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炎中醫(yī)辯證
中醫(yī)養(yǎng)生。
天下只有養(yǎng)生之道,沒有長生之藥。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方面的話題,養(yǎng)生和養(yǎng)性必不可分,它帶給我們的是健康。對于中醫(yī)養(yǎng)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呢?養(yǎng)生路上(ys630.com)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唇炎中醫(yī)辯證》,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唇炎是發(fā)生在嘴唇上的炎癥性疾病,致病因素非常復雜,病因的不同表現癥狀上有很大的差異。唇炎可以分為慢性唇炎和急性唇炎兩種類型,特別是慢性唇炎不是很好治療,往往長期不愈,西醫(yī)的治療效果不好,很多患者想采用中醫(yī)辯證治療。那么,唇炎中醫(yī)辯證方法有哪些?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第一:外用方藥,可取白鮮皮15克,蛇床子、川槿皮各10克,地膚子、苦參各30克,水煎外涂患處或用玉蝴蝶一味外敷。
第二:血虛風燥型,癥見口唇破裂、出血、燥癢、脫屑、面色無華、納呆、口渴、便秘、目花頭暈。舌淡、脈細無力。治宜養(yǎng)血潤燥。方藥為天冬、生地、熟地、麥冬、當歸、黃芪、黃芩各15克,桃仁、瓜蔞仁、五味子各10克,升麻4.5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第三:風火上攻型,癥見口唇裂,色變深紅,以紅腫發(fā)癢為特征,兼有口干口苦、便秘諸證。舌苔黃、脈右關洪數。治宜祛風、清熱、解毒。方藥為青蒿、生地各15克,當歸、赤芍、荊芥、柴胡、川芎、黃芩各10克,蟬蛻、薄荷、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第四:脾胃濕熱型,癥見口唇破裂、糜爛、口臭、口渴、不欲飲食、便秘或便溏、小便赤熱。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健脾和胃、除濕清熱。方藥為茯苓、白術、黃柏、金銀花、枳實各10克,山藥、生薏米、生扁豆各15克。若口干渴重者加沙參、石斛。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Ys630.com相關知識
胃酸是人們胃腸道當中會自然分泌出來的一種物質,但是有的人們就是會出現胃酸過多的情況,這就是異常反應,要是嚴重起來的話就會讓人們每次早上起來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反胃惡心的癥狀表現,這就是需要去做治療,而且不要再去吃任何酸性的食物,會加重胃酸過多的病情癥狀。
1.藥物治療
(1)制酸劑、質子泵抑制劑(ppI)的應用。
(2)抗酸藥按其效應分為:①吸收性抗酸藥:如碳酸氫鈉等。②非吸收性抗酸藥:如碳酸鈣、氧化鎂、氫氧化鋁(片劑或凝膠)、三硅酸鎂等。液態(tài)或粉劑抗酸藥較片劑有效,若用片劑,應在咽下前嚼碎。應用抗酸藥中和胃酸時,應注意增加用藥的頻度,不能依靠增加藥物的劑量,一般每次飯后1小時和3小時及睡前各1次,一日共服7次為宜,抗酸治療的時間不應少于3個月。
(3)無機弱堿性物質,能中和過多的胃酸,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能力,減弱或解除胃酸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面的腐蝕和刺激作用,有利于潰瘍面的愈合??顾嶂委煹哪康脑谟谑?jié)兺耆?愈合的時間一般需要8周。在潰瘍完全愈合以前,癥狀往往早已消失。因此,絕對不應以癥狀消失作為停止抗酸治療的標準。否則,癥狀會迅速重現,這實際上是原有潰瘍的惡化而不是疾病的復發(fā)??顾嶂委煹臅r間不應少于3個月。
2.手術治療
如果胃酸過多的癥狀持續(xù)存在,就需要用手術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舒解癥狀。
3.飲食指導
(1)不吃冰凍和很熱的食物、飲料,飲食的溫度應適中,茶、水、湯都不宜過熱。
(2)不要食入過多含香料、酸辣及過咸的食物。飲食以清淡為主。
(3)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少吃,如辣椒、大蒜、洋蔥、巧克力、柑桔類水果、薄荷、西紅柿等。
(4)少量的生姜和胡椒,可暖胃和增強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5)禁飲酒和咖啡。特別是酒,對胃刺激過大,會使?jié)儛夯?/p>
(6)飲食要有規(guī)律,不能暴飲暴食,最好少食多餐,如出現饑餓感,或胃部不適,可先少量進食。
(7)睡前不吃東西。
(8)飯后禁吸煙,如能戒煙更好。
(9)睡覺時將頭部或床頭墊高。
氣虛證
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于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yǎng)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松,外衛(wèi)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癥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于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疾病病因:氣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從病發(fā)原因、癥狀和脈象來對照現代醫(yī)學,氣虛同現代醫(y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在調治上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和行辨證診治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心、肝、脾、肺、腎整體調理,使機體有規(guī)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復制、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把亞健康狀態(tài)轉化為健康。
