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養(yǎng)生孰為本,元氣不可虧;養(yǎng)生孰為先,養(yǎng)心須樂觀?!别B(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熱度越來越高的話題,不注意養(yǎng)生,將為我們的生活埋下悲劇的種子。如何避免走入有關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下面是由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豆豉姜。豆豉姜對調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豆豉姜的相關知識。
【別名】木漿子根(《分類草藥性》),滿山香(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藥志》),過山香、槍子蔃(《廣東中藥》)。
【來源】為樟科植物 山雞椒 的 根 及 根莖 。9~10月間挖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根呈圓錐形,表面棕色,有縱皺及顆粒狀突起,橫切面導管明顯,質輕泡,易折斷,斷面淡黑色。氣香,味辛辣。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胃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0.5~2兩);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感冒頭痛,風濕骨痛:木姜子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備注】本品在四川地區(qū)與同屬植物木姜子及清香木姜子的根,通稱"木姜子根",同等使用。參見"木姜子"及"木椒根"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豆豉姜,豆豉姜有著怎樣的功效。豆豉姜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ys630.COm精選閱讀
大多數(shù)人在生病了以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醫(yī)院進行就診,覺得這樣效果是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方法,在常規(guī)的治療中有些朋友又害怕西藥給我們帶來的副作用,所以都會傾向于中藥治療,豆豉是不僅可以食用還有很好的入藥功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可能很多朋友對豆豉這類食物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對于豆豉這類藥材就知之甚少了,更別說豆豉的功效與作用都了解多少了,經(jīng)過試驗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豆豉還可以健胃且消食。下面就給大家羅列一些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1.發(fā)汗解表:
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經(jīng),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熱,發(fā)汗之力頗為平穩(wěn),有發(fā)汗不傷陰之說?!睹t(yī)別錄》曰:“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常用治外感初起,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等證。
2.宣郁除煩: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熱?!墩渲槟摇吩唬骸叭バ闹邪脙z,傷寒頭痛,煩燥。”故有宣郁除煩之功效。如張仲景《傷寒論》梔子豉湯,選用本品,治發(fā)熱,虛煩不得眠,胸悶不舒,或心中懊儂,舌紅苔黃脈稍數(shù)。此乃外感熱病誤治,邪熱留于胸膈,擾及胃腑所致。用淡豆豉,清宣郁火,則氣機自然通暢,其癥自會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豆豉辛開苦降,寒能清熱,入胃經(jīng),則能和胃消食。若癥見脘腹飽脹,暖氣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調,甚至黃疸,痞塊,膨脹,脈滑而緊盛。此乃氣機不利,食滯不消所致??蛇x用本,宣郁利氣,和胃消食。使氣機得通,飲食得消,則諸證自除。
4.清熱止痢:本品性寒能清熱。《藥性論》載:“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湯,則用本晶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熱止痢之功效。若癥見大便次數(shù)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膿血樣大便。此乃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傷飲食生冷,積滯于腸中所致??捎帽酒非鍩嶂沽?。
5.安胎:《會約醫(yī)鏡》曰:淡豆豉“安胎孕?!北酒沸院陡剩芮鍩?,甘寒則益陰。對于素體陽盛,或七情郁結化熱,或外感邪熱,或陰虛生熱,熱擾沖任,損傷胎氣,以致胎動不安,癥見妊娠期下血,色鮮紅,或腰腹墜脹作痛,心煩不安,手心煩熱,口干咽燥,舌質紅,苔黃而干,脈滑數(shù)??蛇x用本品,滋陰清熱,涼血安胎。
6.解毒:豆豉味甘,甘能解毒。《名醫(yī)別錄》曰:“主瘴氣惡毒。”《日華子本草》曰:“治中毒藥”?!侗窘?jīng)逢原》則曰:“治誤食鳥獸肝中毒?!惫时酒酚薪舛局Α?捎弥紊綅拐螝鈵憾?,食物中毒,丹毒,及上瘡痛爛等證。如姚和眾選用本品“治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薄端幮哉摗穭t用本品,“治上瘡痛爛。”
鑒別:應用豆豉,大豆卷,清水豆卷,三者均能解表;但淡豆豉用于風熱在氣分之發(fā)熱,大豆卷用于風寒在肌表之發(fā)熱,清水豆卷用于濕熱所蘊結之發(fā)熱。用法用量:內服:6—12克,煎湯;或入丸劑。外用:搗敷或炒焦研來調敷。
以上就是營養(yǎng)學專家為我們詳細分析的豆豉的功效與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藥最重要的就是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開處方,這樣才有明顯的療效,豆豉最為一種藥材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豆豉草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豆豉草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通經(jīng)草、蛇頭細辛、疳積藥
【來源】敗醬科纈草屬植物 巖邊香 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 根 或 全草 入藥。夏秋采,洗凈曬干。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jīng),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于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閉經(jīng),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身癢。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貴陽民間藥草》
經(jīng)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關于豆豉草的相關知識。不管是從食物保健還是中醫(yī)的角度,豆豉草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淡豆豉的簡介
