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汗豆豉粥的功效與作用
冬季養(yǎng)生粥的做法與功效。
千保健,萬保健,心理平衡是關(guān)鍵。千養(yǎng)生,萬養(yǎng)生,心理平衡是“真經(jīng)”。生活中,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關(guān)注如何養(yǎng)生,如果不需要我們的生活成悲劇,就必須注意養(yǎng)生。如何避免走入有關(guān)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收集整理的“發(fā)汗豆豉粥的功效與作用”,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在中國早上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粥的身影,可以說早上吃粥是最養(yǎng)生的方法。煮粥也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好的粥爽口粘稠。發(fā)汗豆豉粥就是一道比較可口的美食,不僅做法簡單而且營養(yǎng)價值也很高、很滋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發(fā)汗豆豉粥的做法。
發(fā)汗豆豉粥
【來源】 《太平圣惠方》
【原料】 豆豉10克,荊芥10克,麻黃10克,葛根15克,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蔥白7根,姜10克,粳米100克。
【制作】 先煎以上諸藥,去渣取汁,后入米煮稀粥。
【用法】 空腹食之。服后蓋被臥床,得微汗出為度。
【療效】 祛風清熱。治外感寒邪、內(nèi)有蘊熱,而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喜歡、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等癥。
如果你感覺自己最近抵抗力下降,心情很煩躁,時不時的就發(fā)脾氣。那么這個時候不妨喝一些發(fā)汗豆豉粥,它能夠清除體內(nèi)的肝火,長時間服用發(fā)汗豆豉粥,對于人的某些病癥也能夠得到控制作用。
擴展閱讀
現(xiàn)代的都市人,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常常讓自己的身體吃不消。越來越多的人身體不好,各種病癥頻頻出現(xiàn)。針對這種情況,今天在這里為大家介紹這款發(fā)汗豆豉粥,它是一個滋補的食療方,可以讓你的身體健康起來!
發(fā)汗豆豉粥
【來源】 《太平聖惠方》
【原料】 豆豉10克,荊芥10克,麻黃10克,葛根15克,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蔥白7根,姜10克,粳米100克。
【制作】 先煎以上諸藥,去渣取汁,後入米煮稀粥。
【用法】 空腹食之。服後蓋被臥床,得微汗出為度。
【療效】 祛風清熱。治外感寒邪、內(nèi)有蘊熱,而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口渴、喜歡、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等癥。
發(fā)汗豆豉粥對滋補身體有著很好的幫助,不過在吃的時候,也是要適量。發(fā)汗豆豉粥很容易消化,少吃多餐對身體不會有任何的損害。
說到發(fā)汗散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很陌生,實際上它是 一種中藥方劑。今天大家就一起來聊聊發(fā)汗散的功效與作用等相關(guān)小常識。
【處方】綠豆粉 麻黃(去根、節(jié))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為極細末。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主一切感冒風寒。
【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無根水100毫升調(diào)服,即時汗出自愈。
【摘錄】《串雅內(nèi)編》卷一
【處方】芍藥6分,黃芩6分,葛根6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肌。主少小傷寒。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4次服。1歲兒分3次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九
【處方】雄黃(水飛)4分,辰砂(水飛)2錢,火消4分,麝香1分,金箔5張。
【制法】上為極細末,瓷瓶收貯。
【功能主治】一切瘟疫傷寒,身熱口渴,頭疼身痛。
【用法用量】男左女右,點大眼角內(nèi)。蓋被,登時出汗而愈。
【摘錄】《集驗良方》卷二
通過本文對發(fā)汗散的介紹,我們知道發(fā)汗散還有很多其他的功效,大家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中藥方劑哦!希望介紹的這些發(fā)汗散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幫助大家健康養(yǎng)生!
