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肺防燥養(yǎng)肺臟
養(yǎng)陰潤燥健胃的冬季養(yǎng)生食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查L壽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養(yǎng)生,生活質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養(yǎng)生的人。面對四季養(yǎng)生紛繁的話題,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養(yǎng)肺防燥養(yǎng)肺臟,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中醫(yī)理論認為“肺與秋氣相應”,“燥為秋季之主氣”,所以,從傳統(tǒng)養(yǎng)生的角度講,秋季養(yǎng)生的重點是保養(yǎng)肺臟和注意預防“燥邪”對人體的侵害。秋季,是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金黃色的田野,紅黃綠相間的果園,漫山的紅葉,碧綠的河水映照在藍天白云之下,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但進入秋季以后,天氣逐漸涼爽干燥,一方面使人有秋高氣爽的舒適感覺,一方面干燥的氣候對人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危害。中醫(yī)理論認為“肺與秋氣相應”,“燥為秋季之主氣”,所以,從傳統(tǒng)養(yǎng)生的角度講,秋季養(yǎng)生的重點是保養(yǎng)肺臟和注意預防“燥邪”對人體的侵害。秋季的精神養(yǎng)生方法
秋風蕭瑟,草木凋零,自然界的景象容易使人產生“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覺,特別是老年人更容易引起凄涼,垂暮之感,回憶起自己的坎坷人生,往往觸景生情而產生悲秋的情感,輕則情緒憂郁低落,重則引發(fā)疾病。中醫(yī)的五行學說認為,人體的肺屬金,而秋亦屬于金,兩者相應,肺在志為悲,故秋季的悲傷情緒對人體健康有明顯的影響。所以,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強調,秋季精神養(yǎng)生的重點是避免悲傷情緒,讓自己精神狀態(tài)始終保持樂觀愉快。
“日出東海落西山,喜也一天,悲也一天。”每天24小時,大自然對每個人都非常公平,不多給誰一分,也不少給誰一秒。但如何支配自己的24小時,每個人都各有不同。是讓自己的24小時生活在幸??鞓分?,還是生活在煩惱悲傷之中,就需要靠個人修養(yǎng)和情緒調節(jié)了。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心情。其實,好心情與壞心情主要是靠自己去感覺、去體驗的。如果仔細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擁有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卻沒有的。如果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擁有的東西,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如果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就會有一種壞心情。
作者楊力在一篇《平凡最好》的短文中寫到:“因為我平凡,我便有名人的煩惱。出門在外,我不會有太多的顧慮,站姿坐相,衣著打扮,顰笑言語,我都能隨心所欲。我就是我自己,因為平凡,別人也不會有太多的在意。而名人不同,他們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有時并不能代表自己。因為我平凡,所以我活得隨意逍遙,知足常樂。春天去踏青,夏天去游泳,秋天去郊游,冬天去滑冰。更有閑暇,便讀書寫字,品茶聊天,不憂不愁,不亦樂乎……平凡真好!平凡最好!”文字不多,一種開心愉快的好心情躍然紙上。其實,無論是名人還是凡人,都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平常而樂觀的好心情。
道家有云:“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睙o憂和知足是情感上的主觀印象,是自我內心世界調節(jié)的結果。人生在世誰能無憂,大千世界何謂知足,無憂和知足的感覺只能靠自己去體驗,去感受。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陽光和歡樂。用這樣的心情來迎接秋天,去登高望遠,去收獲果實,借秋季的美景以抒發(fā)情懷,陶冶情操,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調節(jié)了情緒,對增強健康無疑是有益的。
秋季的起居養(yǎng)生方法
中醫(yī)學的典籍著作《黃帝內經》在論述四季的養(yǎng)生方法時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币馑际钦f,在秋季的三個月里,作息時間要如同雞一樣,早睡早起。早睡(指晚10點左右),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指早晨6點左右)以順應陽氣的舒張。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人體的防御能力,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適當調節(jié)居室的濕度,預防燥邪對人體的侵害。眾所周知,人們常用“相對濕度”(即空氣中實際水汽含量與同溫度下的飽和濕度的百分比值)來表示空氣中所含的水汽。一般來講,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濕度是40%~60%。由于秋天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小,空氣的潮濕程度低,其相對濕度也隨之下降。當空氣的相對濕度低于40%時,人們就開始感覺干燥而不舒服,而低于30%時,人體的皮膚、鼻腔和口腔黏膜的水分很快被蒸發(fā)掉,會明顯地出現(xiàn)皮膚干澀粗糙,鼻腔干燥疼痛和口燥咽干,大便干結等現(xiàn)象。
