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葉海桐根的功效與作用
養(yǎng)生有什么作用與功效。
“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養(yǎng)生,很多人只是聽說但并未真正力行,藥物不能替代養(yǎng)生,只有觀念和行動結合的養(yǎng)生才是有效的。關于中醫(yī)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光葉海桐根的功效與作用》,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中藥光葉海桐根,因為其作用和功效,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人們使用。那么,光葉海桐根究竟具有怎么樣的功效與作用呢?讓我們一起研究一下。
【英文名】Root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
【別名】山枝根、山梔茶根、鉆山虎、皮子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根或根皮。
【原形態(tài)】光葉海桐,常綠灌木,高2-3m。上部枝條有時輪生,全株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薄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6-10cm,寬1-3.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呈楔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略呈波狀;中脈突出明顯。傘形花序1-4枝,生于小枝頂端,通常具花6-13朵;花黃色,徑約7mm;花梗長10-15mm,光滑;花萼基部聯(lián)合,5裂,裂片廣卵形,長2mm,光滑,邊緣有毛;花瓣5,分離,倒披針形,長8-10mm;雄蕊5,與花瓣互生,長4-7mm;子房長卵形,無毛,花柱長3mm,柱頭略增大。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2-2.5cm,3瓣裂,每瓣有種子約6顆,果皮薄,革質。種子大,近圓形,長5-6mm,紅色?;ㄆ?月,果熟期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間陰濕奪、山坡、溪邊。
【化學成份】根含生物堿、皂甙。
【性味】味苦;苦;辛;性微溫
【歸經】心,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咳澀精。主風濕痹痛;腰腿疼痛;跌打骨折;頭暈失眠;虛勞咳嗽;遺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或浸酒搽。
【各家論述】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通絡,解痙止痛。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跌打骨折,小兒麻痹后遺癥,產后風癱,心胃氣痛,牙痛。2.《廣西植物名錄》:祛風活絡,消腫解毒,活血止痛。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骨折,產后風癱,胃痛,毒蛇咬傷,瘡癤腫毒。3.《常用中草藥配方》:治腎虛遺精,多年哮喘,虛勞咳嗽,神經衰弱。
【摘錄】《中華本草》
以上就是光葉海桐根的功效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合理的食用光葉海桐根,以便于緩解病癥帶來的痛苦。
Ys630.com相關知識
近期各大電視頻道推出各種養(yǎng)生節(jié)目,飲食節(jié)目也推出特色養(yǎng)生食療方法,在方方面面都顯示出養(yǎng)生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認識中加深,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種養(yǎng)生的藥材光葉海桐葉。
【英文名】Leaf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
【別名】一朵云葉
【來源】藥材基源:為海桐花科植物光葉海桐的葉。
【原形態(tài)】光葉海桐,常綠灌木,高2-3m。上部枝條有時輪生,全株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薄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6-10cm,寬1-3.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呈楔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略呈波狀;中脈突出明顯。傘形花序1-4枝,生于小枝頂端,通常具花6-13朵;花黃色,徑約7mm;花梗長10-15mm,光滑;花萼基部聯(lián)合,5裂,裂片廣卵形,長2mm,光滑,邊緣有毛;花瓣5,分離,倒披針形,長8-10mm;雄蕊5,與花瓣互生,長4-7mm;子房長卵形,無毛,花柱長3mm,柱頭略增大。蒴果卵形或橢圓形,長2-2.5cm,3瓣裂,每瓣有種子約6顆,果皮薄,革質。種子大,近圓形,長5-6mm,紅色?;ㄆ?月,果熟期9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間陰濕奪、山坡、溪邊。
【性味】味苦;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止血。主毒蛇咬傷;癰腫瘡癤;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或干品研末撒。
【附方】1、治毒蛇咬傷,瘡癤腫毒,過敏性皮炎:鮮一朵云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對于光葉海桐葉的功效與作用大家應該知道了吧,光葉海桐葉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很常見的中藥藥材,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好處。
中藥的本質就是治標也治本,比起西藥來中藥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藥桐根也是同樣如此的,下面就來介紹下中藥桐根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 泡桐 或 毛泡桐 的 嫩根 或 根皮 。9~10月采挖。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桐皮"條。
