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的由來與習俗
臘七臘八養(yǎng)生常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養(yǎng)生也日漸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對養(yǎng)生頗有心得的人。您是否正在關注四季養(yǎng)生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臘八節(jié)的由來與習俗”,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臘八節(jié)的由來與習俗
1、臘八節(jié)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稱為"佛成道節(jié)"。
這個是一個和佛教有關的故事,據(jù)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在他餓得骨瘦如柴,沒有力氣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牧女,并送他乳糜食用,他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修行,最后在十二月八日成道。而按當時的夏歷計算也就是臘月八日,也稱作臘八。
“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因臘日而來,是農(nóng)歷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
2、臘八節(jié)是什么時候
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祭、臘八祭或佛成道日。臘八節(jié)在古代屬于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
3、臘八節(jié)的習俗
祭祀。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qū)很隆重。
從先秦開始,臘八節(jié)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的習俗。而且,臘八節(jié)還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所以,在臘八節(jié)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靈、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頭。
泡制臘八蒜。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自制臘八豆腐。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shù)氐娘L味特產(chǎn),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具體制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
臘八節(jié)吃什么好
臘八節(jié)吃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chǎn),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節(jié)吃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節(jié)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節(jié)的溫馨祝福語
臘八節(jié)送你八寶短信,包含了我八份心愿:營養(yǎng)補好點;衣服多穿點;睡的香一點;起的晚一點;熬夜少一點;鍛煉多一點;快樂多一點;哀愁少一點。
吉祥臘八紅紅粥,送給親人來嘗鮮。如意時節(jié)開心笑,幸福年代樂悠悠。美滿粥汁香噴噴,情深意濃在碗中。惟愿朋友事業(yè)旺,正氣凜然戰(zhàn)嚴寒。臘八節(jié)日多快樂,身體健康平安伴。
臘八節(jié)到人人歡,鞭炮陣陣笑開顏。鍋中五谷味道香,熬成八寶更香甜。送君一碗請品嘗,濃情厚意暖心田。愿你平安體康健,快快樂樂每一天!
臘八節(jié),我用幸運米,開心果,美麗豆,發(fā)財棗,美滿仁,如意蜜,健康糖,無憂水做一碗臘八粥送給你,愿你每天都快樂。
相關推薦
導讀:臘八節(jié)的由來是怎么樣的?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習俗最早開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很多人都知道,但你知道是為什么嗎?下面為您詳細介紹臘八節(jié)的由來,看看吧。
臘八節(jié)的由來有多個典故:
典故一: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jié)。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梢?,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典故二:
據(jù)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jīng)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于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欲,忱迷于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zhí)著于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于身的執(zhí)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舍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調(diào)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凈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里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yǎng),發(fā)愿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后,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fā)。之后,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fā)下誓愿: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xiàn)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xiàn)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xiàn)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jié)既由此而來。
典故三: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fā)現(xiàn)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四:
臘八節(jié)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jié)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典故五: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摹?/p>
由此可見,臘八節(jié)的由來有不少版本,但無論哪一個,都是一種的美好的傳承,我們應該秉承其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廣東臘八節(jié)的習俗
1、廣東冬至喝八寶冬瓜羹
南方冬日八寶冬瓜羹,它亦是廣東民間節(jié)日時常用的湯羹。它鮮美清潤可口、健脾益氣生津,且男女老少皆宜。
2、制作八寶冬瓜羹有什么方法
