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打通三焦經
飲食養(yǎng)生三字經。
物質是健康的基礎,精神是健康的支柱,運動是健康源泉,科學是健康的法寶!生活中經常流傳這些關于養(yǎng)生的名句或者順口溜,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沒有注意平日的養(yǎng)生。如何在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行穩(wěn)致遠呢?下面的內容是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快速打通三焦經,希望對您的養(yǎng)生有所幫助。
中醫(yī)學上的許多專有名詞讓許多人都摸不著頭腦,其中三焦經就是一種大家經常聽見的專有名詞,可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三焦經究竟是指身體上的哪一個部位。三焦經在西醫(yī)上其實就是說人體整個的腹腔,三焦經上所包含的器官也是有許多的。而如果打通三焦經的話需要一定的方法,今天就一起學習,快速打通三焦經的相關方法。
什么是三焦?
三焦,簡單說就是整個人體的體腔,是裝載全部臟腑的一個容器。它能夠使各個臟腑間相互協作,起到統籌的作用。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huán)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
《黃帝內經》就解釋,三焦是調動運化人體元氣的器官,負責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氣血和能量。中醫(yī)講究人體經絡,經絡通暢氣血也就順著脈象流動,所以,三焦就能夠把人體這個奇妙的大環(huán)境梳理通暢,讓氣血循環(huán),尤其是精氣能夠回到腎里藏起來。三焦經的穴道于心包經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陰交都是調節(jié)機能的重要穴位。
三焦如何分布?
三焦經分布在上肢外側中間,還有肩部和側頭部。從無名指末端開始,沿上肢外側中線上行至肩,在第七頸椎處交會,向前進入缺盆,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其支脈從胸上行,出于缺盆,上走頸外側,從耳下繞到耳后,經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面頰,直達眼眶下部。另一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于面部,到達外眼角。本經有23穴,其中有13個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個穴在頸部,耳翼后緣,眉毛外端。因為這條經繞著耳朵轉一大圈,它也叫"耳脈",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
三焦經的終止點是在絲竹空,那個位置正好是女人最容易長魚尾紋的地方,而且還有很多女性會在這個穴位的周圍長斑。比如說黃褐斑,而一般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也會患有婦科病癥。一些長?太陽穴附近的黃褐斑,那就是肝膽淤滯阻塞在三焦經所致,所以,刺激三焦經就可以有效地防治這些問題的出現。明代醫(yī)家孫一奎對于三焦就曾有自己的經驗之談:"上焦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旁;下焦分清泌濁,其治在臍旁。"三焦經的經脈發(fā)生異常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癥狀,如重聽、眼角痛、喉嚨或臉頰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
三焦經的氣血在亥時達到頂峰,也就是晚上9~11點,這時候不管是工作還是休息的人都會犯困,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按揉對全身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打通三焦經有一個簡單的?法,有點近似于敲揉心包經,最好的方法就是拍。每天晚上臨睡前,坐著或是站著,右胳膊伸向左側,右手正好在左側腰部上下,然后用左手手掌從右肩膀開始,沿著胳膊的外側三焦經的行走線路往下拍打,直到手腕,動作快慢適度,一下一下,略微用力,以震動里面的經絡,每次8分鐘左右。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手腕背面,腕橫紋中點小窩里的陽池穴3分鐘。此穴是三焦經的原穴,揉它可以將氣血引到手上--三焦經經氣的源頭,從而疏通整條經絡。右側的經絡疏導完畢,然后換手,還是同樣的方法,用右手來拍打左側的三焦經,拍完后再按揉陽池穴3分鐘。
如何打通三焦經?