大多數(shù)人在生病了以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醫(yī)院進行就診,覺得這樣效果是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方法,在常規(guī)的治療中有些朋友又害怕西藥給我們帶來的副作用,所以都會傾向于中藥治療,豆豉是不僅可以食用還有很好的入藥功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可能很多朋友對豆豉這類食物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對于豆豉這類藥材就知之甚少了,更別說豆豉的功效與作用都了解多少了,經(jīng)過試驗研究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豆豉還可以健胃且消食。下面就給大家羅列一些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1.發(fā)汗解表:
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經(jīng),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熱,發(fā)汗之力頗為平穩(wěn),有發(fā)汗不傷陰之說?!睹t(yī)別錄》曰:“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背S弥瓮飧谐跗穑Y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等證。
2.宣郁除煩: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熱。《珍珠囊》曰:“去心中懊儂,傷寒頭痛,煩燥。”故有宣郁除煩之功效。如張仲景《傷寒論》梔子豉湯,選用本品,治發(fā)熱,虛煩不得眠,胸悶不舒,或心中懊儂,舌紅苔黃脈稍數(shù)。此乃外感熱病誤治,邪熱留于胸膈,擾及胃腑所致。用淡豆豉,清宣郁火,則氣機自然通暢,其癥自會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豆豉辛開苦降,寒能清熱,入胃經(jīng),則能和胃消食。若癥見脘腹飽脹,暖氣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調(diào),甚至黃疸,痞塊,膨脹,脈滑而緊盛。此乃氣機不利,食滯不消所致??蛇x用本,宣郁利氣,和胃消食。使氣機得通,飲食得消,則諸證自除。
4.清熱止?。罕酒沸院芮鍩帷!端幮哉摗份d:“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湯,則用本晶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熱止痢之功效。若癥見大便次數(shù)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膿血樣大便。此乃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nèi)傷飲食生冷,積滯于腸中所致??捎帽酒非鍩嶂沽?。
5.安胎:《會約醫(yī)鏡》曰:淡豆豉“安胎孕?!北酒沸院陡?,寒能清熱,甘寒則益陰。對于素體陽盛,或七情郁結(jié)化熱,或外感邪熱,或陰虛生熱,熱擾沖任,損傷胎氣,以致胎動不安,癥見妊娠期下血,色鮮紅,或腰腹墜脹作痛,心煩不安,手心煩熱,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苔黃而干,脈滑數(shù)。可選用本品,滋陰清熱,涼血安胎。
6.解毒:豆豉味甘,甘能解毒?!睹t(yī)別錄》曰:“主瘴氣惡毒?!薄度杖A子本草》曰:“治中毒藥”?!侗窘?jīng)逢原》則曰:“治誤食鳥獸肝中毒?!惫时酒酚薪舛局???捎弥紊綅拐螝鈵憾荆澄镏卸?,丹毒,及上瘡痛爛等證。如姚和眾選用本品“治小兒丹毒破作瘡,黃水出。”《藥性論》則用本品,“治上瘡痛爛?!?/p>
鑒別:應用豆豉,大豆卷,清水豆卷,三者均能解表;但淡豆豉用于風熱在氣分之發(fā)熱,大豆卷用于風寒在肌表之發(fā)熱,清水豆卷用于濕熱所蘊結(jié)之發(fā)熱。用法用量:內(nèi)服:6—12克,煎湯;或入丸劑。外用:搗敷或炒焦研來調(diào)敷。
以上就是營養(yǎng)學專家為我們詳細分析的豆豉的功效與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藥最重要的就是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開處方,這樣才有明顯的療效,豆豉最為一種藥材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應該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吹酱蟀l(fā)汗[圖]的身影,那么大發(fā)汗[圖]應該如何食用呢?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別名】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
【來源】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 滇桂崖豆藤 Millettia bonatiana pamp.,以 根 和 藤 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碎,曬干備用。鮮用四時可采。
【原形態(tài)】攀援木質(zhì)大藤本,長達10米,小枝密生短茸毛,老漸脫落。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達30厘米;葉柄較短,長約6厘米;有小葉9~13片,小葉片卵圓形或矩狀橢圓形,長5~8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鈍圓,全緣或稍波狀,常稍卷曲,兩面均密被絲狀茸毛,老葉近無毛,小葉柄短。夏季開花,總狀花序腋生,長5~9厘米,有花數(shù)朵;花梗纖細,長約7毫米;蝶形花冠淡紫白色,長約2厘米,旗瓣近圓形,端鈍反曲。莢果條形,長約10厘米,兩端均窄,密被黃色茸毛。種子約6粒。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及巖隙溪邊。分布于云南。