在居室內養(yǎng)一些花草或觀賞魚,除可美化環(huán)境,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外,還能夠增加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另外,在室內地板上適量地灑些水或使用空氣加濕器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氣濕度。
中醫(yī)認為皮膚為肺的外圍屏障,秋燥最易傷皮(膚)。秋季皮膚的養(yǎng)護首先要補充水分,多洗溫水浴,浴后抹些護膚品。洗澡按摩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肺和皮膚氣血流暢,皮膚充滿活力,從而潤膚益肺。
秋季的飲食養(yǎng)生方法
秋季飲食養(yǎng)生的總原則是:①飲食品種多樣化,葷素合理搭配;②多吃清涼多汁的蔬菜水果:③適當?shù)卦黾拥鞍踪|食物的攝入:④適量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
在干燥的秋季,適量地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對預防秋燥是有益的。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包括黃瓜、西紅柿、冬瓜、百合、白蘿卜、胡蘿卜、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大棗等。
加強飲食營養(yǎng),多攝入些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美容維生素”,以保持肌膚的活力和健美。日常飲食中要忌食油膩厚味,特別要少吃辣椒、花椒等辛熱之品,也不宜吃燒烤食物,以防助燥。
秋季的自我按摩養(yǎng)生方法
1、壓揉承漿 承漿穴在下唇凹陷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口腔內會涌出津液。糖尿病患者用力壓揉此處10余次,口渴感即可消失,在不缺水的情況下,可不必反復飲水。這種津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可使老人面色紅潤。
2、按摩鼻部,以開肺竅 中醫(yī)認為,肺開竅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對冷空氣異常敏感,秋天冷風一吹,就傷風感冒,經久難愈。初秋即應堅持用冷水洗臉,并按摩鼻部,有助于養(yǎng)肺。方法為:①摩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用手指在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50次,可增強鼻的抗寒力,亦可治傷風,鼻塞等。②浴鼻:每日早、晚將鼻浸于冷水中,閉氣不息,換氣后再浸入:亦可用毛巾浸冷水后敷于鼻上,堅持至寒冬。
3、揉腹排便 秋季氣候干燥,大便也會干結難排,有許多人甚至數(shù)日一解或用藥物來維持大便通暢,結果造成習慣性便秘。按摩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通便方法,這種方法可在晚上睡覺前或清展起床前進行。具體操作方法是:身體仰臥,先將兩手掌心摩擦至熱,然后兩手疊放在右下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共按摩30圈。
4、咀嚼鼓漱 展起和睡前,做上下腭運動。然后閉嘴,舌抵上腭,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咽下。咀嚼時,胃腸血流量增加,可抵御秋季涼氣對胃腸的損傷。
相關推薦
導讀:秋燥養(yǎng)肺吃什么?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癥狀是秋燥的表現(xiàn),想要防治秋燥,滋陰潤肺的食物不能少。那么秋燥養(yǎng)肺吃什么呢?下面小編推薦十種食物。
秋燥養(yǎng)肺吃什么?
秋燥是人在2020秋季感受燥邪而發(fā)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干燥的癥狀,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秋燥易傷肺,想要緩解秋燥,首先要多吃養(yǎng)肺的食物,那么秋燥養(yǎng)肺吃什么呢?
1、南瓜
多吃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的食品,可以有效改善秋燥癥狀,南瓜是最值得推薦的應季食品。南瓜富含胡蘿卜素,由人體吸收后可轉化為維生素A,南瓜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能促進腦垂體荷爾蒙正常分泌。
2、百合
百合從外形上就很像我們的肺,都是一片一片的,而且百合的口感也是非常不錯的,2020秋季天氣干燥,人也很容易燥,多吃百合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百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中藥。
3、銀耳
又稱白木耳,銀耳味甘淡、性平,無毒,入肺、胃、腎三經,具有生津潤肺、益氣活血、滋陰養(yǎng)胃、補腦強心的作用,適用于肺熱咳嗽、肺燥干咳、胃腸燥熱、便秘等癥。
4、梨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yǎng)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其所含糖類有果糖和葡萄糖等,具有保肝、助消化、促進食欲的作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zhèn)靜的作用。
5、山藥
山藥有著滋養(yǎng)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腹瀉的功效。但是除了這些效果,它其實還有著補脾氣,益胃陰這樣的效果,甚至在《本草求真》中也這樣寫到過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肺藥宜炒黃用。對于2020秋季這樣的季節(jié)來說,山藥正是潤肺祛燥的絕佳食品!
