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拔罐療法怎么做?
夏季養(yǎng)生拔罐。
飲食貴在節(jié),讀書貴在精,鍛煉貴在恒,節(jié)飲食養(yǎng)胃,多讀書養(yǎng)膽,喜運動延生!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長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標,勿以善小而不為,養(yǎng)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積累。中醫(yī)養(yǎng)生這方面的知識您掌握多少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家庭拔罐療法怎么做?》,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我們的生活中現(xiàn)在很多的朋友都喜歡用一些中醫(yī)的方法來保健自己的身體,拔罐大家并不陌生在家里給自己拔罐可以有效的幫助身體獲得健康??墒谴蠹乙惨⒁夥绞椒椒ㄈ绻椒ㄟ\用不正確的話,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傷害的,就為大家詳細的來介紹一下家庭拔罐的一些好方法,趕快來了解一下吧!
(1)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jù)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shù)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癥。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鐘留到30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xiàn)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jù)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鐘到6分鐘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郁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jù)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fā)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xù)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jù)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現(xiàn)在都清楚了吧,在生活中我們自己在家里拔罐一定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方法去操作。不然的話對我們的皮膚傷害可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謹記這些好的方法吧!
擴展閱讀
拔罐療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藥罐的治療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運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熱力,排除罐內(nèi)空氣,以使罐內(nèi)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具有溫經(jīng)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等功效。
1、物品準備 治療盤、火罐數(shù)個、95%酒精棉球、血管鉗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須拔罐部位(選擇肌肉較為豐滿、平整處),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鉗夾取95%酒精棉球,點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鉗,迅速伸入罐內(nèi)繞一圈,立即抽出,同時將罐叩按在所選部位上。
(4)待罐內(nèi)皮膚隆起并呈紅紫現(xiàn)象,留置10~15分鐘。
(5)起罐時,左手按住罐口皮膚,右手扶住罐體,空氣進入罐內(nèi),火罐即可脫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著后,立即拔下,再閃火再吸、再拔,反復多次稱閃罐;若待火罐吸著后,一手扶住罐體,用力上下左右慢慢來回推動,稱走罐,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若患處皮膚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或用三棱針淺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鐘后,起罐消毒皮膚,稱刺血拔罐。