氣虛與氣陷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氣虛與氣陷都是氣病中屬于虛的病理變化,但兩者同中有別。
1.氣虛病涉五臟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屬于人體精氣的范疇。人體精氣分別藏于五臟,故《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因而,從氣的來源看,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主要有先天之精氣與后天之精氣二方面。而從氣的生成與臟腑之關系來看,則五臟皆藏精氣,尤以肺脾腎為重要。
氣虛與五臟氣虛
氣虛是指臟腑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狀態(tài),由此會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但由于氣藏于五臟,通常情況下,氣虛必然與該臟的功能相互聯(lián)系,《素問·方盛衰論》描述了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心氣虛、肝氣虛所致夢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氣虛這一病理學概念應當包括五臟氣虛。
肺氣虛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jié)水液代謝、抵御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于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證。
腎氣虛
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于腦髓。腎氣虧虛,失于榮養(yǎng),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脾氣虛
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tǒng)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癥見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心氣虛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yǎng)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2.氣陷是氣虛下陷的病理變化
氣陷是氣虛與氣的升舉失常同病的一種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氣虛下陷的特點。導致氣陷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久病氣虛,年老體衰,飲食損傷,或勞欲過度等。其中久瀉久痢不愈,或婦女產育過多、產后失于調養(yǎng)者最為多見。
氣陷與脾虛關系最為密切。脾主升清,氣宜上行,若脾氣受損,升舉無力,則氣虛而下陷。其臨床表現除有氣虛倦怠無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見證外,還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如腹部墜脹,胃腎下垂,脫肛,或婦女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的病證。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同時又出現了清氣不升的病理變化,臨床常見的氣陷癥,主要是中氣下陷,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現為飲食減少,腹脹肛墜,泄瀉,或排便無力,眩暈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就是中氣虛衰,失于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病證。
氣虛與氣陷雖同屬氣的虛弱性病理變化,但氣虛病涉五臟,所概甚為廣泛;而氣陷則是因氣虛而升舉無力,清氣下陷的復合性病機變化,主要責之脾虛,以中氣下陷為多見。
對于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yǎng)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人體在過量飲食后,往往會出現胃部不適的情況,該情況就是典型的消化不良,還會導致身體出現腹瀉和腹痛的癥狀,也有很多疾病也會出現腹瀉癥狀,比如腸道息肉以及腸道癌癥等等,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過于大意腹瀉,出現腹瀉后要及時的查找病因,那么腹瀉中醫(yī)辯證要點有哪些?