6、鴨肉
鴨肉可以滋陰潤肺,常被稱為肉類中的金秋第一滋補佳品。適用于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發(fā)低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佳。同時適宜營養(yǎng)不良,產后病后體虛、盜汗、遺精,婦女月經少、咽干口渴者食用。
7、菠菜
菠菜味甘辛、性涼,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葉酸、鐵和鉀,具有補血止血、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利五臟和通血脈的功效。菠菜中的核黃素還能治療秋燥引起的癥狀,比如皮炎、口角潰瘍等。
8、蓮藕
蓮藕入心、脾、肺經,吃法不同,功效不同。生藕性味甘、寒,有消瘀清熱、除煩解渴、止血健胃之功效;熟藕有補心生血、健脾開胃、滋養(yǎng)強壯之功用;煮湯飲用能通利小便、清熱潤肺。
9、黑芝麻
黑芝麻中蘊含豐富的維生素E,2020秋季中的它對肌膚的潤作用更是不可忽視。它對肌膚中的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有滋潤作用,從而能改善、維護肌膚的彈性;除此之外,黑芝麻還能促進肌膚內的血液循環(huán),使其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物質與水分,從而能達到柔嫩與光澤雙重效果。
10、蜂蜜
《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有五功: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常服用蜂蜜,可以防止秋燥對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yǎng)肺的作用。
Ok提醒,2020秋季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切勿在2020秋季過多地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寒露以后,我國北方呈深秋景象,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有些地區(qū)會出現(xiàn)霜凍,加之這期間雨水漸少,天氣干燥,于是就有了金秋之時,燥氣當令的說法。如調養(yǎng)不當,人體會常常出現(xiàn)咽干、鼻燥、皮膚干燥等一系列的秋躁癥狀。另外,中醫(yī)強調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當天氣變冷時,人體內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故此時應以保養(yǎng)陰精為主。
因此,養(yǎng)生專家建議這個時節(jié)的飲食調養(yǎng)應以滋陰潤燥為宜,在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注意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提子等水果。
此外,專家還強調,精神調養(yǎng)也不容忽視,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一些人時常產生惆悵之感,容易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或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yǎng)樂觀豁達之心也是暮秋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進入到立秋之后,天氣就會變得慢慢的涼爽,這個是很多人都會有所感覺到的,這個節(jié)氣的到來說明炎熱的夏天即將要過去了,將會迎來秋天。雖然說秋天是到來了,但是天氣還是比較熱,特別是在南方,秋天跟夏天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立秋養(yǎng)生最重要還是養(yǎng)肺是關鍵,秋天天氣干燥,容易患上呼吸系統(tǒng)疾病,所以重在養(yǎng)肺。
中醫(yī)認為人應與天地相應,天人相應即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季節(jié)養(yǎng)生和時令養(yǎng)生就是其中之一。秋風送爽,酷暑漸消,立秋一過,氣候將逐漸轉涼。人們經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 人極易倦怠、乏力等身體不適,所以秋季亦應特別重視養(yǎng)生保健。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yǎng)體內陰氣成為立秋之后的養(yǎng)生之重。
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之后15天內、處暑之前仍處在二伏和三伏期內,此時天氣仍悶熱,暑氣難消,故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此時出現(xiàn)的高溫天氣就是所謂的“秋老虎”。所以,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溫。但立秋以后,早晚天氣偏涼,立秋的風比夏季風涼爽,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此時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里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身體虛弱者,還要經常喝點姜茶。
