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寂寞公車情結
老人養(yǎng)生的菜。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心靜才是養(yǎng)生之本。社會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接受養(yǎng)生的理念,我們不僅要知道養(yǎng)生,更要懂得養(yǎng)生。怎么才能作好不同人群的養(yǎng)生呢?養(yǎng)路上網站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老人的寂寞公車情結”,僅供您在養(yǎng)生參考。
老人、寂寞、公交車這三個詞語,你能把他們聯(lián)系到一起的話,可能多少會有些心酸。由于生活的寂寞,一些持有老年卡的老人把乘坐公交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乘車漫無目的,只想看看窗外熱鬧的風景。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老人坐的不是車,是寂寞!”
經常乘坐公交車的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前幾天記者乘車時偶然碰到了老爺子,交談中他告訴記者,他的兒女、孫輩們由于工作比較忙,只有周末才能來家里看望他。平時沒事的時候,老人就喜歡坐著公交車到處逛逛,來排遣生活的寂寞。
“我有老年卡,乘車免費,車上還有許多人給我讓座。更主要的是車上很熱鬧,還可以沿路看看車窗外的風景,我感覺這樣解悶?!崩贤跽f著,旁邊座位上的幾位老人也隨聲附和著,表示贊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和老王一樣,不少老年人的確已經把乘公交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位老人還說,他哪天也要坐上四五趟公交車,有時感覺實在沒事可干,就坐到終點站再坐回來。不少老人還表示,現在70多歲的老年人如果再沒有什么特殊的愛好,真不知道干點什么好,只能乘公交看風景打發(fā)時間。
就此,記者也采訪了相關心理專家,他們表示老年人過了“兩道坎”,一道是退休后從忙碌的工作中走出來,一道是孫輩長大了從繁重的家務中擺脫出來,這時的老年人很容易感到,生活突然失去了重心,雖清閑心里卻很空落。
此時,他們更應該想想自己是否有一些年輕時沒有時間去學的興趣愛好,趁著清閑去學一學,“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年人應該相應學習一些書法、繪畫和太極拳等動靜結合、健身健腦的本領,從中還可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學友進行交流,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這樣就能遠離孤獨與寂寞。
市老齡辦的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目前開展了不少適合老年人參加的活動,比如老年書畫協(xié)會、老年文藝團體等。各個社區(qū)也有一些如老年秧歌隊、老年貼布藝術、老年星光之家等團體和場所,專門接納老年人娛樂健身。
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老年人需要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重視和關注,在一些社會活動中,邀請他們參與,多聽聽他們的看法,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與理解。
yS630.Com相關推薦
針對一些老人愛買藥的現象,不少有此經歷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說得入情入理,為什么父母就是不聽勸?對此,心理咨詢師說,老人這么做,和受冷落有關。
不停買藥源于心理暗示。洛陽市心理咨詢師杜彬認為,老人不停地買藥,與老人的心理有關。他說,目前年齡在60歲-80歲的老人,大多數對如今的生活較為滿意,努力延長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這是一些老人不停買藥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現在手中都有一定數量的積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無良藥商針對老人的心理,想方設法向老人推銷藥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買藥的客觀原因。