第一,腹瀉中醫(yī)辯證要點有哪些?辨寒熱虛實糞質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腸鳴,畏寒喜溫,常因飲食生冷而誘發(fā)者,多屬寒證;糞便黃褐,臭味較重,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常因進食辛辣燥熱食物而誘發(fā)者,多屬熱證;病程較長,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進油膩或飲食稍多即瀉者,多屬虛證;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脹滿,腹痛拒按,瀉后痛減,瀉下物臭穢者,多屬實證。
第二,辨瀉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樣,瀉物腥穢者,多屬寒濕之證;大便稀溏,其色黃褐,瀉物臭穢者,多系濕熱之證;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敗卵,多為傷食之證。
第三,辨輕重緩急泄瀉而飲食如常為輕證;泄瀉而不能食,消瘦,或暴瀉無度,或久泄滑脫不禁為重證;急性起病,病程短為急性泄瀉;病程長,病勢緩為慢性泄瀉。
腹瀉中醫(yī)辯證要點有哪些?辨脾、肝、腎稍有飲食不慎或勞倦過度泄瀉即作或復發(fā),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多屬病在脾;泄瀉反復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瀉發(fā)作或加重,腹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者,多屬病在肝;五更泄瀉,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屬病在腎。根據泄瀉脾虛濕盛,脾失健運的病機特點,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急性泄瀉以濕盛為主,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采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兼夾表邪、暑邪、食滯者,又應分別佐以疏表、清暑、消導之劑。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脫發(fā)往往和腎虛有關,中醫(yī)的理論認為腎藏精,其華在發(fā),也就是說,通過發(fā)質好不好能夠判斷腎臟功能怎么樣?所以說通過中醫(yī)的角度可以進行辨證施治,在中醫(yī)方面能夠把脫發(fā)分成多種類型,比如說氣血雙虛型,脾腎陽虛型等等,根據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藥物來進行治療。
脫發(fā)中醫(yī)辯證
[氣血雙虛]
癥見頭發(fā)漸脫,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耳鳴腰酸,倦怠乏力,納差失眠,面色無華,大便溏??;女子月經延期,色淡量少,或白帶量多清?。簧嗵Ρ“?,舌質淡有齒痕,脈虛細無力。治宜益氣養(yǎng)血,選八珍湯加味,藥用黨參、黃芪、山藥、白術、茯苓、當歸、白芍、熟地黃、砂仁、川芎、甘草等。
[脾腎陽虛]
癥見脫發(fā)成片,伴四肢欠溫,自汗惡風,納差便溏,喜暖畏寒,腰膝無力,夜尿較多;舌苔薄白,舌淡胖,脈沉弦或沉細無力。治宜健脾益氣、溫腎通陽,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真武湯加減,藥用黃芪、桂枝、白術、茯苓、黨參、制附片、白芍、干姜、當歸、大棗、制首烏等。
[痰濕內阻]
首見散在脫發(fā),伴頭暈目眩,腹脹嘔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體形較胖;女子則月經先后無定期,帶下清稀或色黃;舌苔厚膩,脈弦滑。治宜健脾化痰,行氣除濕,選半夏厚樸湯合三仁湯加減,藥用半夏、茯苓、蘇梗、陳皮、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滑石、扁豆、當歸、檳榔、赤芍、枳殼等。
[肝脾不和]
脫發(fā)較快,多見新發(fā)病者。癥見倦怠乏力,脅脹少食,大便溏瀉或秘結,心煩口苦,易感冒,時有乏惡嘈雜;女子月經量少或閉經,白帶黏稠;舌薄白或膩,舌質淡伴有齒痕,脈弦緩。治宜調和肝脾,升清降濁,選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白芍、枳實、香附、郁金、川芎、茯苓、山藥、黨參、大棗、甘草等。
[瘀血內阻]
癥見脫發(fā)成片,伴面色晦暗,口干咽燥,渴而少飲,脅腹隱痛,煩躁易怒,失眠健忘,頭痛身痛,肌膚欠潤,大便不暢;女子月經經色暗夾塊,或經來腹痛腰痛;舌苔薄,舌質暗或見瘀斑,脈沉遲或細澀。治宜益心健脾、化瘀通脈,方選桂枝茯苓丸加味,藥用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雞血藤、威靈仙、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黃精、紅花、郁金、香附等。
中醫(yī)是中國傳統(tǒng)中的一種國粹,對治療身體的一些疾病來說有著很好的效果。頭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種常見的問題,對于人們的身體狀況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通常對于頭汗這種現象都是由于自己身體氣虛陽虛導致的。那么對這種癥狀,中醫(yī)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辯證呢?對于中醫(yī)來說,通過哪些方式可以治療頭汗這種比較常見的問題?
