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層的鑒別
水穩(wěn)層冬季養(yǎng)生。
“養(yǎng)生乃長壽之伴侶,健康是長壽的朋友。”社會不斷發(fā)展,養(yǎng)生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性的話題,很多人身體不好,和他們不注重養(yǎng)生有關(guān)系。有沒有更好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花層的鑒別,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指礦物藥材信石中以紅、黃、白、褐等色相間夾雜而成的花紋。
傳統(tǒng)醫(yī)藥學中以礦物組分為主的藥材,包括大量無機礦物和少數(shù)自然產(chǎn)出的有機礦物或有機巖(如琥珀、地瀝青)以及人工制品。在傳統(tǒng)醫(yī)藥學中,礦物藥單味藥品種少于植物藥和動物藥,常用的有幾十種;在成方、制劑中,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不同國家(各民族或地區(qū))各有其傳統(tǒng)的礦物藥材。
根據(jù)礦物藥的來源不同、加工方法及所用原料性質(zhì)不同等,將礦物藥分為三類。原礦物藥:指從自然界采集后,基本保持原有性狀作為藥用者。按中藥分類規(guī)律,其中包括礦物(如石膏、滑石、雄黃)、動物化石、(如龍骨、石燕)及以有機物為主的礦物(如琥珀)。
礦物制品藥:指主要以礦物為原料經(jīng)加工制成的單味藥,多配伍應用(如白礬、膽礬)。
礦物藥制劑:指以多味原礦物藥或礦物制品藥為原料加工制成的制劑。中藥制劑里的丹藥即屬這類藥(如小靈丹、輕粉)。
礦物制品藥與礦物藥制劑雖均屬加工制品,但前者多是以單一礦物為原料加工制成,以配合應用為主而很少單獨應用,后者多半以多味原礦物藥或礦物制品藥為原料加工制成,以單獨應用為主而很少配合應用。
采用這種分類方法一則是中藥歷代就有這種分類的趨向,二則是為便于今后進一步分別研究;加快礦物藥發(fā)展的步伐。如原礦物藥性質(zhì)、產(chǎn)出主要與地質(zhì)學科聯(lián)系密切,礦物制品藥有的與化工部門產(chǎn)品是同出一源(如鉛丹),而礦物藥制劑主要屬于無機化學領(lǐng)域。
這樣分類后,主要礦物組份相同的單味藥列為一味,而次要(或微量)元素不同或物理性狀不同的將分列為不同單味藥。
這樣分類,并不排斥研究或應用礦物藥的不同學科依各自的目的作出不同的分類。如藥物學尚可按礦物藥的功能分為清熱解毒藥、利水通淋藥、理血藥,潛陽安神藥、補陽止瀉藥,消積藥、涌吐藥、外用藥等;或從礦物藥的主要陽離子種類劃分為汞化合物類、鐵化合物類、鋁化合物類、銅化合物類、鋁化合物類、砷化合物類、硅化合物類、鈣化合物類、鎂化合物類、鈉化合物類等。
Ys630.com相關(guān)知識
指人參播種后第二年生出的二枚三出復葉,稱三花。
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于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
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
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
人參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貴,主要與它的藥用價值有關(guān)。在很早的醫(yī)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認為,人參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人參極為推崇,認為它能治男婦一切虛癥。幾千年來,中草藥中人參都被列為上品。
對花蘆指多年生的山參莖基左右交錯,層迭相對而生。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
[主治]:
1、婦女崩漏,產(chǎn)后暴脫,久虛不復。崩漏是指婦女不在行經(jīng)期,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xù)下血淋漓不斷。以突然出血,來勢急,血量多的名崩。來勢緩,血量少,淋漓不斷的名漏。其病因主要是血熱、氣虛、肝腎陰虛。
2、早泄滑精,陰虛盜汗,眩暈頭痛。早泄,其病理的關(guān)鍵在于腎不藏精,致使精液遺泄。夢遺屬于陰虛火旺者多,滑精屬于腎虛不固者多。
3、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
生人參(白參、野山參),性溫,稟性醇正,無剛烈氣象,是以補氣滋養(yǎng)陰津,尤其獨步。若陰虛之體,相火易升,則宜用生人參,不宜用紅參?!对鲁厝藚鳌罚喝藚⑸脷鉀觥⑽犊喽a陰。
注:婦女經(jīng)期停服,忌食蘿卜、濃茶。
現(xiàn)今,野山參屬于挖一棵就少一棵,因此其價值越來越高,請大家在購買是注意是否是真的野山參,以免被騙。
一般的純正野山參都要經(jīng)過權(quán)威檢驗部門的鑒定,目前比較權(quán)威的檢測鑒定部門有國家參茸質(zhì)檢中心和農(nóng)業(yè)部參茸質(zhì)檢中小以及農(nóng)業(yè)部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及制品質(zhì)量檢測中心。
一般這些鑒定單位鑒定的山參憑鑒定編號在網(wǎng)上都可查詢到對應的編號和照片,可以放心購買。每一種山參只有一個,所以絕對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山參的。