關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詢師表示,目前社會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
老人不停地吃藥,一方面有“自己照顧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關注,以此獲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子女單純通過反對或勸說的方式解決問題,效果適得其反。讓老人停止亂買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給老人最貼心的支持和關懷,讓老人從心理上不再依靠藥物,而是依靠子女。
嘮嘮叨叨是每個老人家的特點,喋喋不休其實是老人們心理、生理功能退化的表現。
首先,嘮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獨感的一種手段。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心理要獲得健康,需要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豐富刺激。如果缺乏這種刺激,人就會變得呆板而神經過敏。老年人從工作或勞動崗位退下來后,就會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一些“不頂用”的事情上。譬如熱衷于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輩下班回到家之后,老人就會盡情傾訴心中郁積之言。子女獨立后不少事情不再聽命于父母,本能的心理防衛(wèi)功能會使老人堅持己見與習慣,不贊成小輩的意見和看法?;蛴械睦先擞X得自己別無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轉而對下一代過分關心。
其次,老人需要通過話語的不斷反復,來達到心理活動和客觀環(huán)境的平衡。
老年人由于大腦的退化和機能障礙,明顯地引起感覺能力降低。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之后,這種心理活動的反饋就失靈了如看不清東西,就自言自語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力努力張望;聽力減退,自己說的話連自己也沒有聽到,就會重復再說,力求使自己聽到;看到別人開口,自己卻聽不清,就會產生焦慮,再三催問。
記憶力減退,更是老年人反復嘮叨的重要原因。
這主要表現在短時記憶能力的障礙。老年人往往對眼前即事迅速遺忘,看文章,聽講話,必須重復幾遍才能搞清楚;自己剛剛講過的話,立刻又忘了,還以為自己根本沒講過,這樣勢必重復同樣的話語。
總之,對于老人家的嘮叨,作為晚輩的我們,應該寬容,多給予關心和尊重。
每次聊天要付給陪聊者10元左右,劉伯幾個月來已花了近千元“陪聊費”;有的陪聊者實際上是聽眾,聽老人回憶往事;找人聊天者不僅是阿伯,有的阿婆也想找人談心解悶。
最近,有報道西安市有的老年人為了排遣寂寞,竟然天天泡公園找年輕女性“陪聊”,只為圖個“快樂和關懷”。近日,記者專程到廣州市內的人民公園、海珠廣場、曉港公園等進行了“明察暗訪”,發(fā)現廣州老人找中青年女性陪聊天的現象,雖然不至于“明目張膽”,卻是遮遮掩掩,有點含羞答答。
遮遮掩掩的陪聊現象
一天下午在人民公園發(fā)現這里聚集的老人很多,有唱歌的、跳舞的、下象棋、打撲克的、打羽毛球的、逗狗的,其中混集了一些中年女性拎著小包,不停地穿梭在人群當中。每當有老人單獨坐的時候,這些在附近游蕩的中年女性馬上趨前與其搭訕,有的聊得十分“投入”,還不時發(fā)出笑聲,更有的陪聊女性還挺“熱情”地幫老人搓背、揉腿,其親熱程度有礙觀瞻。
一位經常到這里聊天的劉老伯,他說,他已經70多歲了,在廣州某運輸公司退休,居住在芳村區(qū),雖然衣食無憂,可是一個人很寂寞。兩年前老伴去世了,兒子忙工作經常跑深圳、珠海等地,女兒也出嫁到香港。他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剩下的時間就是獨自坐在沙發(fā)上,邊看電視邊打盹兒。長期獨守空巢的孤寂,使他變得焦慮不安。今年初,劉伯在人民公園里轉悠時,發(fā)現好多老人在聊天,有些老人聊完天后,還給陪聊的人一些錢。當時,他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花錢找個中年女性聊天實在面子過不去。
但是,后來經不住整天對著空墻發(fā)呆的寂寞,他便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與一個40多歲的女士聊天,主要聊一些關于家庭、子女以及老人如何安度晚年的話題,后來還聊一些關于歷史的問題等,聊天后,感覺心情好多了。劉伯說,每次聊天后要付給陪聊者10元錢,幾個月來已花了近千元的聊天費,但是買到了好多快樂,也不覺得孤單了。
陪聊者不下雨也拿著雨傘