3、護理
(1)拔罐時應使病人保持舒適位置,拔罐部位須平整,肌肉較豐滿處。骨骼突出、毛發(fā)較多處不宜拔罐。
(2)拔罐前應仔細檢查罐口是否光滑,罐體有無裂痕,以免損傷皮膚,或中途罐體破裂、漏氣。
傳統(tǒng)中醫(yī)古代文獻雖無減肥專論,但有關(guān)脾胃運化理論,氣血理論從生理病理對于肥胖的原理有著辨證論述。過食肥甘厚味,由脾胃運化,變?yōu)橹?,積蓄體內(nèi),或變?yōu)樘禎褡枞麣鈾C。說明了肥胖與脾胃的關(guān)系。
傳統(tǒng)醫(yī)學的保健減肥方法對單純性肥胖有效,對遺傳性肥胖目前尚無顯效方法。
拔罐操作
1. 中陽亢盛者癥狀為體質(zhì)肥胖,胃納亢進,善食多肌,面赤,苔多膩,舌質(zhì)紅,脈滑數(shù)。
治療:清胃瀉火。
取穴:饑點、胃俞、肺俞等穴及陽池、三焦俞等穴。
操作:減肥宜將拔罐與耳壓結(jié)合的方法綜合進行。耳壓饑點穴(耳屏前面中點,外鼻穴下方),饑點可使胃脘脹滿,食欲減低,系減肥之經(jīng)驗效穴。單罐法留罐肺俞,是由于水谷精微的宣發(fā)肅降而輸布全身全賴肺主氣。取陽池、三焦、胃俞等穴是從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guān),上述要穴特別是對于減肥(包括其它減肥法)出現(xiàn)的饑餓感等反應有調(diào)和作用。
2.痰濕阻滯者癥狀為體質(zhì)肥胖或伴見嗜睡,易疲倦,納差,口淡無味,女子月經(jīng)少或閉經(jīng),男子陽瘺,舌胖齒痕,脈沉或滑等癥。
治療:法濕化痰。
取穴:耳穴內(nèi)分泌、腎上腺,體穴三焦俞、脾俞等。
操作:耳壓內(nèi)分泌、腎上腺穴點,取中樞神經(jīng)對內(nèi)分泌有調(diào)節(jié)作用之義。體穴可結(jié)合用單罐法走罐,施術(shù)15~20分鐘,取健脾祛濕化痰的作用。
傳統(tǒng)醫(yī)學減肥的方法是今人在經(jīng)絡臟腑學說上加以推理的臨床運用,多采用瀉法則寓意于抑制攝食功能,或調(diào)節(jié)脾胃亢進狀態(tài)以達到減肥目的。這里不應否認這些療法具有的心理及暗示的作用,基于病人減肥心切:這些療法起到了一個暗示療法作用,通過病人饑時或餐前的操作,起到提示病人自覺控制食量的心理效應,同時也確實引起下丘腦攝食中樞的調(diào)節(jié)反應。
藥罐是在拔罐的操作時加入適量相應的藥物,形成相應的藥罐,其主要的方法如下。
1.藥物閃火法:即是以酒精浸泡一些藥物(如紅花、全蝎等)制成藥物酒精棉球后以鑷子夾住點燃的棉球,在罐內(nèi)繞1~3圈后,將火退出,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 膚上。
2.藥物投火法:是用易燃的藥物(如橘皮、蘇合香木等)點燃后投入罐內(nèi),迅速將罐扣在事先選好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膚之上。
3、藥物滴酒法:是用無水酒精或白酒浸泡某些藥物(如木香、九香蟲、木瓜、千年健等)數(shù)周后取該液1~3滴滴入罐內(nèi),沿罐內(nèi)壁搖勻,用火點燃后,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膚之上。
4.藥物貼附法:是用大小適宜的某些藥物(如射干、羅布麻等)浸泡酒精后,貼在罐內(nèi)壁的1/3處,用火點燃后,迅速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膚上。
5.藥物架火法:是先以某些藥物(如生姜、龜板等)置于應拔部位,再以不易燃燒的物體置于其上,將95%酒精或酒精棉球置于其中,用火點燃后,將罐迅速扣下,即可吸附于皮膚之上。
6、藥物水煮法:即以某些藥物配伍組成成方(如川芎、白芷、血竭、小茴香、土木鱉、乳香、沒藥、烏頭、獨活、羌活、防風、澤蘭、紅花等)以布包做袋包,用水煮半小時左右,再將完好的竹罐放在鋁鍋內(nèi)煮沸1~3分鐘,然后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來,把水甩干凈,口向下,迅速投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立即扣在需要治療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膚之上。
7、藥物蒸氣法:先將水壺置于旺火上,將壺內(nèi)的水和藥物的混合液煮沸(如硫磺、雄黃等),使水蒸氣從壺嘴噴出,以竹罐口對準噴氣口1~10秒鐘,隨即取出,迅速扣在需拔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膚之上。
濕疹拔罐療法
1、濕疹拔罐療法
濕熱型濕疹
雙側(cè)穴位交替使用,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每日治療一次。對皮損部位常規(guī)消毒,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后在該部位拔罐,拔出一定的血液,以每穴出血量約0.5-1毫升為度,留罐10-15分鐘;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或紗布擦凈血跡,隔日治療一次。這兩種方法主要適宜于濕熱型濕疹,表現(xiàn)為皮損局部糜爛,滲液較多,瘙癢劇烈,伴隨身熱,疲乏,便秘或腹瀉,舌紅,苔黃膩。