夏天太熱了,三焦經不通的人就特別愛上火,特別是晚上九點到十一點這段期間,身體煩躁,熱。因為這個時間段是三焦經里面炎熱氣息最活躍的時間。
要打通三焦,平時要少吃上火的食物,可以順著三焦經經常拍打,把火氣平息下去。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站著或者是坐著都可以。用左手從右邊肩膀開始,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拍打。動作快慢一樣,一直拍打到手腕??梢陨晕⒂昧_到真懂經絡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鐘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陽池穴按摩三分鐘。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樣的方法。一定要堅持三個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還可以用中藥打通。梔子為藥引,加入黃芩,黃連,茯苓,澤瀉,白術,薏苡,枳殼,桔梗,益母草,煎好后,一天喝一次,或者也可以選用艾灸的方法來打通三焦經。平時喝白杭菊泡的茶,多吃綠色蔬菜
建議平時注意飲食要規(guī)律。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少吃油膩,過咸以免濕熱過多影響脾胃活動,可以去看看中醫(yī)神經內科,吃點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中藥,配合針灸理療,效果也是不錯的。
yS630.Com相關推薦
我們通常說“五臟六腑”,那六腑是什么?沒有學過一點中醫(yī)知識的人是說不清楚的,通常只能說全五腑——胃、大腸、小腸、膀胱、膽。還有一腑,就是三焦。那么三焦具體指什么呢?
一、三焦具體指什么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三焦是中醫(y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二、三焦的作用是什么
1、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之說,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于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
2、運行水谷《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
3、運行水液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三、三焦的辯證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陰肺,然后傳入中焦脾胃,最后終于下焦肝腎。但是,由于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因此,它們的發(fā)病和傳變規(guī)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fā)病。
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等)功能失常,就會影響人體多個臟腑器官的功能。因此,調理三焦,使之維持正常,是保證人體健康的重要途徑。
調理三焦,可按壓以下三個穴位。
一是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偏食指一側),此穴可調節(jié)中焦脾胃功能,對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腹痛腹脹、胃口不開、便秘或腹瀉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二是內關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此穴可調節(jié)上焦心肺功能,對心肺功能失調導致的胸部悶痛、咳嗽氣喘、心悸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三是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第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此穴可調節(jié)下焦肝腎功能,對肝腎功能不足導致的腰酸腿軟、陽痿遺精、性功能減退等病癥有治療作用。
每天2次,每次5分鐘,長期堅持可促進三焦功能正常運轉,防病保健。
三焦這種說法可能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屬于中醫(yī)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還存在爭議。主要認為有三焦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兩種說法,而且各有史書記載。中醫(yī)理論普通人很難搞清楚,即便是三焦在中醫(yī)中很重要,很多人也不是很了解。那么,三焦是什么器官?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三焦的詳細情況。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于“焦”字的含義,歷代醫(y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jié)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jié)段或三個區(qū)域。三焦是中醫(y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特點
1.三焦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
自《難經·二十五難》提出:“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的論點之后,引起后世不少醫(yī)家之爭論,歸納起來,即為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之爭。
(1)關于三焦有名有形說《靈樞》最早認為三焦“有名有形”,如《靈樞·論勇》說:“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其焦理縱?!薄鹅`樞·本臟》說:“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薄鹅`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痹凇秲冉洝氛撌鋈沟幕A上,后世一些醫(yī)家認為三焦應與其他諸腑一樣,有表里關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從而進行探討三焦的形質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網油等說法。如明·虞摶在《醫(yī)學正傳·醫(yī)學或問》中說:“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腸胃之總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臍之上曰中焦,臍之下曰下焦,總名曰三焦?!闭妈凇秷D書編·三焦有形考》中說:“蓋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無形,尚可以藏系哉?