五爪金龍花的藥用價值
五爪金龍花,中藥名。為旋花科番薯屬植物五爪金龍Ipomoea cairica (L.) Sweet的花。植物五爪金龍,分布于我國臺灣、福建、廣東及其沿海島嶼、廣西、云南等地。具有止咳除蒸之功效。主治骨蒸勞熱,咳嗽溢血。
五爪金龍是管花目、旋花科、番薯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俗名番仔藤、掌葉牽牛。一般是生長在山上。葉子類似掌狀,有5~7個裂痕,大小約3~10厘米;花呈漏斗狀,大小約4~6厘米,有5個雄蕊,花期以夏季最盛。原產(chǎn)熱帶非洲和亞洲,生長于全日照以及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平地,山地路邊灌叢,向陽處,有很強的攀爬能力。全株或根具醫(yī)藥功效,可涼血活,壯筋骨;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腫痛,閉經(jīng)。
五爪金龍水抽提液對植物的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并且水抽提液對受體植物的作用表現(xiàn)出在高濃度下的抑制和低濃度下的促進,這一特征與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作用特征極為相似。
其塊根可供藥用,外敷熱毒瘡,有清熱解毒的效果,葉和果也有藥用。
別名:五爪藤、五爪龍、燈籠草、小紅藤、雪時高、小五爪金龍、五虛下西山、紅葡萄、烏蘞莓、月烏雞。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五爪金龍的花。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
功能:祛風除濕;接骨續(xù)筋;散瘀消腫。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筋傷;水火燙傷;無名腫毒;皮膚濕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調(diào)敷。
五爪金龍花的副作用
虛寒者禁服。
五爪金龍花的醫(yī)學記載及附方
醫(yī)學記載:
1、《泉州本草》:“甘、寒,無毒?!?/p>
2、《云南中草藥》:“接骨生肌,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腫痛,閉經(jīng)?!?/p>
3、《云南中草藥選》:“涼血活血,壯筋骨,消腫止痛。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火燙傷,皮膚糜爛?!?/p>
4、《南寧市藥物志》:“清熱利尿。治肺熱咳嗽。根、葉,搗爛外敷,治癰瘡。”
5、《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通淋利小便。治淋癥,水腫,外敷癰疽腫毒?!?/p>
6、《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禁服。”
附方:
1、治骨蒸勞熱盜汗:五爪金龍花(干)十四朵,合老母鴨一只燉服。
2、治咳血:五爪金龍花(鮮)十四朵,煎湯調(diào)蜜服。
貝殼又稱介殼。系軟體動物所特有的無生命性質(zhì)的結(jié)構(gòu),有保護作用,為外套膜的分泌物所形成。
貝殼的數(shù)量、形狀和結(jié)構(gòu)變異極大,有的種類具有1個呈螺旋形的貝殼(如蝸牛、螺、鮑);有的種類具有2片瓣狀殼(如蚌、蚶)。
有的種類具有8片板狀貝殼,呈覆瓦狀排列(如石鱉);有的種類的1塊貝殼被包入體內(nèi)(如烏賊、槍烏賊);有的種類貝殼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zhì)素。
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zhì)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zhì)素構(gòu)成。
中層為棱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棱柱狀的方解石構(gòu)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內(nèi)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
指白術(shù)根莖頂端下陷的圓盤狀莖基或芽痕,與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較大瘤狀突起形成的云朵狀,稱云頭?;蛞蛐瓮缫猓址Q如意頭。
白術(shù)多年生草本,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白術(shù)是我國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具有悠久的生產(chǎn)栽培和應用歷史,原名術(shù),包括蒼術(shù)在內(nèi)?!稜栄拧返裙偶杏杏涊d。藥用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載,以術(shù)等二味藥煮水二斗成湯,藥浴法治療,對炙瘍有治療作用。清康熙年間由浙江于潛引入江西,十八世紀中葉傳入湖南。
