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話茱萸
重陽養(yǎng)生。
“今天不養(yǎng)生,明天養(yǎng)醫(yī)生。”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很多中老年人關(guān)注的話題,要作生活的主人,我們必須注意養(yǎng)生。積極而有效的中醫(yī)養(yǎng)生是如何進行的呢?請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九九重陽話茱萸》,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農(nóng)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重陽老人節(jié)。按照我國民俗,重陽節(jié)是最合乎的節(jié)日,每逢這一天,人們都要用紅色香囊裝茱萸登高,以求消病滅災(zāi)。據(jù)《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茱萸有吳茱萸和山茱萸之分,這兩種都是我國中藥里著名的中藥。
吳茱萸,主產(chǎn)長江以南地區(qū),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將成熟的果實,又名吳萸、茶辣,吳辣等,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吳茱萸作用很廣泛,其果實能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治療嘔逆吞酸、腹痛吐瀉、口瘡齒痛、濕疹潰瘍等;其枝葉能除瀉痢、殺害蟲;其根也可入藥。祖國醫(yī)學中以吳茱萸為主藥的成方很多,如《丹溪心法》用它治肝火,《千金翼方》中用它治頭風,《圣惠方》中用它治胃虛冷等,不一而足。
山茱萸,其果肉稱萸肉,俗名藥棗皮,為傳統(tǒng)名貴中藥材。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氨基酸,多種糖,有機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份和藥用成份,其食用、藥用歷史在1500年以上,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山茱萸為落葉喬木,清明時節(jié)開黃色花,秋分至寒露時成熟,核果橢圓形,紅色。果經(jīng)沸水浸煮,捏出果核,曬(烘)干而成。中醫(yī)認為,山茱萸是一種扶助正氣的要藥,可補肝腎、益精氣、固虛脫,常用來治療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小便頻數(shù)、虛汗不止等癥。現(xiàn)在常用的六味地黃丸就是以它為主藥的,另有金匱賢氣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八仙長壽丸等,均是以山茱萸為主藥的良方。此外,民間也用鮮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的習俗。
重陽節(jié)采茱萸正合時令,有愛好登高且有條件采茱萸的人,不妨去環(huán)顧一下身后,不僅采來茱萸能消災(zāi)防病,而且堅持登高也可大大抵御秋季的各種傳染病。
ys630.COm精選閱讀
山茱萸
Fructus Corni
(英)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
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
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 的果肉。
植物形態(tài)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4~7m。老枝黑褐色,嫩枝綠色。葉地生,卵形至長橢圓形,長5~10cm,寬2.5~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疏生平貼毛,下面毛較密,側(cè)脈6~8對,脈腋間有黃褐色毛叢;有葉柄?;ㄏ热~開放,傘形花序生于小枝頂端;總苞片4,黃綠色;花瓣4, 黃色;雄蕊4;花盤環(huán)狀,肉質(zhì);子房下位,2室。 核果橢圓形,熟時深紅色?;ㄆ?~4月,果期9~10月。
生于陰濕溝畔、溪旁或向陽山坡灌叢中;有栽培。主產(chǎn)浙江、河南、安徽、陜西、山東、四川、山西有分布。
采制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采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后,及時除去果核,干燥。有時酒制用。
性狀果肉呈不規(guī)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肉厚約1mm。 質(zhì)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化學成分含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7-0-甲基莫羅忍冬甙(7-0-methylmorroniside)、獐牙菜甙(sweroside)、番木鱉甙(Ioganin)、山茱萸鞣質(zhì)1、2、3、(cornus-tannin 1,2,3)等。
性味性微溫,味酸、澀。
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nèi)熱消渴。
吳茱萸
Fructus Evodiae
(英) Medicinal Evodia Fruit
別名曲藥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tài)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涡援愔?,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ㄆ?~8月,果期9~10月。
生于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采制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性狀果實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zhì)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化學成分含吳茱萸堿(evodiamine)、吳茱萸次堿(rutae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 evodiamine)、 檸檬內(nèi)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吳茱萸烯(evodente)等。
性味性熱,味辛、苦。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頭痛、疝痛、腳氣、痛經(jīng)、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口瘡。
吳茱萸湯,從名字來看容易誤解為古時候吳國的茱萸治成的湯吧,其實吳茱萸是一種中藥材,王維詩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吳茱萸,那么吳茱萸湯究竟有什么用呢,它的組成成分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看一下。
【方劑名】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
吳茱萸(9g) 人參(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生姜(18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
虛寒嘔吐。陽明胃痛,畏寒喜熱,胃脘痞塞,食谷欲嘔,吞酸嘈雜;或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或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方解】
本方證治是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本方原治三種證候,一為陽明寒嘔,二為厥陰頭痛,三為少陰吐利。其證雖有陽明、厥陰、少陰之別,但其見癥均有嘔吐,均與中虛寒氣上逆有關(guān)。治宜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方中吳茱萸辛苦大熱,一則溫胃止嘔.二則暖肝降逆,三則溫腎止吐利,一藥而三病皆宜,故為君藥。
生姜為嘔家圣藥,重用為臣藥,溫胃散寒,降逆止嘔。君臣相配,散寒降逆之功益著。人參甘溫,益氣健脾,既扶中氣之虛,又顧津液之傷,為佐藥。大棗甘平,助人參以益脾氣,合生姜以調(diào)脾胃,并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暖肝和胃,降逆止嘔之功,為一首治嘔之良方。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食后欲吐,或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沫,畏寒肢涼,舌淡苔白滑,脈弦細而遲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神經(jīng)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方歌】
吳茱人參棗生姜,肝胃虛寒是良方,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亦堪嘗。
結(jié)語:看過本文的朋友對于吳茱萸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吳茱萸湯對于治療慢性胃炎、嘔吐有一定的療效,這里小編提醒大家一下,重陽節(jié)的時候看到別人家門口插茱萸不要拔回來做湯哦,一是不道德,其二是吳茱萸湯也不可亂用,最好咨詢一下醫(yī)師。
山茱萸大家都比較的熟悉,是一種具有很好保健作用的食物,它的果肉中有很多的氨基酸,味道有點酸澀,不過卻可以對身體進行滋補和健胃,還有利尿和補肝腎的效果,對高血壓疾病和陽痿遺精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人都會把山茱萸和吳茱萸進行混淆,那么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qū)別有哪些?