……見右腎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睆埥橘e認為三焦是軀體之內,包羅諸臟的一腔之大腑。他在《類經·藏象類》中說:“然于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w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鼻濉ぬ谱诤T凇堆C論·臟腑病機論》中說:“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p>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觀點的學者,對三焦形質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認為三焦是淋巴系統、網油、胰腺、神經系統等。如陸淵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醫(yī)學的影響,根據“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認為三焦是人體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導管,可以溝通全身津液,由此進而發(fā)展到全身淋巴系統。張錫純認為三焦是網油。趙隸華等依據古人解剖中無“胰腺”一詞,從《難經·四十二難》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陳無擇的“在臍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論說,根據胰腺的現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約如手掌大,結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認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亦有人根據“三焦與命門相為表里”之說,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經”、“交感神經”、“植物神經”,等等。
上述所指的形質,尚不能完全解釋三焦運行元氣、運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難圓其說。
(2)關于三焦有名無形說三焦“有名無形”之論,始于《難經》?!峨y經·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薄度穗y》亦謂三焦“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自此以后,如《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其有名而無形者也?!碧啤O思邈亦謂三焦有名無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脈論》中說:“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元·滑壽的《難經本義》說:“蓋三焦則外有經而內無形?!泵鳌だ顥{的《醫(yī)學入門·卷之一·臟腑條分》說:“三焦,如霧、如漚、如瀆,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苯鷱埳嚼自凇峨y經匯注箋正》中亦說三焦“有名無形”。以上諸家論說,皆承《難經》“有名無形”之說。
三焦有形、無形之說,皆有據有理,其對三焦實質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爭論,孰是孰非,尚無定論。有名有形與有名無形,各有偏頗之處,難能全面。誠如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辯·辯三焦》中所說:“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zhí)一見,而不能通貫耳!”唐·劉禹錫說:“古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币嘤腥苏J為三焦是“非若五臟之形各自成體,故不得定其象?!鼻濉び鞑凇夺t(yī)門法律·論三焦》中亦說:“所謂形者,非謂臟腑外別生一物,不過指其所而為形耳?!惫视腥颂岢觯喝篃o形,并非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沒有形質的意思。三焦具有通行元氣、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發(fā)揮是以一定的形質為基礎的。但此形質并非是一個具體的確定的臟器組織,而是對一些臟器組織及其功能的概括。即是所謂“無常形”、“不得定其象”、“指其所而為形”、“道是無形實有形”之意。
夏天,烈日灼心,全國上下呈現烘烤模式,并且久上不下,容易導致人們內火旺盛,心煩氣躁,與此同時在高溫的情況下時常會有一些并發(fā)癥狀,最為常見的就是三焦火旺;三焦火旺是一個中醫(yī)名稱,導致三焦火旺原因主要是人體陰陽失調從而造成內熱癥狀,上火等;三焦火旺是三伏天最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對人們日常生活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所以就需要人們及時根據癥狀來進行分辨。
三焦火旺表現為口干、咽痛、燒心、小便痛等癥,中醫(yī)將伏天上火按三焦來劃分,分別對應中醫(yī)所說的三焦癥狀,并且根據三焦火旺的不同表現進行相應的治療方法。
1.上焦火:指上焦(心、肺、頭面部)有火,常表現為頭疼目赤、咽喉疼痛、口舌生瘡、心煩口渴、心悸失眠等。滅上焦之火,可用蓮子心6克,泡水當茶飲用,連服3~5天。也可選服牛黃上清片、黃連上清丸、清心明目上清丸、清火梔麥片等中成藥。
2.中焦火:指中焦(脾、胃)有火,常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噯氣上逆,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另外可伴有牙痛、牙齦腫痛出血、口臭、腹痛、嘔吐、腹瀉或便秘、身熱煩躁等癥狀。滅中焦之火,可用淡竹葉10克,泡水當茶飲用,連續(xù)飲5天。嚴重者可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牛黃清火丸等中成藥。
3.下焦火:指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眼屎多、口干舌燥、目赤耳鳴、大便干結、小便短少澀痛、尿色黃赤或混濁有味、陰部瘙癢、婦女白帶增多色黃、心煩易怒、兩脅脹痛等。
上火和心理狀態(tài)也有很大的關系,在炎熱的季節(jié)要保持一顆樂觀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這不失為一個緩解上火的良方。
沒有專業(yè)知識的人,可能對于三焦這個特有的名詞都感到不是非常熟悉。其實三焦也是中醫(yī)學上所存在的一個特殊的名詞,它主要是指人體肺臟中所存在的一些現象,因為人體在中醫(yī)學上人體臟主要分為上中下三焦。而三焦又是一個容易發(fā)生濕氣積聚和燥熱的地區(qū),因此治療三焦的中成藥物有哪些呢?
濕熱病是外感濕熱邪氣致病,所以祛濕清熱是治療的基本大法。因為濕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滯氣機,所以在治療中還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氣行滯法。
三焦?jié)駸岢允裁粗谐伤幒媚?