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據(jù)杭州藥材試驗場觀察白術(shù)在氣溫30℃以下時,植株生點速度隨氣溫升高而加快,如氣溫升至30℃以上時生長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長以26-28℃為最適宜。白術(shù)較能耐寒,在北京能安全越冬。白術(shù)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格,但在苗期適當澆水。
如此時干旱,幼苗生長遲緩,但高溫高濕季節(jié),應注意排水,否則容易發(fā)生病害。生長后期,根狀莖迅速膨大,這時需保持土壤濕潤,如土壤干燥對根狀莖膨大有影響。白術(shù)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酸性的黏壤土、微堿性的沙質(zhì)壤土都能生長,以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鹽堿地種植。育苗地最好選用坡度小于15~20度的陰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較瘠薄的地為好,過肥的地白術(shù)苗枝葉過于柔嫩,抗病力減弱。
白術(shù)不能連作,種過之地須隔5~10年才能再種,其前作以禾本科為佳,因禾本科作物無白絹病感染(小麥、玉米、谷子)。不能與花生、元參、白菜、煙草、油菜、附子、地黃、番茄、蘿卜、白芍、地黃等作物輪作。
隨著市面上黨參的越來越多,也就伴隨著好多劣品出現(xiàn)。那么如何鑒別黨參的好壞呢?今天來給大家說說。
黨參的鑒別
① 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cm~35cm,直徑0.4cm~2cm.
② 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習稱獅子盤頭、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
③ 根頭下有致密的環(huán)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huán)狀橫紋少或無,④ 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
⑤ 質(zhì)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色至淡棕色,木質(zhì)部淡黃色。
⑥ 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素花黨參直徑可達2.5cm,根頭下致密的環(huán)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
川黨參長可達45cm,有明顯的縱溝,頂端有較稀的橫紋,大條者亦有獅子盤頭但莖痕較少;小條者根頭部小于正身,稱泥鰍頭。質(zhì)柔而實,斷面裂隙較少。
均以條粗壯、質(zhì)柔潤、氣味濃、嚼之無渣者為佳。
心材指莖木類藥材中木材的中央顏色較深,質(zhì)地較致密且重的部分。在生長過程中蓄積了較多的揮發(fā)油、樹脂、鞣質(zhì)或色素等物質(zhì)。
莖單生或2-3條叢生,直立,高30-70厘米,木質(zhì)化,近圓柱狀或微具4棱,稍端有色無柄腺體,通常下部僅具少數(shù)葉痕,中部和上部葉近均勻排列。
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12.5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極狹內(nèi)卷,上面深綠色,干時變?yōu)樯詈稚旅娴G色,有細小的無柄腺體,側(cè)脈5-7對,在下面隆起,網(wǎng)脈兩面均漸狹成鉆形,內(nèi)面密生無柄腺體。
花冠黃色,長8-11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寬約2.5-3.5毫米,先端微鈍。
花絲下部連合成淺環(huán)并與花冠基部合生,分離部分極短,不明顯;花藥長7-8毫米。頂孔開裂;花粉粒具3孔溝,長球形 (16-16.5 12-13.5微米),外壁表面具細皺紋;花柱纖細,長6-8毫米。蒴果球形,白色,脆殼質(zhì),直徑約7毫米,不開裂。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00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甘草的功效
1、補脾益氣
“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充盈,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強調(diào)了脾胃對元氣的充養(yǎng)作用。不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后天之精”,都需要脾胃源源不斷地提供營養(yǎng),才能盛而不衰,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由此可見脾胃保養(yǎng)是的重中之重。
2、清熱解毒
甘草性溫,用具有清熱、解熱毒作用治療毒癥及痛腫疔毒等病證有一定作用。
3、緩急止痛
跟其他藥配伍以后可以一步一步漸進性的緩解比較急重的癥狀。
4、調(diào)和諸藥
甘有緩的作用,用甘草後,把每個藥的藥性稍稍甘緩一下,自然有點調(diào)和的意思,也有延緩並拉長其有效期的效果。
甘草的作用
