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的中成藥
【www.cndadi.net - 春季養(yǎng)生除濕】
體內(nèi)濕氣,可以說是各種疾病的源頭。但是在悶熱的夏季,我們的身體很容易堆積大量的濕氣,如果不是很嚴重,那么就會出現(xiàn)大便粘稠、背部長痘痘的情況,再嚴重一些,就會引發(fā)炎癥等。所以,祛濕是每個人都需要做的事情。除了食療可以祛濕,大家還可以選擇除濕的中成藥。
濕氣重是指濕為重濁有質(zhì)之邪,屬陰,濕邪致病,常出現(xiàn)以沉重感為特征的臨床表現(xiàn)。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濕邪阻滯關節(jié),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jié)疼痛重著。濕熱雖有外濕、內(nèi)濕之分,但其為病則相互影響,為內(nèi)外合邪。
濕邪有外濕、內(nèi)濕之不同。外濕之起,多由氣候潮濕,淋雨涉水,居住潮濕等因素所致。內(nèi)濕則由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凝聚而成。傷于外濕,濕邪困脾.健運失司,則內(nèi)濕滋分而脾虛失運,水濕不化,亦容易沼致外濕侵襲。
臨床表現(xiàn)
1、濕郁肌表
惡寒發(fā)熱、發(fā)熱體酸、頭痛如裹,身重而痛等癥,濕阻氣機可見胸脘滿悶,口淡納呆。
2、濕阻經(jīng)絡
肢體重著酸痛、經(jīng)脈縮短,拘急或痙。如濕痙,可見神昏,肢厥,身熱不揚,悶亂等。
3、濕著筋骨
濕氣盛者為濕痹,可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重著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癥狀,濕邪留滯,閉阻氣血,則出現(xiàn)肌膚麻木不仁,活動不便等。
4、濕蔽清陽
頭重如蒙,或如裹,狐頭痛昏痛,或頭暈目眩,聽力減退證,清陽不能宣發(fā),則可見肢體重滯疼痛,困倦不舉。
Ys630.com相關知識
夏天是一個容易濕熱的季節(jié),濕熱會讓人平時感到心情煩躁、身體乏力,但是如果平時服用一些清熱祛濕的中成藥,就能夠極大的改善這種狀況,常見的具有清熱祛濕作用的中成藥包括龍膽瀉肝丸,它可用于肝膽濕熱,五味香連丸則可用于治療腸胃濕熱造成的腹瀉,葛根芩連丸可治療濕熱郁結(jié)導致的腹瀉腹痛。
1、龍膽瀉肝丸:由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鹽車前子、酒當歸、地黃、炙甘草10味中藥組成。龍膽瀉肝丸主要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龍膽瀉肝丸為苦寒之品,對于脾胃有其它宿疾的如脾胃虛弱者,這方不宜使用。
2、五味香連丸:由木香、黃連、吳茱萸(甘草炙)、白芍、延胡索(醋炙)。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用于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紅白痢疾,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3、茵陳五苓丸:由茵陳、澤瀉、茯苓、豬苓、白術(shù)(炒)、肉桂組成。清濕熱,利小便。用于肝膽濕熱,脾肺郁結(jié)引起的濕熱黃疸,膽腹脹滿,小便不利。茵陳五苓丸與龍膽瀉肝丸相比更適合濕偏重者。注意黃疸屬寒濕陰黃者忌用,孕婦慎用。
4、葛根芩連丸:由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組成。解肌透表,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用于濕熱蘊結(jié)所致的腹瀉腹痛、便黃而黏、肛門灼熱;及風熱感冒所致的發(fā)熱惡風、頭痛身痛。注意脾胃虛寒腹瀉者不適用。
5、二妙丸:由蒼術(shù)(炒)、黃柏(炒)組成。燥濕清熱。用于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下肢丹毒,白帶,陰囊濕癢。三妙丸在二妙丸組方基礎加了一味牛膝,四妙丸在二妙丸組方基礎加了牛膝和薏苡仁,薏苡仁健脾利濕,牛膝補肝腎利水,因此四妙丸加強了健脾利濕之功。
6、肝膽雙清口服液:由熊膽粉、牡丹皮、半枝蓮、黨參、當歸、女貞子、沉香、麥芽組成。清熱利膽,調(diào)理氣血。用于肝膽濕熱,氣血不調(diào)所致的脅肋隱痛,口干,口苦,食少乏力等癥狀的輔助治療。
7、三九胃泰顆粒:由三叉苦、九里香、兩面針、木香、黃芩、茯苓、地黃、白芍組成。清熱燥濕,行氣活血,柔肝止痛,消炎止痛,理氣健胃。用于上腹隱痛,飽脹,反酸,惡心,嘔吐,納減,心口嘈雜。注意胃寒者慎服。
8、枳實導滯丸:由枳實(炒)、大黃、黃連(姜汁炙)、黃芩、六神曲(炒)、白術(shù)(炒)、茯苓、澤瀉組成。消積導滯,清利濕熱。用于飲食積滯、濕熱內(nèi)阻所致的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大便秘結(jié)、痢疾里急后重。
9、濕熱痹膠囊:由蒼術(shù)、忍冬藤、地龍、連翹、關黃柏、薏苡仁、防風、威靈仙、防己、川牛膝、粉萆薢、桑枝組成。祛風除濕,清熱消腫,通絡定痛。用于濕熱痹證,其癥狀為肌肉或關節(jié)紅腫熱痛,有沉重感,步履艱難、發(fā)熱、口渴不欲飲,小便黃淡。注意有脾胃虛寒者慎服。
10、苦參膠囊:成份苦參。清熱燥濕,殺蟲。用于濕熱蘊蓄下焦所致的痢疾,腸炎,熱淋及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等。