在曉港公園也發(fā)現有陪聊現象。曉港公園里有林蔭大道、湖水以及假山,寧靜的環(huán)境既吸引了老人們到這里活動,也引來不少從事陪聊的中年女性。記者發(fā)現這里有一個“奇特”現象,即使陽光明媚的天氣,不少從事陪聊的中年女性都帶著雨傘。原來,有些老人與陪聊女性的行為如情侶一樣親密,他們陪聊時,雨傘總是在前邊遮擋著的。
“和我聊天的老人,傾訴型的占了一半多,那些老人有滿肚子的話語,卻缺少一個聽眾,這時,與其說我是陪聊天,不如說是聽眾,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講自己的童年、自己年輕時的最自豪的事情,以及子女的趣事等,我則很認真地聽他們講,而那些動手動腳的老人只是少數的?!币晃徊辉竿嘎缎彰呐懔呐诱f。
在曉港公園里轉了一圈,看到一些老年人笑嘻嘻地和旁邊的中年女性在聊天。在湖邊一位戴著眼鏡的老伯向陪聊的中年女***了錢就離開了。剛剛給“陪聊”人付過10元錢的滿頭白發(fā)的陳伯對記者表示:“這個人不行,聊了兩句就知道沒知識,而且也不是正經陪人聊天的,我不想浪費時間和心情。”據其稱,他一周來這里二三次,找人聊天,但一定要有知識,能談得來,否則只聊幾分鐘就打發(fā)對方走了。這樣的方式就像做生意一樣,誰也不欠誰的,大家兩清。
希望能生病讓兒子來陪聊
“真的很不適應這里的生活,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奔易》惤▓@年近七旬的鐘老太表示:找人聊天不僅是男性老人,好多女性老人也很孤獨的。
鐘老太兩年前失去老伴,孝順的兒子和媳婦為了讓母親晚年享清福,特地從湖南老家把她接到番禺來,沒想到這享福卻成了享受孤獨。鐘老太原來在農村養(yǎng)成的習慣,一下子很不適應城市的生活。尤其是在老家的時候,鐘老太最喜歡和鄰居們一邊端著碗吃飯,一邊聊天,日子過得很開心??勺詮膩淼椒?,她住在三室一廳的房子里足不出戶,鄰居之間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兒子、兒媳忙工作,孫子上學住?!緪壅f愛笑的鐘老太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起來?!斑@么大的房子里整天都是我一個人,在家里找不到人說話,那種滋味別提多難受了。我也想出去玩玩,可人生地不熟,萬一有個閃失還讓兒子擔心?!?/p>
“其實,有時候也希望自己能天天生病,因為這樣的話,孩子們才會請假陪在我身邊,和我說說話?!辩娎咸ㄖ蹨I說。
針對一些老人愛買藥的現象,不少有此經歷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說得入情入理,為什么父母就是不聽勸?對此,心理咨詢師說,老人這么做,和受冷落有關。
不停買藥源于心理暗示。洛陽市心理咨詢師杜彬認為,老人不停地買藥,與老人的心理有關。他說,目前年齡在60歲-80歲的老人,大多數對如今的生活較為滿意,努力延長生命,想多享受享受好生活。這是一些老人不停買藥的主要原因。
另外,不少老年人現在手中都有一定數量的積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無良藥商針對老人的心理,想方設法向老人推銷藥物,也是造成老人不停買藥的客觀原因。
關注老人心理健康很重要。一些心理咨詢師表示,目前社會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老人不停地吃藥,一方面有“自己照顧自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引起子女的關注,以此獲取子女更多的陪伴和照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子女單純通過反對或勸說的方式解決問題,效果適得其反。讓老人停止亂買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給老人最貼心的支持和關懷,讓老人從心理上不再依靠藥物,而是依靠子女。
“孤獨死”對于現代人來說來說,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據悉,這個詞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現在“孤獨死”已經成為老齡化發(fā)達國家的普遍現象。日本社會該現象尤其嚴重。
專家認為,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空巢老人”,要警惕老人“孤獨死”,一定要以日本為戒,“孝敬父母不能只給錢”。
據了解,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fā)展時期,已有老齡人口近1.7億,占總人口數的12%以上,據全國老齡辦統(tǒng)計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屬于城鄉(xiāng)空巢家庭或類空巢家庭。而且,我國老齡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長,約為總人口增長率的5倍,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迅速擴大。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
