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ndadi.net - 春季艾灸養(yǎng)生的方法如下】
每當人們在吃完飯以后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腹部有些脹痛,這是由于自己胃部的消化不是那么好,而直接導致自己吃的食物沒有辦法徹底地進行消化,所以就產(chǎn)生了腹脹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去促進消化的,一般來說都是艾灸自己腹部的一些穴位,還需要去反復的施灸。
艾卷灸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zhì)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干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y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cè),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diào)節(jié)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zhuǎn)施灸。
溫針灸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nèi)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diào)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以上這篇文章就為大家詳細講解了艾灸治療腹脹的方法,通常來說都是使用溫針灸的,因為溫針灸的話是針刺和艾灸相互結(jié)合的一種方法,所以效果就會更加好的,還可以讓自己有一定的通便排毒的效果。
編輯推薦
當生活壓力非常大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頭疼,還有的人們會因為頭疼而導致失眠的,這樣長期的失眠下去就會讓自己的身體出現(xiàn)亞健康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去緩解頭疼的,通常來說都是采取中西結(jié)合的方法,而中醫(yī)的療法大多數(shù)都是喝中藥的,但是有些人不是很愿意喝中藥,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凹陷處,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guān)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處,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二掌骨中點取穴,輕壓有微痛感。
【施灸方法】:溫和灸。手執(zhí)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皮膚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每周灸3~4次。
【功效】:止痛,對治療前額疼痛特別有效。
陰陵泉穴
【取穴方法】:陰陵泉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nèi)側(cè),膝下脛骨內(nèi)側(cè)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在膝蓋內(nèi)側(cè)橫紋上方會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在該骨的下方的內(nèi)側(cè)會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按壓時會感到劇烈的疼痛.
【施灸方法】: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執(zhí)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皮膚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chǎn)生紅暈為止。
【功效】:聯(lián)絡(luò)氣血,補陽益氣,對治療偏頭痛特別有效。
通過本文就是向我們詳細講述了艾灸治療頭疼的方法,當艾灸的時候一定要使用溫和灸的,因為頭部的皮膚是比較脆弱的,不能夠使用太燙的,主要是能夠感到舒適的,基本上艾灸的時間都是在十分鐘左右的。
現(xiàn)代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但是也逐漸出現(xiàn)了大家生病的時候尊崇西醫(yī)而忽略了博大精深的中醫(yī)療法。大家也許覺得咳嗽吃藥就可以,但是卻不知道是藥三分毒。今天我們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下艾灸治療咳嗽的一些治療方法吧。
入秋天氣漸涼,早晚溫差變大,溫度降低容易使人感冒。一些人感冒后出現(xiàn)反復咳嗽的現(xiàn)象,打針、輸液、吃藥效果不明顯,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煩惱,這時不妨試試針灸,有的時候比起打針吃藥的常用療法可能更有效。
艾條灸法
點燃艾條靠近穴位3~5分鐘。若皮膚感覺發(fā)疼可晃動艾條,增減艾條與皮膚的距離。若艾條沒有用完,在艾條燃燒端滴幾滴水熄滅艾條,防止意外情況發(fā)生。
在艾灸之前推按這些穴位,可以增強療效。具體方法為:大拇指指尖按壓雙側(cè)列缺、尺澤穴,每個穴位15~30次;用食、中二指端按揉肺俞穴約15~30次;用兩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緣向下分推,約分推30~50次。
大便經(jīng)常稀或較軟者,可配合服用參苓白術(shù)散;晨起可用淡鹽水漱口潤咽喉。
秋天早晚溫差大,很容易感冒。家里常備一些艾條,可以在室內(nèi)點燃用做殺菌消毒,也可以常做一些穴位的艾灸,無病防病,有病治病。尤其是女性,更要常備一些與艾有關(guān)的東西,比如艾葉、艾絨等。艾葉可以用來泡水洗腳,以驅(qū)寒;艾絨可以用來做個坐墊,預防婦科疾病。這些方法簡單易行,對身體還沒有什么傷害和副作用,好處多多。
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關(guān)于艾灸治療咳嗽方法 的一些知識,生活中還是要多多注意身體,保持衛(wèi)生,定期檢查身體,生活作息要規(guī)律,飲食要均衡。一旦發(fā)現(xiàn)身體出現(xiàn)不適癥狀還需要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艾灸在治療很多疾病當中都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很多人都覺得艾灸這種方法是萬能的,可以治療所有的疾病,但其實還是要根據(jù)自己患上疾病的原因來進行判斷的,有些疾病艾灸也是沒有辦法去治療的,不過發(fā)燒這樣的疾病艾灸的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那么到底艾灸應該怎樣去治療發(fā)燒呢?
感冒應當是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最多和最頻繁的疾病,這種疾病不分年齡、不分時間地點,得了感冒后人們感覺頭痛、鼻塞、咳嗽、發(fā)燒,渾身酸痛無力,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實感冒可防可治,使用艾灸防治感冒是很有效果的。
使用艾灸預防感冒,可以采取直接灸或溫和灸的方法,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為主,選用的穴位為足三里、關(guān)元、大椎、風門。平時每月的第一周堅持每天灸1次,每次溫和灸20分鐘,直接灸20壯,這樣可以確保一個月內(nèi)身體強壯,避免感冒。
治療感冒,采取溫和灸的方法,選取的穴位為大椎、風門、足三里、肺俞、風池。每個穴位灸15到20分鐘,每天1到2次,在灸時,如果鼻子不透氣可以加灸迎香穴,如果咳嗽就加灸天突穴,如果頭痛再加灸太陽穴。
艾灸防治感冒取穴不多,操作起來也很方便,家中只要備上一些艾條,就可以自我進行溫和灸。除了堅持艾灸外,平時也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飲食要清淡,生活要規(guī)律,堅持戶外活動和鍛煉,不斷增強防御外寒的能力,才能讓感冒真正的遠離自己
一般艾灸退熱,可以取穴:大椎穴,肺俞穴,身柱穴,風門穴。
灸大椎穴,風門穴,肺俞穴,身柱穴
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jié)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風門穴:風門穴位于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
肺俞穴: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 屬膀胱經(jīng)。取定穴位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shù)谌刈导幌拢笥遗蚤_二指寬處。
身柱穴: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這篇文章就為大家詳細講述了艾灸治療發(fā)燒的方法有哪些,其實艾灸在治療感冒發(fā)燒的時候需要艾灸的穴位并不是很多的,只要是一般的艾灸都是可以達到退熱的效果,但除了堅持艾灸以外,人們還需要注意自己平常的飲食。
歡迎您閱讀養(yǎng)生路上的養(yǎng)生常識頻道《艾灸治療腹脹的主要方法》一文,希望我們精心撰寫的養(yǎng)生內(nèi)容能獲得您的喜歡,同時我們也準備了豐富的“春季艾灸養(yǎng)生的方法如下”專題供您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