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泡腳應避免四大誤區(qū)
泡腳養(yǎng)生。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社會不斷發(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只有進行科學的養(yǎng)生,我們才能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我們要掌握哪些知識呢?為此,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藥泡腳應避免四大誤區(qū)》,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核心提示:什么是中藥泡腳 應避免哪些誤區(qū)。中藥泡腳就是利用合適的中藥配方熬成中藥水來泡腳,其中的有效中藥成分在熱水的熱力幫助下,滲透進皮膚,被足部毛細血管吸收,進入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從而達到改善體質(zhì)、調(diào)理身體、治療疾病的效果。中藥泡腳時,應避免4大誤區(qū)。
中藥泡腳的應用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泡腳可以減輕疲勞,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去除污垢,使身心舒暢、精神爽快。加入中藥的泡腳不光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功能,還可通過皮膚在溫水作用下的強滲透能力,充分吸收中藥成分,疏通筋骨關節(jié),改善體內(nèi)的水分分布和血液循環(huán),溫腎補腎,起到祛病、護膚、美容的作用。
中藥泡腳流程
泡腳前
需要選擇泡腳桶,中藥泡腳一般使用木質(zhì)材料的泡腳桶,這樣吸收藥物的效果更好;中藥泡腳水溫度控制在40度左右,深度要沒過腳踝。
泡腳時
在泡腳的過程中,最好用手按摩腳部,按摩方法如下:
推法:腳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約1厘米處,為腎反射區(qū)。雙手大拇指并攏,用力摁住該位置,往上推36次,至腳底發(fā)熱為止。此法對腎虛、中氣不足者,有一定的益處。
壓揉法:腳底后跟內(nèi)圓上方中間的位置,為失眠反射區(qū)。雙手大拇指按住該位置,用力壓36次,壓到有酸痛感為宜;再揉3到5分鐘,至發(fā)熱為宜。此方法對頭暈眼花、嚴重失眠者有幫助。
刮法:用雙手食指關節(jié)用力刮腳踝骨以下內(nèi)外兩側(cè)36次,至有酸痛感為宜。對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幫助。
泡腳后
一般泡腳30到40分鐘即可,泡腳后,如果覺得中藥水臟的話可以用熱水洗腳,完成后要注意腳部保溫。
中藥泡腳誤區(qū)
1.中藥泡腳效果差。很多人用中藥泡腳一兩次,發(fā)現(xiàn)作用不明顯,就覺得中藥泡腳效果差,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大家都知道,中醫(yī)中藥療法在療程方面都是比較長的,所以中藥泡腳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2.中藥可以翻煲?guī)状?。不少人覺得中藥比較貴,煲一兩次就丟垃圾桶太浪費,所以他們會把中藥翻煲多次,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浪費時間而已。中藥藥效一般煲兩次就已經(jīng)全部釋放,如果再煲第三次,那么這些中藥水幾乎沒有什么藥效了;而中藥泡腳片更是一次性使用的產(chǎn)品。
3.泡腳時間越長越好。這個想法同樣是錯誤的,中藥泡腳一般泡40分鐘即可,40分鐘可以讓足部毛細血管吸收夠有效中藥成分了,而且泡腳時間太長容易冒大汗,汗液流失過多對心臟是有損害的。
4.泡腳水越燙越好。很多人在泡腳的時候都是選用高溫度的水,他們認為溫度高,對促進中藥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環(huán)方面有幫助。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40度左右為人們比較適應的溫度,過高的溫度,會燙傷皮膚,而且血液循環(huán)一下子太快的話,導致血液上沖,反而引起不適,甚至出現(xiàn)虛脫。
相關閱讀
中藥泡腳就是利用合適的中藥配方熬成中藥水來泡腳。用中藥泡腳的好處有很多很多。但是不是說任何人用中藥泡腳都是有好處的,中藥泡腳也是有誤區(qū)的。那么,趕緊來看看這些中藥泡腳的偏方吧!中藥泡腳有什么誤區(qū)呢?
