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的六大習俗
夏季養(yǎng)生六大誤區(qū)。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開,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頭,天天發(fā)愁,添病減壽?!鄙鐣l(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養(yǎng)生達人是如何進行四季養(yǎng)生的呢?以下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正月初十的六大習俗”,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導讀:正月初十習俗知多少?2月28日是大年初十,民間傳說這天是石頭生日,還有賀老鼠嫁女、掛花燈等習俗。具體正月初十習俗有哪些?下面小編盤點正月初十的六大習俗。
正月初十習俗
農歷大年初十,漢族民間認為是地生日。2015年農歷正月初十是2月28日,那么你知道正月初十習俗嗎?正月初十習俗有很多,下面小編為你一一盤點。
1、石頭生日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人們把石頭和豐收聯(lián)系在一起,應該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十與石同音。
這一天,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習慣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過去在除夕于這些石器上貼春聯(lián)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過了正月初十日,則可以開封使用,無所講究了。
2、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qū)是正月初十。初十日,許多地方要在屋隅、墻角及水甕里點燈、焚香、敬紙,對老鼠娶親志賀。
而在某些地方,晚上卻忌點燈,忌說話,以免驚擾了娶親事宜,惹下鼠神,一年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為真,鬧著不睡覺,要看個明白。大人們便接過祖輩的傳說,對孩子們說:要嘴里含著驢糞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糞蛋蛋,眼皮上夾著雞屎片片,在滿天星星的時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親的熱鬧場面,聽到鼓樂聲。這樣的事情,孩子們當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覺了。有些地區(qū),習慣用谷面作蒸食,稱為十子團。夜晚時,放置于墻角土穴等處供老鼠吃。
3、掛花燈
初十這天掛起的花燈叫做添丁燈。添丁燈的叫法,源自粵語的發(fā)音中燈和丁相近,添燈寓意著添丁。過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嬰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壇上掛上花燈。有心的長輩,還會特意在花燈上寫上新丁的名字。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可是關乎傳代的大事情,村里負責記錄族譜的長者會記錄下新丁的名字,從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正月初九的晚上,村內新得男丁的家庭便會提前準備好花燈,待到十二點一過,便爭先恐后將花燈掛起來。在風俗傳統(tǒng)中,搶在初十零點之時掛上頭燈,燒上頭炷香,這著實是件讓人得意的事情。所以,雖說是初十掛燈,但等到天光大亮的時候,社稷壇上早就已經(jīng)掛了花燈。
4、花燈酒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十,凡是上一年生育有男孩的家庭,都會到社廟和祠堂懸掛花燈?;粢话阌弥耋?,外糊花紋紙,寫上一些吉祥的謎語;花燈內點燃油燈,需逐日添油。如果村子里需掛燈的人家多,社廟里沒地方掛了,就要另扎燈棚。
花燈酒是大眾酒,分為掛燈酒和落燈酒兩次,不需主家發(fā)帖邀請通知,到了農歷正月初十這一天,親友和鄰居們會送上禮物、紅包前往致賀,共飲同歡。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擺落燈酒?;艟破陂g,有些想早得子孫的婦女,會于晚間潛入社廟和祠堂,偷取一些燈帶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貴子。而掛燈人家,則于白天重新掛上更多的新燈帶供別人偷取。
5、烤獅子火
在趙縣農村,流傳著正月初十烤獅子火的民俗。晚飯過后,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門口燃起一堆柴禾,將家中破舊的無法使用的笤帚、簸箕等統(tǒng)統(tǒng)投入火中焚燒,一些人家還會特意在火中添加一些柏樹枝,發(fā)出啪啪的響聲。
這時,全家老少圍著火堆,烤了前面烤后面,邊火邊說: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牙,牙不疼;烤烤屁股,屁股不疼;烤了全身,百病不生。有的孩子手拿一根棍子,上面插一個饅頭,在火堆上烤幾下后就吃掉,據(jù)說吃了這樣的饅頭不得病。
6、吃莜面
正月初十,在蒙晉地區(qū)有老鼠娶親,要吃莜面的習俗。根據(jù)民間傳統(tǒng),這一天也被稱為老鼠娶親日,吃莜面是為了討好鼠爺,祈求新年交好運。
正月初十為滿族天倉節(jié),這一天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滿族及漢族人將黏米面捏成小碗蒸著吃,而西部地區(qū)的滿族及漢族人則將莜面捏成小碗蒸著吃;而內蒙古中西部區(qū)的一些漢族人則稱正月初十這一天為老鼠娶親節(jié)。
精選閱讀
導讀:正月初幾接財神?在中國傳統(tǒng)新年里有一個習俗是接財神,很多商人對迎財神都非常重視。那么正月初幾接財神?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正月初幾接財神