其他具有清熱利濕的中成藥還有黃葵膠囊、清熱化濕口服液、清肝利膽顆粒、清熱利膽顆粒、金錢草顆粒、腸舒止瀉膠囊、訶苓止瀉膠囊、三清片、婦炎康片、尿石通顆粒、膽石通顆粒、腎石通顆粒、前列安通片等。
治肺氣虛的中成藥
1、治肺氣虛的中成藥
1.1、黃芪生脈飲
由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南五味子組成。本品為淡棕色至紅棕色的澄清液體;氣香,味甜、微酸。口服。一次1支,一日3次。
功能主治:益氣滋陰,養(yǎng)心補肺。用于氣陰兩虛,心悸氣短的冠心病患者。
1.2、洋參保肺丸
本品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诜?一次2丸,一日2~3次。用于陰虛肺熱所致咳嗽痰喘、胸悶氣短、口燥咽干、睡臥不安。
方中罌粟殼、川貝母、五味子斂肺止咳;麻黃、苦杏仁宣肺止咳;石膏清熱;玄參、西洋參滋陰潤肺;陳皮、砂仁、枳實行氣。諸藥共奏滋陰補肺,止嗽定喘之功。
2、肺氣虛有哪些典型癥狀
2.1、多少氣乏力,稍有勞作則氣喘吁吁,呼吸氣促。
2.2、使人體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證。
2.3、遇寒冷易發(fā)作鼻竇炎。
2.4、常見皮膚干燥、皺縮、瘙癢,秋冬氣候干燥時尤其突出。
2.5、??蓪е履I陽不足,使水液運行不利,出現(xiàn)尿頻數(shù),余瀝不盡。
3、中醫(yī)小妙招減少肺氣虛
3.1、冷水浴
冷水浴對提高身體耐寒能力、促進周身血液循環(huán)十分有益,它可以預防感冒、支氣管炎,也可以改善心血管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進行這種鍛煉可在夏末開始,先用溫水,逐漸改用冷水,同時用毛巾擦身。長期進行這種鍛煉,精神清爽,皮膚潤澤,不易感冒。
3.2、 捶背
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眼微閉,放松,兩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兩側(cè),各捶3~5遍。捶背時要閉氣不息,同時,叩齒3~10次,并緩緩吞咽津液數(shù)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向下,沿背捶打,如此數(shù)遍。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cè)。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jīng)脈,預防感冒,同時具有健肺養(yǎng)肺之功效。
3.3、摩喉
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搓,直至胸部。雙手交替按槎20次為1遍,可連續(xù)做2~3遍。注意按搓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對準咽喉部,自頦下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這種方法可以利咽喉,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治肺氣虛吃什么好
1、土豆
因為對人體有諸多益處,土豆又被稱為"地下水果".土豆補益胃氣的功能突出,此外還具有益氣解毒、潤腸通便、減肥降脂、活血消腫、益氣強身、美容和抗衰老等功效。土豆含有豐富的鉀、鈣、鐵、鎂等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土豆食品風靡世界,這和它自身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不無關系。
2、香菇
香菇是"四大山珍"之一,有"植物皇后"、"素中之葷"的美稱。對于氣血虧虛、經(jīng)常乏力的人有調(diào)理作用?!侗静菥V目》認為:"蘑菇可以益胃腸,化痰理氣。"
3、鯽魚
鯽魚是人們常吃的淡水魚之一,有健脾利濕、溫中開胃的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作用。鯽魚所含的蛋白質(zhì)質(zhì)優(yōu)、齊全、易于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zhì)來源,常吃能增強抗病能力。
預防肺氣虛增強肺功能是關鍵
1、時間安排
第1天:有氧運動;第2天:力量訓練、拉伸訓練;第3天:有氧運動;第4天:拉伸訓練;第5天:力量訓練;第6天:有氧運動、拉伸訓練;第7天:休息。
2、有氧運動
最好選擇快走,不受場地限制,不需要特殊器械,隨時隨地都可進行。每小時走5—6公里,每分鐘大概走120—140步。保持中等強度,即運動時心率約為170減去年齡,比如40歲人的心率約為130,60歲約為110。
3、力量訓練
俯臥撐,可鍛煉手臂、胸部、肩部肌肉。下蹲運動,鍛煉大腿和小腿肌肉。減去多余脂肪可幫助降低血糖和甘油三酯,減少患動脈硬化的風險。
4、拉伸訓練
舒緩的拉伸運動有助于減少緊張,讓血壓更加平穩(wěn)。
具體做法:
4.1、坐在地板上,左腿向左邊平伸,右手自頭上伸過,夠左腳腳尖。保持30秒,換另一邊。
4.2、躺在地板上,臀部盡量向天花板提升,肩胛骨著地,保持1分鐘。
人們身體當中出現(xiàn)濕熱已經(jīng)變成了很常見的情況,這樣就是需要采取去濕熱的方式來治療這種情況,不過許多的西藥都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面去治療這種疾病,還是應該要通過中藥材來治療,這樣才可以使得病情有所好轉(zhuǎn),但一定要堅持下來,大概是需要服用一兩個月的藥物才可以調(diào)理好身體。