1.祛濕清熱
(1)辛溫宣透,芳香化濕
本法簡稱辛宣芳化法,適用于上焦?jié)駸嶙C候,是指用辛溫芳香,輕揚宣透之品,化濕透熱以宣肺氣,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汗出,則濕邪可漸從小汗而解,濕祛則熱不獨存,也隨汗出而散。常用中成藥物如:藿香、白芷、蘇葉、香薷、蒼術等,佩蘭、青蒿、金銀花雖然不是辛溫藥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臨床中也可以配入,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在濕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2)辛溫開郁,苦溫燥濕
本法簡稱辛開苦降法,適用于中焦?jié)裰赜跓岬淖C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溫與苦溫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濕化濁,調理脾胃,使之恢復升降平衡。常用藥物如半夏、蒼術、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白術等,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濕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3)苦寒清熱燥濕
本法適用于中焦?jié)駸岵⒅鼗驘嶂赜跐竦淖C候,是指選用苦寒之品,以達到清熱燥濕的目的。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梔子等。應當說明的是,治療濕熱病使用苦寒藥應當審慎,必須屬熱重于濕者才可使用,如果屬濕熱并重者,應當辛溫、苦溫與苦寒同用,以辛開苦降,清熱與燥濕并施。如果濕邪重者,苦寒藥應當忌用,防其冰伏濕邪,反而使病勢難解。
(4)淡滲利濕
本法適用于下焦?jié)駸嶙C候,是指用淡滲之品利尿滲濕,使?jié)駸釓男”愣?。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熱重于濕者,可以在淡滲利濕之中選加苦寒泄熱,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梔子、木通、竹葉等。
(5)兼顧三焦
因為濕熱易于彌漫三焦,臨床上除了針對病變中心部位進行治療外,還必須兼顧三焦,也就是說,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這也正是臨床處方中辛宣芳化、辛開苦降與淡滲利濕藥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氣,醒胃消導
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在濕熱病中,濕熱邪氣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運化功能障礙,所以治療時應當在祛濕清熱之中配入健脾益氣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術等;醒胃消導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麥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氣行滯,開通肺氣
濕邪重濁黏滯,易于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則水道不通而濕不能去,所以治療中必須配入理氣行滯藥物以宣暢氣機,使氣行則水濕也隨之而行。常用藥物如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藿香梗、蘇梗等。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開通則水道通暢而濕熱邪氣有出路,所以治療濕熱病常配入開通肺氣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藥物輕揚宣透,也有開通肺氣之功。
三焦?jié)駸岵〕跤幕颊撸瑱C體功能尚未復原,起居也應當謹慎,要注意慎勞作,避寒保暖,既不可過勞,又不可觸冒風寒,以防勞復、感冒復。
什么是痤瘡
痤瘡是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發(fā)生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來,越積越多就形成一個個小痘痘,青春痘就是這樣發(fā)生的。不太嚴重的青春痘通常都能看到一個白色或者黑色的頂,這就是白頭粉刺與黑頭粉刺,你也可以擠出一些白色的分泌物,這就是堆積在毛孔里面的油脂,并非臟的東西,也不是所謂的螨蟲。只要毛孔不堵塞,痘痘就不會輕易冒出來。粉刺痤瘡的形成一般都是由于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這種粉刺痤瘡可以用一些專業(yè)的藥物進行調理;像智逗祛痘黃金組合治療粉刺痤瘡效果顯著。痤瘡是美容皮膚科的最常見疾病之一,又叫青春痘、面皰或粉刺、毛囊炎,除兒童外,人群中約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經患過本病。 如何治療痤瘡 1、青春期痤瘡:在足陽明胃經的足部作由下而上輕快的擦法,并揉太溪穴、三陰交穴、殷門穴各一分鐘,按揉腎俞穴、命門穴一分鐘,均以酸脹為度,擦涌泉至熱為佳。2、因胃腸機能失調而引起的痤瘡: (1)用手掌或毛刷沿足陽明胃經,由上而下順經絡推擦10遍,并在足三里穴按揉半分鐘,以酸脹為度。 (2)用手指從腕至指端,沿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作按揉摩擦5-10遍。用毛刷垂直地刷腕外側5遍。 如何防止痤瘡 1、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過激心理。2、盡量少用化妝品,尤其是油脂類。3、洗臉選用脫脂藥皂,洗畢可在患處涂些消炎藥膏。4、根據辯證可內服清熱利濕解毒的中藥或中成藥。