接財神是古老的漢族節(jié)日習俗,漢族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為何年初五成為了財神的生日,主要兩個出處:一種說法是宋朝蔡京富有;另外一個說法,則與王元寶有關。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fā)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等對于中國民風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據(jù)民俗專家表示,迎財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至今仍流傳不息。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以使自己在商業(yè)競爭中宜利和合而取勝;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關羽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還有的商家干脆將三人一起供奉。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shēnglǐ)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初五接財神只是漢族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習俗,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接財神的正確方法
1、假如你家里有供財神位,那么,你要把財神位搞干凈,準備好燭、供品與接財神賜福賜祿疏文,疏文不可馬虎,盡量使用開光的正規(guī)迎財神疏文。初四晚上11點后就是初五的子時,這個時候是敬財神最好的時間。所以在初四晚上11點后把家里大門打開,并把家里的燈打開(因為財神不入暗堂),于神案前虔誠供奉財神并朗讀文疏(慢慢念、一字一字),文疏讀畢,將文疏連同紙錢焚化于香爐內(決不可焚化在地面),可以帶來一年好財運。
2、假如你家里沒有供財神位,假如你有條件到寺廟、道觀去的可能,那么你盡量的在年初四的晚上去,晚上11點后開始燒香。燒香的時候,別忘記使用迎財神疏文。當你在燒完香后的時候,要盡量抓緊時間回家,財神賜給你的財運,是要帶回家來的,不要到別的地方去。
3、假如你家里有供財神位,假如你沒有辦法到寺廟去,那么你在家里也一樣可以迎財神,那就是在初四晚上11點后把家里大門打開,并把家里的燈打開,準備香燭、供品與接財神賜福賜祿疏文,在大門口面向當年的財神位,參照第一條執(zhí)行,一樣可以迎接財神,保佑一年好財運。
以上就是一些接財神的相關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接財神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
導讀:正月初一吃粽子的習俗,你聽說過嗎?有人問,粽子不是端午節(jié)才吃的嗎?粽子除了是端午的節(jié)氣食物外,在很多地方也是過年的年貨之一!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正月初一吃粽子的習俗。
正月初一吃粽子的習俗
過年吃粽子,一是冬天氣溫低,粽子容易保存,二是粽子寓意來年有吃有喝,也有寓意包中的含義。正月初一吃粽子,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有這樣的習俗嗎?下面小編帶你看看。
1、信宜
端午節(jié)包粽子是很多地方的風俗,但在信宜市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里,過年包粽子是古老的傳統(tǒng),寓意包中。信宜的粽子要用專門的粽葉和粽藤包裹,這兩樣物件取材自山溪邊或山上。每年重陽節(jié)前后,居民們就會把粽葉采摘回來曬干,粽藤則需首先去掉身上的尖刺,再割成長條狀。除夕晚上,婦女們把粽葉、粽藤拿出來泡上一夜,第二天放進鍋里煮一次,完成消毒的準備工作。年初一早上把摻了大米的糯米泡好,吃完午飯就到了包粽子的時間。
粽子的成型最關鍵的是綁粽藤的環(huán)節(jié),如果綁不好,粽子就會歪歪扭扭,煮的時候可能會進水,影響口感。信宜粽子里通常包著豬耳、芝麻等,一口咬下去,清香撲鼻,純天然的粽葉和粽藤帶著絲絲植物的清香,讓人欲罷不能。
2、廣西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廣西人的粽子無論從外觀還是口感都非常獨特!每個粽子至少有兩斤重,像嬰兒的小枕頭,里面一層一層地裹著糯米、綠豆、豬肉,打開棕葉,粽子的香味彌漫著整個屋子,讓人哈喇子直流。這種粽子,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紀念屈原的意思了。廣西人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粽子是廣西人最隆重的年貨了。每到年前,大街小巷的食品店、超市都出售粽子。奇怪的是關于粽子他們是有許多講究:如果哪一家當年家里辦過喪事,哪一家就不能包粽子,也不能吃粽子,這是板上定釘?shù)氖?,絕不含糊。
3、溫嶺
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端午吃粽子的風俗,而浙江省溫嶺市當?shù)氐娘L俗則是過年家家戶戶包粽子做年糕,當?shù)厝讼矚g用箬葉包成豆沙粽、肉粽、紅棗粽等各式各樣粽子。每年的農歷8月,溫嶺人都會前往山里采摘,然后曬干,直到農歷12月拿到市場上來賣,粽箬上市了,也就寓意著,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上街買粽箬,以便過年時包粽子。
粽按餡料來分,有白米粽、豇豆粽、紅棗粽、番薯粽等。還有一種長粽,包的時候,粽箬(箬葉)折起來,在里面放一根筷子作骨架,這種長粽可以吃到二月二,有一種說法是,吃了這種粽,雨打兩點都沒問題。過去包好粽子燒粽子都是用大鑊,用鑊灶用大柴爿燒,有時候用道(音)鍋,除夕,坐在鑊灶前燒粽子,同時兼有守歲的意思。
4、樂清
樂清的大荊地區(qū),選擇了過年吃粽子。大荊地處山區(qū),生活比較窮困,歷來百姓過大年時,因沒有其它的食品可吃,只好利用本地貨的鮮番薯,摻點糯米,包扎番薯粽過大年祭祖,以表孝心。從此,隨著鄉(xiāng)土文化的逐漸凸現(xiàn),過年吃粽子的習俗,就在大荊人的心里扎根,演繹到今天。
大荊過年的粽子,是用竹箬葉包扎的??煞譃榉眙?、米粽、豆粽等。大部分人家,以包扎番薯粽為主,少量包扎點米粽、豆粽。粽子的形狀,有尖角錐體、三角錐體、五角錐體或長腳粽、螺絲粽等。燒煮時,有用白滾湯,也有用早稻桿灰湯,稱白地粽、淋灰粽。
5、越南