血虛風燥型濕疹
雙側(cè)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交替使用,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鐘,每日治療1次。本法適宜于血虛風燥型,表現(xiàn)為并且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皮膚增厚粗糙,干燥脫屑,膚色暗,部分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舌淡苔白。
2、拔罐治濕疹的原理
中醫(yī)論證認為,濕疹主要是由于機體脾胃虛弱,濕熱內(nèi)蘊,加之外感風邪相博于皮膚所致。因此,濕疹的治療主要以排除濕毒為主。采用拔罐的方法能直接作用于病變皮損部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排出濕毒,迅速止癢,消退紅疹,緩解病情。
3、濕疹日常護理
保護皮膚
濕疹日常護理最應該做的就是做好保護皮膚措施,調(diào)整消化內(nèi)分泌功能,積極治療疾病如長期便秘、潰瘍性結(jié)腸炎、糖尿病等。另外要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做好皮膚護理,防吹防曬防雨防凍。
避免外部刺激
避免外部刺激是濕疹日常護理離不開,有過敏體質(zhì)或者曾有濕疹的患者,盡量讓皮膚保持在適當濕潤的環(huán)境中,注意避免外部刺激如不要燙傷、摩擦、用堿類肥皂等。
注意飲食
濕疹日常護理離不開忌口,特別是在在急性期的時候,飲食更是要特別注意。海鮮類、辛辣類、蛋類、芒果等食物是不能吃的,此外最好是戒掉煙酒。注意飲食與發(fā)病的關(guān)系如發(fā)現(xiàn)食用某種食品加重或誘發(fā)本病時,應忌食。
保持心情愉悅
心理因素始終是很難跨過的坎,濕疹日常護理不要忘記了注意勞逸結(jié)合,身心都要保持健康,適當鍛煉,注意休息,適當放松釋放壓力。
中醫(yī)怎么治濕疹
濕疹中醫(yī)稱之為“濕瘡”。其病因復雜,常與過敏體質(zhì)、內(nèi)外過敏原刺激等有關(guān)。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體質(zhì)引起,風、濕、熱阻于肌膚所致。皮損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對稱分布。下面介紹一下中醫(yī)辨證治療濕疹。
濕熱型:多見于急性濕疹、脂溢性濕疹及慢性濕疹急性發(fā)作期,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劇烈,流黃水,味腥而黏,或結(jié)黃痂、糜爛、脫皮。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黃或膩。多因血熱脾濕,浸淫肌膚所致。可使用利濕清熱的方法,服用龍膽瀉肝湯。
脾濕型:多見于亞急性濕疹或泛發(fā)型濕疹。皮膚起連片小水泡、顏色暗淡不紅、瘙癢出水,或有胃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稀、小便微黃。舌質(zhì)淡、舌苔白或膩。多因脾運失調(diào),濕從內(nèi)生,浸淫成瘡所致。需用健脾除濕的方法可濕胃苓湯治療。
血熱型:相當于丘疹性濕疹,中醫(yī)稱之為粟瘡或血風瘡。遍身起紅丘疹、劇癢難忍、抓破出血。舌質(zhì)紅,苔薄白。多因濕熱內(nèi)蘊,外受于風,熱重于濕所致。需清熱涼血,祛風除濕,可服用涼血除濕湯。
傷陰型:多見于亞急性濕疹、泛發(fā)型濕疹,皮膚浸潤、干燥脫屑、略見出水。舌質(zhì)紅,舌苔光。多因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所致。建議滋陰養(yǎng)血,除濕止癢,可用滋陰除濕湯治療。
濕疹食療方
綠豆海帶湯
取綠豆30克,海帶20克,魚腥草15克,白糖適量,放鍋內(nèi)加水煎湯。飲湯吃海帶、綠豆??芍委煗駸嵝蜐裾?。
黃連糖茶
取黃連15克,加水煎汁,調(diào)入蜂蜜或白糖適量。治療嬰幼兒濕疹。
冬瓜薏仁粥
取冬瓜30克,薏仁50克,二者煮為粥,每日1劑,早晚服食。治療脾虛濕困型濕疹。
車前冬瓜薏仁粥
取冬瓜皮30克,薏仁30克,車前草15克,三者一同煮粥,飲湯吃薏仁。可治療陰囊濕疹。
拔罐療法是以各種罐具為工具,利用燃燒等方法排除罐內(nèi)空氣,使罐內(nèi)形成負壓狀態(tài)而吸附于體表一定部位、腧穴、經(jīng)絡或患處等。通過熱能、負壓產(chǎn)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使被治療的部位溫度增高,壓力增大,加快血液循環(huán)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祛寒、除濕功效,達到通經(jīng)活絡、調(diào)暢氣血的生化效應.
