原則我可不選貴的,有些洗浴場所用藏紅花、龜板等名貴藥材,真是沒有必要,畢竟外用和喝進去是兩回事,太浪費。
米主任的泡腳方一般用的是紅花(也叫草紅花)、蘇木、牛膝這幾種活血通絡的中藥,每次各取10克左右,一次的成本不過一兩塊錢。
泡腳的工具很簡單,就是一個普通的鋁盆或不銹鋼盆,加入適量的水和中藥材在火上煮沸5分鐘左右,拿兩個木棍橫架在盆上,把腳放上去先熏著,到溫度能忍受時,再把腳泡進去直到水變涼。
天冷的時候,這個泡腳水第二天熱熱還可以再用,天氣熱點時,就一天一換。除了自己用中藥材泡腳,在看病時,。
如果患者所服用的中藥方中有活血通絡、強壯筋骨的藥物,比如當歸、杜仲、川芎等,她經(jīng)常會告訴患者,喝剩的藥渣不要丟了,這是泡腳的好材料。
米主任說,大家都應該養(yǎng)成晚上泡腳的好習慣,冬春季節(jié)可以加點中藥材,平時用清水即可,有助于去心火、肝火,引熱下行,幫助緩解壓力,放松身心。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藥煎藥,煎藥是門很深奧的學問。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多不勝數(shù),更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jié),如果一旦將其忽略,就會導致這一鍋藥煎煮失敗。甚至將有益疾病的成分轉(zhuǎn)變成對身體不利的成分。
1、煎藥前要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小時左右。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可達2~3小時。夏秋季節(jié)可根據(jù)情況適當減少浸泡時間。
2、煎煮要煎數(shù)次
一般而言,煎煮2~3次。煎煮次數(shù)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zhì)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或滋補性藥材,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 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3、煎藥的溫度要注意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的時間要注意
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15分鐘左右。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20-30分鐘。
5、留取藥液量有講究
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或少量頻服。藥煎好后應趁熱及時濾出藥液,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煎液的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濾藥時應壓榨藥渣,使藥液盡量濾出。
6、特殊藥的煎煮
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藥,例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這里我們不一一過多的贅述。以后有機會,我們必然一個個為大家講。
7、其它注意事項
煎煮過程中應認真執(zhí)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氣中毒,防止活力過猛使藥物溢出等,避免出現(xiàn)煎干或煎糊現(xiàn)象。對于不易溶解的藥可不時順時針攪動,若已經(jīng)煎干則宜加新水重煎,若已煎糊則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經(jīng)改進過的電砂鍋方便了許多,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藥麻煩,可適當選擇藥房或醫(yī)院代煎。近年來中藥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藝加工的顆粒劑也是不錯的選擇。
8、煎中藥的碗底湯液不宜棄
正確的作法是再往泥糊狀沉淀物中加點水,并攪混,將此混濁液再服完,是合適的。中醫(yī)藥學有很多同時含甘草和黃連的著名方劑,如《傷寒論》中黃連湯(方為黃連、干姜、 桂枝、半夏、黨參、甘草、大棗),葛根黃芬黃連湯(方為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藥湯(方為芍藥、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 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湯液,放置后碗底出現(xiàn)的泥糊狀物,可以加水攪混再服,或者干脆將整碗湯液攪拌后再服,不棄為宜,其它含此二藥共煎所得湯液,均按此法服為宜。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藥煎藥,煎藥是門很深奧的學問。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多不勝數(shù),更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jié),如果一旦將其忽略,就會導致這一鍋藥煎煮失敗。甚至將有益疾病的成分轉(zhuǎn)變成對身體不利的成分。
1、煎藥前要浸泡
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小時左右。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可達2~3小時。夏秋季節(jié)可根據(jù)情況適當減少浸泡時間。
2、煎煮要煎數(shù)次
一般而言,煎煮2~3次。煎煮次數(shù)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zhì)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或滋補性藥材,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 用,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3、煎藥的溫度要注意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的時間要注意
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15分鐘左右。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20-30分鐘。