水煎巴戟天
原料:巴戟天、淫羊藿、金櫻子、葫蘆巴各20g,陽起石25g,柴胡15g。
用法:將陽起石先煎30分鐘,去渣加入其余藥物煮30分鐘,取汁加入溫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日2次。主治陽痿;虛癥陽痿尤對命門火衰顯效。
全蟲蜈蚣
原料:全蟲15克,蜈蚣10條、透骨草50克、桂枝10克、虎杖30克、紅花20克、沒藥10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ml,浸泡1小時,用武水煎開20分鐘,去渣后混入蒸汽足浴盆浸泡雙足30-40分鐘,每日睡前1次,10次為一療程。主治骨質(zhì)增生。
水煮冬瓜皮
原料:冬瓜皮500克、茯苓300克、木瓜100克。
用法:水煮去渣后,入蒸汽足浴盆內(nèi)浸泡雙足每次30-45分鐘,至出汗。日1次,20-30天為1個療程.主治減肥、脂肪堆積過多造成的肥胖病。
水泡三菱
原料:三棱15克、莪術15克、延胡索15克、烏梅10克。肝脾腫大。
用法:泡腳。
仙鶴草泡腳
原料:仙鶴草4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芡實30克、女貞子30克、狗脊15克、桑葚30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遺精。
用法:泡腳。
中藥泡腳誤區(qū)
中藥泡腳效果差
很多人用中藥泡腳一兩次,發(fā)現(xiàn)作用不明顯,就覺得中藥泡腳效果差,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大家都知道,中醫(yī)中藥療法在療程方面都是比較長的,所以中藥泡腳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中藥可以翻煲?guī)状?/p>
不少人覺得中藥比較貴,煲一兩次就丟垃圾桶太浪費,所以他們會把中藥翻煲多次,其實這樣的做法是浪費時間而已。中藥藥效一般煲兩次就已經(jīng)全部釋放,如果再煲第三次,那么這些中藥水幾乎沒有什么藥效了;而中藥泡腳片更是一次性使用的產(chǎn)品。
泡腳時間越長越好
這個想法同樣是錯誤的,中藥泡腳一般泡40分鐘即可,40分鐘可以讓足部毛細血管吸收夠有效中藥成分了,而且泡腳時間太長容易冒大汗,汗液流失過多對心臟是有損害的。
泡腳水越燙越好
很多人在泡腳的時候都是選用高溫度的水,他們認為溫度高,對促進中藥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環(huán)方面有幫助。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40度左右為人們比較適應的溫度,過高的溫度,會燙傷皮膚,而且血液循環(huán)一下子太快的話,導致血液上沖,反而引起不適,甚至出現(xiàn)虛脫。
結(jié)語:看完了這么多關于用中藥泡腳的偏方以及用中藥泡腳的幾個誤區(qū),相信大家對這個用中藥泡腳偏方都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和了解了吧!如果你也想要用以上的偏方進行泡腳養(yǎng)生的話!那就趕緊試試吧!
告訴你中醫(yī)針灸治療方法的幾大誤區(qū),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nèi),運用捻轉(zhuǎn)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jīng)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gòu)成,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nèi)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tǒng)產(chǎn)生的寶貴遺產(chǎn)。
然而,現(xiàn)在很多人學習針灸,可是很難深入,其原因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剛開始接觸針灸時,便被課本或者老師灌輸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是構(gòu)成很多人理論體系的基礎,但是如果基本的概念都是錯的,就如同蓋樓地基打歪了,那樓是高不起來。我知道如果對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基礎知識進行改動,必然會感覺不舒服,可是我真的想讓針灸興盛,想讓迷途中的針灸大夫清醒,真心勸告放下所學的知識,好好看看古人的記載。
一、關于得氣的認識誤區(qū)
現(xiàn)在將酸麻脹視為得氣已經(jīng)成為很多針灸師揮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實際上將酸麻脹視為得氣最早始于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針灸著作,具體書名記不清了。在宋代與明代的針灸書中一直以針下如魚吞勾為得氣。在《內(nèi)經(jīng)》里將氣至定義為患者脈象的改變。因此我個人觀點針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覺,只要專注于自己針下的變化和患者脈象的變化便可。我在臨床中亦反復驗證,得出的結(jié)論是無論患者是否出現(xiàn)酸麻脹的感覺,只要醫(yī)者手下有如魚吞勾的得氣感便必然有療效,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醫(yī)者手下有了如魚吞勾的氣感同時患者也有了酸麻脹的感覺。
二、關于留針時間的認識誤區(qū)
現(xiàn)在針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jīng)》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1--10個呼吸不等),再看后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幾呼便是幾個呼吸,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因此針灸在古代是不留針。雖然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醫(yī)者在針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半個小時不放針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針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鐘。
三、關于針刺深度的認識誤區(qū)
現(xiàn)在針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針灸大夫都針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見看古代針灸著作,《針灸甲乙經(jīng)》對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針幾分,沒有針很深的,再看后世的針灸書,對穴位的要求也是針幾分,很少有用寸來記載的。而且在《內(nèi)經(jīng)》中反復強調(diào)針太深則邪氣反入,如果仔細注意醫(yī)者在施術過程中針下的的感覺,很容易在針入幾分深的地方感覺到如魚吞勾的得氣感覺,這個得氣的感覺便是機之所在,在《靈樞。九針十二原》里要求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fā)(最后一字發(fā)在古字中為頭發(fā)的發(fā),不是發(fā)財?shù)陌l(fā),兩字在古字中寫法不同,簡化字則相同),如果找的了這個機絕對不能再往里深,到了這個機之后連掛一根頭發(fā)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試過在得到機的時候繼續(xù)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馬上由好轉(zhuǎn)改為加重,而且此機不可失,失則難再來。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當然大部分針灸師找不到這個機,也就很難有較高的療效,同時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
以上為我臨時想到的幾個現(xiàn)在針灸師與古代針灸的幾個大的不同,當然還有很多細節(jié)、小的問題無暇細寫。如關于軀干穴位的歸經(jīng)問題,在《內(nèi)經(jīng)》中軀干的穴位并未歸入經(jīng)穴之中,為后世方便記憶或出于其他目的將經(jīng)絡所行的穴位歸為該經(jīng)中。
網(wǎng)溫馨提示:在《內(nèi)經(jīng)》里只有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五輸穴及絡穴等特定穴歸入經(jīng)絡之中,也就是只有這些穴位有調(diào)整該所過經(jīng)絡臟腑的作用。本人所寫文章均為即興所寫,未做詳細的文獻舉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閱文獻。
在晚上睡覺前泡腳是不少人都會選擇的一種保健方式,但如果能夠在泡腳水中加入幾塊生姜,其所起到的效果也是極為顯著的。那么,生姜泡酒有什么好處呢?