組成 本方由姜黃連、吳茱萸二味藥物組成
用于 用于肝經(jīng)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噯氣口干,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等癥。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名稱:咯血方
出處《丹溪心法》
來由 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藥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組成 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藥物組成
用于 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zhì)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shù)等癥。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出處 《蘭室秘藏》
來由 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于風濕熱上攻于頭,長期不愈者。頭風,指頭痛經(jīng)久不愈,時發(fā)時止者。方隅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 《醫(yī)林繩墨》)“清空”,這里指頭部,頭為諸陽經(jīng)之會,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專治頭風。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藥末,茶水調(diào)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沖下,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藥組成
用于 用于風濕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愈者。有清瀉肝火,祛風止痛之功。
人體如果濕氣比較重的話,是會導致人體的體質(zhì)發(fā)生一定的變化的,甚至還會導致患者身體出現(xiàn)各種不良癥狀。而想要徹底改善這種健康問題,可以選擇一些中藥方法進行治療。在中藥中,玄參、夏枯草、金銀花、地骨皮等常見的中藥,都是有著很好的化濕清熱的作用的!
1、玄參
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和北玄參的根,含玄參素,環(huán)烯醚萜甙類;還含揮發(fā)油、生物堿等;藥理試驗證明、玄參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劑都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玄參還有擴張血管和強心作用;多種玄參屑植物的侵劑都有鎮(zhèn)表和抗驚厥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陰降火,涼血解毒,適用于熱病煩渴,發(fā)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傷津便秘及咽喉腫痛等癥。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濕盛者忌用。
2、夏枯草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內(nèi)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齊墩果酸,揮發(fā)油及維生素,氯化鉀等。藥理研究證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其煎劑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多種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結(jié),降血壓,適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用于痰火郁結(jié)所致的瘰癘,癭瘤等。
3、金銀花
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綠原酸,肌醇,黃酮類成分等;藥理試驗證明:金銀花有抗炎和解熱作用,對流感病毒和多種致病菌、皮膚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
中醫(yī)認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適用于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瘡、癰、癤腫等熱毒壅盛之癥。
用量:一般為6-12克;但虛寒泄瀉及瘡流清膿無熱毒者不宜用。
用量:一般為9克左右。
4、地骨皮