1、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nèi)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同用,如桔梗湯。若農(nóng)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水煎服。
3、用于氣喘??蓡斡茫嗫膳湮槠渌幬飸谩H缰螡裉悼人缘亩悳?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于調(diào)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diào)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diào)和諸藥。
此外,現(xiàn)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鑒別甘草的好與壞
甘草 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為0.6--3.5cm表面暗棕色,有明顯的皺紋,外皮松緊不一,質(zhì)堅實而重,斷面纖維。
1.性,黃白色,有粉性,橫斷面有明顯的形成層環(huán)紋和放射狀紋。
2.光果甘草 根莖質(zhì)地堅實,表面灰棕色,斷面纖維性,裂隙小,氣微。味甜。
3.賬果甘草 根莖及根木質(zhì)粗壯,多灰棕色,質(zhì)堅硬,斷面淡黃色,纖維性粉性少,味甜帶苦。
4.粉甘草 表面淡黃色,平坦,有刀削及縱裂紋。
藥材鑒別
粉末淡綜黃色。纖維成束細長,直徑8-14微米,微彎曲。末端漸尖,具緣紋孔導管較大,草酸鈣方晶呈略扁的雷雙錐形。長方形,或類方形,淀粉粒多為單粒,橢圓形,卵形?;蚯蛐危汓c點狀或短縫狀。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00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甘草的功效
1、補脾益氣
“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充盈,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強調(diào)了脾胃對元氣的充養(yǎng)作用。不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后天之精”,都需要脾胃源源不斷地提供營養(yǎng),才能盛而不衰,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由此可見脾胃保養(yǎng)是的重中之重。
2、清熱解毒
甘草性溫,用具有清熱、解熱毒作用治療毒癥及痛腫疔毒等病證有一定作用。
3、緩急止痛
跟其他藥配伍以后可以一步一步漸進性的緩解比較急重的癥狀。
4、調(diào)和諸藥
甘有緩的作用,用甘草後,把每個藥的藥性稍稍甘緩一下,自然有點調(diào)和的意思,也有延緩並拉長其有效期的效果。
甘草的作用
1、用于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后者,常與、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于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蓡斡?,內(nèi)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同用,如桔梗湯。若農(nóng)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水煎服。
3、用于氣喘。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于調(diào)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diào)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diào)和諸藥。
此外,現(xiàn)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鑒別甘草的好與壞
甘草 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為0.6--3.5cm表面暗棕色,有明顯的皺紋,外皮松緊不一,質(zhì)堅實而重,斷面纖維。
1.性,黃白色,有粉性,橫斷面有明顯的形成層環(huán)紋和放射狀紋。
2.光果甘草 根莖質(zhì)地堅實,表面灰棕色,斷面纖維性,裂隙小,氣微。味甜。
3.賬果甘草 根莖及根木質(zhì)粗壯,多灰棕色,質(zhì)堅硬,斷面淡黃色,纖維性粉性少,味甜帶苦。
4.粉甘草 表面淡黃色,平坦,有刀削及縱裂紋。
藥材鑒別
粉末淡綜黃色。纖維成束細長,直徑8-14微米,微彎曲。末端漸尖,具緣紋孔導管較大,草酸鈣方晶呈略扁的雷雙錐形。長方形,或類方形,淀粉粒多為單粒,橢圓形,卵形。或球形,臍點點狀或短縫狀。
木通是常用中藥,由于來源不同,其所含化學成分各異,功能及毒性也有所不同,需認真鑒別。目前使用最廣的是關(guān)木通,其次是川木通。此外,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等在部分地區(qū)作木通用。
一、原植物鑒別:
1.木通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莖,均為正品木通。此三者均為落葉木質(zhì)纏繞藤本,長3~15m。