宙于拔罐療法是用罐具通過熱能或負壓能直接吸附于人體體表而產(chǎn)生治療作用,因此拔罐療法時間的控制和掌握對于治療和療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拔罐療法的時間控制和掌握主要應以辨證和辨病為指導原則。
一、辨證
主要是遵循:實者瀉之不留罐法;虛者補之留罐法;平補者平瀉之閃罐法。
不留罐法是指火罐吸附于體表之后,立即取下,且不再進行拔罐。
留罐法是指火罐吸附于人體之后,留置3~5分鐘(稱為短留罐)或510分鐘(稱為長留罐)。
閃罐法亦稱閃火拔罐法,是指將點火棒點燃迅速遞入罐中后,立即取出,將火罐吸附于施術(shù)部位,再將火罐取下;再將火罐吸附于施術(shù)部位,再取下。如此反復,直至局部皮膚紅潤為度。閃罐法可以單用一只罐進行小面積操作,如在神闕穴;也可多罐相互交替大面積操作,如在腰背部、下肢部等部位。單罐閃罐法操作時要注意:火罐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罐具溫度會增高,應及時予以更換,以免燙傷患者皮膚。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蒸氣、抽氣等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施行部(穴)位,發(fā)生溫熱刺激,使局部發(fā)生充血或瘀血現(xiàn)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常用外治療法。
拔罐療法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并且可治療多種疾病。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是因為古人以獸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在晉代醫(yī)家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就有以牛角制成罐來拔膿治療外科瘡瘍膿腫的記載。
唐代王燾在【外臺秘要】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角法的應用:「患???碌炔厥藎?構(gòu)親猿觶?宰癡煞蚯?手頭指及中指,夾患人脊骨,從大椎向下盡骨極,指復向上,來去十二三回,然以中指于兩畔處極彈之,若是此病,應彈處起作頭,多可三十余頭,即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jié),無節(jié)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shù)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初黃白赤水,次有膿出數(shù)數(shù)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
在以后的【古今錄驗方】中還有以角法治療蝎螫的記載。此外,【瑞竹堂經(jīng)驗方】的「竹筒吸毒法」,【外科正宗】的「煮竹筒法」。
清代名醫(yī)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對火罐的出處、形態(tài)、適應病癥、操作方法及其優(yōu)點等,均作了詳細介紹,如:「火罐,江右及閩中者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指,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于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人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但覺有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p>
拔罐治療面癱怎么治呢?中醫(yī)手法對治療面癱有較好的效果,常見的有針灸、艾炙、拔罐等。面癱一般是由冷風侵入機體導致,因此,中醫(yī)拔罐是使機體的風邪出來以達到治病目的。
一、痰濁內(nèi)阻
(一)癥狀
顏面向健側(cè)歪斜,患側(cè)肌肉松弛,可見患側(cè)額紋消失、眼睛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可伴有言語不利、舌強硬、舌歪斜等癥。
面癱的拔罐治療方法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上關(guān)、下關(guān)、頰車、陽白、地倉、合谷、中脘、足三里、豐隆。
(2)定位 太陽:見前。
上關(guān):在耳前,下關(guān)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下關(guān):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陽白: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cè),上直對瞳孔。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cè)的中點處。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lián)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cè),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cè)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余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
豐?。涸谛⊥惹巴鈧?cè),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平腘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在脛骨、腓骨之間,距脛骨前嵴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扔妹坊ㄡ樰p輕叩刺患側(cè)面部太陽、陽白、上關(guān)、下關(guān)、地倉、頰車處,然后在太陽、下關(guān)、地倉、頰車處拔罐后留罐5~l0分鐘,以局部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痤瘡是指人體的面部、胸部、肩頸部、背項部的局部皮膚表面出現(xiàn)的,形如粟米,分散獨立,分布與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頭丘疹,用力擠壓,可見有白色米粒樣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復出現(xiàn),又稱肺風粉刺。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脂腺疾病,因青春期性腺成熟、睪丸酮分泌增加、皮脂腺代謝旺盛、排泄增多,過多的皮脂堵塞毛囊口,經(jīng)細菌感染而引發(fā)炎癥所致。本病也可因過食脂肪、糖類、消化不良等因素而引發(fā)。在青春期過后,約30歲大多可自然痊愈。一般分為肺經(jīng)蘊熱、胃腸濕熱、瘀血阻滯3型。