自汗多為氣虛陽虛
臨床表現
白天常自汗出,動輒尤甚,易感冒,伴頭暈、氣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多為氣虛引起。
治療
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正氣虛弱,難以衛(wèi)護體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著涼感冒,治宜補脾益氣固表。藥用玉屏風散加味:生黃芪、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各30克,炒白術、防風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則屬陽虛,宜補氣溫陽。藥用桂枝湯加味:生黃芪、浮小麥各30克,桂枝、白芍、當歸身各15克,麻黃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棗7枚。水煎服。
盜汗多為陰虛火旺
臨床表現
夜間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開著空調睡覺,也是汗水淋漓,濕透睡衣,伴有渾身燥熱、面部烘熱發(fā)紅、手心腳心發(fā)熱、口干咽痛、尿少且黃等癥狀。這皆是由于陰虛火旺所致。
治療
中醫(yī)認為,盜汗多因陰虛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陰降火,藥用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生地、熟地各15克,黃柏、知母各10克,生黃芪、鮮蘆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盜汗,又有頭暈心慌,失眠,多為心血不足,以歸脾湯加減。
另外,小兒皮膚幼嫩,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jié)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出汗多,有利于散熱,屬于生理性盜汗。
臨床還見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現象,須詳加辨別。
頭汗
汗出只在頭部,多見于陽明熱證和濕熱證,內熱退則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氣喘等往往頭部多汗,屬于虛證;小兒睡時常常頭部出汗,俗稱“蒸籠頭”,無其他癥狀,不屬病象。
胸部多汗,稱為“心汗”,多為心氣衰弱,可用生脈散加減。
手腳多汗
多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并伴有口干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癥狀,屬于虛熱癥,可用增液湯加減;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導致的脾胃濕熱實證,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黃濁、舌苔厚膩等癥狀,可用三仁湯加黃芩、萊菔子、淡竹葉等。
偏汗
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屬營衛(wèi)不調,氣血不和,宜益氣養(yǎng)營,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應及早防治。
會陰部汗多
會陰部經常汗多,陰囊潮濕者,可服用金匱腎氣丸;夢中汗多,醒來會陰處濕漉漉的,可用知柏地黃丸調治;若是會陰部汗多黏稠,腥臭難聞,屬濕熱下注,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冷汗
平素陽虛、衛(wèi)氣不足者,常畏寒肢冷而出汗。因突受驚嚇時也會出冷汗。
戰(zhàn)汗
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在正邪抗爭過程中,全身戰(zhàn)栗后汗出。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說明邪去正安,元氣恢復。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氣虛弱不勝邪,病情危重。
絕汗
多見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虛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微弱,時有時無,是陽氣將絕之象,應積極救治。
尿頻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常見,一般可以將尿頻的原因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特別是后者的情況非常的復雜,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治療尿頻的方法有很多,為了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很多患者希望采用中醫(yī)進行治療。那么,中醫(yī)尿頻辯證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一、脾腎虧虛
表現:尿頻,但無疼痛、無熱感,夜間為甚,形寒肢冷,或小腹墜痛,舌質淡,脈細。多見于老年人,常見于前列腺增生癥患者。
治則:益腎補氣,祛瘀通淋。
處方:黃芪、黨參、王不留行各 30克,熟地、山萸肉、桃仁、赤芍、澤蘭各15克,升麻、柴胡各3克。
二、陰虛內熱
表現:尿頻,以白天為甚,伴下腹脹痛,腰膝酸軟,多夢失眠,夢遺,耳鳴,口干,舌質淡紅,苔少,脈細數。常見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治則:滋腎清心,行瘀涼血。
處方:王不留行30克,山藥20 克,黃柏、知母、熟地、山萸肉、桃仁各15克,沙苑子、女貞子、茺蔚子各12克。
三、肝郁氣滯
表現:性興奮或性生活后尿頻,伴會陰、小腹、睪丸疼痛,情緒焦慮,舌質暗紅,苔少,脈弦。常見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治則:疏肝行氣,涼血通淋。
處方:橘核、川楝子、荔枝核、槐花、白芍、丹參、黃芩等各15克,生地12克,柴胡、黃連各5克。
四、濕熱蘊結
表現:尿頻,伴尿急、尿痛、尿灼熱、尿末渾濁滴白,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常見于尿道炎、膀胱炎或膀胱結石患者。
治則:清利濕熱。
. 處方:滑石25克,虎杖、土茯苓、蒲公英各15克,黃柏、梔子、扁蓄、瞿麥、赤芍、桃仁、車前子各 10克,大黃、甘草各5克。
以上方劑用法:每日l劑,水煎分3次服。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頭痛的癥狀。有些人可以得到緩解或癥狀在休息后消失,但有些人會持續(xù)或反復頭痛,這可能會導致人坐立難安,不思飲食,失眠,甚至對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未及時檢查原因,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那么,頭疼中醫(yī)怎么辯證呢?