1、治療感冒:
將一塊拇指大的生姜加水煮沸或放入熱水中浸泡,待水溫合適(40度左右)給感冒病人泡腳,能夠有效地防止癥狀進一步發(fā)展,阻止感冒。即使沒有感冒的人,生姜泡腳也可以起到驅(qū)寒的作用,以此來預防感冒。
2、治療風濕:
生姜以其特殊的驅(qū)寒祛風功效,風濕患者每天晚上持續(xù)泡腳半小時能夠有效地減輕病癥。泡腳木桶過小腿能夠更好的緩解風濕關節(jié)炎等癥狀。
3、減少手腳冰涼:
生姜能夠驅(qū)寒,手腳冰冷主要是因為供血不足達不到身體末端所致。生姜泡腳能夠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手腳冰冷的癥狀。
4、改善睡眠:
生姜泡腳時加入適量黑醋,能夠很好的刺激足底穴位,增強各系統(tǒng)的新陳代謝,從而使人體放松、緩解疲勞,從而改善睡眠質(zhì)量。
我們在看到煎鍋里的湯慢慢變少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去加水,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正確的。
煎中藥決不能加熱水。中藥湯劑以水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應以藥物的性能、體積、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療藥量等為依據(jù)而定。若加水量過多,藥物濃度過低,藥汁太多,則療效受影響;加水過少,不僅難以煎出藥物的有效成分,還容易煎焦,既浪費,又可引起相反的效果。今薦介3種加水方法,供擇用。
1.傳統(tǒng)加水法:將中藥置于砂鍋內(nèi),用手將藥攤平,然后加入高出藥面3~4厘米(小拇指高)的水。此方法最為簡單方便,使用最多,但是準確度稍差。
2.量器加水法: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治療藥物及其頭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上海市藥材公司規(guī)定各類藥煎煮的加水量為:調(diào)理、滋補藥,頭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一般藥(凡是以治療各種疾病為主的中藥),頭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解表治感冒藥,頭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此法比傳統(tǒng)加水法準確,但是,若遇到藥物量多時,加水量則顯得少些。
3.重量加水法:即按藥物的總重量,確定加水量。將配發(fā)好后的中藥,取1貼(劑)藥稱一下重量,然后根據(jù)1克中藥加10毫升水的原則,把計算的總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給二煎用。
例如,滋補調(diào)理藥人參養(yǎng)榮湯,藥物總重量為150克,加水量應為1500毫升,頭煎應加65%即為975毫升,二煎加水35%為525毫升。該方法加水準確,特別是藥物種類多、藥量大的中成藥方劑更為適宜。此法雖然比以上兩種方法麻煩,但較準確。
此外,若藥中花(如穩(wěn)復花、袋袋花等)、葉(如桑葉、枇杷葉等)類較多時,還可適量多加些水。
當熱水沖入生藥內(nèi)時,生藥的外層組織由于受高溫的驟然沖擊,立即凝固、緊縮,尤其是蛋白質(zhì)在細胞壁上形成一層不可逆轉(zhuǎn)的變性層,阻礙了水分的滲入,組織內(nèi)部被溶解的有效成分亦難以溶出,從而大大影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因此煎藥時切忌加水。
導讀:現(xiàn)在醫(y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越來越差,很多病人進醫(yī)院不遵循醫(yī)囑,肆意妄為,做什么都要做最貴的,殊不知,醫(yī)院的檢查的價格不是跟療效的掛鉤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上醫(yī)院看病,尤其是大病,做檢查必不可少。不少人認為,做檢查選擇越高級的、價格越昂貴的就越好。實際上,專家表示,影像檢查項目各有各優(yōu)勢,同時也各有局限性,不可完全互相替代。但很多患者不了解,產(chǎn)生不少誤解。為此,我們特請影像學專家為讀者答疑解惑。
