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立春的習俗
立春養(yǎng)生。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彪S著社會的進步,養(yǎng)生不再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學問,健康離不開養(yǎng)生,積極的心理離不開養(yǎng)生。四季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考慮到您的需要,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內蒙古立春的習俗”,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內蒙古立春的習俗
1、內蒙古立春的習俗
1.1、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
1.2、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
2、南方立春吃什么
2.1、春卷
立春,寓意著春季的開始,在民間立春有“咬春”的說法,北方要吃春餅,南方流行吃春卷。春卷,最初就包裹成春繭的樣式,后因蘇東坡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詩句,所以就叫其春卷。
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吃春卷又叫“咬春”,據(jù)說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所以市民不妨在“立春”這一天多吃些春卷。
2.2、生菜
立春日吃生菜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一種風習。晉唐人的許多筆記都說:“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碧J菔即蘿卜,春餅就是薄餅,生菜是春天初生的野菜?,F(xiàn)在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紅蘿卜、南方生吃生菜。據(jù)說“咬春”可以令人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3、立春吃春餅的原因
立春這天,民間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
其實立春吃春餅的習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由于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各種蔬菜發(fā)出嫩芽,人們嘗鮮,古人就用面皮包著時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著五谷豐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
立春節(jié)氣的由來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jié)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qū)仍會有霜凍出現(xiàn),少數(shù)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yè)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chuàng)造真正的春天。
立春養(yǎng)生要注意防風疏肝
“立春是從冬天到春天的過渡,春捂不僅是要防止冬天的寒邪,還要防止春天盛行的風邪?!敝嗅t(yī)師說,“中醫(yī)里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的侵入會導致各種外感疾病,如感冒、皮膚瘙癢、肌肉關節(jié)痛、頭痛和各種過敏癥?!?/p>
中醫(yī)師表示,風邪是外界致病因素中的一種,其致病的特點是發(fā)病快、變化多。一年四季都有風邪,但以春季居多。同時,風邪還容易與寒、濕、熱等外邪聯(lián)合起來,形成風寒、風濕、風熱等疾病。
預防風邪,僅靠春捂是不夠的,還需要提高體內的“正氣”,也就是自身的免疫力。飲食調理就是提高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如果說冬天時要通過“滋補”來補腎御寒的話,春天時就應“升補”以疏肝養(yǎng)陽。
擴展閱讀
內蒙古除夕的注意事項
1、內蒙古除夕夜的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2、內蒙古除夕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后,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后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曜?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3、內蒙古除夕不可說不敬之語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
4、內蒙古除夕要祭祀祖先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在這一天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享用過年夜飯之后一家人才開始吃。
5、內蒙古除夕要忌打碎器物
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如果不小心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所以大家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年。
6、內蒙古除夕要禁說臟話晦氣話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或者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喜和氣團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除夕夜的祝福語
1、靜候新年鐘聲的敲響,許下心中美好的愿望,今晚是幸福的聚會,今夜是快樂的海洋,親手點燃了煙花,夜空綻放了吉祥,親身體會了團圓,幸福在胸中游蕩,親眼目睹了盛世,享受最美的晚上。除夕夜,等候幸福來臨,快樂放飛夢想,點燃心中激情,拼搏實現(xiàn)理想!
2、爆竹辭舊歲,歡喜過大年;爆竹炸上天,來年賺一圈;爆竹炸得響,錢財如水淌;爆竹炸最后,鈔票賺得厚;爆竹時時放,來年旺旺旺!愿除夕快樂!
3、除夕到,鞭炮陣陣響,響出17年的吉祥;煙花滿天放,放出17年的希望。也讓我的祝福在你心里綻放爆響:祝羊年幸福安康,福運無疆!除夕快樂!
4、今夕何夕,又逢除夕。一夜連雙歲,愿您歲歲如意,家興人興事業(yè)興;五更分兩年,祝您年年稱心,福旺財旺運氣旺。敬祝您及家人新春愉快!