【性味】《河南中草藥手冊》:"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①《重慶草藥》:"除風濕,清腸胃熱毒,用于風濕腳痛,腸風下血,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研末。外用:煎汁熱敷。
【附方】①治風濕腳痛:泡桐根四兩,豨薟草四兩??桓裳屑殻瑑毒品?。(《重慶草藥》)
【摘錄】《*辭典》
上面介紹了桐根的一些基本常識,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對于桐根的了解會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其它藥材還有很多,有時間的話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對于目前許多疾病的病因,到今天為止都尚未完全清楚,因為導致疾病的直接與間接的因素有很多種,但醫(yī)學一般都認為它與體內各個機能系統(tǒng)的損毀和破壞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中藥方劑恰恰就能夠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海桐散這種方劑。
【處方】輕粉1錢匕,海桐皮半兩,(艸閭)茹半兩,黑狗脊半兩,蛇床子半兩,硫黃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風瘡疥癬。
【用法用量】油調搽疥癬,上熏鼻中。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六九引《施圓端效方》
【處方】獨活、牛膝、秦艽、桂心、生地、陳皮、赤芍、續(xù)斷、當歸、防風、丹皮、加皮、姜黃、海桐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手足傷。
【用法用量】上用童便、水、酒煎服。
【摘錄】《傷科方書》
看完了上文關于海桐散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對海桐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服用海桐散的時候,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海桐散的藥效 。
由于一些中藥經酒浸泡后其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滲出,可提高治療疾病的效果。因此藥酒成為很多養(yǎng)生人士的選擇。那么你聽說過海桐酒這種藥酒嗎?
海桐酒——(痿證)
(《普濟方》)
【配方】牛膝、海桐皮、五加皮、獨活、防風、杜仲、枳殼各二兩,生地黃二兩半,白術一兩,薏苡仁一兩。
【制法】上口父咀,用生絹袋二個,兩停盛藥,以好酒一斗五升,亦分兩瓷器內浸,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
【主治】濕痹,手足痿,筋脈攣,肢節(jié)疼痛無力,不能行走。
【用法】每服一盞,日三夜一,使酒力薰薰,百日步履如故。
說明:《普濟方》注又名“薏苡仁酒”。
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關于海桐酒這種藥酒的用法和制作等,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海桐酒完全是由中藥材泡制而成,所以對人體無任何的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飲用。
海桐樹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別名】山枝條、山枝仁[四川]、山梔茶[貴州]、柞木仁、滿山香[廣西]
【來源】海桐科植物 崖花海桐 pittosporum illicioides Makino和 光葉海桐 p. glabratum Lindl.,以 根、葉 和 種子 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隨時可采,可鮮用。11月采果,曬至足干,使果皮脆硬,成棕褐色,擊破果殼,篩取種子。
【性味】根:苦、辛,溫。
【功能主治】根:祛風活絡,散瘀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坐骨神經痛,骨折,骨痛,牙痛,高血壓,神經衰弱,夢遺滑精。
【用法用量】根0.5~1兩;子1.5~3錢;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通過以上介紹,讓我們能了解海桐樹的相關知識,如果我們能發(fā)揮海桐樹的功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身體疾病,因此很多人都將它視為自己保健身體的選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所以現今養(yǎng)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中醫(yī)趨勢越來越熱,中藥也再次占據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桐葉。
【別名】白桐葉(《本草經集莊》)。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 泡桐 或 毛泡桐 的 葉 。
【化學成份】毛泡桐葉含熊果酸,并含糖甙及多酚類。
【藥理作用】熊果酸不僅在化學上與齊墩果酸相近,作用也相近,為皂甙元,可作乳化劑用于制藥或食品工業(yè),對人或動物并無毒性。對水、鹽代謝無明顯作用。曾有人報告,與山楂酸之合劑能擴張冠狀血管,可治療冠脈循環(huán)及心功能不足,但也有人認為對冠狀血管并無特異作用,而是由于其不溶于水,因而靜脈注射后在體內形成小顆粒,傷害了肺臟,引起機體的各種反應。
【性味】①《本經》:"味苦,寒。"
【功能主治】治癰疽,疔瘡,創(chuàng)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以醋蒸貼、搗敷或搗汁涂。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①治癰疽發(fā)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醫(yī)林正宗》)
【摘錄】《*辭典》
對于桐葉的藥用價值大家應該知道了,我們平時應該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這樣就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所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