準備所需材料。冬瓜用挖球器,挖出小圓球。將挖出的冬瓜洗凈。鍋內(nèi)放清水燒開,加入冬瓜煮2分鐘。然后撈起備用。將蝦仁洗凈,在蝦的背部拉上一刀,不要切斷了。切好的蝦仁用少許料酒腌制一下。干貝洗凈泡15分鐘,然后撕成絲。香菇提前泡好,切成片。胡蘿卜切片,豬肉洗凈切成絲,加入鹽、玉米淀粉、醬油、油拌勻腌制一下。起油鍋,放入姜片爆香。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再加入香菇、干貝絲。加入胡蘿卜片,燒開。然后加蓋,煮10分鐘。再加入冬瓜球。然后加入蝦仁。待蝦仁煮熟后再加入豬肉絲。加入適量的鹽。最后待豬肉絲煮熟后即可關火。豬肉絲要最后再加入,太早加入會使豬肉變老,口感變差,加入豬肉后煮沸1分鐘差不多熟了,因為豬肉切得很細,很容易熟,所以無需煮太久。
3、臘八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
在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每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獲得豐收,人們便認為這是天地諸神及祖先幫助護佑的結(jié)果,于是便要舉行盛大的祭典,來祭祀掌管風、雨、田、農(nóng)的天地諸神和自己的祖先,乞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又因為在農(nóng)民的生活中,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較空閑,所以,臘祭常于年底舉行。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舉行臘祭的歲終之月稱為“臘月”了。
可是,在秦漢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歷法不同,因而臘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一直到了秦漢以后,人們才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nóng)歷十二月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芍钡酱藭r,臘祭舉行的日期仍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到了南北朝時期,由于當時多數(shù)的臘祭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臘月初八這一天,再加上當時臘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8位,人們就把臘日固定在了臘月初八這一天。此后,臘八之說便逐漸流傳開來并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民間節(jié)日—臘八節(jié)。
其他地方臘八節(jié)習俗
1、北京
北京臘八節(jié)的習俗: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2、西北
西北臘八節(jié)的習俗:臘八節(jié)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qū)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nóng)業(yè)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3、陜西
陜西臘八節(jié)的習俗:有些不產(chǎn)或者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臘八節(jié)的傳說
佛教信徒普遍認為這一節(jié)日來自于佛教。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后,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只吃很少的食物,到后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缽盂的奶粥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后,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后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舍給百姓。「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廣州臘八節(jié)的習俗
1、廣州臘八節(jié)的習俗
廣州人年前過的節(jié)日也不少,比如冬至、年二十八等等,但臘八確實很少提,沒有過這個節(jié)的習慣,臘八似是典型的北方節(jié)日。
民俗專家則解釋,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正如南方的“臘月二十三——祭灶入年關”。北方進入臘月后,天氣開始發(fā)生明顯變化,過臘八意味著進入年關。古時“臘”同“獵”,代表一年到頭有收獲,進入年關就要祭拜天地,祈求來年也有收獲。而廣東人過的“臘月二十三”,廣州人稱之為“小年”,要舉行“祭灶”的儀式,其實與北方的“臘八”意義一樣,只是日子不同。
“廣東也有人過臘八,不過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是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但用來做臘八粥的材料已經(jīng)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紅棗,而南方則多用糯米、百合、蓮子等等。”民俗專家說。
2、臘八節(jié)的來源
據(jù)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jié)”。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3、臘八節(jié)吃什么
泡臘八蒜也是臘八節(jié)節(jié)日食俗,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家家戶戶用醋泡制蒜。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蒜的味道酸,有些辣。通常配著剛出鍋的餃子一起吃。春節(jié)期間,臘八蒜不僅是一道佐餐小菜,它還有著有解膩祛腥、助消化的作用。對于過年的吃貨們是一大福音。
臘八節(jié)的各地習俗
1、陜西臘八節(jié)的習俗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chǎn)或者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肅臘八節(jié)的習俗
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寧臘八節(jié)的習俗
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不同人群在臘八節(jié)怎么喝粥好
1、孕婦。孕婦在妊娠初期一般反應比較厲害,不想吃東西,惡心、嘔吐,這時喝粥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但為孕婦熬粥要注意水不要放得太多,否則會引起孕婦胃酸過多,孕婦喝粥時可以搭配一些蘇打餅干等。懷孕后期,為了寶寶的健康,準媽媽需要的熱量、營養(yǎng)素要求有所增加,我們可以給孕婦喝一些富含鈣、鐵的粥。那么就可以在粥里加一些小棗、桂圓、花生、糯米等補鈣、補鐵、補血的食材。
2、女性。很多女同志都有氣血兩虧的癥狀,那么建議您喝粥,并在粥里加一些薏米、枸杞、核桃、大棗、桂圓,補氣補血。粥里的米油一定不要浪費 (米油就是熬粥好了以后最上邊的油皮),它是美容的好東西。
3、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吃臘八粥常擔憂粥更容易吸收,食用后血糖會升高。專家提醒,糖尿病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臘八粥中適當增加燕麥、山藥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食用燕麥可減慢血糖上升,也可加入山藥等補脾益氣的原料。但不要放大棗、柿餅等含糖量較高的原料,而且喝粥時不要放糖。如果想吃甜食,可以放些甜味劑。另外,糖尿病患者喝粥時要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
沈陽臘八節(jié)的習俗
1、沈陽臘八節(jié)有吃臘八菜的習俗