換言之,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近日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多個地方對城鄉(xiāng)空巢老人的健康狀況調查中顯示,假牙護理不科學引起食欲不振,疾病增加,進而導致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等,是導致空巢老人健康狀態(tài)普遍不佳的首要因素。
據全國老齡辦統(tǒng)計,我國65至74歲年齡的老人,因各種原因缺失牙齒10顆以上占50.%;74歲以上人群,約四分之一(26%)的人已缺失所有牙齒,鑲配假牙者眾多,超過43.7%的老年人均鑲戴有活動假牙。
然而盡管如此,由于空巢老人自身信息閉塞和觀念保守,再加上兒女對老人生活關心不夠等因素,數十年來,老年人的假牙護理狀況并未得到明顯改善。多數鑲配有活動假牙的空巢老人,其假牙護理的方法,還停留在拿鹽水泡、拿酒精浸、拿開水煮、拿牙膏刷等不科學的“土辦法”上,對口腔健康的損害極其嚴重,非常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狀況。
專家表示,“空巢老人最容易孤獨,心理孤獨,健康缺席。空巢老人健康不佳的最大影響因素是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很大一部分是緣于假牙的問題,假牙護理方法不科學,清潔不徹底,消毒不全面,就會導致口腔產生異味,食欲降低,咀嚼疼痛,影響飲食,降低腸胃功能,甚至引發(fā)潰瘍、齲齒、牙周病、義齒性口炎、口腔癌等各種疾病,久而久之,后果非常嚴重。
年輕人如果真的孝敬父母,就不要只是以為給父母錢就能解決一切,還是要多回家陪陪父母,盡可能幫父母多做點實事,比如幫他們買些現成的假牙清潔片,帶他們去醫(yī)院做些相關的檢查等?!?/p>
?每次聊天要付給陪聊者10元左右,劉伯幾個月來已花了近千元“陪聊費”;
?有的陪聊者實際上是聽眾,聽老人回憶往事;
?找人聊天者不僅是阿伯,有的阿婆也想找人談心解悶。
最近,有報道西安市有的老年人為了排遣寂寞,竟然天天泡公園找年輕女性“陪聊”,只為圖個“快樂和關懷”。近日,記者專程到廣州市內的人民公園、海珠廣場、曉港公園等進行了“明察暗訪”,發(fā)現廣州老人找中青年女性陪聊天的現象,雖然不至于“明目張膽”,卻是遮遮掩掩,有點含羞答答。
遮遮掩掩的陪聊現象
一天下午在人民公園發(fā)現這里聚集的老人很多,有唱歌的、跳舞的、下象棋、打撲克的、打羽毛球的、逗狗的,其中混集了一些中年女性拎著小包,不停地穿梭在人群當中。每當有老人單獨坐的時候,這些在附近游蕩的中年女性馬上趨前與其搭訕,有的聊得十分“投入”,還不時發(fā)出笑聲,更有的陪聊女性還挺“熱情”地幫老人搓背、揉腿,其親熱程度有礙觀瞻。
一位經常到這里聊天的劉老伯,他說,他已經70多歲了,在廣州某運輸公司退休,居住在芳村區(qū),雖然衣食無憂,可是一個人很寂寞。兩年前老伴去世了,兒子忙工作經常跑深圳、珠海等地,女兒也出嫁到香港。他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外,剩下的時間就是獨自坐在沙發(fā)上,邊看電視邊打盹兒。長期獨守空巢的孤寂,使他變得焦慮不安。今年初,劉伯在人民公園里轉悠時,發(fā)現好多老人在聊天,有些老人聊完天后,還給陪聊的人一些錢。當時,他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花錢找個中年女性聊天實在面子過不去。但是,后來經不住整天對著空墻發(fā)呆的寂寞,他便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與一個40多歲的女士聊天,主要聊一些關于家庭、子女以及老人如何安度晚年的話題,后來還聊一些關于歷史的問題等,聊天后,感覺心情好多了。劉伯說,每次聊天后要付給陪聊者10元錢,幾個月來已花了近千元的聊天費,但是買到了好多快樂,也不覺得孤單了。
陪聊者不下雨也拿著雨傘
在曉港公園也發(fā)現有陪聊現象。曉港公園里有林蔭大道、湖水以及假山,寧靜的環(huán)境既吸引了老人們到這里活動,也引來不少從事陪聊的中年女性。記者發(fā)現這里有一個“奇特”現象,即使陽光明媚的天氣,不少從事陪聊的中年女性都帶著雨傘。原來,有些老人與陪聊女性的行為如情侶一樣親密,他們陪聊時,雨傘總是在前邊遮擋著的。