5、保持皮膚清潔,用溫熱水洗臉,每日三次,夏天可增加。6、不可擠壓痤瘡,防止感染。7、如痤瘡已化膿,應避免直接按揉。8、除去不良的生活習慣,少食或忌食肥膩、甘甜、油炸食品,對動物類脂肪應節(jié)制。中醫(yī)按摩、配合藥物進行理療,起到活血化瘀、調整氣血、改善皮膚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達到醫(yī)治的效果。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治療,以預防痤瘡的發(fā)生和加重。一是局部護理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擠壓皮疹,注意面部清潔,油性皮膚用堿性稍大的香皂,干性皮膚用堿性低些的香皂或洗面乳。二是有膿皰或囊腫洗臉時不要過于用力,以免使皮損破潰。三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規(guī)律的生活,因為情緒不良生活不規(guī)律會引起或加重痤瘡。四是要不吸煙,不喝酒,特別是不飲烈性酒,不喝濃咖啡和濃茶,還要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糖果及高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我們身體里的腸子、胃、心、肝、脾、肺、腎,不是硬掛在身體里的,它主要是靠“氣”來托著的,因為它是活性的東西。那么三焦熱盛是什么?
什么是三焦火?
“上焦”指的是胸腔中的氣,它的“氣”叫“宗氣”,托著心和肺。
“中焦”,即膈下到肚臍這一段的氣叫“中氣”,它托著肝、膽、脾、胃這些臟器。
“下焦”則是排瀉和生殖系統,這一段的“氣”叫“元氣”。只要我們代謝正常,生命力旺盛,元氣充足則百邪不侵指的就是這個“元氣”,也有把它說成“底氣”或“骶氣”的。
當我們“中氣”不足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倦怠、懶言、沒精神。當“中氣”下陷的時候,就是中氣托不住臟器了,會出現胃下垂,腸胃蠕動無力等情況,更嚴重的會出現脫肛、子宮下垂等情況。因此我們要不斷的補充自己的“元氣”和“中氣”。大家都知道肺主呼吸,可是它的根卻在腎,也就是生命之源,所以平時呼吸一定要深長。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呼吸深長,壽命必長。龜的長壽即是呼吸的綿長。
三焦熱盛是說托著我們臟腑的“氣”熱了。
上焦熱盛,人們會感到面紅耳赤,心煩燥熱,目赤腫痛,鼻子出氣熱甚者燙、口鼻生瘡、血壓高、心動過速、舌尖鮮紅等癥狀。中焦熱盛,人們會感到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牙齦腫痛,脾氣大,易發(fā)火,喜冷飲等不適。下焦熱盛,人們會出現大便燥結,小便赤黃等現象。
以上這些都是三焦熱盛所造成的癥狀。當然還有很多癥狀也是三焦熱盛所造成的,那是要因人而異,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所表現出的癥狀也不同。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托著我們臟腑的“氣”太熱了,臟腑受到這種邪熱之氣熏蒸能舒服嗎?因此臟腑就會有不適的感覺。當這種不適感覺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它便以不同的癥狀形式在人的體表顯現,就是前面說的那些癥狀。
我們都知道,中醫(yī)與西醫(yī)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針對同樣的一種疾病,治療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不過中醫(yī)發(fā)展這么多年,肯定有其獨到的一面,在治療一些疑難雜癥的時候,也可以發(fā)揮出良好的治療作用。中醫(yī)當中,治療方法就包括針灸以及按摩,都是通過穴位來完成的。那么中醫(yī)的三焦指哪些部位?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于“焦”字的含義,歷代醫(y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jié)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jié)段或三個區(qū)域。三焦是中醫(y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解剖形態(tài)
對三焦解剖形態(tài)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岳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類經·臟象類》)。
關于三焦的形態(tài),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臟象學說本身來說并不是主要的。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中醫(y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并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系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
總觀三焦,膈以上的胸部為上焦,包括心與肺、頭面部;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劃歸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三焦并不是身體的一個部位,而是臟象學說中的特殊稱謂,而且三角具體來講分為三種,第一種就是上焦,第二就是中焦,最后便是下焦。在生活中,如果三焦不通恐怕就會引起多種疾病,這一點在老年人身上是非常常見的。如果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想辦法通三焦。那么,通三焦吃什么藥最快?
