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jié)是什么生肖
重陽節(jié)老人養(yǎng)生保健。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隨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注意養(yǎng)生,這種“惡”會報復我們的身體。關于四季養(yǎng)生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九九重陽節(jié)是什么生肖”,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九九重陽節(jié)是什么生肖
1、九九重陽節(jié)是什么生肖
民間曾流傳有一個謎面為“九九重陽節(jié)”,猜一生肖的謎語。有種說法是,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一即是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的鼠。九九歸一雖然指的是“周而復始”或“歸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輪回,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這樣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螺旋式前進和發(fā)展的運動過程。這則謎語,體現(xiàn)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fā)展認識的辯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佛語有云:“九九歸一、終成正果”。在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終極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為“最”。要想“九九歸一、終成正果”,還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歸一即從來處來,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狀態(tài)。其實,這種回復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一種升華,一種再造,一種涅盤,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2、重陽節(jié)的別稱
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曬秋節(jié)、“踏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時間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三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
3、重陽節(jié)的由來
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ji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jié)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印!笨梢姰敃r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jié)的習俗有什么
1、登高
重陽節(jié)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jié)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當今的重陽糕,并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jié)。節(jié)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4、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jié),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各地重陽節(jié)的習俗有什么不同
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jié)”。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jié)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jié)上城樓登高。
山東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jié)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jié)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jié),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陜西西鄉(xiāng)縣重陽節(jié),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精選閱讀
養(yǎng)生導讀:九九重陽節(jié),不少人都知道有登高、吃花糕的習俗,但重陽節(jié)的來歷,你知道多少?關于重陽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今天小編為你揭秘九九重陽節(jié)的來歷,一起來了解這個重要節(jié)日的起源吧!
重陽節(jié)的來歷
重陽節(jié),為農歷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重陽節(jié)與除、清、盂三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201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草案規(guī)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為老年節(jié)。
關于重陽節(jié)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xù)齊諧記》記述
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幸免于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于漢代的道學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于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齊景公
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于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后,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習俗。
另外,關于重陽節(jié)的起源也有三種主流說法。
1、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印?梢姰敃r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梢姰敃r節(jié)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陽節(jié)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及祭祀酒業(yè)神等。在之后的流傳演變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2、重陽節(jié)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生產與季節(jié)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jié),一如其出現(xiàn)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古代的祭儀情形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jié)風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3、重陽節(jié)據說是漢高祖劉邦時代興起的
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后,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并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于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jié),節(jié)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后,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guī)矩過重陽節(jié),人們聽說后紛紛效仿,于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重陽節(jié)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重陽節(jié)也有古老的傳說。
很早以前,有一種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xiāng)親,決心訪仙學藝,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恒景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jié)被立為才老人節(jié)。
重陽節(jié)的習俗
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養(yǎng)生導讀:重陽節(jié),又稱踏秋,登高節(jié),還有重九節(jié)、茱萸、菊花節(jié)等說法。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jié)與除、清、盂三節(ji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jié)日又被稱為老人節(jié)。在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有哪些習俗呢?
一、重陽節(jié)的風俗。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于重陽為秋節(jié),節(jié)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jié)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jié)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jié)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xiàn)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養(yǎng)生導讀:10月2日我們將迎來重陽節(jié),這時放假在家不妨給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加幾道養(yǎng)生菜。那么重陽節(jié)吃什么養(yǎng)生?下面為您介紹九道重陽節(jié)養(yǎng)生食譜,特別家有老人的一定要關注重陽節(jié)養(yǎng)生食譜哦!