一、肺經(jīng)蘊熱
(一)癥狀
粉刺初起,紅腫疼痛,面部瘙癢,可有口干口渴,小便黃,大便干燥。
(二)治法
(1)選穴大椎、風門、肺俞、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見圖6-l-1)。
風門: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1-1]。
肺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3個椎骨,即為第3胸椎,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 (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6-1-1]。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cè)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guān)節(jié)橈側(cè),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見圖3-4-1)。
圖 6-1-1 大椎、風門、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cè)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guān)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3)。
二、胃腸濕熱
(一)癥狀
粉刺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可以擠出黃白色碎米粒樣脂栓,或有膿液,顏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時好時壞,大便黏滯不爽。
(二)治法
(1)選穴大腸俞、天樞、曲池、合谷、內(nèi)庭。
(2)定位大腸俞: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cè)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4-5-2]。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見圖2-18-1)。
曲池:見前。
合谷:見前。
內(nèi)庭:在足背,當?shù)?、第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見圖2-12-2)。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曲池、內(nèi)庭兩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后在曲池穴上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三、瘀血阻滯
(一)癥狀
痤瘡日久,粉刺、膿包都有,質(zhì)地堅硬難消,觸壓有疼痛感,或者顏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經(jīng)量少、痛經(jīng)、經(jīng)期痤瘡加重等癥狀。
(二)治法
(1)選穴膈俞、合谷、血海、委中、太沖。
(2)定位 膈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5-2-1]。
合谷:見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內(nèi)側(cè),髕底內(nèi)側(cè)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nèi)側(cè)頭的隆起處(坐位,屈膝成90,醫(yī)者立于患者對面,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蓋上,拇指尖所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9-3)。
委中: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見圖2-23-3)。
太沖:在足背側(cè),當?shù)趌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由第1、第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lián)合緣凹陷中 (約縫紋頭上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6-3]。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法。膈俞、委中、太沖3穴用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微微出血為度,之后在膈俞、委中兩穴上拔罐,以有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余穴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
四、注意事項
(1)嚴禁用手擠壓皮疹,以免引起繼發(fā)感染,遺留瘢痕,有礙美容。
(2)本病以脂溢性為多,治療期間禁用化妝品及外擦膏劑,宜用溫水硫磺肥皂洗面,以減少油脂附著面部而堵塞毛孔。
(3)治療期間多休息,避免過食脂肪、糖類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常。
五、病例
馬某,女性,26歲。面部紅疹發(fā)癢半年,此消彼起,持續(xù)不斷,搔破后灼熱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結(jié)。查體:面部皮疹紫紅、油光發(fā)亮,大者如綠豆,小者如米粒,邊緣清楚,有的皮疹可見有白色膿點。穴取內(nèi)庭、大腸俞、天樞、曲池、合谷,采取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針輕叩剌,以皮膚發(fā)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上述各穴(除內(nèi)庭外)拔罐后留罐10分鐘,每日1次,3次為1療程。共治療4療程后痊愈,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拔罐法,俗稱拔火罐,是以罐子為工具,用火燃燒造成罐內(nèi)相對負壓,使罐子吸附于施術(shù)部位,產(chǎn)生溫熱刺激及局部皮膚充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物理療法。
拔罐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稱之為角法,是一種用挖空的獸角(動物犄角)磨成有孔的筒狀,刺破膿腫后以角來吸拔膿瘡、吸除膿血的外治法。早在兩千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用獸角做成罐具治療疾病的記載。