打通三焦的簡單方法
打通三焦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站著或者是坐著都可以。用左手從右邊肩膀開始,沿著胳膊外側的三焦經行走路線,往下拍打。動作快慢一樣,一直拍打到手腕??梢陨晕⒂昧_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鐘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陽池穴按摩三分鐘。左面肩膀君用右手,同樣的方法。一定要堅持三個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還可以用刮痧方法或者也可以選用艾灸的方法來打通三焦經。平時喝菊花茶,多吃綠色蔬菜。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臟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濕骨病、頸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后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癥狀。
下焦不通: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癥以及婦科炎癥。
三焦是個復雜系統,僅用單味或幾味藥物搭配,根本不能適用這個多樣的系統。對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頑固病的治療,必須融數方為一方,合數法為一法。
只有選擇一種能科學、有效同時治多種疾病的療法,調理內分泌,平衡陰陽,補充元氣,這樣才能逐漸康復。
身體里有濕氣時會有很多的表現,比如常有種有氣無力的狀態(tài),而且發(fā)生消化不良的現象也比較多,尤其是皮膚上也常有濕疹等形成,讓人十分痛苦。三焦?jié)駸嵋彩巧眢w需要除濕的一個情況,大多數選擇了中成藥來改善,但是三焦?jié)駸岢允裁粗谐伤幒媚兀坎煌臐駳夥N類需要選擇不同的中成藥。
濕熱病是外感濕熱邪氣致病,所以祛濕清熱是治療的基本大法。因為濕邪易于困阻脾胃,阻滯氣機,所以在治療中還要配合健脾醒胃,理氣行滯法。
三焦?jié)駸岢允裁粗谐伤幒媚?
1.祛濕清熱
(1)辛溫宣透,芳香化濕
本法簡稱辛宣芳化法,適用于上焦?jié)駸嶙C候,是指用辛溫芳香,輕揚宣透之品,化濕透熱以宣肺氣,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汗出,則濕邪可漸從小汗而解,濕祛則熱不獨存,也隨汗出而散。常用中成藥物如:藿香、白芷、蘇葉、香薷、蒼術等,佩蘭、青蒿、金銀花雖然不是辛溫藥物,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臨床中也可以配入,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在濕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2)辛溫開郁,苦溫燥濕
本法簡稱辛開苦降法,適用于中焦?jié)裰赜跓岬淖C候,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溫與苦溫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濕化濁,調理脾胃,使之恢復升降平衡。常用藥物如半夏、蒼術、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白術等,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濕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3)苦寒清熱燥濕
本法適用于中焦?jié)駸岵⒅鼗驘嶂赜跐竦淖C候,是指選用苦寒之品,以達到清熱燥濕的目的。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梔子等。應當說明的是,治療濕熱病使用苦寒藥應當審慎,必須屬熱重于濕者才可使用,如果屬濕熱并重者,應當辛溫、苦溫與苦寒同用,以辛開苦降,清熱與燥濕并施。如果濕邪重者,苦寒藥應當忌用,防其冰伏濕邪,反而使病勢難解。
(4)淡滲利濕
本法適用于下焦?jié)駸嶙C候,是指用淡滲之品利尿滲濕,使?jié)駸釓男”愣?。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等。如果是下焦熱重于濕者,可以在淡滲利濕之中選加苦寒泄熱,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如梔子、木通、竹葉等。
(5)兼顧三焦
因為濕熱易于彌漫三焦,臨床上除了針對病變中心部位進行治療外,還必須兼顧三焦,也就是說,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這也正是臨床處方中辛宣芳化、辛開苦降與淡滲利濕藥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氣,醒胃消導
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在濕熱病中,濕熱邪氣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消磨、運化功能障礙,所以治療時應當在祛濕清熱之中配入健脾益氣之品,如茯苓、生薏苡仁、白術等;醒胃消導之品,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麥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氣行滯,開通肺氣
濕邪重濁黏滯,易于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則水道不通而濕不能去,所以治療中必須配入理氣行滯藥物以宣暢氣機,使氣行則水濕也隨之而行。常用藥物如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藿香梗、蘇梗等。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開通則水道通暢而濕熱邪氣有出路,所以治療濕熱病常配入開通肺氣之品,如杏仁等。此外,辛宣芳化藥物輕揚宣透,也有開通肺氣之功。
三焦?jié)駸岵〕跤幕颊?,機體功能尚未復原,起居也應當謹慎,要注意慎勞作,避寒保暖,既不可過勞,又不可觸冒風寒,以防勞復、感冒復。
按摩三焦俞穴的作用與好處有延長性欲時間、治療記憶力減退、發(fā)燒、失眠、腎炎、腹脹、青春痘、糖尿病、遺精等。三焦俞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里呢,怎么找?