第一,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qū)別有哪些?山茱萸與吳茱萸產(chǎn)地的區(qū)別。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吳茱萸和山茱萸的產(chǎn)地就是存在非常大區(qū)別的了哦,首先山茱萸主要生長在河南一代,伏牛山地區(qū),還有陜西和山西部分北方地方出產(chǎn)。而吳茱萸的主地主要是江南,受地理條件與環(huán)境氣候的影響,兩種植物的性狀看著很一致,但是營養(yǎng)成分差別較大,這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而導致的哦。
第二,山茱萸與吳茱萸功效的差別。而且由于吳茱萸和山茱萸的產(chǎn)地是存在區(qū)別的,因此就會導致功效也存在很大區(qū)別了哦,首先山茱萸產(chǎn)品屬于北方氣氛生長面成,有補益肝腎和澀精固脫的作用,在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等很多的癥狀當中,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對于大汗虛脫與內(nèi)熱消渴,也有不錯效果。吳茱萸是南方的產(chǎn)地,理氣止痛,治腹痛腹瀉效果較好。
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qū)別有哪些?山茱萸與吳茱萸應(yīng)用與選擇方法。對于養(yǎng)生應(yīng)用,要注重功效來進行選擇,對于食補應(yīng)用,也要注重產(chǎn)地來看適合不適合,這是山茱萸與吳茱萸最大的不同,所以我們大家就要注意了,在選擇的時候就要根據(jù)身體情況來選擇才行了,我們是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哦。
本文導讀: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那么重陽節(jié)有哪些習俗呢?重陽節(jié)的飲食習俗是什么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重陽節(jié)的飲食習俗。
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又稱 老人節(jié) 。因為《易經(jīng)》中把 六 定為陰數(shù),把 九 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災(zāi) ,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飲菊花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 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 ,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 夕餐秋菊之落英 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 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 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zāi)祈福的 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稱 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荊楚歲時記》載稱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yǎng)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 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 的功效。
古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y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jié),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nèi)逑嘌嬀站?,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yè)神的酒神節(jié)。如《山東民俗 重陽節(jié)》介紹,山東酒坊于重陽節(ji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zhèn),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 杜康先師之神位 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 競造酒,日重陽酒 。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guān)系極深。重陽糕據(jù)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 點燈 、 吃糕 代替 登高 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做法:
原料:三只雞蛋、白沙糖(或紅糖粉)約80~100克、自發(fā)粉/牛奶約大年半夜碗、三粒紅棗、食用花生油(最好用豬油) 制造方法:先把雞蛋、糖和牛奶放在一碗上打到起大泡;然后再漸漸加進自發(fā)粉輕輕攪拌平均成糊漿便可(切勿太過攪拌,以避免起筋),以后讓糊漿靜止30分鐘。其間可以預(yù)備一鍋水,水開后,把糊漿倒進事前備好的鐵盒(或糕盆等器皿)里,在上面加上紅棗,放進鍋中蒸上20-30分鐘就好了。
重陽節(jié)菜譜推薦:一:油醬毛蟹
材料:河蟹500克,姜未5克,白糖15克,醬油15克,干面粉25克,味精1.5克,蔥花2.5克,黃酒15克,豬油60克,水淀粉10克。
烹制:1.將河蟹的泥沙洗凈,斬往尖爪后,蟹肚朝上齊正中地斬成兩段,挖往蟹腮。蟹肚被斬剖處,蘸上干面粉; 2.將鍋燒熱,用油滑鍋后,放油40克,燒至油五成熱時,將蟹(蘸面粉的一面朝下)放進鍋中煎至呈黃色后,翻個身再煎,使蟹四面受熱平均,煎至蟹殼發(fā)紅時,加蔥姜、黃酒、醬油、白糖、清水,燒8分鐘閣下至蟹肉全部熟透后,加味精,收濃湯汁,再加水淀粉,翻幾下身,淋上熟豬油,出鍋即成。
烹制:花生、陳皮洗凈,稍浸泡;豬腳刮凈毛,洗凈,斬件。然后與生姜一路放進瓦煲內(nèi),加進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成文火煲約3個小時,調(diào)進適當食鹽與少量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花生、豬腳可撈起拌進醬油(油食品)佐餐用。此湯健筋骨、益氣血、潤肌膚。湯中花生性平味甘,進脾、胃、肺經(jīng),有補脾益氣、養(yǎng)血潤燥的感化;陳皮補氣健脾,滋而不膩;豬腳性平味甘、咸,進脾、胃、腎經(jīng),能強健腰腿、補血(補血食品)潤燥、填腎益精。因此此湯既實用于登山郊游的健筋骨,又合適于初金風抽豐燥的潤肌膚,還能合適于秋涼時節(jié)的溫補氣血。同時廣東平易近間還用于婦女產(chǎn)后(產(chǎn)后食品)陰血不足之乳汁缺乏等。
吳茱萸這種藥材是有一定的毒性的,但是我們利用好它的藥用價值,不僅不會導致體內(nèi)中毒,還可以起到壯陽止瀉以及驅(qū)寒等,對于通經(jīng)活絡(luò)以及調(diào)理食欲是很好的,所以在平時我們可以適當?shù)氖秤靡恍﹨擒镙恰τ趨擒镙堑乃幱脙r值有哪些,我們可以來了解這篇文章介紹的內(nèi)容。
吳茱萸的性味熱,味道辛、苦,有稍微的毒性,吳茱萸的果實是五角星形狀的,表面是粗糙的,還會有一些凸起的斑點,主要是用來壯陽止瀉,驅(qū)寒止痛的,同時還可以對治療嘔吐有一定的效果。
吳茱萸可用來祛寒,同時也可以通經(jīng)絡(luò),止痛,如果吳茱萸用來做飯的話,能夠暖脾胃,能夠增進食欲;同時如果是有舌苔白,或是沒有食欲,小腹抽搐的疼痛的情況,都可以用吳茱萸的來治療。
吳茱萸能夠如脾胃經(jīng)絡(luò),有祛寒止痛的效果,同時對于防治嘔吐也有不錯的效果,中醫(yī)提醒如果有脾胃虛寒,或是胃氣上逆的情況,也是可以用它來治療的。
吳茱萸能溫脾暖胃,如果有食欲不好,或是晚上腹瀉,或是消化不良的人,其實吳茱萸都是可以有挺好的治療效果的。
治療頭痛或是偏頭痛情況:有些人經(jīng)常的會出現(xiàn)頭痛或是偏頭痛的情況,這時候其實不要總是認為是自己太累了,高血壓也是會導致頭暈頭痛的,吳茱萸用來入藥或是入膳都是有治療的效果的。
吳茱萸的使用方法:不管是吳茱萸入藥或是放在膳食里,或是泡酒,每次使用的量控制在3-5g會比較合適。
吳茱萸使用禁忌:吳茱萸屬熱性的藥材,如果使用的太多可能會引起上火的情況,所以最好少用,同時陰虛火旺的人或是孕婦不宜使用吳茱萸。因為吳茱萸有毒,大量使用可能會出現(xiàn)嘔吐、腹瀉、體溫升高、毛發(fā)脫落等情況的。
山茱萸在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種植,比如山西和江蘇以及安徽等等,可以達到補益肝腎的作用,山茱萸這種中藥材可以有效的治療眩暈耳鳴和腰酸疼痛以及陽痿遺精等等疾病,也可以用其進行泡酒,不過每天的飲用量不可以過多,以免引起身體的不適,那么山茱萸能吃嗎?
第一,山茱萸能吃嗎?可以的,泡水沖茶那樣喝,直接食用都可以。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nèi)熱消渴。
第二,山茱萸適合什么人吃:用于肝腎不足,頭暈?zāi)垦?,耳鳴,腰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配伍。用于遺精,遺尿,小便頻數(shù),及虛汗不止。對腎陽不足引起的遺精、尿頻均可應(yīng)用,常配合熟地、菟絲子、沙苑蒺藜、補骨脂等同用;對于虛汗不止,本品又有斂汗作用,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用。
第三,此外,本品又能固經(jīng)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jīng)過多等癥,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應(yīng)用。本品入于下焦,能補肝腎、固沖任以止血。治婦女肝腎虧損,沖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經(jīng)過多者,常與熟地黃、白芍藥、當歸等同用。
山茱萸能吃嗎?可以的,山茱萸內(nèi)含有16種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zhì)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萎遺精、月經(jīng)過多等癥。山茱萸具有強心的功效。山茱萸能夠增強心肌收縮性和心輸出量,并有效的提高人體心臟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