地骨皮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枸杞的根皮,內(nèi)含桂皮酸,多種酚類物質(zhì),甜菜堿及亞油酸等;地骨皮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其煎劑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劑對動物有顯著的降低血壓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涼血,退蒸,清瀉肺熱,適用于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癰腫惡瘡以及肺結(jié)核和高血壓癥等。
用量:一般為3-9克。
梅核氣是一種比較高發(fā)的慢性疾病,它的難點不在于它的治療難度而是在于它到發(fā)現(xiàn)難度。就說它一開始的癥狀只像是卡住了喉嚨,以為是吃了什么食物而不會往生病這一方面去想。梅核氣的中藥治療效果不錯,有很多重要的藥方,給大家介紹幾種實用的特效中成藥。
第一醫(yī)治療梅核氣(氣郁痰阻)方。
處方:半夏、柴胡、郁金各12克,香附、白芥子、生姜、厚樸各10克,茯苓15克,桔梗、甘草各6克。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疏肝解郁祛痰。用于治療梅核氣,中醫(yī)辨證屬氣郁痰阻型?;颊甙Y見精神抑郁或不安,多疑善慮,伴胸脅脹滿,噯氣嘆息,時有嘔惡,無熱象,舌苔白膩,脈弦滑。
第二中醫(yī)治療梅核氣(氣逆痰阻)方。
處方:旋覆花、白術(shù)各10克,代赭石、茯苓、陳皮各15克,半夏、黨參各12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降逆化痰益氣。用于治療梅核氣,中醫(yī)辨證屬氣逆痰阻型?;颊咚伢w脾弱肝強,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多伴見噯氣,呃逆頻作,胃脘脹滿,食欲差,困倦,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
第三醫(yī)治療梅核氣(氣郁痰阻)方。
處方:半夏、柴胡、郁金各12克,香附、白芥子、生姜、厚樸各10克,茯苓15克,桔梗、甘草各6克。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疏肝解郁祛痰。用于治療梅核氣,中醫(yī)辨證屬氣郁痰阻型?;颊甙Y見精神抑郁或不安,多疑善慮,伴胸脅脹滿,噯氣嘆息,時有嘔惡,無熱象,舌苔白膩,脈弦滑。
第四醫(yī)治療梅核氣(痰瘀互結(jié))方。
處方:香附、郁金、半夏、浙貝母、川芎各12克,馬勃、紅花、厚樸各10克,當歸、丹皮、赤芍、射干各15克。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劑。功效主治:活血祛瘀化痰。用于治療梅核氣,中醫(yī)辨證屬痰瘀互結(jié)型?;颊呒嬉娦孛{刺痛,面色晦暗無澤,婦女常見月經(jīng)不調(diào),色暗腹痛,舌質(zhì)暗或舌上有瘀斑,苔薄白稍膩,脈弦或弦滑
風寒感冒是比較常見的感冒的類型,風寒感冒的病因主要是因風寒之邪侵襲,而導致的癥狀表現(xiàn),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表現(xiàn)為痰稀薄白、咽喉發(fā)癢等等,會出現(xiàn)流鼻涕、打噴嚏、頭痛、發(fā)熱的癥狀表現(xiàn),風寒感冒吃一些中成藥效果比較不錯。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風寒感冒多因外濕較多而造成,在治療的過程當中首先要宣肺,所以可以服用清肺口服液,這種中成藥具有化痰止咳清肺的效果,另外還能夠治療因為風熱感冒而造成的面赤身熱,治療咳嗽咽痛和痰多。
消咳喘的治療效果也非常的好,具有溫化寒痰、平喘止咳的作用,經(jīng)常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另外對于感冒咳嗽治療以及痰白質(zhì)稀治療,都有很好的效果。
半夏露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成藥,這種藥物的藥性偏溫,具有治療發(fā)熱化痰的作用,另外能夠取得止咳溫肺的效果,比較適用于風熱型的感冒,對于風熱型感冒的氣喘、咳嗽、流鼻涕、鼻塞等癥狀,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另外還有通宣理肺丸也經(jīng)常用于風寒性感冒,有很好的止咳去喘的作用,尤其是發(fā)熱比較嚴重、頭痛無汗、鼻塞流鼻涕等癥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簡單的了解了風寒感冒吃什么中成藥,當出現(xiàn)風寒感冒的時候,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咳嗽痰多的癥狀,另外會出現(xiàn)流清鼻涕、咽喉腫痛和發(fā)熱等癥狀,這時候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藥來進行治療,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治療膽汁返流胃炎的中成藥
1、治療膽汁返流胃炎的中成藥
1.1、西藥治療:胃動力藥:此類藥物能增加胃腸道蠕動,抑制膽汁反流入胃,常用的有:嗎丁啉、莫沙必利。胃黏膜保護劑:硫糖鋁,能與胃黏膜的黏蛋白絡合形成保護膜,以保護胃黏膜免受膽汁損傷;胃膜素,能在胃內(nèi)形成膜狀物覆蓋胃黏膜,以減輕反流的膽汁和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思密達,為胃黏膜保護劑,有加強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生胃酮,能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從而保護胃黏膜;吉福士,有保護胃黏膜、促進炎癥愈合作用。