在越南飲食中,粽子是有著最悠久的歷史的,地位非比尋常,過年吃粽子的習慣至今未改。越南粽有圓形和長形兩種,圓形粽子代表天,長形粽子代表地,寓意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根據(jù)餡料的不同,越南粽主要分為三種:咸粽、堿粽、肥肉,其中咸粽是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和半只咸蛋包成,堿粽是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后蘸糖吃,肥肉粽則是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后剝皮切片而食。過年食用的長形枕頭粽,即為肥肉粽。
導讀: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貫穿了臘月到正月,特別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習俗,每天都不一樣,您知道,春節(jié)年初一到十五都有什么習俗嗎?小編為您介紹。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不倒垃圾準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三,這一天的漢族傳統(tǒng)年俗有燒門神紙,谷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yè),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漢族民俗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破五習俗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jié),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一些商場或店鋪在今天開業(yè),主要是取發(fā)之意。愿生意興隆,四季發(fā)財。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漢族傳統(tǒng)農歷節(jié)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tǒng)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jié)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鬧花燈,猜燈謎。
養(yǎng)生導讀:最近天氣轉涼,時令也將臨近霜降節(jié)氣。10月23日就是霜降,那么霜降有什么習俗,你知道嗎?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霜降的習俗,今天小編就為你盤點霜降的六大習俗。
霜降的習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jié)要吃紅柿子,在當?shù)厝丝磥恚@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yǎng)價值高,其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雖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時候也要適量,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膠,吃柿子后總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別是在牙縫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形成齲齒,所以在吃柿子后應該馬上喝幾口水,或及時漱口。秋季是大閘蟹上市的季節(jié),中醫(yī)認為,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魚、蝦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時節(jié)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云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登高的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jié)受傷或肌肉拉傷。登高過程中,應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濕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扣,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對于老年人來說,應帶根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時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線攀登,這樣可緩解坡度。
3、霜降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jié)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jié)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峨s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4、霜降到了拔蘿卜
在山東地區(qū),有句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所以山東人霜降喜食蘿卜。農諺有霜降蘿卜一說,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溫差大,露地蘿卜不及時收獲將出現(xiàn)凍皮等情況,影響蘿卜品質和收成。
白蘿卜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較高、價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間自古就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處方之諺語,現(xiàn)代也有人稱蘿卜為土人參。白蘿卜還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蘿卜還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這段時間的飲食盡量吃些生的白蘿卜塊。白蘿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蘿卜一是下氣,解腹脹之圍;二是白蘿卜入肺,肺應秋季,白蘿卜可以加強肺的肅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腸運動,肺與大腸相表里。