人們在臘八除了做臘八蒜外,還要做臘八菜。將大白菜取其里幫和菜心,去掉菜頭,切成一寸半的菜段,用清水洗凈,淋干。取一洗干凈的小缸,將淋好的白菜碼在缸里,上面擺上生蒜,再撤上一些白糖,碼一層再如法碼第二層,直到碼到缸口,然后倒人食醋,與菜持平。將缸口密封,中途不要打開。
2、沈陽臘八節(jié)有吃臘八面的習俗
陜西關中地區(qū)有在臘八節(jié)吃臘八面的習俗。臘八面的做法是用八種蔬菜做成臊子,外加辣椒油澆在面上,一來是取“辣”與“臘”同音,二是為驅(qū)走寒氣。
3、沈陽臘八節(jié)有泡臘八蒜的習俗
泡臘八蒜也是臘八節(jié)節(jié)日食俗,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家家戶戶用醋泡制蒜。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臘八蒜的味道酸,有些辣。通常配著剛出鍋的餃子一起吃。春節(jié)期間,臘八蒜不僅是一道佐餐小菜,它還有著有解膩祛腥、助消化的作用。對于過年的吃貨們是一大福音。
4、沈陽臘八節(jié)有打臘鼓的習俗
古諺云:“臘鼓鳴,春草生。”中國民間自古以來便有打臘鼓的習俗。通常是在臘日,或臘日前一天,村民集會,擊鼓驅(qū)疫。屆時,人們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剛力士,敲擊細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趕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舊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落后,冬日送肥保溫防寒是確保來年豐收的重要措施。
臘八節(jié)的來源是什么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佛教信徒普遍認為這一節(jié)日來自于佛教。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后,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只吃很少的食物,到后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缽盂的奶粥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后,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后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并施舍給百姓?!概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節(jié)的禁忌有哪些
1、禁忌一:臘八節(jié)不回娘家
一年之中總有幾天時間,出嫁了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的,說是忌諱,是有講究的。進入臘月以來,第一個忌日就是臘八。臘八這天回娘家會對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會趴著死。另外一種說法:“臘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意思是會窮自己的家。有的說法甚至認為,在臘月里,臘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娘家過。
2、禁忌二:臘月不搬家
從風水上說,臘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話,寒冷的氣氛會阻隔家中的興旺氣氛,這聽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學道理的。但是隨著家居技術的提升,很多房子都已經(jīng)實施了全屋供暖,不用像過去那樣刻意請些朋友來新屋坐坐,旺旺人氣。
3、禁忌三:吃臘八粥不過午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一天起“年味”日漸濃郁起來。在我國,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習俗已流傳千年之久,但對于吃臘八粥這一習慣,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臘八粥不過午。
河北臘八節(jié)的習俗
1、河北臘八節(jié)的習俗
河北人過臘八節(jié)喜吃臘八粥和臘八蒜。河北臘八粥制作方法:將大白云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fā)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fā),去綠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鐘,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nèi)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鐘,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臘八蒜的制作也非常講究。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2、臘八節(jié)的由來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是指農(nóng)歷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創(chuàng)立佛教的日子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jié)”。在中國,有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3、臘八節(jié)六大習俗
3.1、吃臘八粥。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
3.2、祭祀。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
3.3、吃冰。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3.4、泡制臘八蒜。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3.5、制臘八豆腐。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shù)氐娘L味特產(chǎn),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
3.6、吃臘八面。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
臘八節(jié)“臘”的含義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jié)的歷史淵源
農(nóng)歷十二月俗稱“臘月”,“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八日?!芭D八節(jié)”是臘月的第一個節(jié)日,一般認為,臘八節(jié)是佛教的節(jié)日,最權威的《辭?!芳闯执擞^點:“臘八,佛教節(jié)日,相傳夏歷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國漢族地區(qū)佛寺常于此日舉行誦經(jīng)等紀念活動……”其實,臘八之所以能形成節(jié)日,與中國早期的“臘日”節(jié)俗有關。
臘日作為祭祀的節(jié)日始于先秦?!肚G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在早期,中國人在臘月初八這天過的是“臘日”節(jié)。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稱:“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迸D日是祭祀的節(jié)日,在先秦時已形成?!妒酚洝で乇炯o》中有這樣的說法:“十二年,初臘?!币馑际乔鼗菸木?位于西部的秦國仿效中原地區(qū)風俗,第一次舉行了臘祭。
更早的時候,臘日并不固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即古人所說的“臘有常月而無常日”。漢朝將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定為“臘日”,即《說文·肉部》所謂:“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