別名:豆豉、杜豆豉。淡豆豉,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fā)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煩,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淡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
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種子的發(fā)酵加工品。種子含蛋白質、脂肪、膽堿、黃嘌呤(xanthine)、次黃嘌呤(hypoxanthine)、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煙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
2、功效作用
解表,除煩,宣郁,解毒。治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劑。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
3、臨床應用
3.1、《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3.2、《藥性論》:“治時疾熱病發(fā)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p>
3.3、《日華子本草》:“治中毒藥,瘧疾,骨蒸;并治犬咬。”
3.4、《珍珠囊》:“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
3.5、《綱目》:“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fā)癍,嘔逆?!?/p>
3.6、《本經(jīng)逢原》:“以水浸絞汁,治誤食鳥獸肝中毒?!?/p>
3.7、《會約醫(yī)鏡》:“安胎孕。
4、科學研究
《綱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內淘凈,水浸一宿,瀝干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凈,以水拌干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筑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筑封即成。“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藥物如辣蓼、佩蘭、蘇葉、藿香、麻黃、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藥汁,用以煮豆;或將藥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悶置發(fā)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淡豆豉的市場信息
1、淡豆豉的價格
淡豆豉的價格約為6-8元/500克。
2、淡豆豉的選購方法
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干燥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5~1厘米,寬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縱橫不整的皺折,上有黃灰色膜狀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脫落,露出棕色種仁。質脆,易破碎,斷面色較淺。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狀物者為佳。
3、淡豆豉的保存方法
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豆豉湯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豆豉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好豆豉1碗。
【制法】用清油半盞,拌豉搗爛。
【功能主治】春夏月樹木墻間,有一等雜色毛蟲極毒,凡人觸著者,則放小毛入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入骨,其初則皮肉微癢,以漸生痛,經(jīng)十數(shù)日,癢在外而痛在內,用手抓搔,或痛或癢,必致骨肉皆爛,有性命之憂,此名中射,諸藥不能治之者。
【用法用量】厚敷痛上并癢處。經(jīng)1時久,豉氣透骨,則引出蟲毛,紛紛可見,取下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湯洗痛處;如肉已爛,用海螵蛸為末敷之愈。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豆豉湯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現(xiàn)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豆豉膏的制作方法。
【處方】黑豆10克 田螺19個 蔥1大把
【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兒肚膨臍腫。
【用法用量】搗爛,巴蕉汁調,貼臍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五
【處方】豆豉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灸瘡,燒傷,臭氣所傷,腫痛者。
【用法用量】油調,涂瘡上。
【摘錄】《雞峰》卷二十二
【別名】二豆湯、二豆散
【處方】豆豉半兩,天南星半兩,白斂半兩,赤小豆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臍風。小兒臍突。
【用法用量】二豆湯(《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二豆散(《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摘錄】《幼幼新書》卷五引茅先生方
【別名】蔥涎膏
【處方】黑豆1杓,田螺19個,蔥1大把。
【制法】搗爛,芭蕉汁調。
【功能主治】初生兒不小便,中臍風,撮口,肚膨脹,臍腎腫。
【用法用量】貼臍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
通過上面對豆豉膏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醫(yī)認為食療方劑養(yǎng)生是最直接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對身體沒有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
在中國早上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粥的身影,可以說早上吃粥是最養(yǎng)生的方法。煮粥也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好的粥爽口粘稠。石膏豆豉粥就是一道比較可口的美食,不僅做法簡單而且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很滋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石膏豆豉粥的做法。
石膏豆豉粥
【來源】 《千家食療妙方》
【原料】 生石膏60克,葛根25克,淡豆豉1.5克,荊芥5克,麻黃1.5克,生姜3片,蔥白3根,粳米100克。
【制作】 將上七味藥洗凈,加清水煎煮取汁去渣,澄清沉淀,將淘洗凈的米加清水煮沸后,加入藥汁、蔥白煮成稀粥。
【用法】 趁熱食,吃后汗出熱退則停服。