重陽節(jié)養(yǎng)生食譜
一、重陽糕
重陽節(jié)時吃重陽糕,糕諧音高,是生長、步步高的象征,老人相信,吃了重陽糕會更加健康長壽。古時的人們,在九月九日天亮時,家中長輩以蒸制好的松糕搭在兒女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順利。有些講究的重陽糕要制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這是古人做重陽糕的本意。
材料:糯米粉100克,粳米粉50克,紅豆沙30克,白糖50克,果脯(或果仁,紅棗,茱萸等)10克調料:紅糖5克、豆油3克。
做法:
1、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拌上白糖(份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作調整,也可改用椒鹽),加水30克,拌和、拌透成糕粉備用。也可以使用大米粉,拌入干酵母后加溫水攪勻、發(fā)酵,根據自己的需要更換材料。
2、取糕屜(或蒸籠等代替),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地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蒸汽透出面粉時,把果脯等材料均勻地鋪在上面,再繼續(xù)蒸至糕熟,即可離火。
3、將糕取出,稍涼后用刀切成菱形,另用彩紙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二、核桃枸杞黑米小米粥
重陽節(jié)也叫老人節(jié),老人健康養(yǎng)生不妨吃碗小米粥。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yī)學認為,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yī)說:小米最養(yǎng)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
材料:黑米50克、小米70克、核桃30克、枸杞20克、清水800ML。
做法:
1、將小米和黑米淘洗干凈,倒入砂鍋中,加入核桃,開燒拉;燒開后轉小火慢燉,砂鍋蓋子下面卡根筷子,防止溢鍋。
2、燒開后煮15-20分鐘左右,加入洗干凈的枸杞子,再小火煮5分鐘即可;關火,加冰糖調味,不喜歡的可不加。
三、清蒸螃蟹
重陽節(jié)自古有吃螃蟹、品花糕、賞菊花、去登高的說法。九九重陽,在這一天,有個民間習俗,就是吃大閘蟹,這天的大閘蟹已經不只是普通的食品,而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重陽節(jié)前后螃蟹正肥美,清蒸螃蟹最好吃應景!
材料:螃蟹,1000克,黃酒15克,姜末30克,醬油20克,白糖、味精各少許,麻油15克,香醋50克。
做法:
1、將螃蟹用清水流凈,放在盛器里;將姜末放在小酒碗內,加熬熟的醬油、白糖、味精、黃酒、麻油攪和。另取一小碗,放醋待用。
2、將螃蟹上籠,用火蒸15至20分鐘,至蟹殼呈鮮紅色,蟹肉成熟時,取出。上桌時隨帶油調味和醋。
四、海帶燒排骨
日本是長壽之國,而沖繩又是長壽縣,據專家們研究,這與當地的飯菜豐富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海帶燒排骨。
材料:排骨700克,干海帶20根左右,600克,鹽、醬()和生姜適量。
做法:
1、將排骨用熱水氽一遍,然后放進鍋里,加水到差不多蓋住排骨,點火燒開。將水倒掉或將浮沫去掉。
2、海帶洗后,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軟,剪成6~8厘米寬、10厘米長的小段,打海帶結。蘿卜切成小塊。
3、在鍋里放入水和剛才預煮過一遍的排骨,大火燒開,小火煮1~1.5小時。加入海帶,煮30~40分鐘后,加蘿卜、鹽和醬油,繼續(xù)用小火燉熟即可。按照沖繩的習慣,準備一點姜末,吃時隨自己的口味添加,味道會更好。
五、清蒸草魚
每周做三頓魚菜或每天吃30克魚肉,能夠使中風風險降低50%。醫(yī)學研究證明,經常吃魚的日本人和愛斯基摩人與很少吃魚的民族相比,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小得多。重陽節(jié)不妨多吃魚來養(yǎng)生保健。
材料:大草魚一條約二斤六兩,蔥段、姜片、料酒、醬油各適量。
做法:
1、把草魚殺死,處理干凈。然后把收拾好的魚,去掉頭尾,在魚身上切柳葉刀,再分成大小合適的塊,用蔥段、姜片、料酒、醬油浸泡腌制30分鐘。
2、開火,待蒸鍋上氣后,將魚放入鍋中。大火蒸八分鐘后關火。香噴噴的清蒸草魚就出鍋了。
六、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jié),羊肉性暖,可以御寒。羊肉性溫熱、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在《本草綱目》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不管春夏秋冬都可以食用,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還比豬肉和牛肉的脂肪、膽固醇含量都少。
材料:羊腩肉適量、鹽、糖、白胡椒粉、茴香、大料、花椒、蔥、姜各適量。
做法:
1、羊肉切小塊,冷水下鍋,焯去血水,洗凈待用;另取一鍋,加清水適量燒開,放入焯好的羊肉,大火燒開,放入適量花椒、大料、茴香和生姜片,文火燉至羊肉酥爛即可。
2、最后,放入鹽、糖、白胡椒粉、孜然提鮮提味,一碗噴噴香的羊肉湯就煮好了;清水煮面條,熟后撈出,加適量羊肉湯,最后撒上蔥花、香菜即可食用。
七、紅棗薏仁菊花粥
重陽節(jié)前后菊花盛開,這時吃碗菊花粥營養(yǎng)又美味!菊花含揮發(fā)油、膽堿、維生素A、維生素B1、氨基酸、菊甙等,能防治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老年病。菊花粥具有養(yǎng)肝血,悅顏色,清風眩,除熱、解渴、明目的功效。菊花氣味清香,涼爽舒適,以糙米煮粥,借米谷之性而助藥性。久服美容保體,抗老防衰。
材料:糙米100克、薏仁15克、紅棗30克、枸杞子少許、白糖40克、菊花適量。
做法:
1、準備好糙米、薏仁、菊花、紅棗、枸杞子。紅棗用溫水泡發(fā)、洗凈備用。糙米、薏仁洗凈,浸泡20分鐘。
2、泡好的糙米、薏仁,加入冷水;大火煮開,小火煮20分鐘。加入紅棗,煮10分鐘。倒入菊花、枸杞子,煮2分鐘;調入白糖即可盛入碗中溫熱食用。
八、蓮藕排骨湯
重陽節(jié)前后正是蓮藕上市的季節(jié),此時節(jié)為了緩解干燥不妨多吃蓮藕。蓮藕物美價廉,它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有健脾胃、滋陰補血的食效。蓮藕排骨湯,幫你潤膚趕走秋燥!