頭痛原因的中醫(yī)理論
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西醫(yī)理論按照病因大致將頭痛分為原發(fā)性頭痛和繼發(fā)性頭痛。原發(fā)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等,多為良性病程;繼發(fā)性頭痛包括頭頸部外傷、顱內感染、顱內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對于病因明確的繼發(fā)性頭痛應盡早去除病因,如顱內感染應抗感染治療,顱內腫瘤需考慮手術治療等。
中醫(yī)理論中,頭痛是指以頭部疼痛為特征的一類病征,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者稱“頭風”。明代的《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對頭痛病進行了總結:“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郁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是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濕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也就是說頭痛的病因病機分為: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上犯于頭,清陽之氣不暢,阻遏經絡而導致頭痛。
2.情志郁怒長期精神緊張憂郁,肝氣郁結,肝失于條達拘急而頭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惱怒太過,氣郁化火,肝陽失斂而上亢。氣壅脈滿,清陽受擾而頭痛。
3.飲食不節(jié)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或勞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脾不能運化轉輸津液,聚而生痰,清竅為痰濕所蒙;痰阻腦脈致氣血不暢,脈絡失養(yǎng)而痛。
4.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欲傷腎,陰精耗損,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不好,產后、失血后,營血虧損,氣血不能上營于腦,髓海不充而痛。
5.外傷摔倒,久病經絡不暢,血淤氣滯,脈絡失養(yǎng)而致頭痛。
關于月經推遲不同的醫(yī)生都有著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中醫(yī)和西醫(yī)上。因為女性月經推遲的成因十分復雜,它和很多身體情況都有著關系。而不少女性出現月經推遲情況之后,都會選擇去中醫(yī)那里治療,因為中醫(yī)使用的中藥對女性身體的副作用比西藥要小很多。那么在中醫(yī)那里關于月經推遲的辯證是什么呢?
中醫(yī)治療月經推遲,可從調理肝、脾、腎著手,包括腎虛應補腎精、脾陽寒則溫通脾陽、肝氣淤結則疏通肝氣。中醫(yī)認為,經水出于腎,腎氣充足,精血則旺盛,月經自然通調。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補脾胃可充足身體的血源。而疏肝理氣的目的在于調暢氣機,疏通氣血;氣血調和,才能幫助月經通調。中醫(yī)針對常見腰酸腿軟、失眠頭暈耳鳴、咽干口燥、月經量少,顏色較暗質地稀,舌紅津少甚至舌面有裂痕、紅點,脈細數的腎虛型患者,常采用補腎填精的辯證治療,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
若是脾陽虛型患者,常見下半身易浮腫,排便質稀或容易腹瀉,喜喝熱飲,頭暈眼花,食欲不振,月經量多,色較淡質地稀,舌淡白苔白或舌邊有齒痕,脈細沉。治療宜補脾陽健脾氣,可用人參養(yǎng)容湯加減。若是肝氣郁滯型的患者,常見口苦,經前乳脹,脾氣煩躁易怒,胸悶常嘆氣,月經量少,有血塊,質地較黏色深,舌暗紅或帶紫苔少,脈弦,可用加味逍遙散加減
自我按摩法:
先取仰臥位,以右手魚際先揉按腹部的氣海穴約1分鐘,再以右手拇指指腹羅紋面依次點按雙側下肢的三陰交穴,每穴點按一分鐘,最后以一手手掌按摩小腹部約1分鐘。
再改取俯臥位,先以兩手手掌在腰骶部上下往返反復按摩2分鐘,再以雙手拇指指端依次點按腎俞、命門、八髎等穴各30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最后再以雙手五指同時提拿雙側腎俞穴各3次
生活上調整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緒波動。在經期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等。多吃一些富含營養(yǎng)的食物,不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注意衛(wèi)生,預防感染。注意外-生-殖-器的衛(wèi)生清潔。
膽囊結石在被檢查出來的時候都是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才會被檢查出來,因為在最開始發(fā)病的時候,患者的身體幾乎沒有任何的反應。只有當患者感覺到疼痛的時候去醫(yī)院檢查才能夠看出來結石的位置,當被檢查出結石之后,大多數人都會采取手術的治療方式,那么膽結石真的能夠中醫(yī)辨證治療嗎?
