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冬至
為什么夏季養(yǎng)生。
大笑養(yǎng)心,抑郁“傷”心。注重養(yǎng)生,先要養(yǎng)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古今的人們對養(yǎng)生有很多相關的勸諭和詩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需要掌握相關養(yǎng)生知識。如何避免走入有關四季養(yǎng)生方面的誤區(q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特地編輯了“為什么叫冬至”,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為什么叫冬至
1、為什么叫冬至
冬至,又名冬節(jié)、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jié)。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xù)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jié)、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為我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在陽歷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后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tǒng)的陰陽觀念則認為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xiàn)象成為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托。
2、冬至的別稱是什么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jié)。這是以自然現(xiàn)象為基礎的別稱。自夏至以后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后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
亞歲。這是與年節(jié)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jié),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
3、冬至各地飲食習俗
冬至餃子:餃子是當前冬至食譜中的主打。冬至肉: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干,稱為冬至肉。胡蔥煮豆腐:江蘇常武地區(qū)在冬至夜的家宴菜肴中多備“胡蔥煮豆腐”。
赤豆糯米飯: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吃狗肉: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團:見于江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面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卜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冬至圓:全家團圓的時候吃,最有意義。用糯米粉做“冬至圓”,一般做成紅、白兩色,粒粒小如魚目珠子,還可應孩子們的要求捏成牛、馬、羊、雞、犬、豬等小動物。
冬至一般溫度是多少
根據(jù)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最冷的時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間有“不過冬至不冷”之說。我國江淮之間到大巴山以北的這一廣大地區(qū),日平均氣溫已降到0℃以下,進入一年中的最冷季節(jié)。常言說的“數(shù)九寒天”,也就是這個時期了。
人們自冬至起“數(shù)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即使在當?shù)刈罾涞?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10天后,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shù)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shù)九”的第一天。
冬至過后還得冷多久
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時間基本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2日之間。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過了這天,太陽逐漸北移,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照民間的習俗,可以從冬至來推算“最冷”。我國大部分地方從冬至日開始,就會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shù)九寒天”,也就是從冬至當天算起,以九天為一個單位,依次從“一九”數(shù)到“九九”。其中,“三九”和“四九”最冷。九九八十一天過完,寒冷結束,春天就要開始了。
舊時,人們對于冬至的重視程度不亞于新年。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成都人至今還保留有冬至要喝羊肉湯、補藥湯的民俗。古人認為,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yǎng)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各地在冬至時風俗不同,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則有吃米團、長線面的習慣。
擴展閱讀
為什么冬至吃湯圓
1、為什么冬至吃湯圓
據(jù)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jié)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tǒng)習俗。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
2、吃“冬至湯圓”為何長一歲
據(jù)史料記載,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歷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jié)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jié)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
周以后,計算二十四節(jié)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于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ji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呈式微之態(tài)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后來盛行的“春節(jié)”之中了。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3、冬至還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么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jù)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羊肉:冬天有兩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為立冬,一為冬至。羊肉中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營養(yǎng)成分,有著益腎養(yǎng)肝、御寒祛濕的功效。因而蘇州人堅信,一碗羊湯帶來的溫暖,足以抵擋一冬的嚴寒。
冬至怎么吃湯圓不發(fā)胖
竅門一:吃湯圓不選大,鐘愛小湯圓
湯圓一般除了大小,還有有餡和無餡二種,無餡料小湯圓,熱量約每10顆70大卡。而有餡料湯圓,由于內餡多寡不同,大小不同,熱量也不同,有餡的小湯圓每粒的熱量約34卡,而市售的盒裝芝麻或花生大湯圓一顆約60-70大卡,鮮肉約50-60大卡。因此,為了避免攝入的熱量過剩,建議減肥一族最好選擇無餡小湯圓,如果你實在不愛淡而無味的無餡湯圓,也最好是選擇肉餡的小湯圓。
竅門二:吃湯圓不貪香,舍油炸改用煮
減肥族在吃湯圓應避免用油炸方式,否則加倍的熱量將讓你事后懊悔莫及。最好采用熱水煮來吃,亦可使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新鮮,放些低熱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餡料甜湯圓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額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紅糖及姜片煮湯圓以去除寒氣,也可額外放些無糖凍、無糖椰果增加飽足感及減少熱量攝取,或放入桂圓、紅棗、白木耳等食材,增加營養(yǎng)素含量。咸湯圓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攝取也是不錯選擇。
什么人不適合吃湯圓
1、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
湯圓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食后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2、老年人
老年人多有消化功能減退,牙齒脫落,而且吞咽反射也比較遲鈍,可能會因急速吞咽而引起湯圓卡喉,導致呼吸困難,甚至造成窒息,所以老年人吃湯圓一定要細嚼慢咽。
3、急性胃腸炎患者
很多暴飲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腸炎,這時候如果多吃湯圓反而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4、嬰幼兒
3歲以內的嬰幼兒是不適合吃湯圓的。由于糯米比較黏,1歲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將湯圓粘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湯圓餡中的花生?;加泻粑兰膊〉暮⒆討M量少吃湯圓以防加重病情。另外,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咽反射尚未發(fā)育完善,即使大一些的孩子吃湯圓時不能急于整個吃,要分成1/3~1/2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以防不測。
現(xiàn)在已經是冬至了,二十四節(jié)氣是很有多習俗的,冬至當然也是,冬至的習俗是什么?冬至是冬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在冬天我們也要養(yǎng)生,冬至怎么養(yǎng)生?只要到了冬至這一天,我國都是在吃餃子的,冬至為什么吃餃子?想知道一定要繼續(xù)看哦。
冬至的習俗
一、拜天祭祖
我們應該知道從周代起,在冬至這一天里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p>
在冬至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進行祭祖,即便是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用品。
二、傳統(tǒng)飲食
冬至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一些美食特色,比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臺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在冬至舍藥留下的。
六甲番人是潮汕人,還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冬至這一天,父母親都會在家宅的門窗搭粘兩粒冬節(jié)圓,而更有一些人家還會在桌、櫥、梯、床等顯眼處搭圓,而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養(yǎng)豬的豬舍,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三、冬至養(yǎng)生
冬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這一天防寒保暖,同時也可以在晚間泡腳,適量進補,吃些養(yǎng)肝護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豬肝等。
四、家人聚餐
冬至也是大家團聚的日子,很多平時不在一起生活的家人會聚餐,離家遙遠無法返回的,必須打電話或微信給父母親人。
冬至養(yǎng)生
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古代養(yǎng)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
冬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冷的季節(jié)。因此要宜補身心,養(yǎng)陽益陰。
多著衣、避寒邪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yǎng)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習慣自冬至起“數(shù)九”。所以冬至養(yǎng)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yǎng)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fā)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yǎng)腎臟十分重要。
飲食要溫補適宜
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為什么叫中元節(jié)?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于中元節(jié)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tǒng)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jié)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jù)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jié)。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jié),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jié)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jié)。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逼咴滦∏镒魑锍墒?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中元節(jié)有什么禁忌?