材料:排骨150克、薏米30克、蓮藕300克、姜片15克、蒜頭(去衣拍碎)15克,鹽、糖、生抽、雞湯、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
1、排骨洗凈斬件,以鹽、生抽、花生油拌勻備用;薏米洗凈,浸泡30分鐘備用。
2、蓮藕去皮洗凈,切段備用;開鍋煮開雞湯,放入薏米煮30分鐘,然后加入排骨和蓮藕煮熟,調味即成。
九、銀耳百合炒蝦仁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一種珍貴的食用和藥用真菌。營養(yǎng)價值很高,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故自古以來,銀耳一直被作為一種健身的滋補珍品。百合清心安神,對熱病后余熱未盡,神思恍惚,煩躁失眠,莫名所苦療效甚佳。秋季燥邪為患,肺陰不足,而百合甘寒質潤,有潤肺之功,對秋燥有明顯治療效果。科學配搭有潤燥功效的百合、銀耳等食材,是秋季最好的養(yǎng)生菜。
材料:干銀耳20克,百合干20克,蝦仁60克,鹽3克,白糖8g,白醋3克,雞精4克,料酒2ml,胡椒粉2ml,淀粉5ml,蔥花適量。
做法:
1、準備好食材。銀耳和百合用溫水浸泡3小時,百合干泡略軟,銀耳泡發(fā)大。銀耳用剪子或者小刀去根。用手把銀耳撕成小朵。鍋里水燒開,放入銀耳和百合焯大約2分鐘斷生。
2、銀耳和百合焯熟,撈出控水備用。蝦仁加入料酒,淀粉2ml,白胡椒粉。用手抓均勻腌制10分鐘。鍋里倒油燒至7成熱,下入銀耳和百合翻炒半分鐘。加入糖,鹽,醋,雞精調味。倒入蝦仁翻炒均勻。
3、剩余3ml淀粉加水攪拌均勻成水淀粉,倒入鍋里大火翻炒。撒上蔥花。大火翻炒收汁變得濃稠即可。
養(yǎng)生導讀:農歷九月九重陽節(jié)到,也就是在10月2日,國慶節(jié)放假第二天。重陽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登高爬山、放風箏、吃重陽糕下面為您介紹盤點重陽節(jié)的8大習俗,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別忘了爬山賞菊哦!
九月九重陽到 重陽節(jié)的習俗大盤點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已有千余年歷史, 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jié)、敬老節(jié),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古時重陽節(jié)的習俗較多,主要有登高游玩、賞菊飲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因此,重陽節(jié)又稱茱萸節(jié)、菊花節(jié)、登高節(jié)。
1、賞菊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俗的組成部分。
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放風箏
紙鳶就是風箏,又名鷂,九月九,風吹滿天鷂,形容重陽前后,風箏滿天飛的情形。由于農歷九月以后,季風漸強,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
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并任其飄流,以償心愿。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lián)斓絼e人的衰運。
3、吃羊肉面
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jié),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全國各地重陽節(jié)也有吃牛肉的習俗。作為溫性食品老年人在秋季食用正當時。專家告訴大家,新鮮的牛羊肉為溫性食品,在秋季食用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滿足人們貼秋膘過寒冬的愿望。
4、吃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jié)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jié)捕捉的陽澄湖和太湖大閘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農歷九月宜挑雌蟹,十月過后宜選雄蟹。九月份雌蟹的蟹黃豐滿,風味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十月雄蟹的蟹膏成熟,滋味營養(yǎng)最佳。雌蟹和雄蟹主要看其肚臍,肚臍圓的屬雌,肚臍尖的屬雄。
烹制螃蟹用蒸的方法為好,因為蒸比煮溫度高,熟得快,可縮短烹制時間,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鮮蟹本味,食之口感鮮美,養(yǎng)分足;同時可以殺滅蟹體內的寄生蟲、還可以減少蟹體胃腸內容物等對肌肉污染的機會,確保肉質潔凈味美。
5、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在這個季節(jié)去大自然中登高望遠,可以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和家人、朋友出去游玩,本身是一個愉悅身心的過程,可以對抗悲秋的抑郁心情。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
6、佩茱萸,簪菊花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jié)。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jié)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jié)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jié),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7、吃重陽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吨芏Y》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8、飲菊酒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jié)的習俗還有很多,大家不妨多試試做這些活動,對身體大有益處哦!重陽節(jié)也是老人節(jié),在家記得孝敬老人,在外也別忘了打個電話回家問候老人哦!