除夕的由來是什么
關于年的由來,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lián)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導讀:內蒙古中秋節(jié)怎么過?舊時,內蒙古人是不過中秋節(jié)的,后來受漢族的影響,才有中秋節(jié)的習俗。那么內蒙古中秋節(jié)怎么過呢?內蒙古人過中秋與漢族的方式不一樣,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內蒙古中秋節(jié)怎么過?
內蒙古本來并不過中秋節(jié),最常過的節(jié)日則是春節(jié)、五月節(jié)及那達慕大會。內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地區(qū)的蒙古族人民同滿族和漢族接觸的較早,大概受他們文化的影響,也有了過八月中秋節(jié)的習慣。
蒙古民族,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在過中秋節(jié)時有一個習俗追月。中秋之夜,月明氣爽,在銀白色月光下,騎手們騎上俊馬,奔馳在草原上。月亮由東方升起,騎手們朝西放馬奔馳,直到月亮落下的地方。
當然,真追到月亮下面,那是不可能的。多數(shù)都是奔馳一兩個小時,然后找一處地方,拿出隨身攜帶的肉干和烈酒,吃吃喝喝、跳舞唱歌,好不快活!這種慶祝中秋的方式源于《蒙古秘史》中所記載的古代傳說。
賞月在內蒙古則叫玩月,方式基本相同,家家門前鋪上一張席子,上面擺著果脯月餅,家人圍著果脯月餅盤膝而坐,在月下談天說地,為遠在他鄉(xiāng)的兄弟姐妹們祝福祈禱。華北地區(qū),祭月必用西瓜,在內蒙古地區(qū),還將西瓜、茄菜等雕鏤作燈,內燃以紅燭。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民族大多也有供月、拜月的傳統(tǒng),供品或儀式有差異。鄂溫克族人們在中秋節(jié)晚上聚集于篝火旁,載歌載舞直至深夜。鄂倫春族將畫有月亮的神像掛在對著月亮的地方,將剝了皮的不帶爪的野獸放在供臺下向神像磕頭并祈求神保佑人馬平安、打圍順利,孩子不生病等。
朝鮮族人則是在中秋之夜由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為好運,最后點燃望月架,人們圍著火堆吹起筒簫、嗩吶,敲起長鼓、銅鑼,歡歌曼舞到深夜。
鄂倫春族在過中秋節(jié)時有一個特殊的習俗打月亮。中秋之夜,他們會在空地上放一盆水,當月亮的倒影映在水中時,人們會向盆中扔小石子,直到把月亮打得體無完膚。
玩兔兒爺是內蒙古地區(qū)比較流行的中秋游戲。中秋月圓時,雖然已不再按照古時那樣中規(guī)中矩地祭祀上香,但孩子們都會戴上一個紙制的兔爺帽,聽長輩說是為了讓兔爺保佑孩子們,讓他們避過災難,躲過惡鬼的侵襲。玩兔兒爺習俗的起源約在明末,本是祭月的供品,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
中秋節(jié)都要吃月餅,內蒙古地區(qū)的月餅卻有些與眾不同。傳說元朝初年,統(tǒng)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jiān)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起義。
現(xiàn)在內蒙古有些地方的月餅制作還有此習慣,只不過蠟丸變成了肉丸。在制作月餅時,會在月餅中抽取一塊,放入一顆小肉丸,混在月餅堆中,誰能夠吃到這塊月餅,則成為這一年中為大家?guī)硇腋5娜耍@個人就被稱為福星,到后來就發(fā)展為月餅基本塊塊都有這種小肉丸了。
燃燈是內蒙古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過節(jié)慶祝方式。每到中秋之夜,家家門前必會點起一盞竹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而孩子們則拿著各種各樣的燈籠到處串門,相互比較誰的燈籠更加漂亮。
其余的慶祝活動也都很有意思,尤其是游牧民族的節(jié)慶活動。中秋節(jié)當天,他們一定會宰羊。屠殺干凈后,進行腌制,等到下午的時候,就會搬出烤爐、支起架子、燃起木炭,烤全羊了。因為氣溫低,他們還會在燒烤架旁燃起一堆篝火,圍著火堆吃烤肉,也會吃月餅、西瓜和葡萄等圓的東西。還會拿出自家早已釀好的馬奶酒。喝酒之前還有一套隆重的敬天地的儀式。
提醒,中秋節(jié)正值秋分節(jié)氣,意味著天氣將逐漸轉涼,月圓之夜露重更深,在戶外賞月的朋友需注意添衣保暖。
內蒙古臘八節(jié)有什么禁忌
1、內蒙古臘八節(jié)有什么禁忌
從風水上說,臘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話,寒冷的氣氛會阻隔家中的興旺氣氛,這聽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學道理的。
但是隨著家居技術的提升,很多房子都已經實施了全屋供暖,不用像過去那樣刻意請些朋友來新屋坐坐,旺旺人氣。之所以有“臘月不能搬家”的說法無非是顧忌人住進去會手腳冰冷,對身體不利,而現(xiàn)在對于擁有家居暖氣的人們來說,這都已經不是問題了。
2、臘八節(jié)為何要喝粥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wèi)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fā)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3、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寓意
3.1、美好寓意
在民間,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含義。
3.2、祛疫辟邪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尤其是家里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
南方臘八節(jié)吃什么
1、廣西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zhèn)大柳村,當?shù)乇P瑤群眾有制作糍粑過臘月初八的習俗。當?shù)噩幾迦罕妼⑴疵自辖菡羰旌?放在石槽里搗成泥狀,然后揉捏成形制成糍粑。糍粑糕點香糯可口,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邸?/p>
2、浙江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jù)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3、江蘇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4、四川
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咸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xiāng)人來此品嘗,雖入鄉(xiāng)隨俗,但很難習慣,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
臘八你適合怎樣的臘八粥
1、高血壓:薏米預防高血壓
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等。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溫脾益氣的作用,適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于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2、腎虧:栗子能補腎益氣