忌半夜晾衣服: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忌披頭散發(fā)睡覺: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游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fā),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生理期的禁忌: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jù),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wěn)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忌半夜慶生:七月生的人有點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多半會出現(xiàn)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忌說鬼字: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xiàn)場,肯定是「鬼」?jié)M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余,自然會對你不利。
忌亂拍他人肩頭: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中元節(jié)有什么風俗習慣?
1、“普度”儀式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yè)區(qū)還是組屋區(qū),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捌斩取眱x式是中元節(jié)中最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2、祭祖
祭祖是中元節(jié)習俗之一,中元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叁次茶飯,直到七月叁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qū)。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現(xiàn)在,中元節(jié)習俗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3、放荷葉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jié)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jié),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zhàn)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冬至為什么要腌菜
1、冬至為什么要腌菜
杭州人有句話說,“秋分種菜小雪腌,冬至開缸吃過年。”最早人們開始做冬腌菜,多半是因為怕到天寒地凍的時候,沒有蔬菜吃,所以早早地備下了。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記載了汴京人在立冬時,忙著準備冬菜的情景:“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p>
2、泡菜腌制幾天吃才健康
腌酸菜一般在6-8天是亞硝酸鹽最大值,而雪里蕻大約4-5天已是最大值。因此,臨床上出現(xiàn)的吃腌菜中毒的病人,一般是吃“爆腌菜”,也就是腌制時間很短的蔬菜。腌制蔬菜的頭一兩周亞硝酸鹽含量最高,20-30天后含量很低。因此對于自家腌的咸菜,居民食用時千萬不要“心太急”,至少也要堅持腌制兩星期后再吃。
3、如何減少泡菜中的亞硝酸鹽
維生素C有一定效果,主要作用是讓亞硝酸鹽高峰更早的到來,并加速降解。實際上不加也可以,就是多腌些時間。泡菜中白菜本身硝酸鹽含量偏高?;蛘呖梢杂盟莸姆绞饺コ?因為亞硝酸鹽是易溶于水的,用溫水或者多次換水都能更好的去除亞硝酸鹽,不過這樣做也會損失一部分咸菜的“風味物質”。
冬至的習俗:古代傳統(tǒng)習俗
1、祭祀
冬至節(jié)亦稱冬節(jié)、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進補食譜
冬至時節(jié)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御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羊肉燉蘿卜
配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lián)Q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天麻燉烏雞
原料:烏雞1只(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凈,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加入姜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后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活血、調節(jié)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yǎng)鎮(zhèn)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冬至為什么要祭祖
1、冬至為什么要祭祖
冬至的由來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稏|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jié),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段淞峙f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
嘉靖《江陰縣志》記載:“節(jié)朝懸祖考遺像于中堂,設拜奠,其儀并依元旦?!痹谧谧逯贫扰d盛的南方地區(qū),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备=ㄊ×餍卸良漓胧甲娴娘L俗,如萬歷《建陽縣志》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备=胱嬗脤iT制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2、冬至上墳的講究
2.1、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jù)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2.2、選擇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象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是不可以去掃墓的。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掃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3、冬至可以提前上墳嗎
掃墓本來就是以寄哀思,緬懷故人。時間沒有什么太多限制。而且冬至乃一陽復始,萬象更新之節(jié)。正如生命,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開始,循環(huán)往復。所以更不必在乎時間。不過建議大家,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冬至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女性如果是生理期最好也不要去上墳,就算沒有避諱也不要過度勞累勞心。
冬至能出門嗎
不宜出門,尤其是晚上出門,所以出門也要早回家。
我國古代認為,冬至這一天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按照中醫(yī)理論,就是陰氣最濃,陽氣嚴重不足的一天,要盡量避免出行,以防陰氣太重損傷人體陽氣。但是在現(xiàn)在大家都要上班,所以就盡量早回家即可。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于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大家要早點回家呆著,真要加班的話還是回家趕工吧。
傳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于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游,所以人們就流傳下來,為避開諸惡,冬至這天,尤其是晚上不能出門。古代在很多地方過冬至,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放上一碗豆腐或者豆制品,讓四處游蕩的餓鬼飽餐一頓然后安心回去,不為亂人間。
冬至的習俗有哪些
冬至經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jié)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y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