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用牛角來治療癰腫,鑒于當時此法盛行,若使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故書中特別強調(diào)要慎重選擇適應癥。
在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進,人們掌握了竹筒的制作工藝,采用水煮吸拔的方法,最后發(fā)展成現(xiàn)今的水罐、藥罐,大大豐富了拔罐療法的內(nèi)容。
到了宋金元時代,拔罐療法的名稱由吸筒法替換了角法,而使用竹罐;拔罐方法也進一步由單純水煮的煮拔筒法發(fā)展為藥筒法,即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制的藥物中煮過備用,需要時,再將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熱拔在穴位上,以發(fā)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然而,此時的藥罐法,藥物種類及用量均較少,是藥罐法的開端。
在明代,拔罐法已經(jīng)成為中醫(y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當時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幾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膿血,治療癰腫。在吸拔方法上,較之前代,又有所改進。用的較多的是將竹罐在多味中藥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稱之為藥筒,較之宋代的藥筒法,無論是藥物種類及劑量,還是使用方法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清以前,文獻記載的諸多拔罐療法,雖在罐具、吸拔方法、藥罐等方面有所改良和提高,但在臨床應用方面卻不能脫離療癰瘡瘍這類外科陽熱實證。至清代,拔罐法有了更大的發(fā)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盡管價廉易得,但吸力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產(chǎn)生燥裂漏氣。為補此不足,清代出現(xiàn)了陶土燒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其次,拔罐方法上有較大進步,拔罐部位上一改以往以病灶區(qū)作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再者,拔罐療法的治療范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吸拔膿血瘡毒為主的界限,已從單一的外科發(fā)展到內(nèi)科多種病癥的治療。
從以上考證可知,隨著醫(yī)療實踐的不斷發(fā)展,火罐質(zhì)料由動物犄角逐步改進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拔罐方法上,從煮水排氣發(fā)展到燃火排氣;臨床治療方面從單純吸拔膿血、吸毒排膿等治療外科瘡瘍疾病發(fā)展到治療風寒痹病及虛勞喘息等外感內(nèi)傷疾患。
落枕是指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頭頸轉(zhuǎn)動障礙等,輕者可自行痊愈,重者能遷延數(shù)周??梢騽诶圻^度、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于過度伸展或緊張狀態(tài),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也可因風寒濕邪侵襲,或因外力襲擊,或因肩扛重物等導致。一般分為風寒阻絡和氣滯血瘀2型。
一、風寒阻絡
(一)癥狀
晨起出現(xiàn)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轉(zhuǎn)側(cè)受限,尤以旋轉(zhuǎn)后仰為甚,頭歪向健側(cè),肌肉痙攣酸脹,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風池、大椎、風門、外關(guān)、后溪。
(2)定位風門: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往下推2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見圖3-2-1]。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見圖3-2-1)。
大椎:在背部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外關(guān):在前臂背側(cè),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3-2-2)。
后溪:在手掌尺側(cè),微握拳,當小指本節(jié)(第5掌指關(guān)節(jié))后的遠側(cè)掌橫紋頭赤白肉際(仰掌,握拳,第5掌指關(guān)節(jié)后,有一皮膚皺褶突起,其尖端為取穴部位,見圖3-2-2)。
(3)拔罐方法走罐、留罐、艾灸法。先在疼痛部位采用走罐的方法,走罐前在局部均勻涂抹上紅花油,走罐以皮膚紅暈為度,之后再在風門、風池、大椎穴位上留罐。起罐后再用艾條溫灸所有穴位10分鐘,每日1次,2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大椎、肩外俞、風門、合谷。
(2)定位大椎:見前。
肩外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往下推1個椎骨之棘突下即是陶道穴,由這一穴向雙側(cè)各旁開4橫指處,當肩胛骨內(nèi)側(cè)緣處為取穴部位
風門:見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cè)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guān)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21-2)。
(3)拔罐方法刺絡拔罐、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針沿頸背部輕叩罐部位均勻涂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后再用艾條溫灸10分鐘,每日1次,2次為1療程。
二、氣滯血瘀
(一)癥狀
癥狀反復發(fā)作,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部位固定,轉(zhuǎn)動不利,肌肉痙攣酸脹,多在勞累、睡眠姿勢不當后發(fā)作。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風池、大椎、膈俞、后溪、血海。
(2)定位風池:見前。
大椎: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