【療效】 解表發(fā)汗,宣肺清熱。適用于感冒引起的高熱不退,肺熱喘急,頭痛,煩躁,失眠,無汗,口渴,咽干等癥。
【注意事項】 凡病人出汗,惡風寒者忌食。
上面所講的石膏豆豉粥的做法還是很簡單的,原料也是很容易買到的,關鍵其營養(yǎng)價值高,也是粥品飲食中很好的選擇,味道不僅可口,還能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和維生素。
在中國早上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粥的身影,可以說早上吃粥是最養(yǎng)生的方法。煮粥也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好的粥爽口粘稠。發(fā)汗豆豉粥就是一道比較可口的美食,不僅做法簡單而且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很滋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發(fā)汗豆豉粥的做法。
發(fā)汗豆豉粥
【來源】 《太平圣惠方》
【原料】 豆豉10克,荊芥10克,麻黃10克,葛根15克,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蔥白7根,姜10克,粳米100克。
【制作】 先煎以上諸藥,去渣取汁,后入米煮稀粥。
【用法】 空腹食之。服后蓋被臥床,得微汗出為度。
【療效】 祛風清熱。治外感寒邪、內有蘊熱,而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喜歡、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等癥。
如果你感覺自己最近抵抗力下降,心情很煩躁,時不時的就發(fā)脾氣。那么這個時候不妨喝一些發(fā)汗豆豉粥,它能夠清除體內的肝火,長時間服用發(fā)汗豆豉粥,對于人的某些病癥也能夠得到控制作用。
姜三七是一種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藥材,科學健康地食用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疾病治療是可以帶來很大功效的?,F(xiàn)在我們就具體去了解一下姜三七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別名】三七姜、姜葉三七、土田七、竹葉三七、姜七
【來源】姜科姜七屬植物 姜三七 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King)Craib,以 根狀莖 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吐血衄血,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蟲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1~3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研粉或用炭粉撒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云南中草藥》
通過上述內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姜三七在一些疾病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藥姜三七的食用也要根據(jù)各自的身體狀況決定,切記不要盲目用藥。
黑心姜這種中藥材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黑心姜作為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別名】藍姜
【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黑心姜的根莖。
【原形態(tài)】黑心姜,多年生草本,高約lm。根莖粗大,近似姜狀,有環(huán)紋,斷面呈黑綠色,有多數(shù)須根。葉2列,葉柄延伸成葉鞘,抱莖;葉片橢圓狀長圓形,長40-50cm,寬約10cm,沿主脈兩側有紫斑,葉下面被細毛。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溝谷溪旁或栽培。
【性味】味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風濕痹痛;胸腹脹痛;產(chǎn)后腰痛;頭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爛,調酒炒熱外搽。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介紹的關于黑心姜的知識,相信大家對于黑心姜的認識又會多一點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食用黑心姜對身體進行調理和改善。
毛姜的簡介
毛姜,別名:崖姜、巖連姜、爬巖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分布于中國臺灣。模式標本采自臺灣。生于潮濕陰冷地。
毛姜的功效與作用
1、功效作用
補腎強骨;活血止痛。主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耳聾;牙痛;久泄;遺尿;跌打骨折及斑禿。補腎強骨,續(xù)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內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外用: 適量,搗爛敷或曬干研末敷;也可浸酒搽。
2、臨床應用
2.1、治腰腳疼痛不止:骨碎補一兩,桂心一兩半,牛膝三分(去苗),檳榔二兩,補骨脂三兩(微炒),安息香二兩(入胡桃仁搗熟)。搗羅為末,煉蜜入安息香,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
2.2、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骨碎補去毛細切后,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暴干,搗末,用炮豬腎空心吃。(《雷公炮炙論》)。
2.3、治腎虛耳鳴耳聾,并齒牙浮動,疼痛難忍:骨碎補四兩,懷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兩,牡丹皮一兩五錢(俱酒炒),澤瀉八錢(鹽水炒)。共為末,煉蜜丸。每服五錢,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匯言》) 。
2.4、治牙痛:鮮槲蕨一至二兩(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鐵器打煮。(《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
2.5、治金瘡,傷筋斷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補(去毛,麩炒微黃)、自然銅(細研)、虎脛骨(涂酥炙黃)、敗龜(涂酥炙微黃)各半兩,沒藥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胡桃仁半個,一處嚼爛,用溫酒一中盞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補散) 。
毛姜的市場信息
1、毛姜的價格
毛姜的價格約為0.5元/50克。
2、毛姜的選購方法
植株高80-140cm。根狀莖粗狀,密被棕色長線形鱗片。葉一型,簇生成圓形中空的高叢;葉片長80-140cm,先端漸尖,中部以下漸狹,但近基部又漸變寬而呈心形,中部以上深羽裂,向下漸裂成狀,兩面光滑無毛,全緣;葉脈網(wǎng)狀,兩面明顯,網(wǎng)眼內有單一或分叉的小脈。孢子囊群著生于小脈交叉處,每對側脈之間有1行,圓形或通常澡第三回小脈延長,成熟時呈斷線形。孢子橢圓形,孢壁具小刺或小瘤塊狀紋,無囊群蓋。
3、毛姜的保存方法
毛姜可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