5、鴨子好吃霜降補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的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jié)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jié),閩臺地區(qū)的鴨子就會賣的非?;鸨?,有時還會出現(xiàn)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板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jié)氣了。
鴨可謂餐桌上的上乘肴饌,也是人們進補的優(yōu)良食品。尤其當年新鴨養(yǎng)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yǎng)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潤燥首選吃鴨。
不但鴨子渾身都是寶,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著名的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杭州老鴨煲等各地招牌美食,還有鴨血粉絲湯、毛血旺、香辣鴨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鴨湯,也能讓人既飽了口福又滋潤了身體。
6、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里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卜,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牛肉是全世界人都愛吃的食品,中國人消費的肉類食品之一,僅次于豬肉,牛肉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鮮美,受人喜愛,享有肉中驕子的美稱。
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吃牛肉最為相宜。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fā)育及手術后、病后調養(yǎng)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導讀:正月初六,被稱為馬日,你知道正月初六吃什么嗎?正月初六有送窮的習俗,家里人應給扔窮男孩買驢打滾吃。具體正月初六吃什么?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正月初六吃什么?吃驢打滾
據(jù)說,大年初六這一天被稱為馬日,有一個習俗就是送窮,即送窮鬼。
窮神,又稱窮子。相傳窮神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唐詩人姚合《晦日送窮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老北京民俗謂:這一天,家中主婦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神。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又傳說福神劉海是北京人,是個穿紅披綠的胖小子,民間流傳著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俗語,其形象很受市民歡迎。
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劉海打扮,背著5個用白紙或彩紙剪成的小人上街,誰搶到就算誰搶到了財神,被搶者叫扔掉窮鬼。如果兩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誰先搶到對方背后的小人誰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當窮鬼向外扔的,雙方背后均要背個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對方背后筐中者為先扔窮鬼,吉利。
今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狩獵即從扔窮鬼,搶財神游戲發(fā)展而來,惜此活動在遼寧尚有,而北京卻很少見到了。該日小販上街,因是馬日,家中應給扔窮男孩買驢打滾吃。
什么是驢打滾?
驢打滾兒又叫豆面糕,是老北京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成品紅、白、黃三色分明。因為最后的制作工序需要裹上黃豆面,就像郊野的野驢撒歡打滾兒時楊起的陣陣黃土,因此得名驢打滾兒。
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fā)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
為什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fā)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驢打滾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里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于是乎,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
新菜剛一做好,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jiān)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么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jiān)闖的禍,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