(1)木通 主產(chǎn)于華東地區(qū)。掌狀復葉,小葉片5,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6cm。
(2)三葉木通主產(chǎn)于浙江等地。三出復葉,小葉卵圓形或長卵形,長寬變化很大,邊緣淺裂呈波狀。
(3)白木通主產(chǎn)于四川等地。三葉木通的變種形態(tài),但小葉全緣,質(zhì)地較厚。
2.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鐵線蓮屬繡球藤或小木通的藤莖,均為木質(zhì)藤本,長6~8m,莖圓柱形,有縱條紋,小枝有棱和短絨毛。葉對生,均為三復葉。
(1)繡球藤主產(chǎn)于四川、西藏、云南、貴州、臺灣等地。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形,長2~7cm,寬1~5cm,先端急尖或漸尖,3淺裂,邊緣有鋸齒。
(2)小木通主產(chǎn)于陜西、甘肅、福建等地。葉皮革質(zhì) ,卵狀披針形、卵形或披針形,長4~16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全緣。
3.關(guān)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木通馬兜鈴的藤莖,又名東北木通。
(1)木通馬兜鈴主產(chǎn)于東北、陜西、甘肅、山西等地。木質(zhì)藤本,莖具灰色栓皮,有縱皺紋。葉互生,葉片圓心臟形,長10~20cm,寬15~23cm,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
二、藥材與飲片鑒別:
1.木通藥材藤莖均為圓柱形,扭曲,表面灰色或棕色,皮部易與木部剝離,木部灰白色或黃白色,斷面導管孔細密,排列不規(guī)則,中央髓部圓形而大。飲片為不規(guī)則薄片,表面淺棕色或棕黃色,周邊有縱紋,灰綠色或灰棕色,氣微味苦。
2.川木通藥材藤莖呈圓柱形,表面具細縱溝及棱脊,外皮層有縱溝撕裂,節(jié)膨大,斷面有放射紋狀及導管孔,髓部黃白色或黃綠色,有空隙。飲片為圓形薄片,表面淡黃或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布滿小孔,髓部較小類白色,偶有空腔,周邊棕黃色,有縱向凹溝及棱線。質(zhì)堅硬,無臭,味淡。
3.關(guān)木通藥材藤莖呈長圓柱形,直徑1~6cm,表面灰黃色或淺棕黃色,有淺縱溝及斑狀淺棕色栓皮殘痕。體輕,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或黃色,皮部狹窄,木部較寬,導管多數(shù)呈針孔狀,或多層同心環(huán)狀排列,與類白色射線相間如蛛網(wǎng)狀,髓部小,狹條狀。飲片為圓形薄片,木部寬廣,有多層排列成環(huán)狀小孔及放射狀紋理,髓部不明顯,皮部薄。體輕,質(zhì)硬。氣微,味苦。
皮孔樣指根類藥材表面突起的一種疙瘩丁,稱皮孔樣,如白芷。
異名:薛、芷(《楚辭》),芳香(《本經(jīng)》),苻蘺、澤芬(《吳普本草》),白茝(《別錄》),香白芷(《夷堅志》)。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經(jīng)。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 來源中國:為傘形科植物禹白芷、興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風的根,禹白芷主產(chǎn)河南禹州一帶。北方的一些省區(qū)有栽培,多自產(chǎn)自銷,少數(shù)調(diào)省外。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2.5米。根粗大,直生,有時有數(shù)條支根。莖粗大,近于圓柱形,基部粗約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紅色,基部光滑無毛,近花序處有短柔毛。莖下部的葉大;葉柄長,墓部擴大呈鞘狀,抱莖;葉為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銳尖,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基部下延成小柄。
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葉片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柔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10~30厘米;總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小總苞14~16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長或等長。
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內(nèi)彎曲;雄蕊5,花絲細長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黃白色或白色。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于圓形,分果具5果棱,側(cè)棱成翅狀?;ㄆ?~7月。果期7~9月。多生于河岸、溪邊,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巖上。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