【性味】苦、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感冒無汗、頭痛、鼻塞,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1~3分,研末,溫開水或酒送服,或浸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文山中草藥》
綜合以上的對于大發(fā)汗[圖]的描述,可見大發(fā)汗[圖]對于人體的好處還是不少的,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用途也很多,可以針對大發(fā)汗[圖]所具有的藥理作用來治療相對應的疾病。
豆豉草是中醫(yī)醫(yī)藥的一種,對于許多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下面我們就對豆豉草簡單的介紹一下。
【別名】通經(jīng)草、蛇頭細辛、疳積藥
【來源】敗醬科纈草屬植物 巖邊香 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 根 或 全草 入藥。夏秋采,洗凈曬干。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身癢。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出處】《貴陽民間藥草》
經(jīng)過本文的介紹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關(guān)于豆豉草的相關(guān)知識。不管是從食物保健還是中醫(yī)的角度,豆豉草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覷的。
淡豆豉的簡介
別名:豆豉、杜豆豉。淡豆豉,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fā)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煩,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zhì)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
淡豆豉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種子的發(fā)酵加工品。種子含蛋白質(zhì)、脂肪、膽堿、黃嘌呤(xanthine)、次黃嘌呤(hypoxanthine)、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煙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
2、功效作用
解表,除煩,宣郁,解毒。治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劑。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diào)敷。
3、臨床應用
3.1、《別錄》;“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3.2、《藥性論》:“治時疾熱病發(fā)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
3.3、《日華子本草》:“治中毒藥,瘧疾,骨蒸;并治犬咬。”
3.4、《珍珠囊》:“去心中懊憹,傷寒頭痛,煩躁?!?/p>
3.5、《綱目》:“下氣,調(diào)中。治傷寒溫毒發(fā)癍,嘔逆。”
3.6、《本經(jīng)逢原》:“以水浸絞汁,治誤食鳥獸肝中毒?!?/p>
3.7、《會約醫(yī)鏡》:“安胎孕。
4、科學研究
《綱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內(nèi)淘凈,水浸一宿,瀝干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凈,以水拌干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筑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cè)セ饸?甕收筑封即成?!暗品?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藥物如辣蓼、佩蘭、蘇葉、藿香、麻黃、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藥汁,用以煮豆;或?qū)⑺幬镅谐煞勰┩笫斓拇蠖拱韬?然后悶置發(fā)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淡豆豉的市場信息
1、淡豆豉的價格
淡豆豉的價格約為6-8元/500克。
2、淡豆豉的選購方法
本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0.5~0.7cm。表面黑色,皺縮不平。質(zhì)柔軟,斷面棕黑色。氣香,味微甘。干燥品呈橢圓形,略扁,長0.5~1厘米,寬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縱橫不整的皺折,上有黃灰色膜狀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脫落,露出棕色種仁。質(zhì)脆,易破碎,斷面色較淺。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狀物者為佳。
3、淡豆豉的保存方法
擱置在陰涼通風處,置干燥處。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豆豉姜。豆豉姜對調(diào)理我們的身體有著很大的好處,在一些疾病上也可發(fā)揮不錯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來看下豆豉姜的相關(guān)知識。
【別名】木漿子根(《分類草藥性》),滿山香(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藥志》),過山香、槍子蔃(《廣東中藥》)。