誤區(qū)一
隨意選檢查,要求醫(yī)生做某某檢查
在骨科,有的病人一見到醫(yī)生,就要求醫(yī)生開CT檢查,看有沒有椎間盤突出。不錯,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做CT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和突出部位、程度,有助于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但腰椎間盤CT掃描通常只選擇3個椎間隙(L3/4、L4/5和L5/S1),做CT檢查可能既費錢又不能確診。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影像檢驗中心首席專家梁碧玲教授說,目前在診斷四肢骨折等疾病時,最常用和首選的檢查方式仍是普通X線檢查。與拍片相比,CT的輻射劑量還是比較高的。可以說,合理檢查是減少輻射損害的唯一途徑,因此,在骨科疾病的檢查中,不可因為X線檢查便宜而歧視它。
而核磁共振(MRI)檢查雖然較貴(大約是CT的兩倍),但目前在脊柱外科遠比CT常用。病人總覺得CT一查,基本上就知道得了什么病。其實不然。許多病變表現(xiàn)為軟組織病變,比如腫瘤、椎間盤突出,MRI比CT更清楚(除了對骨組織的分辨率),看到的范圍也更大,更有助于早期診斷。
導讀:現(xiàn)在醫(y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越來越差,很多病人進醫(yī)院不遵循醫(yī)囑,肆意妄為,做什么都要做最貴的,殊不知,醫(yī)院的檢查的價格不是跟療效的掛鉤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誤區(qū)二
得了腫瘤,覺得反復查CT或MR沒必要
腫瘤的診斷和治療,需要先確定其分型和分期,才能決定選用哪種方案,這必須要做詳細的檢查。梁碧玲教授說,比如《鼻咽癌2008分期》中指出,鼻咽癌術前要做CT和MR,放療后還有復查CT和MR,三個月復查,半年后還要復查。之所以安排如此頻繁的復查,就是因為腫瘤一般在6-12個月內(nèi)特別易復發(fā)
可以說,腫瘤的術前檢查、術后復查都必須按照規(guī)范來,其目的是為了觀察治療的效果和及早發(fā)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
誤區(qū)三
做個pET掃描可以篩查全身腫瘤
不少人說做個pET篩查全身腫瘤。一聽到這樣的話,就知道是外行。梁碧玲說,每個檢查都有其適應證,一般來說,腹部檢查(肝膽脾等)首選B超,胸部(肺癌等)用CT。除非懷疑有腫瘤轉(zhuǎn)移,才考慮用pET。
梁教授強調(diào),pET依據(jù)人體葡萄糖代謝的狀況來做判斷,但人體各部位的葡萄糖代謝有差異,比如腦的葡萄糖代謝就很高。所以有的時候,腦部疾病做pET未必就能檢查出來,pET存在一定的假陰性。
導讀:現(xiàn)在醫(yī)患之間的信任關系越來越差,很多病人進醫(yī)院不遵循醫(yī)囑,肆意妄為,做什么都要做最貴的,殊不知,醫(yī)院的檢查的價格不是跟療效的掛鉤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再加上,做pET檢查,要在身體里注射同位素,這種物質(zhì)有一定的放射性,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傷。所以,在國外,pET并不用于腫瘤的篩查,而是用于了解腫瘤患者的臨床分期、是否有全身轉(zhuǎn)移等。如果把pET當做腫瘤的篩查手段,是大錯特錯的一種做法。
誤區(qū)四
來一個大包圍檢查,以期更快確診疾病
無論在影像科醫(yī)生還是臨床醫(yī)生都會傾向于選擇對確診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能簡單的不用復雜的。比如篩查肺部的小病灶,胸部X光片就對5毫米以下的小病灶不敏感,漏診很多,但若選擇低劑量螺旋CT,對小于1毫米的病灶也能看得十分清晰。
但是,對于骨折(尤其是四肢的骨折),X光則是最好的檢查方式,而脊柱骨折卻只能用CT。因為脊柱骨折用X光拍攝,很有可能在搬動過程中,加重病情。
總結(jié):在醫(yī)院應該聽從醫(yī)生的安排做各項檢查,不應該隨著自己的意愿來支配醫(yī)生來做檢查,那樣可能錢不少花,但是達不到你所預期效果,甚至還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