1.2、中藥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大多屬于脾胃升降失調(diào)、水飲停滯胃脘,兼有肝氣郁結(jié)。按此辨證結(jié)果對癥下藥,效果比較理想。
2、什么是膽汁返流胃炎
膽汁返流性胃炎,也稱鹼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膽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體重減輕等一系列表現(xiàn)的綜合征,常見于胃切除,胃腸吻合術(shù)后,總發(fā)病率約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shù)后的發(fā)病率為BillrothⅠ術(shù)式的2~3倍,鑒于其癥狀、病理變化以及治療反應與其他胃切除后綜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將本病從胃切除后并發(fā)癥中分出,列為一種獨立的病癥。
3、膽汁返流性胃炎的癥狀體征
大多數(shù)病人主訴中上腹持續(xù)性燒灼痛,餐后疼痛加重,服鹼性藥物后不能緩解,或反見增劇,少數(shù)病人可表現(xiàn)為胸骨后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覺,膽汁性嘔吐是其特征性表現(xiàn),由于胃排空障礙,嘔吐多在晚間或半夜時發(fā)生,嘔吐物中可伴有食物,偶有少量血液,因為害怕進食后癥狀加重,病人減少食量,可發(fā)生貧血,消瘦,營養(yǎng)不良以及腹瀉等表現(xiàn)。
膽汁返流胃炎的病因
1、幽門關閉不全(25%):本綜合征的發(fā)生首先要有幽門功能喪失或幽門關閉不全的基本條件,如在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shù)后,膽汁可直接返流入胃;某些病人并無手術(shù)史,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可通過關閉不全的幽門返流入胃,引起返流性胃炎,膽囊切除后,儲存膽汁的功能喪失,膽汁持續(xù)流入十二指腸,如通過關閉不全的幽門而返流入胃,同樣可以引起返流性胃炎。胃泌素可刺激胃粘膜細胞增殖以加強其屏障作用,防止H+的逆向彌散,但在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shù)后胃泌素分泌減少約50~75%,這可能是本綜合征的重要發(fā)病原因之一。
2、胃切除術(shù)后(30%):胃切除術(shù)后膽汁返流入胃是常見現(xiàn)象,但并不是每個人都發(fā)生癥狀,其發(fā)病原因還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胃排空障礙返流液在胃內(nèi)滯留時間長,pH升高,殘胃中需氧菌及厭氧菌更易生長,這些細菌可使膽鹽游離而引起胃粘膜炎癥,從而出現(xiàn)癥狀;膽酸成分改變發(fā)現(xiàn)膽酸成分正常者不發(fā)生癥狀,而去氧膽酸明顯增高者常有癥狀。
膽汁返流胃炎的飲食調(diào)理
1、飲食要清淡,不吃油膩食物,以免刺激膽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應細嚼慢咽,忌暴飲暴食。避免飲釅茶,烈酒,濃咖啡和進食辛辣,過冷,過熱和粗糙食物。
2、去除某些加重病情的因素,包括戒煙酒,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情舒暢,不服或慎服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和保泰松等。
3、采用低脂肪飲食是反流性食管炎飲食治療的關鍵。因為脂肪能夠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引起食道下端括約肌張力降低,促使胃食管反流,同時使胃、十二指腸壓力差顛倒,造成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胃,由于進過多的脂肪可延緩胃的排空,增加上腹部不適感,使胃膨脹。
4、因此平時應注意飲食中少用肥肉、奶油及烹調(diào)油,應以煮、燉、氽、燴、蒸為主,少吃和不吃油炸食品。食物蛋白質(zhì)可刺激胃酸分泌,刺激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可使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增加,抑制胃食管反流,在飲食中可適當增加蛋白質(zhì),例如瘦 肉、牛奶、豆制品、雞蛋清等。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wǎng)飲食養(yǎng)生頻道的《除濕的中成藥》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zhì)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chunjiyangshengchushi/">春季養(yǎng)生除濕”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