【來源】為樟科植物 山雞椒 的 根 及 根莖 。9~10月間挖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產(chǎn)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根呈圓錐形,表面棕色,有縱皺及顆粒狀突起,橫切面導管明顯,質(zhì)輕泡,易折斷,斷面淡黑色。氣香,味辛辣。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胃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0.5~2兩);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感冒頭痛,風濕骨痛:木姜子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備注】本品在四川地區(qū)與同屬植物木姜子及清香木姜子的根,通稱"木姜子根",同等使用。參見"木姜子"及"木椒根"條。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通過上文的描述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豆豉姜,豆豉姜有著怎樣的功效。豆豉姜的藥用價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的改善,是我們一個值得的選擇。
中藥方劑是種好東西,大自然界中的藥材經(jīng)過泡制等工序后都會變成養(yǎng)生的好利器,豆豉湯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豆豉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
【處方】好豆豉1碗。
【制法】用清油半盞,拌豉搗爛。
【功能主治】春夏月樹木墻間,有一等雜色毛蟲極毒,凡人觸著者,則放小毛入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入骨,其初則皮肉微癢,以漸生痛,經(jīng)十數(shù)日,癢在外而痛在內(nèi),用手抓搔,或痛或癢,必致骨肉皆爛,有性命之憂,此名中射,諸藥不能治之者。
【用法用量】厚敷痛上并癢處。經(jīng)1時久,豉氣透骨,則引出蟲毛,紛紛可見,取下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湯洗痛處;如肉已爛,用海螵蛸為末敷之愈。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
通過上述內(nèi)容的介紹,可以了解到豆豉湯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幫助很多深受各種疾病困擾的人擺脫痛苦,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
現(xiàn)代人壓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長期加班的。長期熬夜加班會很容易導致身體差。而中藥方劑其實就可以緩慢的調(diào)理人的身體,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豆豉膏的制作方法。
【處方】黑豆10克 田螺19個 蔥1大把
【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兒肚膨臍腫。
【用法用量】搗爛,巴蕉汁調(diào),貼臍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五
【處方】豆豉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灸瘡,燒傷,臭氣所傷,腫痛者。
【用法用量】油調(diào),涂瘡上。
【摘錄】《雞峰》卷二十二
【別名】二豆湯、二豆散
【處方】豆豉半兩,天南星半兩,白斂半兩,赤小豆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臍風。小兒臍突。
【用法用量】二豆湯(《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二豆散(《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摘錄】《幼幼新書》卷五引茅先生方
【別名】蔥涎膏
【處方】黑豆1杓,田螺19個,蔥1大把。
【制法】搗爛,芭蕉汁調(diào)。
【功能主治】初生兒不小便,中臍風,撮口,肚膨脹,臍腎腫。
【用法用量】貼臍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
通過上面對豆豉膏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中醫(yī)認為食療方劑養(yǎng)生是最直接有效的養(yǎng)生方式,對身體沒有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
不同中藥方劑的藥用價值都是不一樣的,只有正確的了解它們才能夠很好的運用。那么你知道度瘴發(fā)汗青散的藥用價值是什么嗎?
【別名】度瘴散
【處方】麻黃2兩半,桔梗1兩,細辛1兩,吳茱萸1兩,防風1兩,白術(shù)1兩,烏頭1兩6銖,干姜1兩6銖,蜀椒1兩6銖,桂心1兩6銖。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傷寒,赤色,惡寒發(fā)熱,頭痛項強,體疼。兼辟時行病。
【用法用量】度瘴散(《外臺》卷一引《崔氏方》)。
【注意】忌豬肉、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度瘴青散乃治山嵐瘴氣之方,雖用麻黃、辛、防、桔透表發(fā)汗,全賴烏、桂、椒、姜、萸、術(shù)溫中散邪,專為面赤戴陽而設。設服之不應,頭疼發(fā)熱如故,此必內(nèi)有實邪固結(jié),又為陽明病面合赤色,急須駃豉丸迅掃中外,不當以面赤為虛陽上泛而致扼腕也。
【摘錄】《千金》卷九
通過上文對度瘴發(fā)汗青散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養(yǎng)生方劑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養(yǎng)生方劑主要的不同點就是配方的問題。只要正確的掌握配方就可以體驗到養(yǎng)生方劑帶來的功效與作用了。