綜上所述,到秋天之后天氣就會慢慢的轉涼,此時人們就應該注意了,需要注意保暖是非常的關鍵,特別是晝夜溫差比較大的情況下,是非常容易患上疾病。其中最容易患上就是肺部疾病,也就是呼吸道疾病。多是由于秋天天氣比較干燥,若是不注重養(yǎng)生的話,就非常容易患上疾病,所以這一點就應該注意才是最關鍵的。
秋季多數(shù)病皆源于氣候干燥。秋燥易傷津耗氣,很容易導致上火的癥狀。隨著秋燥降臨,各種上火癥狀只會有增無減。現(xiàn)代人經常熬夜本身就具有“陰虧陽亢”而產生陰虛內熱的癥狀。一遇到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情緒很容易崩淡,出現(xiàn)抑郁、焦躁、失眠等問題。秋季調肺,藥物調養(yǎng)應重在清燥益氣生津。
中藥調養(yǎng)以清潤為總則
1、清燥益氣生津:秋季陽氣漸衰,陰氣漸盛,氣候干燥,多風多塵。秋燥易傷津耗氣,藥物調養(yǎng)應重在清燥益氣生津,如選用桑葉、桑自皮、蘇葉、太子參、西洋參等藥物進行配方調治。
2、滋陰潤肺濡腸:肺為嬌臟,與秋令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初秋多溫燥,深秋多涼燥。秋令宜選用具有滋陰潤肺濡腸的藥物進行配方調治,如百合、批把、蜂蜜、沙參、麥冬、胡麻仁、阿膠、玉竹、生地、玄參、白芍、瓜簍仁、天花粉、甘草等。肺燥腸秘、肺氣不降則咳嗽、氣喘,應配合潤燥化痰止咳的中藥,如杏仁、枇杷葉、紫苑、款冬花、半夏、瓜蔞皮、陳皮、浙貝母、川貝母、白芥子、萊服子、蘇子等。
3、兼顧健脾補腎:中醫(yī)認為,肺在五行中屬金。根據(jù)五行相生的理論,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腎)。因此,秋季在調理肺臟功能的同時要兼顧脾腎兩臟。健脾益肺的有黃芪、黨參、人參、白術、蓮子、大棗等;補腎納氣、斂肺平喘的有核桃、白果等。在秋季還可通過選擇性應用這類中藥進行適當配伍做成中藥調養(yǎng)便方、藥膳食用。
秋季潤燥養(yǎng)肺的補肺藥膳
l、益胃湯
做法:沙參10克、麥門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5克、冰糖30克,水煎分3次服,或當飲料服用。
功效:用于肺津損傷之于咳,咽于日燥。
2、貝梨膏
做法:川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膠500克,共蒸熟。每次10克,日服2次。
功效:可滋陰潤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帶血、鼻中出血。
3、八仙膏
做法:生藕汁、生姜汁、梨汁、蘿卜汁、白果汁、竹瀝、甘蔗汁、蜂蜜各等份,將各汁和勻,蒸熟后用玻璃瓶貯存,任意食之。
功效:有生津養(yǎng)肺、清熱化痰之功效。
立秋已經如期而至,涼爽的秋天終于到來了,不過由于我們的身體在夏季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加上之前一直吹空調和喝冷飲,體內堆積了很多寒濕邪氣,所以在秋季我們應及時給身體補充能量,幫助排出邪氣,以避免各種虛寒癥狀。秋季養(yǎng)生重在清養(yǎng)和防秋燥,為了能在下一個季節(jié)到來前調養(yǎng)好身體,小編建議大家可以這樣做。
進入秋季以后,我們應休息收養(yǎng)防燥。秋季氣候變得干燥。燥邪可導致皮膚、毛發(fā)干枯,肺燥咳喘、腸燥便秘等等。所以,應該從立秋時節(jié)就進行滋陰潤燥的調理。燥是秋的主氣,秋季人體極易受燥氣侵襲而傷肺,口干舌燥,咳嗽少痰,鼻子出血都是秋燥的表現(xiàn)。立秋之后,飲食上要以防秋燥為主,多食發(fā)散之物,如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一般選用的食物和中藥包括銀耳、蓮藕、梨、木耳、百合等,以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燥。
在秋季,想要預防各種疾病的發(fā)生,不妨通過經絡按摩來進行調養(yǎng)。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人體的經絡遍布全身,連通臟腑、肢體,平時多活絡經脈,可以抗疲勞,使身體保持活力。
不同于夏季,秋季的晝夜溫差是比較大的,人的脾胃容易在冷熱刺激中發(fā)生不適,此時祛暑滋陰非常關鍵。中醫(yī)養(yǎng)生中提倡立秋開始每天早晨喝粥,可滋陰健脾。不要一味追求清涼,應順應節(jié)氣變化做出調整。立秋后秋老虎來襲,天氣可能依舊炎熱,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立秋過后要謹記秋瓜壞肚。秋季以收為原則,不論西瓜、香瓜或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在看完文章的介紹后,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秋季如何養(yǎng)生了吧?,F(xiàn)在才剛剛入秋,各方面都需要我們慢慢調養(yǎng),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所以大家在平時不妨根據(jù)文中介紹的方法來做,以達到更好的養(yǎng)生效果。此外由于用的在上一個季節(jié)養(yǎng)成了晚睡早起的習慣,這種習慣并不適用于秋季,因此大家應稍作調整,做到早睡早起,以防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