“和我聊天的老人,傾訴型的占了一半多,那些老人有滿肚子的話語,卻缺少一個聽眾,這時,與其說我是陪聊天,不如說是聽眾,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講自己的童年、自己年輕時的最自豪的事情,以及子女的趣事等,我則很認真地聽他們講,而那些動手動腳的老人只是少數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陪聊女子說。
在曉港公園里轉了一圈,看到一些老年人笑嘻嘻地和旁邊的中年女性在聊天。在湖邊一位戴著眼鏡的老伯向陪聊的中年女性交了錢就離開了。剛剛給“陪聊”人付過10元錢的滿頭白發(fā)的陳伯對記者表示:“這個人不行,聊了兩句就知道沒知識,而且也不是正經陪人聊天的,我不想浪費時間和心情。”據其稱,他一周來這里二三次,找人聊天,但一定要有知識,能談得來,否則只聊幾分鐘就打發(fā)對方走了。這樣的方式就像做生意一樣,誰也不欠誰的,大家兩清。
希望能生病讓兒子來陪聊
“真的很不適應這里的生活,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家住番禺麗江花園年近七旬的鐘老太表示:找人聊天不僅是男性老人,好多女性老人也很孤獨的。
鐘老太兩年前失去老伴,孝順的兒子和媳婦為了讓母親晚年享清福,特地從湖南老家把她接到番禺來,沒想到這享福卻成了享受孤獨。鐘老太原來在農村養(yǎng)成的習慣,一下子很不適應城市的生活。尤其是在老家的時候,鐘老太最喜歡和鄰居們一邊端著碗吃飯,一邊聊天,日子過得很開心。可自從來到番禺后,她住在三室一廳的房子里足不出戶,鄰居之間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兒子、兒媳忙工作,孫子上學住?!緪壅f愛笑的鐘老太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起來。“這么大的房子里整天都是我一個人,在家里找不到人說話,那種滋味別提多難受了。我也想出去玩玩,可人生地不熟,萬一有個閃失還讓兒子擔心?!?/p>
“其實,有時候也希望自己能天天生病,因為這樣的話,孩子們才會請假陪在我身邊,和我說說話?!辩娎咸ㄖ蹨I說。
幸福的晚年生活是相似的,但在空巢的家庭中―――寂寞老人各有各的寂寞
在對高壽老人的采訪中,記者時時感受到他們生活中的幸福和濃濃的親情。但同時,記者也接觸到許多空巢老人,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孤單和無奈,讓記者心酸不已??粘怖先酥笡]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種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我們叫做“獨居老人”,還有一種就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空巢老人。與高壽老人相比,這些人占據了老年人更大的比例,昨天,記者對他們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采訪。
孤寡老人:孤獨凄涼最難挨
孫秀雙老人今年84歲,老伴早逝,無兒無女的她獨身一人居住在市醫(yī)藥公司宿舍一套兩室一廳的單元房里。昨天上午,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堅強的老人幾次流出辛酸的眼淚。
孫秀雙老人雙眼患有白內障,對面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她還得自己買菜、做飯、洗衣,令人驚嘆的是,這位老人不僅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兩間屋子也收拾得井井有條,那一塵不染的桌椅、抻得平平展展的床單,就連健康的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與其他孤寡老人一樣,孫秀雙老人有著許多的無奈。老人年輕時沒有工作,她現在的全部收入,是政府發(fā)放的每月205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加上老伴生前單位每月50元錢的補助。水電費、吃穿用,全部生活開支都來自這255元。
如果遇上感冒發(fā)燒不舒服,她的辦法就是“抗著”,實在不行吃點感冒沖劑。如果病重不能做飯了,就沖點侄子們送來的奶粉。
“要是犯了心臟病,我也不打算治,抗不過去死了,我也就解脫了?!闭f到這,老人無神的眼里流出了渾濁的淚水。
記者點評:
孤寡老人是獨居老人中最無奈的群體,尤其是沒有工資及其他經濟來源的老人,更是經常陷入貧困和孤苦的境地。
好在,孤寡老人的境遇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逢年過節(jié),居委會、辦事處、區(qū)政府乃至市里的一些部門,都會組織人員前去慰問。平時,鄰居們對他們也非常關心,還經常有志愿者到家里來服務。以孫秀雙老人為例,她所在的華新社區(qū)居委會轄區(qū)里,她是惟一的孤寡老人,是居委會的重點幫扶對象,低保金送上門,有志愿者服務首先想到的就是她。但是,這些,能解決孤寡老人們全部的困難嗎?