●取穴方法
三焦俞穴,位于背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便取穴: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依次往上數三個棘突即是第一腰椎棘突,從肩胛骨內側往下引一條豎直的線,該線與背部正中線之間為3寸,一半即是1.5寸,此線與第一腰椎棘突下的水平線的交點的一半即是此穴。
●主治概要
本穴是三焦的背俞穴,即三焦之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三焦俞具有通行元氣、調理三焦、利水通淋、強壯腰腎的功效,主要治療腹脹、腸鳴、完谷不化、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等病癥?,F多用于治療尿潴留、胃炎、腸炎、腎炎、神經衰弱等疾病。
●理療方法
方法一:按摩法首先在三焦俞附近尋找反應點,主要是壓痛點,用一手拇指按壓此點,沿順時針方向按揉,一般15分鐘左右,早晚各一次,雙側穴位可同時進行。三焦俞穴,被稱為消化的“總管穴”,起著上通下達的作用,主要協調人體脾胃功能及肝腎功能,當穴位受阻不暢時,就容易出現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等消化道疾病,通過按摩此穴,可起到理氣調暢的作用。按摩三焦俞穴改善小便障礙的效果也非常明顯。
此外,三焦俞穴還有治療糖尿病的代表性穴位之稱,糖尿病人的胰島系統受損,通過按摩三焦俞穴,可以輔助治療糖尿病。但也提醒大家不必迷信此法會迅速起效,這需要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
方法二:艾灸法取一根艾條,將其點燃的一端對準三焦俞穴施灸,距離皮膚大約2至3厘米,一般每穴施灸10至15分鐘,至皮膚紅暈而又不致燙傷皮膚為度。也可在此穴行隔姜灸,取一元硬幣大小的姜片,厚約3至5毫米,用牙簽在姜片上穿刺數孔,上置艾炷,用火點燃施灸,一般一次5至7壯。通過艾葉、穴位的雙重功效,可以起到利水通淋、調理三焦之氣的作用。生姜還有外散寒邪之功,隔姜灸施于三焦俞則可以通行一身元氣,使全身寒濕之邪通過小便或汗液的方式排出體外,對于水腫、腸鳴、嘔吐、腹瀉等疾病,效果顯著。
方法三:拔火罐法選取適當大小的玻璃罐,將蘸有95%酒精的火把點燃,放入罐底,隨即取出,乘勢將罐扣在三焦俞穴。若無火罐,也可以用真空抽氣罐法。
經絡的功效與保健方法有哪些?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經絡的功效及保薦方法,一起來看看。
1.肺經:讓你皮膚不再干燥
從肩胛骨凹陷處連出一條直線,沿著手臂內側,到拇指內側端止,為人體肺經。肺主皮毛,經常敲打肺經的同時,保證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進水量,就能使水分通過肺經運轉到真皮層,使你的皮膚不再干燥!
敲打肺經時,從大臂到手腕上方,可用半空拳敲打,由于手掌面積較小,從手腕到拇指內側,建議你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壓,以使穴位足夠受力。另外,清晨3點到5點是肺經運行時期,按理說此時敲打效果最好,如果你不愿打攪自己香甜的睡眠,可將敲打肺經作為晨練第一課!