導讀:中藥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豆豉姜圖片、豆豉姜的藥用價值等,要想知道更多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豆豉姜簡介豆豉姜圖片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豆豉姜的藥用價值豆豉姜的藥用附方豆豉姜的臨床應用醬豆豉姜的方法豆豉姜簡介
豆豉姜是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根及根莖,洗凈、曬干后可以作為中藥材。根圓錐形,表面棕色,有皺紋及顆粒狀突起。質(zhì)輕泡,易折斷,斷面灰褐色,橫切面有小孔(導管)。氣香,味辛辣。
豆豉姜圖片
豆豉姜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胃痛,腳氣。
1、《分類草藥性》:治周身筋骨疼痛,發(fā)表,散風寒疹子,去膨脹,理氣。
2、《南寧市藥物志》:行氣止痛,祛風濕,理筋骨。治胃冷痛,孕婦水腫,跌打?qū)捊睢?/p>
3、《廣西中藥志》:治感冒。
4、《廣東中藥》:祛風散寒,息肝風,消腫。治風濕痹痛,筋骨無力,產(chǎn)后腳軟,痰濕腳氣。
豆豉姜的藥用價值
【藥名】豆豉姜
【別名】木漿子根(《分類草藥性》),滿山香(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藥志》),過山香、槍子蔃(《廣東中藥》)。
【來源】為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根及根莖。9~10月間挖取,洗凈、曬干。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肝;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止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胃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0.5~2兩);或研末。外用:煎水洗。
【備注】本品在四川地區(qū)與同屬植物木姜子及清香木姜子的根,通稱木姜子根,同等使用。
豆豉姜的藥用附方
1、治感冒頭痛,風濕骨痛:木姜子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2、治冷氣痛,胸口痛:木姜子根、茴香蟲(陰陽瓦上炕干),研末,泡酒服。(《四川中藥志》)
豆豉姜的臨床應用
用量10~15克,煎服。外用研末擦牙,或搗敷。用于感冒風寒、水腫腳氣、風寒濕痹、產(chǎn)后腹痛、血瘀痛經(jīng)、氣滯寒之脘腹脹滿。果單味煎服,治中暑;搗敷,治無名腫毒。根配茴香蟲,治冷氣痛、胸口痛。
另外,湖南省長沙、瀏陽等地的有一種漢族傳統(tǒng)醬腌菜制品也叫豆豉姜,距今約有上千年生產(chǎn)歷史,馬王堆漢墓隨葬物品中就有豆豉姜。醬豆豉姜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醬豆豉姜的方法
1、選料:鮮姜要色澤鮮黃、肉質(zhì)柔嫩多汁、味道辛辣。豆豉需選取味鮮、氣香、色黑的優(yōu)質(zhì)豆豉。
2、切瓣:將姜枝的一端切成瓣,再按姜形大小切成3~4片。
3、爆曬:將上述姜片置于竹席上爆曬,每100千克曬干至60千克左右。
4、蒸豆豉:與曬姜同時,將豆豉放在木甑內(nèi)蒸制滅菌,待甑蓋邊緣蒸上大汽即可。
5、蒸好的豆豉拌入曬好的姜片內(nèi),以一層姜、一層豆豉,裝入壇內(nèi)壓縮。
6、配料、密封:上姜片經(jīng)過10~15天后取出,篩去豆豉,并在姜片內(nèi)放入醬油、白酒等輔料拌勻,裝壇壓緊,密封。經(jīng)20~30天的腌漬,即為色黃褐、味鮮、辛辣、脆嫩的醬姜。
以上就是一些豆豉姜的相關(guān)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藥,請繼續(xù)關(guān)注中醫(yī)養(yǎng)生頻道。
豆豉對于吃貨朋友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在很多好吃的食物當中都加入了豆豉這種成分。實際上豆豉就是大豆種子經(jīng)過一定的特殊加工制作而成的,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胃口,讓食物的味道更加豐富,同時還可以發(fā)揮出實際的健康功效。那么,中藥豆豉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
入藥部位
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胃經(jīng)。
功效
解表,除煩,宣郁,解毒。
主治
用于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
相關(guān)配伍
1、與蔥白同用,可用于風寒感冒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等癥。
2、與梔子同用,可用于外感熱病,邪熱內(nèi)郁胸中,心中懊憹,煩熱不眠等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焦研末調(diào)敷。
炮制方法
取桑葉、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濾過,煎液拌入凈大豆1000g中,俟吸盡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內(nèi),用煎過的桑葉、青蒿渣覆蓋,悶使發(fā)酵至黃衣上遍時,取出,除去藥渣,洗凈,置容器內(nèi)再悶15~20天,至充分發(fā)酵、香氣溢出時,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50~3750px。莖多分枝密生黃褐色長硬毛。淡豆豉粒呈橢圓形,略扁,長0.6~25px,直徑0.5~17.5px。表面黑色,皺縮不平,一側(cè)有棕色的條狀種臍。質(zhì)柔軟,斷面棕黑色,子葉2片,肥厚?;ㄆ?~7月,果期7~9月。
產(chǎn)地
全國各地均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