膽囊結石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癥狀,大多數是在常規(guī)體檢中發(fā)現。有時可以伴有輕微不適被誤認為是胃病而沒有及時就診。
有部分單發(fā)或多發(fā)的膽囊結石,在膽囊內自由存在,不易發(fā)生嵌頓,很少產生癥狀,被稱為無癥狀膽囊結石。 膽囊內的小結石可嵌頓于膽囊頸部,才會引起臨床癥狀,尤其在進食油膩飲食后膽囊收縮,或睡眠時由于體位改變,可以使癥狀加劇。中醫(yī)治療膽結石的原則是整體觀念、辨證施治。
一、肝膽濕熱型:肝膽濕熱是濕熱郁結肝膽所表現的證候,臨床主要表現為脅肋脹痛、口苦納呆、嘔惡,腹脹、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并或有身目發(fā)黃;或有寒熱往來;或有陰囊濕疹,或有睪丸腫脹,熱痛;或有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
處方:利膽排石湯:柴胡12克,白芍15克,金錢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具有利膽排石,益脾止痛的功效。
主治:肝膽濕熱郁結,橫逆中土引起的膽結石。
二、濕熱內蘊型:濕熱蘊釀于中焦脾胃及肝膽。濕為重濁粘滯之邪,阻滯氣機,與熱邪相合,則濕熱交困。熱因濕阻而難解,濕受熱蒸而使陽氣更傷。臨床表現為熱勢纏綿、午后熱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滿、不思飲食、大便粘膩不爽、小便不利或黃赤,或有黃疸等證。 處方:除濕排石湯: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15克,酒制大黃10克,枳實10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錢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具有疏肝理氣,利膽排石的功效。
主治:濕熱內蘊,積久形成膽結石。
三、肝郁氣滯型:肝郁氣滯癥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異常,疏泄不及而致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臨床表現為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滿竄痛,善太息,或見有咽部異物感,或頸部癭瘤,或有脅下腫塊。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舌苔薄白,脈弦。病情輕重與情緒變化的關系密切。
得了鼻竇炎一定要及時進行良好的治療,它的危害性相對較大,如果耽誤治療或者是治療效果不好,還容易引起其他的器官組織出現感染,容易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對于反復發(fā)作的鼻竇炎可以考慮通過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鼻竇炎中醫(yī)辨證施治。
鼻竇炎中醫(yī)辯證
方1 蒼耳子茶
適用:可治療鼻炎、鼻竇炎等鼻病。
配方: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茶葉子。
用法:將上述藥物一同放入茶杯中,用熱水沖煮,再加蓋悶跑20分鐘,代替茶飲。每天一次,可時常飲用。連服一到半個月便可痊愈。
功效:發(fā)汗利竅,祛風除濕
方2 辛夷蘇葉茶
適用:可治療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鼻病。
配方:辛夷花,蘇葉。
用法:將上述藥物一同放入茶杯中,沖入沸水,然后加蓋悶泡15分鐘,代替茶飲。每天一次,可時常飲用,堅持一個月便可見療效。
功效:散風或血,消炎通竅。
中醫(yī)治療鼻竇炎的方法,我們已經為大家做了相關的介紹了,大家應該了解具體的方法了。溫馨提示:中醫(yī)治療鼻竇炎雖然方法簡單,但是療效較長,需要患者長期堅持。
如何預防鼻竇炎的發(fā)生
1、改正錯誤的擤鼻涕習慣和方法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患者通常擤鼻涕,當鼻涕粘稠不易擤出時,患者往往會使勁擤,這樣可能會引發(fā)化膿性中耳炎,所以擤鼻涕一定不要太用力,一下擤不出可多擤幾下。
2、積極治療鼻息肉是預防鼻竇炎的一個重要措施鼻竇炎患者如果并發(fā)鼻息肉或鼻中隔偏曲,伴有鼻息肉的鼻竇炎已經被列為鼻竇炎的一種單獨類型,所以積極治療鼻息肉是預防鼻竇炎的一個重要措施,最佳的治療方法是內窺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
3、不亂用血管收縮劑等藥物鼻腔血管收縮劑有很多種類,但目前最常用的是麻黃素滴鼻劑(如滴鼻凈)。慢性鼻炎、鼻竇炎患者不可長期使用或禁用。因血管收縮物能使鼻粘膜鼻管收縮,鼻腔的空間得以擴展,所以鼻子得以暫時性的通暢,但過幾個小時后鼻子又阻塞起來,而且阻塞更重。
有很多中醫(yī)在治療尿毒癥的時候,都會選擇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疾病,但是在治療尿毒癥的時候,如果僅采用中醫(yī)的辦法并不能夠使病情痊愈,最以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一些進口藥物,而且還可以給患者進行透析,雖然透析的過程比較痛,價格比較貴,但效果還是很好的,那么尿毒癥中醫(yī)的辯證理論是什么呢?