2.心包經:讓你吃不胖
從乳頭外側一寸的天池穴開始,到中指指尖末端,為心包經。心包經的始端在心臟外圍,中醫(yī)所說的心包就是心臟外面的一層薄膜,當外邪侵犯時,心包擋在心臟前面,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經常敲打心包經,除了提高心臟功能,讓你的呼吸和血流更有力外,還有一定的減脂效果。晚上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運行時間,如果你在晚飯后敲打心包經,可使血液中積存的膽固醇順暢地排出體外,加快食物脂肪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即使吃得很多,也不用擔心發(fā)胖!
3.大腸經:幫你排毒
大腸經從鼻翼旁的迎香穴開始,經過脖子,貫穿手臂,止于食指指尖。經常敲打大腸經,可清腸潤胃,使你代謝通暢,有很強的排毒效果,使你皮膚滑潤、口氣清新!大腸經的作用時間是早5點到7點,建議你在早餐前敲打大腸經,以幫助身體代謝掉夜晚沉積于體內的毒素!
4.三焦經:讓你免疫力提高
三焦經起于眼角魚尾紋的生長處絲竹空穴,止于無名指之間。三焦經是人體健康功能的總指揮,它能使各個臟腑順利合作,步調一致,有些中醫(yī)學家還將它等同于淋巴系統,可見其作用不一般。經常敲打三焦經,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讓你不再小病連連!三焦經的運行時間是21:00到23:00,建議你敲打前盡量少喝水,三焦經還主管水液運行,體內水液沉積太多,會讓你次日清晨感覺眼皮腫腫的!
5.心經:最準確的自我體檢法
心經始于腋下,止于小拇指指尖,貫穿上臂內側。中醫(yī)認為,心經可透露出人體最準確的健康指標,是不可不試的健康自測法。
具體方法很簡單:先將手向前伸直,15秒后,斜放下45,10秒后,再把手臂垂直舉高,如果你的血液迅速下流,靜脈凸顯消失,說明你指標正常,不必為健康擔心,如果靜脈凸顯消失緩慢,說明你疲勞過度,急需減壓,建議你借機美美地睡一覺!
8.膽經:讓你頭發(fā)黑亮
膽經由臀部中點開始,沿大腿筆直下滑,至腳踝底端結束。當膽汁分泌不足時,人體無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油脂,頭發(fā)會顯得油油的,在夏天尤其如此。
因此建議你每天用力敲打膽經,左右各200下,提高膽汁分泌速度,讓頭發(fā)健康、黑亮。另外,敲膽經還能幫助大腿排出堆積在外側的脂肪,讓你放心穿短裙!
9.膀胱經:讓你記性好
膀胱經從頭頂的百會穴開始,延至后背、臀部,于腳跟止。一般中醫(yī)認為,膀胱經真正的效力位置從腰間開始,因此你只要敲打下半身就夠了。
經常敲打膀胱經,可改善腦部供血質量,刺激腦神經細胞活性,讓你記憶力提高!下午15點到17點是膀胱經的運行時間,那時敲打,可有效減少午乏,讓你的精力格外充沛!
6.小腸經:擁有纖細手臂
小腸經由眼角內側半寸處的晴明穴開始,經由臉頰、脖子,貫穿手臂,止于小拇指指尖。小腸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如果它的功能減弱,手臂就會出現松松的肉肉。
要想擁有纖細手臂,就需要經常揉捏小腸經。具體做法很簡單,把手舉起來,用手指肚捏手臂內側,以微有痛感為佳。經常這么做,小腸經附近的肌肉血流通暢,你就可以放心穿吊帶衫,展現好身材啦!
7.胃經:讓你臉色白里透紅
胃經從鎖骨下開始,順雙乳,過腹部,到兩腿正面,止于第四腳趾趾間。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經,顏面的光澤程度、皮膚的彈性都與胃經供血有關。
如果臉上突然起了皺紋,很可能是胃經的氣血虧虛造成。胃經的最佳敲打時間是早7點到9點,堅持敲打,你就會發(fā)現自己的臉色白里透紅,即使熬夜,也不會顯得太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