獨居老人:日子真的好瀟灑?
74歲的霍大媽有五個兒女,全都在本市居住,孩子們也強烈要求她去自己家里居住,可她就是不肯?!白约阂粋€人挺好,和孩子們在一起不方便。”她隨手拿起一個茶杯,“比如,這個茶杯,我認為放在這里好,可他們認為放在那里好,怎么辦?”
一個人的日子怎么打發(fā)時光?鄰居們說,居委會組織腰鼓隊,霍大媽得知后,搬出自己的縫紉機,和其他幾位大媽一起,給腰鼓隊做演出服裝,一做就是幾天,不拿一分錢報酬。當然,這些事不是每天都有,閑下來時怎么辦?悶不悶?“悶什么?悶了就去大街上,那里有的是人?!?/p>
如果病了怎么辦?“小病自己看,大病找孩子們,我平時一分錢不花他們的,看病缺錢不找他們找誰?”
記者點評:兒女就在本市,可老人偏偏要獨自居住,如今,這樣的老人越來越多。
養(yǎng)兒防老,可這些老人為什么偏偏要獨居?一句“自己一個人很好”,瀟灑之中其實透著辛酸。從霍大媽的話里,記者能感受到她對兒女的愛和怨。
空巢老人:富足生活難遣孤單
劉大爺和劉大媽今年70多歲了,兒子在北京工作,女兒遠在美國,老兩口留守在石家莊的“空巢”里。
老兩口都是退休干部,退休金每月2000多元,兒女也都是高收入階層,不時給老人寄來一些高級保健品。在外人眼里,他們的日子過得挺滋潤。
走到哪里,老兩口都是大家羨慕的對象??墒牵l能想到,回到家里的老兩口,面對空曠的三室一廳,孤寂之感不時涌上心頭??吹絻鹤酉矏鄣臅?,摸著女兒甜笑的照片,老人心里好空虛。給孩子們打個電話吧,正是上班時間,他們都忙著,沒事沒情的打電話干什么
實在無聊了,他們也去兒女家走走,但他們說:“那不是自己的家,不能長住呀?!?/p>
記者點評:隨著外出工作的人越來越多,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加。通常,他們比普通老人的物質生活要好一些,在人們眼里,他們常常是羨慕的對象。但是,他們的寂寞,又有誰知道?