重陽節(jié)過后是什么節(jié)
1、重陽節(jié)過后是什么節(jié)
重陽節(jié)過后是寒衣節(jié)。
寒衣節(jié),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2、寒衣節(jié)的典故傳說
故事一:
“十月里到了十月一,麻浮包兒里送寒衣;哭倒長城十萬里,不知道范郎在那里?”“孟姜女千里為夫送寒衣,哭倒八百里長城”的凄美愛情故事一直在民間被人們廣為流傳,這一悲傷的愛情故事也感動了無數人,于是長城內外的人們便將農歷十月初一“孟姜女為夫送寒衣”的日子,稱作“寒衣節(jié)”。漲知識了,我們只知道孟姜女哭倒長城,卻不知后面這一段。
故事二: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銷伎倆。而這個精明的東漢商人,乃造紙術的發(fā)明人蔡倫的大嫂。蔡倫造紙出名后,其兄蔡莫仿造之,因質量不及蔡倫所造之紙,故常常積壓。為將積壓的紙銷出去,蔡莫之妻慧娘想出一個辦法:一天,她佯裝死去,躺在棺材里,蔡莫悲痛欲絕,大放悲聲:“慧娘啊,都是我害的你呀,因為我造的紙賣不出去,把你害成這樣,我真該死,我要把所有的紙都燒掉”!一邊哭,一邊把紙抱到慧娘棺材前燒,燒一陣,哭一陣,哭一陣,喊一陣。這一燒紙,把佯裝的死人燒活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蔡莫的紙(冥幣)銷了個精光,因此改變了困境。由于慧娘還陽的日子正好是十月初一,因而每到十月初一,人們就要給死去的人燒紙,以示對故去人的懷念。
3、寒衣節(jié)風俗習慣
【燒寒衣】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面條】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jié)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寒衣節(jié)出生的人命運怎樣
寒衣節(jié)出生的人也就是陰歷十月初一生日的人,由于民間迷信說不好,而陰歷十月一日出生的人命運如何呢?其實寒衣節(jié)出生并不是不好,說這天出生有災厄之類完全是迷信的說法,從性格分析上來說,寒衣節(jié)出生的人最有力量、最直接,他們經常有很明確的目標,很清楚自己人生每一階段所要達到的目的,他們經常有很明確的目標,很清楚自己人生每一階段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會為了任何事而出賣她們獨立自主的地位。不過不太的人也不一定都如此,這指的是通俗的來說的性格分析。
寒衣節(jié)注意事項
1、不要在床頭掛風鈴,即便是從前就掛著的也要在寒衣節(jié)這一天摘下來。因為風鈴是容易招來鬼怪的器物,人們在睡覺的時候又往往是最容易招來鬼怪入侵的時刻。
2、不要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自古以來就是燒給好兄弟的,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容易招來更多的好兄弟。(這里的好兄弟指的是鬼怪)
3、不要在晚上將衣服曬在外面,因為如果晚上你將衣服曬出去,鬼怪覺得你的衣服好看,就會借去穿,這樣子衣服上就會留下他的味道,導致你的流年不利。
4、不要在夜晚輕易的回頭,因為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尤其是荒郊野外,很容易就招引來鬼魂,而這時候四下就你一個人,如果出現(xiàn)有人叫你而你又毫無戒備的回頭了,那么叫喚你的人毫無疑問就是鬼魂。畢竟,寒衣節(jié)是鬼節(jié)之一,是鬼魂在人間活動最為頻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