花生和核桃是熬制臘八粥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長生果”的美稱,具有潤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種功能。核桃仁具有補腎納氣、益智健腦、強筋壯骨的作用,還能夠增進食欲、烏須生發(fā),核桃仁中所含的維生素E更是醫(yī)藥學界公認的抗衰老藥物。
3、糖尿病:燕麥降低膽固醇濃度
燕麥具有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作用,食用燕麥后可減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麥后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對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點燕麥。臘八粥中的各種豆很好,能使蛋白互補,而且纖維素較高。
立春的習俗
1、立春的習俗
1.1、糊春牛: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tǒng)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涂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1.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憋L俗活動用的“?!?。冬至節(jié)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jié),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約定的農壇上祭祀。
1.3、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qū)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1.4、游春、報春: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2、立春是什么
立春,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傲ⅰ笔恰伴_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jié)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3、立春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傲ⅰ笔恰伴_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jié)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戰(zhàn)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jié)氣名稱。這八個節(jié)氣,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最重要的節(jié)氣。
立春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里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著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合眼靜坐,口中念念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yī)治瘟疫的方法。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扎在了地上。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從此,鄉(xiāng)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卜,以求平安?!耙Т骸钡牧曀滓簿托纬闪?持續(xù)至今。
打春時節(jié)的禁忌
1、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為什么呢?首先,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再者,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所有這些如今看來都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男女都有獨立的人格,無需再去拘泥這些。春回娘家去,娘家婆家一樣親啦。
2、不看病。如果立春時節(jié)去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么,那大病難道不要看嗎?人秉五行之氣,此日交接春暖,人生病也是正?,F(xiàn)象,去看醫(yī)生那是對身體負責。
3、不理發(fā),理發(fā)則代表著不吉利。對于這一禁忌,倒是值得考慮,發(fā)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說了,一年四季365天,為什么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發(fā)呢?這個習慣應該堅持,這是提醒世人為人處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
馬上就要立春了,你知道立春的時候有哪些注意事項嗎?立春時候的習俗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吧!不知道立春的習俗有哪些的可以看一看哦!希望對大家有用哦!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準備好相關事項,然后進行表演。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jié)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qū),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很多人喜歡外出踏青、旅游等等。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zhí)規(guī)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qū)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xiāng)村抬進 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jù)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 示春雨少。其他地區(qū)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qū)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