老人寂寞用法律能解決嗎
“‘常回家看看’如果獲得通過,成為法律條文,以后子女不??赐先耍先丝梢栽V諸法律,法院也會立案審理?!蹦暇┦星鼗磪^(qū)法院孫俠副庭長告訴記者,她一直在關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她說,老年人贍養(yǎng)案件,一般都是老人因兒女不給贍養(yǎng)費而對簿公堂,法官在判決或者調解后,通常會叮囑一句:“除了要贍養(yǎng)老人,更要?;丶铱纯窗。先烁枰裎拷??!?/p>
但這句叮囑,沒有任何法律強制力。該法院上世紀90年代初在省內率先設立老年人權益保障庭,至今無一位老人因子女不盡精神慰藉義務而訴諸法庭。去年,該庭共受理各類糾紛130多起,其中涉及老年人贍養(yǎng)的案件占10%。
“從道德上升到法律的層面,立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需要解決操作層面的問題?!笔∩缈圃荷鐣W研究所所長陳頤認為,“?;丶铱纯础比敕?,操作上的難度比較大。子女如果做不到,怎么追究?如果子女疏于探望問候,導致獨居老人死亡多日無人問津,可能還容易追究。但大多數情況下,很難追究。
孫俠非常樂見“常回家看看”入法,但“回家看看”什么頻率?什么方式?如何約束?畢竟涉及活生生的人,而對“意愿”及其行為的約束是最難的。她預計,即便是入法了,執(zhí)行起來,大多只會以調解形式解決。
省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方明說,道德約束靠輿論譴責和自律,但法律約束力在于有強制性。她把“?;丶铱纯础比敕ǎ瘸呻x婚案件中的“探視權”規(guī)定。她說,新《婚姻法》雖然有明確規(guī)定,如對方拒不執(zhí)行,法院可以強制執(zhí)行。但從實際執(zhí)行效果來看,探視權執(zhí)行十有八九不能到位?!斑@樣的規(guī)定入法,是一種‘無害條款’,但執(zhí)行起來,可能難度很大。這樣的無害條款太多的話,會影響國家立法資源?!?/p>
法律“搶戲”會否反而沖淡親情
70多歲的南京盲老人王映梅,和子女不住在一起。她難過時就會在床上喊兒子:“我頭昏啊,兒子也不來!”“我兒子不來哦,不帶我去看病哦。”記者了解到,其實老人40多歲的小兒子隔半個月就會來一次,但是老人覺得這還不夠。
“‘子女?;貋砜纯础瘜懭敕墒呛苡械览淼模侨绻欣先艘坏┎豁樞木鸵虼税炎优嫔戏ㄍ?,會不會把親情搞淡了?”陸先玲說,“老小老小”,老人往往很孩子氣,因為生活面狹窄,會一時想不開、意氣用事,如果鬧上法庭,一旦矛盾激化,雙方感情就更淡了,臉皮撕破了,想恢復就不容易了。
據一家網站調查,48%的網民認為,父母可以起訴子女,要求他們“常回家看看”;同時41%的人認為,感情不能勉強,被強迫的關懷不會帶來溫暖。
“現代中國人比較喜歡的方式是:兩代人就近居住,彼此互相幫助?!笔±淆g委副主任牛飚認為,“?;丶铱纯础背梢?,但寫入法律可能就會缺少人情味了。眼下,有很多父母和年輕人住在一個社區(qū),一棟樓、甚至門對門,這樣既互相幫助,維護了尊老愛幼的倫理,又適應了兩代人各自的需求,保持著和諧的代際關系。我省3年內要新增6000個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這些老人的“家”,不是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有人際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yǎng)老和精神養(yǎng)老的社會環(huán)境。
網友看法:
tanchishu:為什么?本來子女就應該要承擔的責任,還要立法,感覺中國的子女們都好失職呀!悲哀!
shankka:有幾個老人真會告自己不回家的子女?
嬌嬌說我是藝術家:子女要?;丶铱纯醇{入了老年法。但是不要來的時候兩手空空,走的時候把家掏空。
晶晶晚安:現在老年法里規(guī)定了子女必須常回家看看……給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敲個警鐘……挺好的。
jiaopfei: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不知道你是什么心情。當對老人的最起碼的關愛也要寫入法律才得以約束的時候,作為子女的,是不是多少該有些羞愧?
感謝閱讀養(yǎng)生路上網養(yǎng)生人群頻道的《老人的寂寞公車情結》一文,本文由我們優(yōu)質撰寫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養(yǎng)生路上能幫上忙,也同時希望您繼續(xù)閱讀我們?yōu)槟臏蕚涞摹?a href="/laorenyangshengdecai/">老人養(yǎng)生的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