7、其它注意事項
煎煮過程中應認真執(zhí)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氣中毒,防止活力過猛使藥物溢出等,避免出現(xiàn)煎干或煎糊現(xiàn)象。對于不易溶解的藥可不時順時針攪動,若已經(jīng)煎干則宜加新水重煎,若已煎糊則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經(jīng)改進過的電砂鍋方便了許多,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藥麻煩,可適當選擇藥房或醫(yī)院代煎。近年來中藥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藝加工的顆粒劑也是不錯的選擇。
8、煎中藥的碗底湯液不宜棄
正確的作法是再往泥糊狀沉淀物中加點水,并攪混,將此混濁液再服完,是合適的。中醫(yī)藥學有很多同時含甘草和黃連的著名方劑,如《傷寒論》中黃連湯(方為黃連、干姜、 桂枝、半夏、黨參、甘草、大棗),葛根黃芬黃連湯(方為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藥湯(方為芍藥、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 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湯液,放置后碗底出現(xiàn)的泥糊狀物,可以加水攪混再服,或者干脆將整碗湯液攪拌后再服,不棄為宜,其它含此二藥共煎所得湯液,均按此法服為宜。
5、留取藥液量有講究
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或少量頻服。藥煎好后應趁熱及時濾出藥液,以免因溫度降低而影響煎液的濾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濾藥時應壓榨藥渣,使藥液盡量濾出。
6、特殊藥的煎煮
其中還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藥,例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這里我們不一一過多的贅述。以后有機會,我們必然一個個為大家講。
?在我國的傳統(tǒng)醫(yī)療方法中,中藥治療方法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在很多宮廷劇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生病了就需要中藥煎服,但是中藥煎服還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下面我們就看一下中藥煎服方法。
?煎藥用具:煎煮中藥最好用砂鍋、陶器、瓦罐,因其導熱圴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fā)量少,不易發(fā)生化學變化且價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鋁鍋、不銹鋼鍋、鐵鍋、銅鍋等煎煮藥物。
?煎藥用水:煎藥用水以潔凈為原則,自來水、井水、純凈水、蒸餾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種計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測,煎藥時觀察加水量超過藥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種以每克藥材加水10毫升為標準來粗略估算需水量。
?煎藥火候:煎藥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勢急,火力猛,溫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種煎法。文火指火勢緩,火力弱,溫度變化不大,水分蒸發(fā)慢的一種煎法。一般煎藥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鐘即可。但有些方劑如解表劑、清熱劑、芳香藥為主的方劑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補類方藥宜文火久煎,以使藥味盡出。此外附子、狼毒、烏頭等有毒藥宜慢火久煎,以減低其毒性。
?
?煎藥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將藥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鐘,然后加蓋放火上加熱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過程中,要注意適度攪拌,以免糊鍋,同時也能提高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過于頻繁打開鍋蓋子,以盡量減少揮發(fā)性成分的喪失。文火煎煮10-15分鐘后,濾取第一次藥液;然后加熱水適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藥液。將兩次藥液混勻,依醫(yī)囑服用。另外,還有一些藥物需要特殊方法來煎煮。
?以上就是對中藥的煎服方法,首先要選擇的是煎藥的設備,通常情況下,不能采用普通的鍋來煎熬,需要的是砂鍋、瓷器或者是瓦罐。其次要把握好煎藥的時間,不同的藥材,所需要的煎藥時間也不同。
如何給小兒煎服中藥?
煎煮小兒中藥湯劑,一些先煎、后下、包煎和烊化沖服等藥物的煎服法和基本相同。但煎藥時間、次數(shù)及煎出的藥量又不同于。
煎藥量 因小兒體質(zhì)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藥較困難,因而煎藥要少而精。如3歲以下可煎至40毫升。分4次服下;3—7歲幼兒可煎至45毫升,分3次服下;7—12歲兒童可煎至60毫升,分3次服下,12歲以上兒童可煎至90毫升,分3次服下。
煎藥方法 發(fā)散藥類,如花、葉類煎藥時間要短;而補益藥類,仁、梗、殼類煎藥時間要長些,均以文火(慢火)為宜,煮沸后發(fā)散藥可煎10分鐘;補益藥可煎20分鐘。
喂藥時間 應在兩餐(或兩次喂奶)之間服藥,這樣才能使藥物充分吸收和發(fā)揮作用。飯前服藥容易刺激胃粘膜,飯后服藥容易造成嘔吐。
服藥方法 藥物的溫度要適中,過熱容易燙傷嬰幼兒咽喉、食道、胃粘膜等;過涼不但造成胃不適,腸道紊亂,還會影響藥效。不要捏著嬰幼兒鼻子灌藥,免得藥液嗆入氣管,可用小勺將藥液順嘴邊慢慢喂進。藥中不要加糖,以免影響療效。
以上是給小兒煎喂中藥時的幾個基本方法,具體到某一方或某一種藥物,則需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科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