綜上所述,可見慢性腎炎尿毒 癥多為脾腎陽虛之證,這是主要病 機。脾腎陽虛,氣化水液輸布無權,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濕濁內蘊,關 格不通,上則惡心嘔吐,下則尿少或 尿閉。
此外,在臨床上還可見痞滿,腫脹,食少,便溏,腹大如鼓,心神不 寧,面色白,心悸,眩暈嗜臥,關節(jié)不 利,全身搔癢,肌膚甲錯,衄血昏睡, 驚厥抽搐等癥狀。晚期陰陽俱損,濁 毒四竄,蒙蔽清竅,肝風內擾,血壓 升高,頭痛劇烈,煩躁,這一系列證 候群雖較復雜嚴重,如能審證求因, 正確施治,仍可獲得搶救。
目前對慢性腎功能衰竭尚無 較理想的治法,雖有液體透析療 法、血液透析療法、腎移植等,但應 用不廣。
多年來,我們治尿毒癥多采用 以下方法,以溫陽利水、溫陽降逆、 溫陽通腑為主,脾陽通達,濕濁得 下。若濕濁化熱,乃標熱本寒,寒熱 夾雜,虛實互見,用藥頗難,苦寒清 熱易于傷陽,扶陽固本又可助邪化 熱,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避免診 治錯誤。
益氣溫陽利水法:
適用于脾腎陽虛,濕濁內聚,重度浮腫伴有腹 水,惡心嘔吐,嗜睡等癥。益氣扶 陽,固腎利水,可使小便得通,胃中 濁氣得泄,宜選六味地黃湯加參 芪、真武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 方。
溫陽降逆法:
適用于以惡心嘔 吐為主癥者。胃失調和,濕邪不化, 濁氣上逆,可用蘇葉、黃連煎水代 茶,頻服;或人參半夏湯(人參、半 夏、茯苓、陳皮、當歸、苡仁、牛膝、砂 仁、佩蘭、五味子、沉香、肉桂、佛 手);或黃連溫膽湯,苦辛合用,醒脾 和中以降濕濁。
溫陽通腑法:
適用于尿素氮髙 (40%mg以上)為主,脾腎陽虛,濕 熱搏強,腑氣不宣者。通泄?jié)駶?,?用附子、大黃、萊菔子、甘草,濃煎取 汁100-150ml,每晚保留灌腸。
鎮(zhèn)肝熄風法:
適用于邪熱犯肝 而致痙厥,以抽搐為主癥,病勢危 急者。濕從燥化,劫爍陰津,內風潛 動,可用水牛角鉤藤湯(水牛角、鉤 藤、桑葉、川貝、竹茹、生地、菊花、 白芍、茯神木、甘草),方中羚羊角 重用至10-15g,先煎1小時,兌服, 余渣與他藥再煎;若以出血為主 證,邪熱內傳,營血兩燔,蚰血不 止,舌質絳,可用犀角地黃湯;此時 尿毒癥已進入晚期,中藥較少見 效;如見神志昏迷,乃濕濁彌漫,神 明內閉,可用芳香化濁、開竅之品, 內服菖蒲郁金湯(菖蒲、郁金、梔 子、連翹、菊花、滑石、竹葉、丹皮、 牛蒡子、竹瀝、姜汁),玉樞丹別名 紫金錠,一般標明外用,可以內服。
以上各法,??删C合運用,凡慢 性腎功能衰竭伴有惡心嘔吐,嗜臥, 尿素氮高,二氧化碳結合力低,腎排泄功能低下者,首用蘇葉、黃連降逆 目吐以治其標;繼用六味地黃湯加 參芪以固其本,對改善腎功能、提高 腎的排泄能力,降低尿素氮,提高血 漿蛋白,均具有良好效果。